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般若波罗蜜经》,是探究真理、穷尽本性的最高准则,是菩萨成就佛道的广大轨范。轨范若不广大,就不能统摄各种差异而指明归宿;本性若不尽显,众生怎能登上道场成就正觉。正觉之所以能成就,种种差异之所以能统一,无不是经由这条道路。因此异教殷勤致意,再三抚慰而频频启发;功德不断累积,九次增进而屡屡成就。如《问相》标举玄妙而玄之又玄,《幻品》忘却寄托而忘之又忘,《道行》坦露其津渡,《难问》穷究其源头,《随喜》忘却趣向而把握终极,《照明》不落变化而直契玄理。虽然分为三十篇章,贯穿其中的是大道;虽然言说十万偈颂,倍增其效的是修行。修行凝定而后证得无生,大道圆满而后补处佛位,至此方能转变一切智。《法华经》如明镜照彻本源而凝定观照,《般若经》深入末梢而解除悬疑。解除悬疑的义理旨趣,正是菩萨之道。凝照本源的明镜,昭示着终极归宿。终极而不泯灭,则归途枝叶扶疏,显现三宝的踪迹;权宜应化不曾平息,则纷乱头绪交错,产生迷惑趣向的差异。因此《法华经》与《般若经》相互依存以期待终极,方便法门与真实教法冥合为一以等候究竟。论及穷究真理尽显本性,平明万种修行,则真实不如观照;若取其中大明显现真如化现,解悟本无三乘差别,则观照不如真实。所以赞叹深奥则《般若经》功德厚重,赞美真实则《法华经》妙用精微。此经之尊贵,虽经再三抚慰嘱付,仍不足以尽述其妙。
当时有位秦国太子,栖身于储君之位,心志却超脱尘俗,研习这部经典时,常感梦中有所增益。他参照《大品经》领悟其中真义,深知旧译本多有错漏。听闻鸠摩罗什法师得天授经文,真本尚存于世,便于弘始十年二月六日,恭请法师重新译出。至四月三十日,全部校正完成。查考旧译本,犹如荒芜田地里的庄稼,虽经耕耘收获,仍有过半遗漏。此经正文原有四种,皆是佛陀应机说法,有广说略说之别。最多者达十万偈,最少者六百偈。如今这部《大品》,实为天竺的中等篇幅。既为应机说法,又何必计较文字多寡,争论繁简得失?梵文典雅质朴,依原典直译虽欠华美,却更显质朴庄重。愿诸位贤达读者,能略去文采而求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