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船喻品第十四
爾時佛告須菩提:「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其中人若不取木,若板,若浮囊,若死屍,當知是人不到彼岸,沒水而死。須菩提!其中人若取木板、浮囊、死屍,當知是人,不沒水死,安隱無惱,得至彼岸。須菩提!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樂,有淨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捨,有精進,不取般若波羅蜜,當知是人中道退沒,墮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若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樂,有淨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捨,有精進,取般若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所守護故,中道不退,過聲聞、辟支佛地,當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时,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譬如大海中船只突然破损,船上之人若不抓住木头、木板、浮囊或者死尸,应当知道这人不能到达彼岸,必将沉没水中而亡。须菩提!若船上之人抓住木板、浮囊或死尸,应当知道这人不会沉没水中,安稳无忧,得以到达彼岸。
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若有人对于无上正等正觉虽有信心、忍辱、好乐、清净心、深心、志愿、解悟、施舍、精进,却不修习般若波罗蜜,应当知道此人中途退转沉没,将堕入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若菩萨对于无上正等正觉具足信心、忍辱、好乐、清净心、深心、志愿、解悟、施舍、精进,又能修习般若波罗蜜。由于般若波罗蜜的守护之故,中途不会退转,超越声闻、辟支佛地,终将安住无上正等正觉。"
「須菩提!譬如有人,持坏瓶詣河井池泉取水,當知是瓶,爛壞不久還歸於地。何以故?瓶未熟故。須菩提!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樂,有淨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捨,有精進,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當知是人未得薩婆若,中道退轉。須菩提!云何為菩薩中道退轉?所謂若墮聲聞地,若墮辟支佛地。須菩提!譬如有人持熟瓶詣河井池泉取水,當知是瓶,堅固不壞,持水而歸。何以故?是瓶熟故。須菩提!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樂,有淨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捨,有精進,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當知是菩薩不中道退轉,安隱得到薩婆若。
世尊说:"须菩提!譬如有人拿着一个未烧制好的陶瓶到河边、井边或泉边取水,应当知道这个瓶子很快就会破裂毁坏,泥土重归大地。为什么呢?因为瓶子尚未烧制坚固的缘故。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虽然对无上正等正觉有信心、有忍辱、有喜悦、有清净心、有深厚心、有志愿、有理解、有布施、有精进,但若没有得到般若波罗蜜方便法门的护持,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尚未证得一切智,会在中途退转。须菩提!什么是菩萨中途退转呢?就是堕入声闻地或辟支佛地。"
"须菩提!又譬如有人拿着一个烧制好的坚固陶瓶到河边、井边或泉边取水,应当知道这个瓶子不会破裂,能安然带水而归。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瓶子已经烧制坚固的缘故。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对无上正等正觉有信心、有忍辱、有喜悦、有清净心、有深厚心、有志愿、有理解、有布施、有精进,又得到般若波罗蜜方便法门的护持,应当知道这样的菩萨不会中途退转,必能安稳证得一切智。"
「須菩提!譬如大海中船,未被莊治,推著水邊,載諸財物。當知是船,中道漏沒,散失財物,以是賈客無方便故,多失財物,自致憂惱。須菩提!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進,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未到薩婆若,中道而退,失於大寶,而自憂惱。失大珍寶,中道沒者,墮聲聞、辟支佛地;失大珍寶者,失薩婆若寶。須菩提!譬如大海邊船,莊治堅牢,推著水中,載諸財物,當知是船,不中道沒,隨所至處,必能得到。須菩提!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進,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當知是菩薩不中道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法應爾。若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進,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但以是諸功德,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大海中有一艘船,未经修整妥当,就被推入水中装载货物。要知道这艘船,中途就会漏水沉没,财物散失,因为这些商人没有善巧方便,大多财物尽失,自招忧恼。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对于无上正等正觉,虽有信心乃至精进,但不被般若波罗蜜的善巧方便所护持,未达一切智就中途退转,丧失无上珍宝,自生忧恼。所谓中途沉没丧失大珍宝,是指堕入声闻、辟支佛地;所谓丧失大珍宝,是指失却一切智宝。须菩提!又譬如海边有艘船,修治坚固牢靠,推入水中装载货物,要知道这艘船,不会中途沉没,必能平安到达目的地。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既有信心乃至精进,又被般若波罗蜜的善巧方便所护持,要知道这菩萨必不会中途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呢?须菩提!法理本应如此。若菩萨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既有信心乃至精进,又被般若波罗蜜的善巧方便所护持,就不会堕入声闻、辟支佛地,必定能将这些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須菩提!譬如老人,年百二十,而有雜病,風寒冷熱。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能從床起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是人或時能起。」「世尊!假令能起,不能遠行,若十里、二十里。何以故?是人已為老病所侵,雖復能起,不能遠行。」「須菩提!菩薩亦如是。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有精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進,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未得薩婆若,中道退轉,墮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百二十歲老人,若有風寒冷熱之病,欲從床起,有二健人,各扶一腋,安慰之言:『隨意所至,我等好相扶持,勿懼中道有所墜落。』須菩提!菩薩亦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進,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當知是菩薩不中道退轉,能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譬如有一位老人,年已一百二十岁,身患各种疾病,受风寒冷热之苦。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这人还能从床上起来吗?""不能,世尊!""须菩提!这人或许有时能够起来。""世尊!即使他能起来,也不能远行,哪怕是十里、二十里。为什么呢?这人已被老病所困,虽能勉强起身,却无力远行。""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有精进心。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有信心乃至精进,但若不具般若波罗蜜方便力的护持,就未能证得萨婆若,中途退转,堕入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这百二十岁的老人,若有风寒冷热之病,想要从床上起来,有两位健壮之人,各扶一腋,安慰他说:'您想到哪里,我们都好好扶持,不必担心中途坠落。'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乃至有精进,因具般若波罗蜜方便力的护持故,当知这位菩萨不会中途退转,必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品般若經卷第五
CBETA 编码:T022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