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采微
癸未年在白云庵坐禅时编订,经过再次详细考订,见到有这条注解,才能传布。
破除众疑而使人修行,利益众生而无有偏私。教化圣凡,包罗空有,莫过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著菩萨因禅定而得偈颂,天亲菩萨承颂文而成论释。若非兜率天慈氏尊主,谁能开创如此究竟之教法。然而此经言辞浩瀚如源,义理深邃似海。僧佉(即无著菩萨)再著论释以显经义,吴兴法师又撰疏钞加以阐扬。对照经文考校论释,已穷尽幽深玄妙之理。但循疏文求证经义,仍有未尽恰当之处。科判分章虽立有准则,释义解理却存在偏差。因而不得已借鉴天台宗旨,依循论释大要,参校诸家阐释,是非曲直自然分明。兼取天亲论释之补充,及古今注疏之优长,故题名《采微》。实乃撷取诸家精妙,直注经文之中,冀使阅经者易于理解。
在绍兴壬子年二月二十三日,于思溪兰若寺中作此序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解释经典分为两部分:首先解释题目,其次解释正文。解释题目,是预先总览整部经典的宗旨来阐释标题。宗旨指的是五重深意,即名称、本体、宗旨、作用、教法、形态。首先解释名称,是用比喻来说明法义,金刚是比喻,般若等是法义。关于金刚,《无著论》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从金刚宝的角度,二是从金刚形象的角度。
从金刚宝的角度说,这种宝物产自天竺国,梵语称为跋折罗,也叫斫迦罗,这里称为金刚,是金子中最坚硬的。金刚生于金中,千锤百炼也不消融,可以切割玉石,因其坚硬锋利,能摧毁一切。如同般若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所以用它作比喻。祖师说:般若如同金刚,指向哪里就能击碎什么。无著说:能断除的,是般若波罗蜜中听闻、思惟、修习所断除的,如同金刚在断除之处断除。既然如此,像《大品般若》等诸般若经,无不具备能断的威力,为何唯独此经以金刚为喻?回答:正因为在此法会之前,佛在《大品般若》等经典中,都让众生安住于般若,使佛种性不断而加以护念付嘱。听闻者难免疑惑:般若是成佛后所住的法,众生烦恼深重,如何能安住以调伏散乱之心?大众虽有疑惑,却无从解决。须菩提在此为大众断除疑惑,因此叙述过去感叹请问降伏安住之事,佛为释疑而回答:让众生安住般若,如同金刚能断烦恼。所以《论》说:这小金刚波罗蜜,以此名称显示威力,以此金刚之名彰显般若的威力。由此可知,凡是般若,都具备这种力量。此经既是解释诸般若疑惑的经典,因此“金刚”二字虽在此经提出,其意义实为一切般若经作比喻,因此受持讲说者福德深厚。
从金刚形象的角度说,如《论》所言:又如画金刚形象,两头宽,中间窄。般若波罗蜜中“窄”指清净心地;“两头宽”指信行地、如来地。这显示不共之义。解释说:力士的金刚杵有摧毁外物的功用,可比喻此经的修证阶位。因此,十六住总称信行地,第十八上求佛地称为如来地。上求佛地中又有六种具足,第六心具足中又有六义。如此则两头宽,中间唯有第十七入证道一住称为清净心地,即所谓“窄”。所以用金刚形象特指绘画,是因为此地无此宝物,仅传画像而言。此意既比拟阶位,则专指此经。《论》所谓显示不共之义,表明前一意义与诸般若经共通。
