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大疏
七宗趣通別者,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七宗趣的通别在于,本门所尊崇的称为宗,宗所归向的称为趣。
通、別即二。
通与别即是一体两面。
初,通者統論佛教因緣為宗,謂古來諸德,皆判儒宗五常,道宗自然,釋宗因緣。
最初,通达者总结佛教的核心是因果缘起。自古以来的大德们都这样判断:儒家以五常为根本,道家以自然为根本,佛家以因缘为根本。
因緣有二:一內,二外。
因缘有两种:一是内在的,二是外在的。
外謂穀子、水、土、人、時而芽得生。泥團、輪繩、陶師而器得成。
外在的条件是种子、水、泥土、人和时间,这样芽才能生长。泥团、轮绳和陶工,这样器物才能制成。
內謂十二因緣。
内在是指十二因缘。
外由內變,本末相收,為一緣起,故佛教從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外在现象由内在心念转变而来,根本与枝节相互含摄,共同构成缘起法则。因此佛陀教导从浅显到深奥,宣说一切法门,都不离因缘二字。
然有四重:
然而有四种重罪:
一、因緣故生死成壞,《涅槃》云,我觀諸行,生滅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
由于因缘的作用,生死轮回才得以形成和消亡。《涅槃经》中说,我观察到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无常的。为什么知道呢?正是因为因缘的作用。
二、因緣故即空,謂不自、佗、共生等,故無生也;
二、因为因缘所以就是空,意思是说不自己生、不由他生、不共生等,所以没有生。
三、因緣故即假,如鏡像、水月之流緣會,不得不現;
三、因为有缘起的条件,所以事物是假有的,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因缘聚合时,自然就会显现;
四、因緣故即中,若言不從因緣,即是定有、定無,斷常二過故。
因为缘起的缘故就是中道,如果说不是从因缘而生,就变成了固定存在或固定不存在,导致断见和常见两种错误。
《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謂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四句如次,配前四重)。
《中论》说: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我说这就是空,也可以称为假名,这就是中道的含义。
《涅槃》亦說,聲聞等四品菩提,皆由觀之而得故。
《涅槃经》也说,声闻等四种菩提,都是通过观想而证得的。
佛教之宗,因緣收盡。然約佛涅槃後,賢聖弟子相承傳習,通大小乘,宗途有五:
佛教的宗旨,将因缘道理彻底阐明。就佛涅槃后而言,圣贤弟子代代相传修习,贯通大小乘,分为五大宗派:
一、隨相法執宗,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等經所立,以造諸論。於中又三:
一、随相法执宗,指小乘各派,依据阿含等经典建立学说,并据此撰写论著。其中又分为三类:
一、我法俱有宗(犢子部等)。立五法藏,謂三世無為及我,餘部呼為附佛法外道;
一、我法俱有宗(犊子部等)。主张五法藏,即过去、现在、未来、无为法及我,其他部派称他们为依附佛教的外道;
二、無我因緣宗(除一及三所論諸部)。一切諸法,不離色心,生滅從緣,本無有我。於中或立三世無為;或分五類;或無過、未,唯有現在;或現在中,在蘊為實,在處界假;或世俗是假,出世為實。然皆離我及邪因、無因,故異外道;
二、无我因缘宗。一切现象,皆不离色法与心法,生灭皆由因缘,本来没有我。其中有的主张有三世和无为法;有的将法分为五类;有的否定过去未来,只承认现在;有的认为现在法中,五蕴是实有,十二处十八界是假名安立;有的认为世俗法是假,出世间法是真实。但都一致否认有我及邪因、无因,所以不同于外道;
三、因緣但名宗(一說部等)。立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由從緣故,無定實體,如鉄之剛,遇火即鎔,如水之柔,遇寒即堅,明知從緣,則無定性,此乃出世亦假名耳。
三、因缘假名宗。主张一切我法,皆只是假名,因为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就像铁的本性是坚硬,遇到火就会熔化;水的本性是柔软,遇到寒冷就会结冰。由此可知,事物都是随因缘而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性。即使是出世间的真理,也不过是假名而已。
二、真空無相宗,即龍樹、提婆,依般若等經所立,以造中觀等論;
二、真空无相宗,由龙树、提婆依据般若等经典创立,并撰写了中观等论著。
三、唯識法相宗,即無著、天親依《解深密》等經所立,以造唯識等論;
三、唯识法相宗,是由无著、天亲依据《解深密经》等经典所创立,他们撰写了《唯识论》等著作;
四、如來藏緣起宗,即馬鳴、堅慧依《楞伽》等經所立,以造《起信》等論。於中復有二義:
