金剛經註解
金剛經註解卷之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直下頓空,離諸形相。既離形相,寂滅現前。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陳雄曰:深解義趣者,須菩提心悟真空無相義趣也。涕淚悲泣者,傷我值遇之晚,不獲早覺悟也。
顏丙曰:深解者,大徹大悟也。
李文會曰:須菩提聞說是經,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歎其希有,感極涕零也。未嘗得聞者,昔得慧眼,於有見空,今聞是經,於空亦遣,是了中道,將欲起教,以示未來也。
傅大士頌曰:聞經深解義,心中喜且悲。皆除煩惱斷,無能離所知。遍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礙慧,方便勸人持。
川禪師頌曰:自小年來慣遠方,幾迴衡嶽渡瀟湘。一朝踏著家鄉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會曰:信心清淨者,信本來心無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即生實相者,豁然了悟萬法,由此淨心建立,是名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佛佛道齊,無法等比。
陳雄曰:性中具如來法身,夫是之謂生實相。圓覺經曰:一切實相性清淨,故悟理而至於證實相。吾知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謂之第一希有。信乎經以福兼德言者屢矣,而此獨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滿之時,則其福為不足道,所以特經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於福之句。
傅大士頌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亡心自滅,心滅境無侵。經中稱實相,語妙理能深。證知唯有佛,小聖詎能任。
顏丙曰:即生實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顏丙曰:佛云實相無相,所謂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如太虗空無一形相。若悟實相不可執著實相,當如大士云彼岸更求離,但說假名實相本無可得。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實相無相,故言為非,不是無實相。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不說無龜毛兔角;只說實相無相,不說無實相也。
達磨祖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生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也。正猶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此之謂也。
傅大士云:眾生與壽者,蘊上立虗名。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
川禪師曰:山河大地,甚處得來?頌曰: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華猶在,人來鳥不驚。(古人𦘕屏詩)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秖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王日休曰:信解者,謂信其義而曉解也。受持者,謂能受其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無狐疑心曰信,曉了意義曰解,欽承不忽曰受,佩服不厭曰持。
李文會曰:但只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捨,常令空寂,是名信解受持。如來慈悲方便,化導迷人,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若能了悟萬事皆空,以藥對病,以悟對迷,以善對惡,以靜對動,以慧對愚,種種脩行,只是對治,莫作諸惡,勉力為善,依此脩行,縱橫自在,又且何難?
傅大士頌曰: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世蓮華。恐人生斷見,大聖預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禪師曰:若不得後語,前話也難圓。頌曰: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行船盡在把梢人,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李文會曰: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不著諸相,悟住無所住心,了得無所得法,是為第一希有。
川禪師曰:行住坐臥,著衣喫飯,更有什麼事?頌曰:氷不熱,火不寒,土不濕,水不乾。金剛脚踏地,旛竿頭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無所不可)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前言無相,即是滅色以明空義。復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本來不生,故名實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者,此謂悟實相者,更無等比。當知是人,不著二邊,不處中道,一切無住,即名為佛。又云:離相清淨,解悟三空,契合實相,究竟涅槃。三空之義,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後即空空。三世如來,同證此理,故名為佛。
川禪師曰:心不負人,面無慚色。頌曰:舊竹生新筍,新華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須菩提所解空義,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陳雄曰:華嚴經云: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為佛。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肇法師曰:得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脩慧解,順教脩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陳雄曰:不驚則無疑心,不怖則無懼心,不畏則無退心。
李文會曰:不驚、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淨,等於虗空,有何驚怖?甚為希有者,諸上根器得聞是經,諦聽受持,永不退轉,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如能發心者,應當了二邊,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子榮曰:如脩行初發心脩菩薩行,須求大乘正知見人悟達上乘,先了有無二邊之執,方證涅槃無相之理,故離所緣之心境也。)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欲達真如理,應當識本源。
