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迴向品第七
爾時彌勒菩薩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於餘眾生,布施持戒,修禪福德,最大最勝,最上最妙。」
这时弥勒菩萨对须菩提说:"菩萨摩诃萨随喜的福德,对于其他众生布施、持戒、修禅的福德,是最广大、最殊胜、最崇高、最微妙的。"
爾時須菩提問彌勒菩薩:「若菩薩於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過去無量滅度諸佛,是諸佛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無餘涅槃,乃至法欲滅時,於是中間,所有應六波羅蜜,善根福德,及諸聲聞弟子,布施持戒,修禪福德,所有學無學無漏福德,及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大慈大悲,利安眾生,無量佛法,及其所說,從是法中,眾生受學。是諸眾生,所有福德,及諸佛滅後,眾生所種福德,合集稱量。是諸福德,以最大最勝,最上最妙心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觀:『我此福德,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作是念:『我以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心所緣,是諸緣諸事,為可得不?」彌勒言:「是諸緣諸事不可得,如心取相。」
这时,须菩提问弥勒菩萨:"若有菩萨于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过去无量已灭度的诸佛,这些佛从初发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直至佛法将灭时,在这期间,所有应行的六波罗蜜善根福德,以及诸声闻弟子布施持戒、修禅福德,所有有学无学无漏福德,及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大慈大悲利益安乐众生,无量佛法及其所说,众生从这些法中受学。这些众生所有福德,及诸佛灭度后众生所种福德,全部合集称量。以最广大、最殊胜、最上乘、最微妙之心随喜这些福德。随喜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观想:'我此福德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这样想:'我以此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心所攀缘的这些因缘诸事,可以获得吗?"弥勒回答说:"这些因缘诸事不可得,如同心所取相。"
須菩提言:「若是諸緣諸事不爾者,是人將無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無常謂常,苦謂樂,不淨謂淨,無我謂我,生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若諸緣諸事如實者,菩提亦如是,心亦如是。若諸緣諸事、菩提及心無異者,何等是隨喜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回答:“如果这些因缘事物并非如此,那么此人岂不是生起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将无常认作常,将苦认作乐,将不净认作净,将无我认作我,产生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如果这些因缘事物如实不虚,菩提也是如此,心也是如此。倘若因缘事物、菩提与心没有差别,那么什么是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彌勒言:「須菩提!如是迴向法,不應於新發意菩薩前說。所以者何?是人所有信樂恭敬淨心,皆當滅失。須菩提!如是迴向法,應於阿毘跋致菩薩前說。若與善知識相隨者說,是人聞是,不驚不怖,不沒不退。菩薩隨喜福德,應如是迴向薩婆若所,用心迴向,是心即盡即滅。何等心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用心心迴向,是二心不俱,又心性不可得迴向。」
弥勒说:「须菩提!这样的回向法,不应在新发意菩萨面前宣说。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所有的信乐、恭敬、清净心都会因此灭失。须菩提!这样的回向法,应当在阿毘跋致菩萨面前宣说。若是对与善知识相伴的人宣说,这些人听闻此法,不会惊慌恐惧,不会退失信心。菩萨随喜的福德,应当这样回向一切智处,用心回向时,这心念当即灭尽。什么样的心是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若以分别心回向,这二心不能并存,况且心性本不可得,又如何回向?」
爾時釋提桓因語須菩提:「新發意菩薩,聞是事將無驚怖耶?菩薩今云何以隨喜福德如實迴向?」
这时,释提桓因对须菩提说:"初发心的菩萨听闻此事,难道不会惊恐慌乱吗?菩萨现在应当如何将这随喜福德如实回向?"