“般若”,有人译作“智慧”,有人主张不翻译以生善。孤山说:不译为“智慧”,因为般若是天竺语言,智慧是汉语。天竺语尊重,汉语显得浅薄,为保持尊重,历来不译。今说般若必含三种:方便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总题涵盖分别的经文。因此每段经文下都具备三种,可以意会。疏文说:依据《大论》,般若分两种: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只在世俗谛中求圆满智慧;出世间般若,即在布施、持戒等心中无染着,乃至摄心、散心皆不可得。须知三藏多修世间般若,如劬嫔大臣分地平息争端,即属此类。大乘门则正修出世间般若,以观布施等因缘即空,性相不可得故。此外,大乘法门又有共般若、不共般若,也通于部类与教法。从部类说,方等般若称为共,因与二乘共通;《华严经》称不共,因此经不入二乘人手。若从教法说,则专属第四时,因般若部贯通三教。通教则三乘同学,称共教;别教、圆教则二乘不闻,称不共教。荆溪说:因此这两种共皆与二乘共通,即部类与教法二共。此经正从教法立论,非就部类而言。问:从教法说,方等经兼具四教,也应受共不共之名,为何专属第四时?答:荆溪说:因方等经多顺应弹斥,共通之义稍弱。问:共不共二种般若,是同座听闻还是异席宣说?若同座,别圆二教也与二乘共闻;若异席,般若普遍覆盖三教。答:诸部般若普遍覆盖三教,则二乘同座,虽闻别圆二教,却不解其义,无受润之因,如同聋哑。故《释签》说:诸部般若以但中、不但中两种不共之法与二乘共说。虽是共说,却不与其共证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又称度无极,或译事究竟。
“经”是通名。梵语修多罗,意译为经。因经由圣人心口宣说故称经,不翻译也名经。因本土圣人所著六籍称经,以此代称法王所说亦名经。天台宗解释“经”约三种:教、行、理。经中说书写读诵,即教经;信解受持,即行经;诸佛菩萨从此经出,即理经。虽约三种,标题称经,仅指能诠释的教经,行与理是教下所诠之义。天台说:外国统称修多罗,为圣教总名。荆溪说:一代教法皆名为经。释名完毕。
其余四章:以实相为本体,因全经所诠故;以檀波罗蜜为宗旨,檀义含摄六度,为全经修行要旨故;以破人法二执为作用,因经文处处荡相故;以大乘法为教相,属熟酥味故。若就标题而言,则总摄三种般若为名,观照般若对应宗旨,实相般若与方便般若分属体用可知。所谓释名总括此三法,体宗用分对三法,三一总别,即此义。
二、解释经文。现在依照无著菩萨的十八住来划分经文结构,其他详细条目都依据论的解释。此外,有时会补充疏家的观点,也会根据需要适当取舍,其中自有道理。问:无著菩萨进入日光三昧,升到兜率天,亲自从弥勒菩萨那里接受了八十颂,为什么还要另外造论,用十八住来解释经文?答:八十颂只是直接颂出经文,没有划分结构,修行位次的顺序,其主旨不够明确,因此另外造论来阐释。问:八十颂分为二十七段,断除疑惑,脉络顺畅,为什么没有层次?答:划分章节结构,这是天亲菩萨的意思,无著菩萨只得到了颂文。问:两部论可以融合吗?答:不必。因为经文含义丰富,可以各自选取义理来解释。这部经分为三部分:从“如是我闻”到“敷座而坐”,是序分。从“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开始,是正宗分。如果像疏家那样,把这段文字划为别序,别序是为了引出正宗分。如果不是为了引出正宗,序的意义就不成立。现在把这段文字划为正宗分,从座位上站起来,虽然没有明说,但事情必定属于正宗,离开座位是因为请法的缘故。三、从“须菩提!若有人”开始,是流通分。论中说无染的修行住,就是弘传流通而不染着。序分有通序和别序的区别。通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相同的,因为现在佛在一段时间内,大小乘经典都用“如是我闻”等语句开头。别序则因为教法和根机不同,每部经典的缘起都不同。通序是佛临涅槃时,阿难用四件事请问佛,佛让一切经典开头都放“如是我闻”等语句。看到这些语句,就相信是佛说的,所以叫证信序。也叫经前序,因为如来嘱咐一切经典开头都要放这些语句。也叫经后序,因为是结集时才放上去的。也叫破邪序,因为是为了破除外道的“阿欧”。这部经开头具备六种成就,就是佛和处所等。这部分分为六点。
