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羯磨文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彌勒菩薩說
沙門玄奘奉 詔譯
受戒羯磨第一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於語表義能授能開。於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
如果诸位菩萨想要修学菩萨的三聚净戒,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首先应当对无上正等菩提发下宏大誓愿。之后应当仔细寻访同样修法的菩萨:已经发大愿、有智慧有能力,能够教授解说佛法义理的人。在这样功德圆满的殊胜菩萨面前,先要顶礼双足,右肩袒露,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这样请求:
「大德憶念!我如是名,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唯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慜聽授。」(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禮拜、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德生殷淨心。
尊敬的师父请忆念!弟子名为某某,在师父面前祈求受持一切菩萨清净戒律。恳请师父慈悲不辞辛劳,垂听传授。第二次、第三次也同样这样说。这样正确无误地请求之后,要袒露右肩恭敬礼拜,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陀世尊,以及那些已证入大地菩萨位、获得大智慧大神通的大菩萨众。此刻要专心忆念这些圣者的功德,生起至诚清净的心。
若諸菩薩,欲授菩薩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呾理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非唯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以受戒法如應正授。其受戒菩薩復於彼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對佛像前合掌請言:「唯願大德哀慜授我菩薩淨戒。」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
如果诸位菩萨要授予其他菩萨菩萨戒时,应当先为他们讲解菩萨法藏论、菩萨学处以及犯戒的表现,让他们听受。用智慧观察自己的意愿,能够自主决定接受菩萨戒,不只是因为他人劝说,也不是为了胜过他人,这才叫做坚定稳固的菩萨,能够接受菩萨清净戒律仪轨,按照受戒的规矩如法正授。受戒的菩萨还要在那些有智慧、有能力的殊胜菩萨面前,谦卑恭敬,双膝跪地,在佛像前合掌请求说:恳请大德慈悲授予我菩萨清净戒。这样请求之后,专心一意,培养清净心:我不久将获得无尽无量无上的大功德宝藏。随即思维这些道理,默然安住。
爾時有智有力菩薩,於彼能行正行菩薩,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汝。是菩薩不?」彼應答言:「是。」「發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自此已後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那时,有智慧有力量的菩萨,对能够修行正法的菩萨,以不散乱的心,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这样说道:你名叫某某的善男子!请听。你是菩萨吗?他应该回答说:是。发菩提愿了吗?应该回答说:已发。从这以后,应该这样说:你名叫某某的善男子!请听。你们现在想在我这里接受所有菩萨的学处、所有菩萨的清净戒律,就是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样的学处、这样的清净戒律,过去一切菩萨已经具备,未来一切菩萨将会具备,十方现在一切菩萨现在正具备。对于这些学处、这些清净戒律,过去一切菩萨已经学习,未来一切菩萨将会学习,现在一切菩萨现在正学习。你能接受吗?回答说:能接受。传授戒律的菩萨第二遍第三遍也这样说,接受戒律的菩萨第二遍第三遍也这样回答。
如是受已,能受菩薩不起于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是白言:「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此中現有某名菩薩,於我某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如是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覩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如是名為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受戒的菩萨不起座,授戒的菩萨在佛像前,向十方现在住世的诸佛及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这样说道:
启禀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的诸佛菩萨,现在此处有某名菩萨,在我某菩萨座前,乃至三次宣说受菩萨戒。我为他作证。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的诸佛菩萨,第一真实圣者,无论显现与否,一切时处,对一切众生都能现前觉知的圣者,也为此某名受戒菩萨作证。
第二遍、第三遍也同样宣说。这样受戒的羯磨仪式完成。随即,在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住世的诸佛及已登大地的菩萨面前,法尔自然显现此相,表示这位菩萨已受菩萨所受的净戒。
此时,十方诸佛菩萨见到这位菩萨法尔显现的相状,生起忆念。由于忆念的缘故,正智现前,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在某菩萨座前正受菩萨所受的净戒。一切诸佛菩萨对此受戒菩萨,如同对待子女或兄弟,生起亲善、眷念、怜愍之心。由于诸佛菩萨的眷念怜愍,使这位菩萨希求善法的心更加增长,永不退减。
这便称为受菩萨戒的启白请证。
