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大疏
八修證階差者,謂若但約教文,唯生義解,忘詮修證,復有其門,故以心傳心,歷代不絕。自佛囑迦葉,展轉于今,灯灯相承,明明無盡。然初五師兼之三藏,毱多之後,律教別行,罽賓已來,唯傳心地。黃梅門下南北又分,雖繼之一人,而屢有傍出,致令一味,隨計多宗。今略敘之(但敘隨機可用者,不敘邪辟之流也),會通圓覺(由此經首末偏明修證,故敘諸禪宗以會之),有拂塵看淨方便通經,有三句用心謂戒定慧,有教行不拘而滅識,有觸類是道而任心,有本無事而忘情,有籍傳香而存佛,有寂知指體無念為宗,徧離前非,統收俱是象體。
上之諸宗,不出定慧悟修頓漸。無定無慧是狂是愚,偏修一門,無明邪見,此二雙運,成兩足尊,故天台修行,宗於止觀。
其頓漸悟修者,頓悟(日出孩生)漸修(霜消孩長)為解悟。
漸修頓悟(伐木入都)、頓修漸悟(磨鏡學射)、漸修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鑒漸遠),並為證悟。
若云頓悟頓修(斬染綟絲)則通三義:
謂先悟(廓然頓了)後修(不著不證曠然合道)為解悟;
先修(服藥)後悟(病除)為證悟;
修(無心忘照)悟(任運寂知)一時,即通解、證。
若云,本具一切佛德為悟(如飲大海),一念萬行為修(得百川味),亦通解、證。
若約《楞伽》地前(信住行向)四漸(菴羅熟、陶器成、大地生、習藝就),聖位(初地八地,報身法身)四頓(明鏡現物,日月照色,藏識知境,佛光然曜),則修行為漸,證理名頓。
此《圓覺經》,備前諸說,謂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觀成是頓證悟;三觀本(威德章)末(辨音章)是漸證悟;又普眼觀,通於解、證。
又三觀一一首標:「悟淨圓覺」,次明行相,後顯成功。初中為對是頓悟漸修;中後為對是漸修頓悟(又普眼觀示漸修頓悟);三期道場是漸修漸悟;普賢後段是頓悟頓修(又清淨慧章有忘心頓證)。
更有餘文,不能繁述,此等頓漸,皆語用心,不同前門,但是判教。苟得其意,皆成定慧,如其失旨,不成妄想,即墮無記。冀諸學者,審而修之。
CBETA 编码:X024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