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大疏
九敘昔翻傳者,《開元釋教目錄》云,沙門佛陀多羅,唐言覺救,北印度罽賓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不載年月。《續古今譯經圖記》,亦同此文。
北都藏海寺道詮法師疏又云,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長壽二年龍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於白馬寺翻譯,四月八日畢,其度語筆受,證義諸德,具如別錄。不知此說,本約何文,素承此人,學廣道高,不合孟浪,或應國名無別,但梵音之殊,待更根尋,續當記載。然入藏諸經,或失譯主,或無年代者亦多,古來諸德,皆但以所詮義宗,定其真偽矣。
前後造疏解者,京報國寺惟慤法師,先天寺悟實禪師,薦福寺堅志法師,并北京詮法師,總有其四,皆曾備計,各有其長。慤邈經文,簡而可覽;實述理性,顯而有宗;詮多專於佗詞;志可利於群俗。
然圓頓經宗,未見開析,性相諸論,迢然不闕,故今所為,俱不依也。其所依者,已伸於序末。
此四對中,二乘唯斷於前,未斷於後,故云「但能」等。雖至長者之家,猶在門外,止宿草庵,未敢當堂,故言「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二菩薩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汎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解曰:先約地前,以辨其相,故言「已伏」。
言先當者,似令修證,不似分別五性,譯人訛也,應云:唯先發願。又應改「悟」為順後。
若事理障下,約入地乃至果位,以辨其相,故言永斷及菩提等。
言即入等者,此中但除其病,不除修證行故。
三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CBETA 编码:X024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