「若諸菩薩住戒律儀,有其四種他勝處法。何等為四?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慳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捨,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慳法故,雖現有法而不給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麁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諫謝,不受不忍不捨怨結,是名第三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像似正法,於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如是名為菩薩四種他勝處法。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法,即便棄捨別解脫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脫戒犯他勝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
菩萨持守戒律时,有四种根本重罪。哪四种?第一,菩萨为贪求名利恭敬而自我吹嘘、贬低他人。第二,菩萨明明拥有财物,却因吝啬不肯施舍给前来求助的贫苦无依者;或虽精通佛法却吝于为求法者讲解。第三,菩萨长期怀恨在心,不仅恶语相向,更因愤怒而动手伤害众生,用拳脚、石块、刀杖殴打施暴;他人前来道歉时拒不接受,执意结怨。第四,菩萨诋毁菩萨法藏,却热衷于宣扬似是而非的伪佛法,或自己深信,或随他人传播。这四种称为菩萨根本重罪。
菩萨只要触犯其中一条,就无法在今生积累广大的成佛资粮,也无法保持清净心,只能算假菩萨而非真菩萨。若以轻、中等程度烦恼触犯这四条,还不算完全舍弃菩萨戒;但若以严重烦恼触犯,即视为弃戒。若屡屡触犯且毫无悔意,反以此为荣,就是严重触犯,已不配称为菩萨。不过,菩萨偶然触犯一次根本戒,不像比丘犯根本罪后会立刻失去戒体,今生仍有机会重新受戒;而比丘犯根本罪后,今生不能再受戒。
「如是菩薩所受淨戒,於餘一切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除滅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这样的菩萨所持清净戒律,超越其他一切清净戒律,最为殊胜无上,功德无量无边,恒常伴随巨大功德宝藏。此戒由最上等善心所引发,能普遍消除一切众生所有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与这菩萨律仪戒相比,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数分、计分、算分、喻分,甚至极细微的优波尼沙陀分也无法企及,因为此戒总摄一切大功德的缘故。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薩俱起供養,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完成受菩萨戒羯磨仪式后,授戒者与受戒者一同起身供养。他们向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中的诸佛菩萨顶礼膜拜,恭敬地以头触佛足,而后谦退。
又諸菩薩,不從一切諸聰慧者求受菩薩所受淨戒。無淨信者不應從受,謂於如是所受淨戒,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慳貪者、慳貪蔽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不應從受。毀淨戒者,於諸學處無恭敬者、於戒律儀有慢緩者,不應從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於他違犯不堪耐者,不應從受。有懶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著日夜睡眠,樂倚樂臥、樂好合徒侶、樂嬉談者,不應從受。心散亂者,下至不能𤛓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不應從受。有闇昧者、愚癡類者、極劣心者、誹謗菩薩素呾纜藏及摩呾理迦者,不應從受。又諸菩薩,於受菩薩戒律儀法雖已具足受持究竟,而於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不率爾宣示開悟。所以者何?為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誹謗。由誹謗故,如住菩薩淨戒律儀成就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亦為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乃至一切惡言惡見及惡思惟,未永棄捨終不免離。
菩萨不应向一切自以为聪慧之人求受菩萨所受的净戒。对净戒缺乏信心者不可从其受戒,即那些对所受净戒全无信解、不能领悟、不善思惟之人;吝啬贪着者、被贪欲蒙蔽者、欲望深重者、永无满足者,不可从其受戒。破坏净戒者、对戒律学处毫无恭敬者、持戒松懈者,不可从其受戒。易生嗔恨者、缺乏忍耐者、对他人过失不堪容忍者,不可从其受戒。懒惰者、懈怠者、终日贪睡者、喜好倚卧者、热衷结党聚众者、沉溺闲谈者,不可从其受戒。心念散乱者、乃至短暂如挤牛奶时都无法专注修持善法者,不可从其受戒。愚昧无知者、心性低劣者、诽谤菩萨经论及论议者,不可从其受戒。
菩萨虽已圆满受持戒律仪轨,但对诽谤菩萨法藏且缺乏信心的众生,绝不轻率为其开示。何以故?因彼听闻后非但不能信解,反被无明障蔽更增诽谤。此诽谤者,正如安住菩萨净戒能成就无量功德,彼亦将招感无量罪业,一切恶言恶见及邪思惟若不永断,终难解脱。
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如果菩萨想要受持菩萨清净戒律,但没有遇到具足功德的人,这时应该在如来像前自己受持菩萨清净戒律。应该这样受持:袒露右肩,右膝跪地,这样说:我名叫某某,恭敬启请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的诸位菩萨,我现在要在十方世界佛菩萨面前,发愿受持一切菩萨学处、发愿受持一切菩萨清净戒律,就是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样的学处、这样的清净戒律,过去一切菩萨已经具足,未来一切菩萨将会具足,十方现在一切菩萨现在具足。对于这样的学处、这样的清净戒律,过去一切菩萨已经修学,未来一切菩萨将会修学,十方现在一切菩萨现在修学。第二遍、第三遍也要这样说,说完后应该起身。其余一切如前所说应当知道。
CBETA 编码:T149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