川禪師曰:秖是自家底。頌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納須彌。碧漢一輪滿,法光六合輝。踏得故鄉田地穩,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曰:何以故者,顯因中最勝明標。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羅蜜者,即布施波羅蜜。何故獨言布施為第一?曰:布施者,通攝萬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布施資生眾善。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心,先拂去假名,行無住相施,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若悟非相,即達彼岸實相無二,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亦無彼岸可到,何處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羅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諸法皆是假名。法華經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於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乘之人,聞說假名,將謂是實,執著脩行,欲離生死,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華嚴六十六卷:善財童子見寶髻長者言:願為我說諸菩薩道。答言:檀波羅蜜、尸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又合論九十六卷云: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不出十波羅蜜中行。)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裏尋求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子榮曰:真如之理,上至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轉六道,亦未曾得。今始號圓成者,言下頓覺即佛。)
川禪師頌曰: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別千差從此出。鬼臉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疏:鈔云忍辱波羅蜜者,即十波羅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故云忍辱波羅蜜也。佛雖有時自稱如來、自稱佛,然亦有時稱我,其稱我則特謂我身爾。若稱如來與佛,則謂已與諸佛如來皆然也。盡此一經皆如是。此佛謂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哉?故亦非真實,但為虗名而已。故云是名忍辱波羅蜜。
李文會曰:忍辱波羅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見有身相,不達我、人、眾生、壽者諸非相也。大陽禪師舉火問僧云:會麼?僧云:不會。師云:起則遍周沙界,滅則了無所得。又龐居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迴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然後向你道。圜悟禪師曰:參得此語透者,目前萬法平沉,無始妄想蕩盡。又云:大空無外,大象無形,盡世界撤來如粟米粒,總虗空似掌中珠,可以拽新羅國與波斯國鬬額,直得東勝神洲射箭,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髏當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風。若是未出陰界,尚涉見聞覺知,恁麼說話,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却根塵,去却機境,尚餘一線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麼生道?還委悉麼?佛殿堦前石獅子,大洋海裏鐵崑崙。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相,是達我、人、眾生、壽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歌利王,即如來因緣中事也。爾時菩薩得無我解故,所以能忍也。又曰: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即是先說有為權教,後顯無為實理。若表法言之,歌者,即是慧之別名。利者,刀也,非謂世間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無明煩惱之身體也。應生嗔恨者,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當知割截之時,即不見有身相,亦不見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何處更有嗔恨也。華嚴經云:譬如虗空,於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無虗空。菩薩之心,亦復如是。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語,此云無道極惡君也。世者,生也。如來因中五百生,脩行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會曰: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者,如來設教方便門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設教,為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曾無一念嗔恨之心。忍辱仙人者,如來五百世中脩忍辱波羅蜜行,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見一切人迷悟、賢愚、貧富、貴賤,平等恭敬,不生輕慢,以至惡罵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歡喜,不生嗔恨之心。
圜悟禪師曰:大凡為善知識,應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於己無嫌,一切勿與較量,亦不瞋恨,只與直下坐斷,如初不聞見,久之魔孽自消耳。若與之較,即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又不表顯自己力量,與常流何異?切在力行之,自然無思不服。且夫見性之人,聞人毀謗,如飲甘露,心自清涼,不生煩惱,則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賊盜竊家寶,功德法財遂從此增長也。
傅大士頌曰:暴虐唯無道,時稱歌利王。逢君出遊獵,仙人橫被傷。(子榮曰:逢君出遊獵,仙人橫被傷者,謂如來因地脩行,證初地菩薩脩忍辱仙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遊獵。王乃憇息睡醒,不見左右彩女,遂親入山,尋見眾姐宮女圍遶禮拜仙人。王乃大怒,問曰:云何恣情觀我女色?仙人曰:於諸女色實無貪著。王曰:云何見色不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將刀割仙人身,問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實不痛。王即節節支解,問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實不痛。其時輔相大臣諫曰:彼之大士逢斯患苦,顏色忻然無所搖動,奈何大王如斯利害?王乃止。爾時王者,即憍陳如。是時仙人者,即釋迦如來也。)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川禪師曰:智不責愚。頌曰:如刀斷水,似火吹光。明來暗去,那事無妨。歌利王,歌利王,誰知遠煙浪,別有好商量。又曰:目前無法,從教柳綠華紅。耳畔無聞,一任鶯啼燕語。頌曰:四大元無我,五蘊悉皆空。廓落虗無理,乾坤萬古同。妙峰嶷嶷常如故,誰管顛號刮地風。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陳雄曰:夫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而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者也。欲成佛道,必發菩提無上道心,蓋菩提無上道心,即清淨無相心也。菩薩應當離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滅,湛然清淨,是離一切相也。
