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註解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真性遍虗空,強名為一合。凡夫執成相,菩薩契妙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王日休曰:微塵眾,蓋謂微塵如此之多也。須菩提既答佛言甚多,又白世尊而自問云:何以故者,謂彼微塵眾何故甚多乎?又自答云: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蓋謂真性為實有,則不可說。而此微塵眾非實有,故佛說之。是其可說,皆為虗妄。唯真性為真實,故不可說。所以佛嘗言不可說不可取者,蓋謂此也。所以者何?乃須菩提自問云:所以微塵眾若為實有,佛即不說是微塵眾。何也?又自答云: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者,謂佛所說為微塵眾,即非有真實微塵眾,乃虗名為微塵眾而已。須菩提又白世尊而言: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謂世界亦非為真實,但虗名為世界而已。詳見十三分解。以佛嘗言之,故此稱如來說也。
李文會曰:微塵者,妄念也。世界者,身之別名也。微塵是因,世界是果,微塵世界者,謂因果也。然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與六道眾生為因果也。謂自性是因,六道是果,故知微塵起於世界,輪迴由於一念,雖見小善,不可執著,雖逢小惡,必須除去。且眾生於妄念中,起貪瞋癡業,妄受三界夢幻之果,如彼微塵,積成世界,不知因果元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來,即無微塵,世界何有?故云: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欲建立世界,一任微塵熾然,若欲除滅世界,覺悟人法俱空,了無一法可得,湛然清淨,不被諸境所轉,皆由於自己也。
僧了性曰:此分佛恐末劫人重重執著,因果不相離捨,故重囑須菩提,人人身中有微細善惡雜念,猶如大千世界微塵之多。此念無非影響,虗妄建立,故云非微塵眾。亦因轉却無明煩惱之心,變作慈悲無礙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樂,是名微塵眾。
傅大士頌曰:欲證無生忍,要假離貪瞋。人法知無我,逍遙出六塵。
川禪師曰:若不入水,爭見長人?頌曰:一塵纔起翳摩空,碎抹三千數莫窮。野老不能收拾得,任教隨雨又隨風。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王日休曰:何以故者,須菩提自問:何故世界非真實乎?乃自答云: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謂真性也。真性遍虗空,世界又無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為二,合而不可析之以為離。非有相也,強名曰相耳。若以世界為實有,則是真性耳。蓋真性方為實有,何則?自無始以來,常存而無變壞,自然而非假合。一切虗幻者,皆非真性之本,豈非實有乎?而世界烏可以比之哉?以世界亦是假合,劫數盡時,亦有變壞。此所以為虗幻,而不可以為實有,故不可以比真性也。
李文會曰:微塵謂因,世界謂果,若執因果為實有者,即被相之所縛,故云即是一合相。
金海光如來曰:世界者,如來自說盧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樹,號蓮華藏世界,不說窒礙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眾生身中佛性,與盧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頌曰:如來自說蓮華藏,負荷三千擐(胡貫切,穿也)大千。菩薩了空歸一合,凡夫貪著被魔纏。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王日休曰:如來說一合相者,須菩提謂佛嘗說真性為一合相也。即非一合相者,謂真性如虗空然,非實有物,如一之而不可二,合之而不可離者也。是名一合相者,謂但強名為一合相而已。凡言即非,皆謂實無也。凡言是名,皆謂虗名也。
李文會曰:但莫執為實有,亦莫執為實無,於相離相,故云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也。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王日休曰:佛唯曾說真性為一合相,故須菩提於此以為實有。佛乃又呼須菩提而言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以真性不可言說,但強名為一合相耳。
李文會曰:即是不可說者,須是學人自省自悟,於理事上各無罣礙。今凡夫一向貪著事相,不達於理,所以說因果著因果,說世界著世界也。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王日休曰:佛謂凡夫之人,不知明悟真性,乃貪著真性中所現之事耳。謂色身,六根也。凡夫者,泥此色身與六根為我,故沉淪六道,無由脫離,此所以為凡夫也。華嚴經云:離諸和合性,是名無上覺。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覺離一切空相,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為佛。
六祖曰:一、合相者,眼見色,愛色即與色合;耳聞聲,愛聲即與聲合。至於六塵若散,即是真世界。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於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薩,於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繫縛起生滅,散即解脫,亦不生亦不滅。若有繫縛生滅者,即是凡夫。所以經云: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顏丙曰:微塵雖多未足為多,世界幻成終無實義。若說實有微塵、實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兩相相合謂一合相,所謂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但凡夫未悟妄生貪著。
圜悟禪師曰:你但上不見有諸佛,下不見有眾生,外不見有山河大地,內不見有見聞覺知、好惡長短,打成一片,一拈出更無異見。
逍遙翁曰:學道之人,但只了悟靈明之心,是謂本源所□,念念妄想,皆為塵垢,勿令染著,久當證知清淨法身也。
傅大士頌曰:界塵何一異,報應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誰後復誰先。事中通一合,理則兩俱捐。欲達無生路,應當識本源。
川禪師曰:揑聚放開,兵隨印轉。頌曰:囫圇成兩片,擘破却團圓。細嚼莫咬碎,方知滋味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