四、如来藏缘起宗,是马鸣、坚慧根据《楞伽经》等经典建立的,他们又写了《大乘起信论》等论著。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初,眾生相盡,唯是法身,良以情識本空,名相已盡,未甞見一眾生流轉生死,眾生寂滅即法身故(《淨名》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又云皆如也。《涅槃》云十二因緣即是佛性;《論》云離念相者即是平等法身等。此與前宗異者,云云可知);
最初,一切众生的形相消失,唯有法身存在。这是因为情识原本就是空寂的,名相已然消尽,从未见过一个众生在生死中流转。众生寂灭即是法身。
後,法身緣起,全是眾生,謂眾生及佛,皆是生滅、有無、善惡境界,良以情識不破,識所現佛,同眾生故(《楞伽》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涅槃》云,佛性隨流成別味。《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良由如來藏,是法身在纏之稱,故約在纏及法身,反覆互奪,曲成此二(雖有二義,必互相知,若互不知,便同無相及法相宗也,但由於中,崇尚各異,故說二矣),此經宗於前門(良由染相本寂,故得覺性本圓,義如別宗說),兼之後義;
后来,法身因缘生起,完全源于众生。所谓众生与佛,都是生灭、有无、善恶的境界。只因凡情妄识未破,所以识所显现的佛,与众生无异。这都是因为如来藏作为法身在缠缚时的称呼,所以从缠缚状态与法身角度反复推究,才形成这两种说法。此经宗旨偏重前说,同时也兼含后义。
五、圓融具德宗,謂事事無碍,主伴具足,重重無盡,即《華嚴經》。
五、圆融具德宗,指万事万物相互贯通无碍,主次相辅相成,层层无尽,这是《华严经》所阐述的宗旨。
然此五宗,對前五教,互有寬狹,謂一宗容有多教,一教容具多宗故。
然而这五个宗派相对于前面的五种教法,彼此之间存在宽窄差异。也就是说,一个宗派可以包含多种教法,一种教法也可以具备多个宗派的特点。
又教約佛意,權實有殊,宗就人心,所尚差別,故宗與教,其旨不同。
此外,根据佛陀的教义,方便与真实有所不同;依据众生的根机,所崇尚的法门各有差异。因此,宗与教在根本旨趣上并不相同。
後別明此經者,又有總、別:
后来另外说明这部经的,又有总体和个别之分:
總,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為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謂倒心妄境,如杌鬼、繩蛇,元自空無,不待除滅(文云,非作故無等),依佗水月,鏡像全體,即是圓成(四大不動故,覺性不動等),故凡聖靈覺真心,本來清淨圓滿(覺圓明故,乃至根塵四大徧滿法界等),行者如斯了悟,自然喪己(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又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忘情(即縛脫等八不),情忘,即等佛,心等佛為真觀行(即普眼觀成同佛);
总之,以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为宗旨,令修行者忘却情执与佛等同,使观行速得成就为旨趣。所谓颠倒妄想之境,如同误认木桩为鬼、绳索为蛇,原本空无一物,不须刻意消除。依他起性的水月镜像,其全体当下就是圆成实性。因此凡圣共具的灵觉真心,本来清净圆满。修行者若能如此了悟,自然能放下自我、泯灭情执。情执既消,便与佛平等;以平等佛心修行,方为真实观行。
亦可鉤鏁前文,成三重宗趣:
也可钩锁前文,形成三重宗旨。
謂如上為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為趣;
如上所说宗旨,是为了让修行者放下执著、达到与佛同等的境界。
又忘情等佛為宗,令觀行速成為趣;
以超越凡情、等同佛陀为宗旨,以使修行迅速成就为归趣;
又前趣為宗,令惑業消滅(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等),永絕輪迴(知彼如空華,即免流轉等),起大神用(初淨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等),安樂(便能內發寂滅輕安等,又云,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也)自在(永得超過礙無礙境,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為趣(上所注引,皆觀成功用等文)。
前行的宗旨是让迷惑和业力消除,使身心烦恼永远断除,彻底脱离轮回,生起广大妙用,获得安乐自在。
別者有五對:
另外还有五种相对情况:
一、教義對教說為宗,義意為趣;
教义以教说为宗旨,意义为旨趣;
二、事理對舉事為宗,顯理為趣;
二、以事为体,显理为用;
三、境行對理境為宗,觀行為趣;
三、以境界实践对应真理境界为宗旨,以观照实践为归趣。
四、行寂對觀行為宗,絕觀為趣;
四、以行为寂静为修观之根本,以无观为究竟。
五、寂用對絕觀心寂為宗,起大神用為趣。
五、寂用对绝。观心以寂静为本,生起大神通为用。
此五亦是從前起後,漸漸相由矣。
这五种也是从前到后,依次相生而成。
CBETA 编码:X024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