川禪師曰:是即此用?離此用?(百丈參馬祖,祖見師來,取禪床角頭拂子竪起。師云:即此用?離此用?祖掛拂子於舊處。)頌曰: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雪月風華,天長地久。朝朝雞向五更啼,春來處處山華秀。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太傅曰:自定純脩之法,但於一切時中,隨其辦及,止習無住之住足矣。僧肇五論云:聖人之心,住無所住。內解註云:安住無為,名之為住。住無方所,故名無住。又六祖壇經云:我此法門,無住為本。又司馬子微坐忘論翼云:不依一物,而心常住。又云:出世之法,以無著為本。華嚴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淨身口意,住無礙行,滅一切障。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涅槃經云:凡夫著色,乃至著識。以著識故,則生食染心,故為色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
王日休曰:應,當也。不應住色生心者,謂不當住著於凡有形色而生心也。若愛廣大居宇、美好器用之類是也。不應住聲香味觸生心者,謂不當住著於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而生心也。若愛聲樂謳唱,愛龍檀腦麝,愛飲食異味,愛嬌嬈婦女,皆是住著於聲香味觸而生心也。不應住法生心者,謂佛法本為因眾生根器而設化,若住著之,則是泥於法而無由見真性,故不當住著於此而生心也。應生無所住心者,謂凡有住著處,皆不得起心念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謂心若有所住著,則其住著之非也。葢當使一念寂然如虗空然,則可以見真性矣。此與第十分大略同。然此再言之者,乃詳言之也。亦恐有弟子聽之不審者,亦恐有續來聽者,所以再言之。凡此經中重疊言者,義皆如此。
李文會曰: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心住六塵,即著諸相,取捨憎愛,無有休期。應生無所住心者,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外根塵,悉皆銷殞。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趙州云:我見千百億箇,盡是覓作佛漢子,於中覓箇無心底難得。
僧若訥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察禪師心印頌云: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何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虗言。須知體自虗空性,將喻紅爐火裏蓮。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圜悟禪師曰:在家菩薩脩出家行,如火中生蓮,葢名位權勢意氣卒難調伏,而況火宅煩擾煎熬,百端千緒,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圓,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場,方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觀一切法如夢幻泡空,豁豁地隨時應節消遣將去,隨自己力量轉化未悟,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必不為折本也。
黃蘗禪師曰: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箇無心道人。何故為無心也?無心者,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虗空不塞不礙,是名佛也。又云:夫恒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溺臭穢,沙亦不惡。此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即便是究竟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無所住,若不住諸法相,即與道相應也。若住於法即違正教,既違正教即為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謝靈運曰:不住色,無財物也。
陳雄曰:菩薩心何心也?無所住之心也。菩薩六根清淨,生無所住心,豈應布施以求其諸欲之滿意哉?然眾苦所本,眼根不淨為先,佛故斷之曰:不應住色而為之布施也。
李文會曰:不應住色布施者,菩薩不見有身相可捨,於諸宅舍道路,逢諸一切愚癡貧賤之人,毀罵捶打,需索財物,若能隨順其意,令生歡喜,不生阻隔瞋恨之心,即是布施之義。若秖分辯是非,顧惜物寶,阻逆其意,令生瞋恨,即不名布施也。
黃蘗禪師曰:凡夫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虗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俱捨,猶如虗空無所貪著,然後隨方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脩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也。
傅大士頌曰:菩薩懷深智,何時不帶悲。投身憂虎餓,(金光明經云:如來因地為薩埵王子。時一虎生七子,經七日無食,將欲死。時王子見,遂捨身以飼此虎也。)割肉恐鷹飢。(殑伽經云:如來因地時,在山中脩忍辱仙。時梵王帝釋遂化身,一化為鷹,一化為鴿,來試仙人。鷹趁其鴿,鴿投仙人。仙人遂以衣藏其鴿,鷹切就仙人覓其鴿。仙人遂將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鴿還鷹。○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師。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薩不為求望自身五欲快樂而行布施,但為內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陳雄曰:七寶雖滿大千界,等須彌山,亦有時而盡布施,以此焉得人人而給諸菩薩也。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亦無所施之物,凡可以利益一切眾生者,無不為己,則含靈抱識,均被其澤。布施之心,但應如是。華嚴經云:不為自身求快樂,但為救護諸眾生。
李文會曰:應如是布施者,儉於自己,奢於他人,是名利益一切眾生。若人心口相應,行解一般,是名利益於自己也。所學佛法,自然廣大,雖具見聞覺知,萬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脫了悟之人,豈無利益?
傅大士頌曰:所作依他性,脩成功德林。終無趨寂意,惟有濟羣心。行悲悲廣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聖詎能任。
川禪師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十年後,莫言不道。頌曰:朝遊南嶽,暮往天台。追之不及,忽然自來。獨行獨坐無拘繫,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六祖曰: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一切眾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言即非眾生。
陳雄曰: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人皆謂如來無所說,豈說一切虗妄之相哉?殊不知如來有所謂真說,而其所說者,乃真空無相之相,繼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者,是名眾生。如來說一切諸相者,憫之也。苟能悟真空無相之理,則見自性佛,繼之以即非眾生者,此耳!
顏丙曰:本性虗明,實無可得,豈更有一切諸相,一切眾生之類?