爾時須菩提因彌勒菩薩作是言:「菩薩於過去諸佛,道已斷,行已滅,戲論盡,滅蕀刺,除重擔,得己利,盡有結,正智解脫,心得自在,無量阿僧祇世界中滅度諸佛,所有善根、福德勢力,及諸弟子,於諸佛所,所種善根,合集稱量。是諸福德,以最大最勝,最上最妙心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今當云何不墮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若是菩薩用是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心中不生心相,則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是菩薩於是心中而生心相,則墮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若菩薩隨喜時,是心盡滅相,如實知盡滅相、盡滅相法,則不可迴向。迴向心亦如是相,所迴向法亦如是相。若能如是迴向,是名正迴向。菩薩摩訶薩應以隨喜福德,如是迴向。若菩薩於過去諸佛,所有福德,并諸弟子及凡夫人,乃至畜生,聞法種善根,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法,發應薩婆若心,合集稱量。是諸福德,以最大最勝,最上最妙心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如是念:『是諸法皆盡滅,所迴向處亦盡滅。』是名隨喜福德正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时,须菩提对弥勒菩萨这样说:“菩萨对于过去诸佛,已断除烦恼之道,已熄灭生死之行,戏论已尽,荆棘刺障已灭,重担已除,已得自利,结使已尽,正智解脱,心得自在。在无量阿僧祇世界中已灭度的诸佛,所有善根、福德势力,以及诸弟子在诸佛处所种的善根,汇集称量。对这些福德,以最大、最胜、最上、最妙之心随喜。随喜之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菩萨如今应当如何不堕于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若菩萨以此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此心中不生心相,便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于此心中生起心相,则堕于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若菩萨随喜时,此心尽灭之相,如实了知尽灭相、尽灭相法,则不可回向。回向之心亦如是相,所回向之法亦如是相。若能如此回向,名为正回向。菩萨摩诃萨应当以随喜福德如是回向。若菩萨对于过去诸佛所有福德,以及诸弟子与凡夫,乃至畜生闻法所种善根,及诸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等闻法,发应萨婆若心,汇集称量。对这些福德,以最大、最胜、最上、最妙之心随喜。随喜之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如此思维:‘这些法皆已尽灭,所回向之处亦已尽灭。’名为随喜福德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菩薩如是知,無有法能迴向法,是名正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如是迴向,則不墮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何以故?是菩薩不貪著迴向故,是名無上迴向。若有菩薩於福德,作起法取相分別,則不能以此福德迴向。何以故?是作起法,皆是離相;隨喜福德,亦是離相。若菩薩知所念作起法皆離相,當知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菩萨这样了知:没有一法可以回向于法,这才称为正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若菩萨如此回向,便不会堕入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菩萨不贪著回向,所以称为无上回向。
若有菩萨对福德生起法相分别,便不能以此福德作回向。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生起之法,都是离相的;随喜福德,也是离相的。若菩萨了知所念生起之法皆离相,当知这就是在行般若波罗蜜。
「又諸過去滅度佛,善根福德亦如是迴向;所用迴向法,性相亦如是。若能如是知,是名正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諸佛不許取相迴向故。若法過去盡滅,是法無相,不可以相得。若如是亦分別,是名取相;若如是亦不分別,是名正迴向。云何不取相分別而能迴向?菩薩以是事故,應學般若波羅蜜方便。若不聞不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則不能入是事。若不聞不得般若波羅蜜方便,能以諸福德正迴向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於過去諸佛身,及諸福德,皆已滅度,而取相分別,得是福德,欲以迴向。如是迴向,諸佛不許,亦不隨喜。何以故?是皆於法有所得故。所謂於過去滅度諸佛,取相分別,有所得而迴向,即是大貪著。以是有所得心迴向者,諸佛不說有大利益。何以故?是迴向名為雜毒衰惱。譬如美食,其中有毒,雖有好色香美,以有毒故,不可食之。愚癡無智之人,若食此食,初雖香美可意,食欲消時,有大苦報。如是有人,不正受讀誦,不解其義,而教諸弟子迴向語言:『善男子!來!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并諸聲聞弟子,及凡夫人所種善根,及諸佛與眾生授辟支佛記,是辟支佛所種善根,及與菩薩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菩薩所種善根,合集稱量。是諸福德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如是迴向,是迴向取相分別故,名為雜毒。如雜毒食,有所得者無有迴向。何以故?是有所得,皆是雜毒故。以是故,菩薩應如是思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善根福德,應云何迴向,名為正迴向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薩欲不謗諸佛,應如是迴向。如諸佛所知福德,何相何性,何體何實,我亦如是隨喜,我以是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迴向,則無有咎,不謗諸佛。如是迴向,則不雜毒,亦名隨諸佛教。
「又有过去已灭度的诸佛,其善根福德的回向也是如此;所用回向法的性相也是如此。若能如此了知,才称为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诸佛不许取相回向。若法过去已尽灭,此法无相,不可执相而得。若如此仍作分别,就是取相;若如此不作分别,才称为正回向。如何才能不取相分别而能回向?菩萨因此事,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方便。若不听闻、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则不能通达此事。若不听闻、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而能将诸福德正回向的,绝无可能。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对于过去诸佛身及其福德都已灭度,却执取相状分别,认为实有福德可得,欲以此回向。如此回向,诸佛不许,也不随喜。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于法有所得。所谓对于过去灭度的诸佛,取相分别,认为有所得而回向,就是大贪着。以这种有所得心回向的,诸佛不说有大利益。为什么呢?这种回向名为杂毒衰恼。譬如美食中含有毒药,虽有美好色香,因有毒故不可食用。