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不受者,一塵不染,縱有向甚處著?不貪者,心等虗空,欲愛從何處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六祖曰: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此人所得福德,勝前七寶之福。
李文會曰:知一切法無我者,一切萬法本來不生,本來無我相。所得功德,即非七寶布施等福所能比也。得成於忍者,既知人法無我,則二執不生,成無生忍。此乃勝前七寶布施菩薩。夫萬法本來無性,皆因自己之所顯發。且如眼對色謂之見,耳對聲謂之聞。見聞是根,色聲是塵。色聲未對之時,我性常見常聞,未曾暫滅。色聲相對之時,我性未曾暫生。此是菩薩了悟真性,活潑潑地,洞然同於太虗,所以不曾生滅。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隨六塵轉,即有生滅。故塵起即心起,塵滅即心滅。不知所起滅心,皆是妄念也。若見六塵起滅不生,即是菩提。
川禪師曰:耳聽如聾,口說如啞。頌曰:馬下人因馬上君,有高有下有疎親。一朝馬死人歸去,親者如同陌路人。只是舊時人,改却舊時行履處。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王日休曰: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者,謂菩薩濟度眾生無非得福,然菩薩不享世間富貴,但積福於虗空而已,故曰不受福德。積於虗空愈久而不已,直至於成佛,故成佛之福德如天地廣大。所以佛稱兩足尊者,謂福與慧兩者皆足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王日休曰: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者,謂菩薩本不為作福德而度眾生,其福德自然隨之。如人行日中,本不為日影,而日影自然隨之。若為作福德而度眾生,則是貪著其福德而欲享受也。為其非貪著而享受,是故說不受福德。其言是故者,蓋為不貪之故,所以言不受也。
李文會曰:不貪世間福德果報,謂之不受。又云:菩薩所作福德,不為自己,止欲利益一切眾生。此是無所住心,即無貪著,故云不受福德。
智者禪師頌曰:布施有為相,三生却被吞。(證道歌曰: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註云:古德云:人天福報,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娛樂。臨命終時,福盡業在,反墮惡道,受種種苦。故云招得來生不如意也。此頌言布施有為相,三生却被吞者,其說亦同。三生者,今生、後生、再後生是也。)七寶多行慧,那知捨六根。但離諸有欲,旋棄愛情恩。(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但能離諸有欲,旋即棄捨愛恩之情。)若得無貪相,應到法王門。
川禪師曰:裙無腰,袴無口。頌曰:似水如雲一夢身,不知此外更何親?箇中不許容他物,分付黃梅路上人。(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弘忍大師傳法與六祖慧能,故曰:分付黃梅路上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