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依空又落空,無生斷滅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第一章)。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第二章)。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此第三章)。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此第四章)。
陳雄曰:此一分經,總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則反其辭而語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來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次則正其辭而謂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則反其辭而語須菩提曰: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次則正其辭而謂之曰:莫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世本第一章多誤作如來不以具足相故。新州印六祖註本、南浦陳氏施本第一章竝無不字,於理為當。王虗中註本、武夷張公綽施本竝作如來可以具足相故,其理亦通。壽州石本皆有不字,經義尤明。
王日休曰:諸法斷滅者,謂一切法皆斷之滅之而不用也。相謂凡法之相也。佛經所謂相者,凡有者皆謂之相。故晝明則謂之明相,夜暗則謂之暗相。經所說之法則謂之法相,非佛經所說之法則謂之非法相。所以於此言不用法而斷滅之者,則謂之斷滅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豈可以斷滅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後固不須舟楫,未渡之前豈可無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後不須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無佛法。所以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真性之心者,必須依佛法脩行,不可遂斷滅佛法而謂不用法。故云汝若作是念,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真性心者,說諸法斷滅相,不可作是念也。何故不可作是念乎?以發求真性心者,必依佛法以脩行,故於法不可斷滅也。
顏丙曰:此一卷經雖然只說無之一字,佛又恐人執著此無,一向沉空滯寂,棄有著無,反成斷滅相,何異證道歌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故此一分專戒人不可斷滅。今人或已悟,或未悟,便以無為極則,悞人不淺。昔張拙秀才參西堂藏禪師,問:山河大地、三世諸佛是有是無?藏答云:有。拙云:錯。藏云:先輩曾參見什麼人來?拙云:曾見徑山來。某甲問徑山,皆言無。藏云:待先輩得似徑山時,一切皆無即得。大凡未見性人,如何便說一切皆無?所以佛告須菩提:汝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若果作是念:發心即是說諸法斷滅相。何故?凡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可說斷滅相。
李文會曰:如來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須菩提落斷滅見,是故令離兩邊。然性含萬法,本自具足,應用徧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無所罣礙。此法上至諸佛,下至含識,本無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者,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斷不滅。若作念云:無相而有道心者,是斷一切行,滅一切法,此乖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觀,即是一邊見;若作無相觀,亦是一邊見;若不作有無觀,即是斷滅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無,湛然不動,觀與不觀,皆是生滅,故云莫作是念也。於法不說斷滅相者,見性之人,自當窮究此理。若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智者禪師頌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無憑。法法生妙法,空空體不同。斷滅不斷滅,知覺悟深宗。若無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太傅曰:諸佛說空法,為滯於有故。若復著於空,捨鷹還逐兔。故云:大士體空而進德,凡夫說空而退善。當知有為是無為之體,無為是有為之用也。
川禪師曰:翦不齊兮理還亂,拽起頭來割不斷。頌曰:不知誰解巧安排,揑聚依前又放開。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