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大疏
六能詮體性者,略作四門:
六种能表达体性的方法,简单分为四个方面:
一隨相門,於中有五(五中前三通大小乘,取捨不同,各為一說):一音聲為體,諸佛唱(唱號)、詞(言詞)、評(評量)、論(論說)、語音(宮商等)、語路(語所行處)、語業(語用)、語表(令佗生解),是謂佛教。其名句文,但顯佛教作用,非佛教體,離聲無別名等,攝假從實故;
一随相门,其中有五部分:前三部分通大小乘,取舍不同,各有一种说法。一以音声为体,诸佛的唱诵、言词、评断、论说、语音、语路、语业、语表,称为佛教。名句文只是显示佛教的作用,并非佛教本身,因为离开音声并无别的名句文等,故将假相归于实体。
二名句文,謂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聯合,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聲是所依,非正教體,但展轉因故,謂語起名等,名等方能顯義。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即聲,今以體從用,故取名等;
两个名称和句子文字,指的是按顺序排列,依次安排,依次连接,能够说明各种事物的本质和差别,两者都是依靠的基础。声音是依靠的基础,不是真正的教义本体,只是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语言产生名称等,名称等才能表达意义。这三者离开声音,虽然没有独立的本体,但假名与实相不同,也不等同于声音,现在以本体随从作用,所以取名称等。
三雙取為體,由前二說,皆有教理為定量故。《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即雙存也。故《十地經》有空中風畫之喻,本論釋云,風喻言音,畫喻文字。清涼云,以余之意,亦應雙取,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寧依名等,良以音聲,正就佛說,容為教體,流傳後代,書之竹帛,曾何有聲,豈無教體,書是色法,亦與名等,為所依故(色聲俱是色法,皆實也);
三对观点都以教理作为依据而并存。前两种说法都有教义和理论作为确证。《俱舍论》说:佛陀所说的法蕴共有八万种,其本质可以是语言或名称,这些都归属于色蕴和行蕴。这就是两者并存的观点。因此《十地经》用空中风画作比喻,本论解释说:风比喻声音,画比喻文字。澄观大师说:在我看来也应当同时采纳两种观点。如果必须在前两种中作出选择,宁可依据名称等概念。因为声音确实是佛陀说法的直接体现,可以作为教法的本体;但流传到后世,经典被记录在竹帛上时,哪里还有声音存在?难道就没有教法本体了吗?文字属于色法,也和名称概念一样,是教法所依托的载体。
四徧於六塵一切所知境界,總有生解之義,悉為教體,如《淨名》光明塵勞,《楞伽》動身直視等;
六尘所及的一切所知境界,凡能产生理解之义,都是教法的体现,比如《净名经》说的光明尘劳,《楞伽经》说的动身直视等。
五通攝所詮體,《瑜伽》云:「諸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此明教義相成,若不詮義,文非教故;
五通涵盖所诠释的体性,《瑜伽师地论》说:一切佛经的体性,大致有两种:一是文句,二是义理。文句是所依凭的载体,义理是能依托的内涵。这说明教法与义理相互成就,如果不能诠释义理,文句就不成为教法。
二唯識門,謂總收前五,並不離心,唯識等云,一切所有,唯識現故。
二唯识门,意思是总结前面的五种,都不离开心,唯识论等说,一切所有,都是唯识显现的缘故。
然通就諸教,本影相對,以成四句:
然而综合各种教法,就原本与影像相对而言,可形成四种情况:
一唯本無影,謂即小乘,不知唯識故;
唯一真实的本体原本无影无形,因小乘修行者未能了悟唯识之理。
二亦本亦影,即大乘始教,謂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是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名本質教(佛地云,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佗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若聞者識上所變文義,名影像教(《佛地》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雖親依自善根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故《二十唯識》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護法論師等,皆立此義;
二亦本亦影,指大乘始教,认为佛亲口宣说的经文和义理,都是妙观察智相应的净识所显现的,称为本质教;听闻者在识上所变现的经文和义理,称为影像教。护法论师等人,都主张这一观点。
三唯影無本,謂大乘實教,離眾生心,佛果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大悲大智為增上緣,令彼所化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是故聖教,唯是眾生心中影像(《華嚴》偈云,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也),龍軍、堅慧論師等,並立此義;
大乘真实教法认为,佛果本身并没有形色音声的功德,只有真如之理与如如之智真实存在。佛陀以大慈悲与大智慧为助缘,使那些根机成熟的众生心中显现佛的形相与音声来说法。因此,圣教只是众生心中的影像。正如《华严经》偈颂所说:诸佛本无法,何处有言说,只是随众生自心,假名说如是法。龙军菩萨、坚慧论师等人都持此观点。
四非本非影,如頓教說,非直心外,無佛色聲,眾生心內,影像亦空,性本離故,止言絕慮,即無教之教耳(佛言,我從得道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
所谓的四非,既非本质也非现象。正如顿教所言,不仅心外不存在佛的色相与音声,众生内心的影像也是空性,因为本性原本就远离一切。停止言说、断绝思虑,这就是无教之教的真义。佛陀曾说,我自证道以来未曾说过一字,你们也未曾听闻。
此前四說,皆有其益,自淺之深,攝眾生故。
前面说的四种方法,各有好处,从浅到深,都是为了度化众生。
三歸性門,文二:一正攝歸性;二說聽全收。
三归依的性质门类,分为两部分:一是正确摄受归于自性;二是说法与听法全部包含。
初謂此識無體,唯是真如。故《論》云:「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即前之心境,同入一實,諸聖教從真流故,不異於真,故《攝論》中名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唯識》釋勝流真如云:「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最為勝故。」是知如來言說,皆順於如(《金剛三昧》云義語非文。《仁王》說十二部皆如);
最初认为这种识没有实体,只是真如。因此《论》中说:所以一切法,从根本上来说,超越言语表达,超越名称概念,超越心识分别,乃至唯是一心,因此称为真如。即先前所说的心与境,共同归于唯一的真实,一切圣教都是从真如流出,与真如无异,所以《摄论》中称为真如所流出的十二分教。《唯识》解释胜流真如说:这是指从真如流出的教法,在所有教法中最为殊胜。由此可知如来的言说,都符合真如之理。
二說聽全收者,又有四句:
两种说法都完全接受的,还有四种情况:
一、佛真心外,無別眾生。以眾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則唯說無聽,故所說教,唯佛所現;
佛的真心之外,并没有别的众生。因为众生的真心就是佛的真心,所以只有说法的佛,没有听法的众生,因此所说的教法,只是佛的显现。
二、眾生心外,更無別佛。以佛真心即眾生真心,則唯聽無說,故所說教,即眾生自現;
二、众生的心之外,并无别的佛。因为佛的真实心就是众生的真实心,所以只有听闻而没有言说,因此所说的教法,就是众生自己显现的。
三、佛真心現時不礙眾生。真心現故,說、聽雙存,二教齊立;
四、佛即眾生故非佛,眾生即佛故非眾生。互奪雙亡,即說、聽斯寂(《淨名》云,無說、無聞);
四、佛就是众生所以不是佛,众生就是佛所以不是众生。彼此否定双方消亡,便说与听都归于寂静;
四無礙門,謂前三門,心境理事,同一緣起,混融無礙,交徹相攝,以為教體,以一心法,有真如、生滅二門故,二皆各攝一切法故。
四无碍门,指的是前三门中的心境、事理,都源于同一缘起,相互融合无碍,彼此渗透包容,以此作为教法的根本。因为一心法包含真如和生灭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各自都能统摄一切法。
(教體竟)
教体结束
CBETA 编码:X024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