最初所传的教法。
确实如此。
肇师说:所谓“如是”,是表示信顺的词语。信就是对所闻的道理能够领悟,顺就是师徒之间的传承得以成立。《大论》中说:所谓“如是”的含义,就是指信心。如果一个人心中具备清净的信心,这个人就能契入佛法;如果没有信心,这个人就不能契入佛法。不信的人会说“这事不是这样”,有信心的人会说“这事确实如此”。没有信心的人,就像没有鞣制的硬牛皮,无法弯曲折叠;有信心的人,就像鞣制过的软牛皮,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制作。再者,佛经中将信心比作人手。就像人有手,进入宝山可以随意取宝;有信心的人也是如此,进入佛法宝山中,能够自在获取法宝。没有信心的人,就像没有手的人进入宝山,不但不能获取宝物,反而因为没有手的缘故,活动时容易被宝物所伤;没有信心的人也是如此,进入佛法宝山,不但毫无所得,还会因为缺乏信心而诽谤佛法,最终堕入苦报。因此,只有具备这样的信心,才能真正领受所闻之法。我们的祖师说:所谓“如是”,正是一切所闻教法的根本体性。
第二是能够传法的人。
我曾听闻
肇师说:表明经典来源的人,是亲自领受佛陀旨意,没有传闻的谬误。然而阿难在结集经典时,贪爱已断除,人我法我都已灭尽。现在说"我",是为了传法的缘故,随顺世间习惯,假名称呼"我"罢了。"闻"的意思,《大智度论》说:耳根功能正常,声音在可听范围,心识作意要听,这样根、尘、意和合,所以有听闻。《大智度论》说:随顺世俗说我,因缘和合称闻。然而阿难结集时,登上高座后,大迦叶拿着坐具,恭敬礼拜,如同对佛无异。大众见此情形,各自心生疑惑。况且迦叶本是四众依止师,若非佛陀不会如此礼拜。现今这样恭敬礼拜,莫非是释迦佛重新出现?或是他方佛降临?或是高座上的阿难,莫非阿难成佛了?由此可知三种疑惑竞相生起,都是由于迦叶礼拜而生。当阿难一称"如是我闻",大众明白这是为了敬重法而结集,三种疑惑顿时消除。古德或有说是权巧示现疑惑,为开启未来众生信心。若是如此,只应疑惑阿难成佛,何必有另两种疑惑?或有说是真实疑惑,因阿难登座时,相貌庄严似佛,众人不识所以生疑。若是如此,只应疑惑释迦佛再现或他方佛来,何必疑惑阿难成佛?那么现在说权说实该如何判断?须知既然由于迦叶礼拜,事情反常理,众人自然生疑,这是真实的疑惑。
三次说法度众的时机。
有一次。
某年某月某日,由于彼土的三个时期与此方的四季不同,时间差异难以对应翻译。因此统一用"一时"概括说法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即指当时四众听闻教法获得利益的时刻。
四、接受传承的主要人物。
觉悟者
大论中说,佛陀,这里称为知者,知道什么法呢?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众生与非众生的一切现象,常与无常等所有法,在菩提树下清晰觉悟,所以称为佛。然而菩提树下只有一尊佛,随着四教根机的不同所见,四佛的形相各有差异。此处是大乘经典,暂且讨论三佛。
听闻佛法的地方有五处。
在舍卫国。