愚痴无智之人若食此食,初尝虽觉香美适口,待食消时必受大苦报。同样,有人不正受读诵佛经,不解其义,却教导弟子回向说:『善男子!来!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以及声闻弟子和凡夫所种善根,诸佛为众生授辟支佛记的辟支佛所种善根,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的诸菩萨所种善根,全部汇集称量。对这些福德随喜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如此回向,因取相分别故,名为杂毒。如杂毒食,有所得者不能真正回向。为什么呢?因为有所得皆是杂毒。因此,菩萨应当如此思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善根福德,应如何回向才称为正回向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欲不谤诸佛,应如此回向:如诸佛所知福德是何相何性、何体何实,我也如此随喜,我以此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此回向则无过失,不谤诸佛。如此回向则不杂毒,也名为随顺诸佛教导。」
「復次,菩薩應以隨喜福德如是迴向。如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不繫欲界,不繫色界,不繫無色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以無繫故,是福德迴向亦無繫所,迴向法亦無繫,迴向處亦無繫。若能如是迴向,則不雜毒。若不如是迴向,名為邪迴向。菩薩迴向法,如三世諸佛所知迴向,我亦如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正迴向。」
再者,菩萨应当以随喜的福德这样回向。如同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不系缚于欲界,不系缚于色界,不系缚于无色界;不属于过去,不属于未来,不属于现在。因为无系缚的缘故,这福德回向也没有系缚的处所,回向的法也没有系缚,回向的处所也没有系缚。若能这样回向,就不会夹杂毒害。若不这样回向,就称为邪回向。菩萨的回向法,如同三世诸佛所知的回向,我也这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称为正回向。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汝能為諸菩薩摩訶薩作佛事。須菩提!若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行慈悲喜捨心、四禪、四無色定、五神通,不如是菩薩迴向福德,最大最勝,最上最妙。復次,須菩提!若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一菩薩,於恒河沙等劫,以有所得心供養如恒河沙等世界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樂具。如是一一菩薩皆於恒河沙等劫,以有所得心供養是諸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樂具。於意云何?是諸菩薩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不可譬喻。若是福德有形,恒河沙等世界所不能受。」
这时佛陀赞叹须菩提说:"善哉,善哉!须菩提!你能为诸位菩萨摩诃萨作佛事。须菩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修行慈悲喜舍心、四禅、四无色定、五神通,也不如这位菩萨回向的福德,最为广大,最为殊胜,最为上妙。再者,须菩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每一位菩萨在恒河沙数劫中,以有所得心供养如恒河沙数世界的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一切资生之具。这样的每一位菩萨都在恒河沙数劫中,以有所得心供养这些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一切资生之具。你以为如何?这些菩萨以这样的因缘所得福德多吗?"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无法用言语形容。如果这福德有形体,就是恒河沙数世界也容纳不下。"
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須菩提!若菩薩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能以是福德迴向,於前有所得心布施福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陀赞叹须菩提说:"很好,很好!须菩提!若菩萨因受般若波罗蜜护持的缘故,能将此福德回向,比起从前怀着有所得之心行布施的福德,前者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一切算数譬喻都不能比拟。"
爾時四天王天上二萬天子,合掌禮佛,作是言:「世尊!是菩薩迴向,名為大迴向。以方便故,勝於有所得菩薩布施福德。何以故?是菩薩迴向,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
那时,四天王天上的两万天子合掌向佛行礼,这样说道:"世尊!这位菩萨的回向,称为大回向。因其善巧方便的缘故,胜过那些执着所得的菩萨布施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位菩萨的回向,是被般若波罗蜜所护持的缘故。"
爾時忉利天上十萬天子,以天花香、塗香、末香,天衣、幢幡,天諸伎樂,而供養佛,皆作是言:「世尊!是菩薩迴向,名為大迴向。以方便故,勝於有所得菩薩布施福德。何以故?是菩薩迴向,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
那时,忉利天上有十万天子,以天花、天香、涂香、末香,天衣、幢幡,以及天界种种伎乐供养佛陀,齐声说道:"世尊!这位菩萨的迴向,名为大迴向。因其善巧方便,胜过有所得菩萨布施的福德。何以故?此菩萨迴向,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
夜摩天上十萬天子、兜率陀天上十萬天子、化樂天上十萬天子、他化自在天上十萬天子,皆以天華、天香乃至伎樂,而供養佛,皆作是言:「世尊!是菩薩迴向,名為大迴向。以方便故,勝於有所得菩薩布施福德。何以故?是菩薩迴向,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
在夜摩天的十万天子、兜率陀天的十万天子、化乐天的十万天子、他化自在天的十万天子,都以天花、天香乃至伎乐供养佛陀,齐声说道:"世尊!这位菩萨的回向,名为大回向。因其善巧方便,胜过有所得菩萨布施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位菩萨的回向,是由般若波罗蜜所护持的缘故。"
梵世諸天子大聲唱言:「是菩薩迴向,名為大迴向。以方便故,勝於有所得菩薩布施福德。何以故?是菩薩迴向,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
天界的诸位天子高声宣扬道:"这位菩萨的回向,堪称大回向。因其善巧方便,胜过有所执着的菩萨所作的布施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位菩萨的回向,始终受到般若波罗蜜的护持。"
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行天、福生天、廣果天、無廣天、無熱天、妙見天、善見天、無小天上諸天子,合掌禮佛,皆作是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甚為希有,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能勝有所得菩薩布施福德。何以故?是菩薩迴向,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
