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要解
△初、序分者。若例諸經,必具通、別二序。今但通序,雖無發起可用,入定集眾兼之。以眾集不徒然,必有異聞。故疏云:序中證信,便是發起。謂佛入大光明藏正受時,上與一切諸佛,下及菩薩眾生,同住清淨覺地,現諸淨土,皆入三昧,同一佛境。以表因果無異,凡聖同源。發此經旨,趣如是耶?
佛经的开头部分称为序分。按照一般佛经的体例,通常包含通序和别序两部分。这里只有通序,虽然没有明确的发起因缘,但可以通过佛陀入定、集合大众来兼代。因为众人聚集并非偶然,必定有殊胜法音要宣说。所以注解说:序分中的证信部分,本身就具有发起的作用。这是指佛陀进入大光明藏禅定之时,上与一切诸佛,下至菩萨众生,共同安住清净觉性之地,显现种种净土境界,都融入三昧定境,同处佛的圆满境界。以此表明因果不二,凡圣同体。本经要阐发的宗旨意趣,不正是如此吗?
△初、序分為四:初、指信聞法。
初,序分有四部分:第一,指明信心听闻佛法。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如是,指法之辭也。前此無說,而言如是者,逆指向下所說之法言也。我者,結集者自稱也。聖人已知無我,而為傳法利生,故隨世假稱耳。恐疑者曰:此所說法,為有所聞而說耶?為自撰其說耶?故結集者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非自撰也。既從佛聞,則羣疑自銷,諍端亦息矣。
二、時化主所在。
当时化主所在之处。
一時,婆伽婆!
有一次,世尊。
疑者曰:既從佛聞,佛昔說法必有方所,何處聞耶?故此示之。一時者,機孰應會之時也。婆伽婆,主也,如來之異號也。故涅槃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
有人问:既然是从佛那里听闻,佛过去说法必定有具体地点,是在哪里听闻的呢?所以这里指明。一时,是指众生根机成熟、与佛法相应之时。婆伽婆,是主的意思,如来的别称。所以《涅槃经》说:能破除烦恼名为婆伽婆。
三,平等法會處。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藏即寶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諸佛眾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體,塵沙德用並蘊其中,百千通光皆從斯起,故曰藏也。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智與理冥,名為入矣。是以安住藏中,不受諸受,名為正受。此經說處,即事而真,匪離娑婆,別論常寂。為表正宗所談,覺性平等,凡聖同源,橫亘竪窮,不思議一。然理不自顯,從理垂教,教主身土,全境即心,全心即境,故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所現淨土,即說法處之通序也。
四,同聞眾。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初、標數列名;二、與諸下,同。佛入定菩薩等者,梵云菩提,薩埵云。菩提翻覺,薩埵翻有情。摩訶,大也。此有情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證大道故也。文殊師利,此云玅首,亦云玅吉祥,表信解之智故;亦云玅德,表證智故。文中本起因地,究竟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普賢,略有三釋:一、約自體,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隣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依此圓覺玅心,徵幻法而明正行故。普眼,由此法門,觀身心無體、根塵識境、世出世間、自他二身,一切清淨,周徧法界故。金剛藏,從喻得名。金剛堅而復利,堅則無物可壞,利則能壞一切,所以諸魔不能侵,煩惱不能動。又能破諸障,斷人疑惑,即具無盡藏功德也。彌勒,此云慈氏。慈有三種:生緣、法緣、無緣,以對三觀。又從姓慈,名阿逸多,此是無勝。三觀能淨三惑,名清淨慧。以三觀能摧伏三障四魔,名威德自在。由三觀獲三陀羅尼、四無礙辯,名辯音。三觀對治三道,名淨諸業障。三觀徧觀諸法,同歸實際,名普覺。圓覺之名有二意:一、前雖病盡,仍恐下根難入,又問三期道場,加行上中下三根,普入圓覺。二、最初標指,從本起至末,顯義已周,還歸圓覺。賢善首者,賢則亞聖,善則順理,首是頭首,欲使萬善齊興,俱順真理,教法流通,是賢善首也。等有二義:一、所例,二、所餘。上首為十萬,標領同住平等法會,孰為其主,孰為其伴,孰為問者,孰為答者,無非遊戲大圓覺海也。今會諸師,廣評三種,俱是大乘同緣實相,約行收機,以漸不定。大分三段:初二章明圓頓行證,次四章明漸次行證,後五章明不定行證。賢善首章,乃流通分。初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