所谓在,就是居住的意思。舍卫国,正确的名称是室利罗筏悉底,误称为舍卫,也叫舍婆提。新译为丰德,意思是这个国家在四个方面非常丰富:第一是财物;第二是欲望享受;第三是多闻佛法;第四是解脱境界。旧译为闻物,《十二游行经》说:这里没有不具备的东西,天下人都听说过,所以称为闻物。《大智度论》说:佛陀知道报恩,所以大多住在王舍城和舍婆提。为了报答出生地的恩情,住在舍婆提;为了报答证悟法身之地的恩情,住在王舍城。因为法身比生身更重要,所以在这两座城中更多住在王舍城。有人问:经典说佛陀出生在迦毗罗国,为什么论中说出生在舍婆提呢?回答:《西域记》说:迦毗罗和舍卫相邻,同属于中印度地区。所以这样说。有人问:迦毗罗国是佛陀出生的地方,为什么不多住呢?回答:《大智度论》说:佛陀初次回国时,迦叶兄弟等一千比丘原本修习婆罗门法,在山中苦行,形容憔悴。父王见到后,认为这些比丘不足以庄严世尊,就挑选释迦族贵族子弟,又选了身强力壮的,每户派一人强制出家。其中有真心好乐的,也有不情愿的。这些释迦族比丘不适宜住在出生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没有断除欲望,如果接近亲属,必定会产生贪著心。为了保护这些人,所以不多住迦毗罗国。
祇园精舍。
祇树,梵语叫祇桓,也叫祇陀,正确的发音是逝多,意思是战胜,是波斯匿王太子的名字。法镜经里称它为胜氏树。给孤独,梵语叫须达多,意思是给孤独,也叫善施。因为这位长者仁慈,经常救济孤独的人,善于布施,所以国人都这么称呼他。南山灵感传说:祇桓寺的基地,东西只有十里,南北七里,还有七十步。当初须达向太子买园子,太子说:如果你能用金子铺满地面,不留空隙,我就把园子给你。须达说:好,按你说的价钱。太子说:我是开玩笑的。须达说:不该说假话。于是两人争执起来。这时首陀会天化作人形,调解说:太子不该违背诺言,价钱已经说定,不该中途反悔。太子只好把园子给他。须达便让人和大象运金子来铺地,很快就要铺满,只剩一小块地方。须达心想:哪里的金子不多不少,刚好补满呢?祇桓问他:嫌贵不想买了?须达回答:不是。我在想哪里的金子刚好够补满。祇桓心想:佛陀一定有大德行,能让这人如此轻视钱财。就到这里吧,别再运金子了。园地归你,树木归我,我要供养佛陀。于是建造精舍,为佛陀盖房子,用上好的栴檀香泥。另建一千二百处僧房,共一百二十处。各种法器设施都准备好后,请佛陀来住。佛陀告诉阿难:现在这园地是须达置办的;树木花果是祇桓的。二人同心共建精舍,应该叫祇树给孤独园。先说君王后说臣子,这是礼节。
第六,听闻并持守佛法的同行者。
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
与,就是共同的意思。大,是赞叹德行。《大论》说摩诃衍翻译为大、多、胜。大,指天王伟大,受人尊敬。多,指通晓四吠陀和三藏典籍。胜,指超越九十五种外道。翻译时只取其一,暂且称为大。比丘,有人翻译为除馑。众生在因位时,无法自给自足,果报多是匮乏。出家持戒修行,是良福田,能生善法,消除因果的饥馑。也有人不翻译名称。现在有三个含义:乞士、破恶、怖魔。不仰赖、不轻视、不偏执、不贪求,远离这四种饮食方式,依次乞食,清净活命,所以叫乞士。持戒禁止七支恶业,禅定锁住心猿,畏惧无常之狼,去除烦恼之脂,这叫破恶。修行此法,天魔恼怒,担心他们超出魔境,又怕他们度化他人,所以忧愁恐惧。虽然有三个含义,破恶是根本。众,根据诸经都有众字,四人以上和合就是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指三迦叶兄弟共一千人,舍利弗、目犍连共二百五十人,师徒皈依佛陀,都成为弟子。《大论》问:这些比丘为何常跟随世尊?答:如同病愈者常随良医,如同众星拱月,显示佛陀德行尊贵。诸经共同听闻,所以特别举出。
第二,分别序言。
那时,世尊到了吃饭时候,穿上袈裟,拿着饭钵,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