李文會曰:謂能秉持律儀,脩行善法,而用布施饒益眾生,不住諸相,諸相本空,故云即是非相。夫眾生者,五陰和合,假名眾生。
川禪師曰:別有長處,不妨拈出。頌曰:不是眾生不是相,春煖黃鸝啼柳上。說盡山煙海月情,依前不會空惆悵。休惆悵,萬里無雲天一樣。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謝靈運曰:真不偽,實無虗。如必當理不誑,則非妄。語不異,則始終恒一。聖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陳雄曰:是語真實,無妄無虗。是語如如,契真如理。非欺誑之語,非怪異之語,所以破眾生狐疑之心故也。
顏丙曰:真而非假謂之真語,實而不虗謂之實語,如如不動謂之如語。至於不誑語者,佛不誑惑於人。不異語者,佛語不為怪異。此五語者,欲人生信心,不必生疑心。
李文會曰:迷即種種皆妄,故不真、不實、不如,有誑有異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實、一切如,不誑不異也。又曰: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將何為異也?
傅大士曰: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見有餘。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虗。始終無變異,性相本來如。
川禪師曰:知恩者少,負恩者多。頌曰:兩箇伍伯是一貫,阿爺元是丈夫漢。分明對面向渠言,凝水待得春風泮。真語者,實語者,呵呵呵,喏喏喏。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六祖曰: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匱,故言無虗。
王日休曰:此法但為眾生而設,非真性中所有,故非為真實也。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又非徒然者,故非為虗妄也。
陳雄曰:法即以心傳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來以無所得心,而得夫真空無相之法,此法即此心。真體常存,一以為實耶?然實而若虗,莫知其所以為實。妙用無方,一以為虗耶?然虗而若實,莫知其所以為虗。實而無實,虗而無虗,其亦真空之妙歟?
李文會曰:此法無實者,心體空寂,無相可得也。無虗者,內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欲言其虗,見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辭不及,其惟聖人乎。若不離相脩行,無由達此法也。
傅大士頌曰:證空便為實,執我乃成虗。非空亦非有,誰有復誰無。對病應施藥,無病藥還袪。須依二空理,頴脫入無餘。
川禪師曰:水中鹽味,色裏膠青。頌曰:硬似鐵,軟如酥,看時有,覓還無。雖然步步常相守,要且無人識得渠。咦!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王日休曰:布施謂法施,乃教化眾生也。若菩薩住於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眾生。著於法無由而見真性,故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不著於法以教化眾生,則眾生由此開悟而見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見種種形色也。
僧若訥曰:無相布施,心不住法,則見真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陳雄曰:菩薩云者,脩行人通稱也。設若菩薩心與法俱勝,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則無明暗障,貪愛自蔽,不悟真空妙理者也。如人處闇室之中,昏昏冥冥,而一無所見矣。設若菩薩心與法俱泯,故無所住,而行其無希求布施,此則豁金剛眼,然般若燈,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自覺己圓,又能覺他。
李文會曰: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者,眾生之心本自無住,無住之心即見諸法實相,名為菩薩。二乘之人心住於法,不見諸法實相,背菩提路,何異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者,二乘之人不見色而住色,譬如不見坑穽而墜坑穽;菩薩見色而不住色,譬如見坑穽不墜坑穽。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為無慧眼不辨真假;菩薩即有慧眼,見種種色悉皆無相故。
達磨祖師曰:不見色即是見色耳。
逍遙翁曰: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間妄眼;無是無不是,此世間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間妄心;無可無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陳雄曰:當來世者,如來滅後,像法末法之世也。此經者,載真空無相法之經也。此經當此世,非種善根者,難可得值。設若能受持讀誦,不獨為口耳之學,抑亦究心學之妙,茲其所以為能也。能爾,則如來豈庸釋於我,必以無上知見而昭鑒之,則無量無邊功德,舉皆成就矣。非特利於一身,且將普施於群生,非特利於一時,且將徧及於千萬億劫,所謂無量無邊功德也。
顏丙曰:如來所得見性之法,不屬有無二境,所以道無實無虗。若菩薩心著於法布施,是為著相。既曰著相,則無智慧。故如人入闇室中,生無所見。若心不著法布施,是人洞達明了,不受人瞞。故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見種種形色,曉然無隱。若當來之世,有善男善女,能於此經受持讀誦,直下頓悟,謂之受。行不暫捨,謂之持。即為自性如來。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謂智慧者,見性通徹,又非外道聰明也。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功德。
李文會曰:當來之世者,即是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之時也。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進讀誦是經,即覺慧性漸開,應當了悟實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即同如來智慧性也。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了悟之人,故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川禪師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地向你道甚麼?頌曰: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如常恰似秋風至,無意涼人人自涼。
CBETA 编码:X046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