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綱目
No. 1594-B佛祖綱目序
余輯是書。竊有深願。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曰發心正以求其自覺。曰應世正以滿其初心。心之未形。杳杳冥冥。不見一物。無佛無祖無綱無目者。此性之纖塵不立也。心之已形。浩浩蕩蕩。不遺一物。有佛有祖有綱有目者。此性之萬法朗然也。故曰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離四句。絕百非。如空裏栽花。如波心踏月。無汝湊泊處。無汝擬議處。畢竟如何。以佛祖遣佛祖。以綱目奪綱目。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是書草創於萬曆三十八年之庚戌。卒業於崇禎四年之辛未。嘔心枯鬚者。歷二十有一年。遂成佛祖綱目四十一卷。一時蓮社行人。相與謀付剞劂。作人天眼目。余乃歡喜踴躍。而說偈言。偈曰。
我编纂这部书时,内心怀着深切的愿望。佛经上说:自己尚未得度却先度化他人,这是菩萨的发心;自身觉悟已经圆满又能觉悟他人,这就是如来应化世间。所谓发心,正是为了追求自我觉悟;所谓应世,正是为了实现最初的心愿。心念未显之时,深远幽暗,不见一物,既没有佛也没有祖师,没有纲领也没有条目,这是本性纤尘不染的境界。心念显现之后,恢弘广大,包容万物,既有佛也有祖师,既有纲领也有条目,这是本性万法朗然的境界。所以说:既不可刻意追求,也不可无心获得;既不能用语言表述,也不能靠静默通达。要超越四句的局限,断绝百非的纠缠,如同虚空中栽花,又似水波上踏月,没有你着力的地方,也没有你思量的余地。究竟该怎么做?用佛祖的道理超越佛祖,用纲目的体系突破纲目。其神妙之处,只在于修行者自己领悟罢了。这部书初稿始于万历三十八年的庚戌年,完成于崇祯四年的辛未年。呕心沥血,耗费二十一年光阴,最终写成《佛祖纲目》四十一卷。当时莲社的同修们共同商议刻印流通,作为人天的智慧眼目。我于是欢喜踊跃,作偈语道:(偈语部分)
我述此書 不為名聞 事理俱備 權實雙行
庶幾觀者 了如鏡明 開卷展讀 發無上心
不願佛子 躭著句味 但願反求 直下便是
剪葛藤根 伐無明樹 不願佛子 瞥生知解
但願窮源 掃開奇怪 赤手歸家 塵塵出礙
不願佛子 貢高我慢 但願知非 靈光顯現
佛不柰何 魔軍自散 不願佛子 輕忽毗尼
但願性戒 無犯無持 赤肉團上 出摩尼珠
不願佛子 沉空枯坐 但願明心 了無退墮
管甚蒲團 破與不破 不願佛子 虗度光陰
但願精進 拳拳服膺 萬年一念 大地平沉
不願佛子 儱侗顢頇 但願悟徹 擊碎疑團
竿頭進步 桶底踢穿 不願佛子 浮飾外護
但願實心 圓修六度 法海無邊 剎那涉過
我作此偈 諸佛證明 滄海可竭 須彌可崩
而此願力 與佛長存
我写这本书,不为名声,事理都讲清,权实双运并行。
愿读者看后,清楚如明镜,打开书阅读,发起无上心。
不希望佛子,沉迷文字味,只愿回头找,当下就是真。
斩断葛藤根,砍倒无明树,不希望佛子,乍生知解心。
只愿探根源,扫除怪异相,空手回家乡,处处无障碍。
不希望佛子,傲慢自高大,只愿知过错,灵光自显现。
佛也无奈何,魔军自退散,不希望佛子,轻视戒律行。
只愿本性戒,无犯也无持,血肉身躯上,现出摩尼珠。
不希望佛子,沉空干枯坐,只愿明心性,永不退转堕。
管什么蒲团,破还是不破,不希望佛子,虚度好光阴。
只愿勤精进,牢记在心中,万年如一念,大地全平沉。
不希望佛子,含糊又糊涂,只愿彻底悟,打碎疑团障。
竿头再进步,桶底全踢穿,不希望佛子,浮华护外表。
只愿用真心,圆满修六度,法海虽无边,刹那即渡过。
我作这偈颂,诸佛来证明,沧海可枯竭,须弥能崩塌。
但这大愿力,与佛永长存。
CBETA 编码:X159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