这部序文开启了一部佛经。世尊,是具备十种尊号的圣者,为世间所敬仰。食时,指的是午前时分。《毗罗三昧经》中佛陀对法慧菩萨讲述了四种进食时间:清晨是天人进食之时,正午是三世诸佛进食之时,傍晚是畜生道众生进食之时,深夜是鬼神进食之时。着衣,指的是披上僧伽梨大衣。持钵,指的是手持四大天王所供奉的钵盂。入城,是因为精舍位于城外五六里处,既然要乞食,就必须进入城中。佛陀亲自乞食有六种利益:第一,让盲人得以见到佛陀;第二,让被父母限制行动的女子得以见到佛陀;第三,让病患得以见到佛陀;第四,树立行为规范;第五,消除傲慢,使所见之人不生轻慢之心;第六,向世人展示天王所献的钵盂。《宝云经》说所得食物应分成四份:第一份准备分给共修梵行的同伴;第二份准备布施给贫困病苦的乞讨者;第三份布施给水陆众生;第四份留作自己食用。
他在城里依次乞食完毕,回到原来的地方。吃完饭,收好衣钵,洗了脚,铺好座位坐下。
依次乞食的规矩,《善见论》说:过去诸佛都是按顺序乞食,不作挑选。收起衣钵等物,是因为洗脚前需要整理衣物。所谓洗脚,如同说:洗手叫盥,洗头叫沐,洗身叫浴,洗脚叫洗。那么为何先吃饭后洗脚?要知道乞食回来恐怕过了时辰,所以先吃饭,吃完才洗脚。如《僧祇律》说:正午时分日影一偏,哪怕一丝一发的时间就算过午。铺好座位坐下,论中说:世尊为何以寂静者的威仪而坐?表明唯有寂静者能觉悟佛法、演说佛法,因为福德智慧具足才能觉悟演说。但教化不会无缘无故兴起,展示跏趺坐是为等待提问者。然而为何此经以乞食为开场?要知道依次乞食表示不执着外相,饭后安坐表示安住寂静之理。再者乞食即是斋,斋就是齐,使心物平等以显正宗,六度万行中心与境同等。也有从戒定慧三学对应的角度解说,哪部经典不阐释这个?这说法太过宽泛了。
二、正宗依据论述,有七个义理句。现根据前面三句,将文字分为三部分: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第一部分又分为二:初、敬相。
那时,长老须菩提在众人中。
长老。《阿含经》中佛陀说:各位比丘!从今以后称年长者为大德,年幼者称长老。长老这个称呼,不一定是年纪大。所以《大论》引用偈子说:所谓长老的相貌,不一定年纪大,外表瘦削头发白,只是空老内心无德。能够舍弃罪福的果报,精进修行清净行,已经远离一切法,这才叫做长老。这是赞美他的德行和功业。即使是年纪大,如果内心没有德行,也称为年少。如《四分律》说:阿难头发白了,但迦叶称他为年少。现在所称的长老,是德行高、年纪大两者都具备。须菩提。这个名字翻译为空生,也叫善现、善吉。因为他出生时家中仓库箱子器具都空了,占卜的人说这是所现的相。既善又吉,因此取名。然而仓库空了,为什么叫吉呢?要知道出生时暂时空了,随即恢复如常。这样虽然是空,需要用的时候都充足。这表示后来他理解第一义空,虽然空但具备一切法。
于是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
袒露有两种情况:若在中原地区袒露,通常是为了谢罪,比如《左传》记载楚庄王围攻郑国,攻克后,郑襄公袒露上身牵着羊迎接,就是这类情形;若在印度地区袒露,则是出于礼节,弟子侍奉师父,或到师父处所时,必须袒露右肩覆盖左肩,这是为了方便师父随时吩咐差遣,便于干活。
右膝跪地
文殊菩萨问:佛经上说,右边是正道,左边是邪道,要用正道去除邪道。《白虎通》里讲:天向左旋转,日月和五大行星向右运行,所以顺应世间习惯,用右膝跪地。如果要解释其中的含义,膝盖代表行为,地面代表真理,用行为去契合真理,所以膝盖要着地。
双手合十,心怀敬意
双手合掌如同世人收拢双手,表示恭敬。僧肇大师说:这是请法的仪态。
第二,向佛禀告,又分为两部分:首先,发起赞叹。
佛啊,这真是太稀有了!
