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暂无译文
以清淨心,行諸善法。
暂无译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暂无译文
王日休曰:所謂法者,乃真性也。真性豈可謂之法哉?強名曰法耳。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無有高下,謂色身則有高下,真性則無高下也。
暂无译文
謝靈運曰: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暂无译文
肇法師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減下,在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無上菩提。
暂无译文
真武說報父母恩重經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動,則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權衡之公,則可以等物。平則無高無下,等則無重無輕。
暂无译文
李文會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別,自生高下,謂佛是高,眾生是下。菩薩了悟人法二空,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無所分別,故一切法皆平等,豈有高下也?
暂无译文
黃蘗禪師曰: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恒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徧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滿,光明徧照也。
暂无译文
傅大士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疎。自他分別遣,高下執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
暂无译文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暂无译文
王日休曰:所以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者,以真性中本無我、人、眾生、壽者,此四者乃妄緣中現,而真性則平等,豈有四者之異哉?故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也。
暂无译文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暂无译文
王日休曰:一切善法,乃佛接引眾生悟明真性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此真性我本有之,豈可謂之得哉?蓋凡言得者,皆謂自外而得,此則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謂之得。然此則言得者,蓋不得已而強名曰得耳。
暂无译文
李文會曰: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離諸相而修善法,終不能得解脫。但離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又云:若人於一切事無染無著,於一切境不動不搖,於一切法無取無捨,於一切時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令皆歡喜,而為說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為修善法也。
暂无译文
川禪師曰: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頌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則笑兮悲則哭。若能於此善參詳,六六從來三十六。
暂无译文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暂无译文
王日休曰:佛又呼須菩提,而謂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謂本來無此善法,乃假此以開悟眾生耳。故但虗名為善法而已。
暂无译文
顏丙曰:兩頭話有三十六對:善與惡對、有與無對、生與死對、去與來對、動與靜對、語與默對、勝與負對、高與下對,不作兩頭見,是為平等法,亦名無上正等正覺。以無四相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即非善法者,蓋凡夫執惡,聲聞著善,若不離善法,又落兩頭機,豈為平等?
暂无译文
傅大士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子榮曰:水陸同真際者,總標四生。有情之本,皆有一真之性,故云飛行體一如。今據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此頌亦總四生而言之也。水之所產,陸之所生,水陸雖不同,而一性之真際,則未甞不同也。有翼者能飛,有足者能行,飛行雖不一,而一性之本體,則未當不一也。)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疎。(性中所有之法,曾何彼此之闕。性中所具之理,豈有親疎之殊。)自他分別遣,(自者,己也。他者,人也。自己他人,妄生分別者,皆當遣去。圓覺經曰:自他身心。註云: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又曰:自他憎愛。故注云:於自則愛,於他則憎。)高下執情除。(妄分高下,而生執著之情,亦當除之。)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經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則咸共入於無餘涅槃矣。寒山詩曰:佛性元平等,總有真如性。但自審思量,不用閒爭競。)
暂无译文
李文會曰:不住相故,即非善法;無漏福故,是名善法。法華經云:初善、中善、後善者,初謂發善心時,須是念念精進,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謂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諸法相也;後謂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惡凡聖無取捨憎愛之心,平常無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古德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飢來喫飯困來眠。又云:常平等心,如此廣大,妙觀察智,如日光明,體用及此,是佛境界。
暂无译文
川禪師曰:面上夾竹桃華,肚裏侵天荊棘。頌曰:是惡非惡,從善非善。將逐符行,兵隨印轉。有時獨上妙高峰,却來端坐閻王殿。見盡人間秪點頭,大悲手眼多方便。
暂无译文
CBETA 编码:X046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