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大疏
五所被機宜者,此經所詮境界,既說如上,幽深未委,何等根機而能信解、修證。
然約即時悟入,各隨宿種不同;
若就畢竟而論,一切無非所被。
且約即時料揀者又二:初揀信解之器;後揀修證之器。
初謂樂著名相以文為解者、繫滯行位高推聖境者、情尚於空觸言而賓無者、自恃天真輕厭進習者、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
非器之中,堅持不捨者障於信,欲罷不能者障於解(又依名求利,不淨心說,亦障實解),如次反上,即能信解,名為器也。
後揀修證者二:
初明非器。即經中我、人、眾生、壽命等四相(體相微細故,唯障證入,不障信解也)。文云:一切眾生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不能入清淨覺,動念息念,皆歸迷悶,乃至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後明是器。經云:當求正知見人,心遠二乘,法離四病者,應當供養,不惜身命,見其清淨,乃至過患,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亦如善財童子,樂親善友,故得一生圓普賢行也)。
統而言之,非其種者,證小果,入劫位,亦不能入。當其器者,居凡劣,處末世,亦能入也(如《華嚴》說二乘六度,不及八難)。
後明畢竟普收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得聞之,無不獲益,謂宿機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皆熏成圓頓種性,如《華嚴經》食金剛喻。
若約五性配者,正被菩薩及不定性,令修觀行證入,兼為餘性作遠因緣,故經文一一科段,皆云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等。三聚中則為正定令增妙行,為不定聚令修信心,為邪定聚作遠因緣,故下文云,能令未來末世眾生,不墮邪見(新熏本有之義,前已辨之)。
所被機竟。
CBETA 编码:X024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