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行天、福生天、广果天、无广天、无热天、妙见天、善见天、无小天上诸天子,合掌向佛行礼,同声说道:"世尊!这些修习佛道的善男子、善女人实在稀有难得,因受般若波罗蜜护持的缘故,能胜过有所得菩萨的布施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的回向,是由般若波罗蜜所护持的缘故。"
爾時佛告淨居諸天子:「置是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若十方恒河沙等世界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一菩薩於恒河沙等劫,以有所得心供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樂具。如是一一菩薩,皆於恒河沙等劫,以有所得心供養是諸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樂具。若有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并諸聲聞弟子及凡夫人所種善根,合集稱量。是諸福德,以最大最勝,最上最妙心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甚多。」
那时,佛告诉净居天的诸位天子:"且不说这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假使十方如恒河沙数世界的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些菩萨中的每一位,以有所得心,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如恒河沙数世界的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一切安乐资具。如此每一位菩萨,都在恒河沙数劫中,以有所得心供养这些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一切安乐资具。若有菩萨将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的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以及诸声闻弟子和凡夫所种的善根,全部汇集称量。对这些福德,以最大最胜、最上最妙的心随喜赞叹。随喜之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的福德更为殊胜。"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是諸福德,合集稱量,以最大最勝,最上最妙心隨喜。隨喜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云何名為最大最勝,最上最妙隨喜?」
这时须菩提向佛禀告说:"世尊!正如佛所说,这些福德,汇集起来称量,以最大、最胜、最上、最妙之心随喜。随喜之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什么叫做最大、最胜、最上、最妙的随喜?"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取不捨不念不得,於此中無有法,若已生滅,若今生滅,若當生滅。如諸法實相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須菩提!是名菩薩最大最勝,最上最妙隨喜迴向。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对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既不执取也不舍弃,既不忆念也不获得,在这当中没有任何法,无论是已经生灭的,现在生灭的,还是将来生灭的。如实知见诸法实相而随喜,回向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如此。须菩提!这就称为菩萨最广大、最殊胜、最至高、最微妙的随喜回向。"
「復次,須菩提!菩薩若欲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隨喜,應如是隨喜。如解脫,持戒亦如是;如解脫,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亦如是;如解脫,信解亦如是;如解脫,隨喜亦如是;如解脫,未來未生法亦如是;如解脫,過去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及弟子亦如是;如解脫,今現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及弟子亦如是;如解脫,未來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及弟子亦如是。是諸法相,不繫不縛,不解不脫,以是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不滅故。須菩提!是名菩薩最大最勝,最上最妙隨喜迴向。以是迴向,勝於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諸菩薩以有所得心,皆於恒河沙劫,供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樂具,以有所得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於此隨喜迴向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再者,须菩提!菩萨若欲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生起随喜心,应当这样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持戒也应如此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应如此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信解也应如此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随喜本身也应如此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未来未生之法也应如此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过去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及弟子也应如此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现今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及弟子也应如此随喜;如同对解脱随喜,对未来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及弟子也应如此随喜。这些法相无系无缚,无解无脱,以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其不生不灭之故。须菩提!这就称为菩萨最大最胜、最上最妙的随喜回向。以此回向,胜过十方如恒河沙数世界中,诸菩萨以有所得心,经历恒河沙劫供养十方如恒河沙数世界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一切乐具;以有所得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功德与此随喜回向福德相较,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一切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CBETA 编码:T022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