要知道在这次法会之前,众人已经听闻过各种般若教法,心中积压着疑惑,未能得到解答。看到佛陀示现静坐之相,必定明白这是要为后世传授无穷妙法,为了显示能够证得这般若智慧、使佛种不断绝的深意。上首弟子须菩提在经卷开头就赞叹道:稀有啊,世尊!
二、陈述事实。叙述先前所见所闻之事。
如来善于护持和记念诸位菩萨,善于托付和嘱咐诸位菩萨。
善于护持心念的人,如果菩萨修行已经成熟,佛就会护持他的心念,用善巧的力量守护他的忆念,以免失去善法的利益。善于付嘱的人,如果菩萨修行尚未成熟,佛就会将他托付给已经修行成熟的菩萨,嘱咐他们在未来世中用般若智慧帮助他成熟,因此如来护念付嘱,使佛的种性永远不断绝。菩萨这个词,是天竺梵语摩诃菩提质谛萨埵的简称,现在省略其他部分只说菩萨,中文翻译为发大心成就众生的人,也叫开士,也叫大勇心等。
第二,发起行为的相状。空生从座位上起身,先恭敬赞叹之后,才进行问礼。这里分为三部分:首先,空生发起。
世尊,善男子和善女人发下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后,应当如何安住?又该如何降伏自己的妄心?
阿耨多罗,意思是无上。三藐三,意思是正。等菩提,意思是觉。无上正等觉心,发这种心的人,才能修行般若。刚才虽然压制了疑问,现在才正式提问,整个经文的行相,由此产生。论中说:为什么须菩提提问?有六个原因:一是为了断除疑惑;二是为了生起信解;三是为了深入甚深义理;四是为了不退转;五是为了生起欢喜;六是为了正法长久住世。这部经正是为了断除疑惑,如果有疑惑的人就能断除;为了未成熟的菩萨,听到多福德,对般若生起信解;为了已成熟的菩萨,深入甚深义理;已经得到不轻贱的人,让他们精进努力,不再退转;已经得到净心的人,让他们欢喜;能让未来世,大乘教法长久住世。因为这些原因,须菩提问了。云何应住,说的是发愿。降伏其心,说的是调伏散乱心。其中的欲,就是正确追求。愿,就是为了所求,用心思考。调伏散乱,如果修行三摩钵提时心散乱,就控制它让它回来。问:其他译本在云何住后面,还有云何修行一句,这个译本为什么没有?答:般若深法,是果佛所住。菩萨发愿住在这里,发起大誓愿。既然知道发心,就必须起行。住中已经包含了修行的意思,所以这里省略了。
二、如来印可。
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护持忆念诸位菩萨,善于付嘱诸位菩萨。你现在仔细听,我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若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其心。
善哉。论中说:因为提问很好,所以对长老须菩提,应该称赞善哉。虽然三乘修行不同,但只问菩萨行,符合佛的心意,这样的提问很好。大论说:须菩提喜欢修无诤定,常怀慈悲心对待众生,虽然不能广泛度化众生,但常协助菩萨,代菩萨向佛提问。再次说善哉,是因为提问极好。你现在仔细听,是要回应你的请求,诚心让你认真听,应当这样安住般若,这样降伏其心,这就为你解说。
第三,善现表示愿意聆听。
是,世尊!我很乐意听您说。
是的,这是恭敬的回答。谢公说:慈悲的戒律允许我讲述,我怀着虔诚的心恭敬聆听。
三、修行的阶段划分。这一部分分为十八个修习阶段。首先总体说明大纲,接着逐段详细解释。先总体说明大纲,又分为两部分:首先列出章节,其次判定位次。列章节部分包括:第一、发心;第二、修行;第三、求色身成就;第四、求法身成就;第五、在修道得胜时不生傲慢;第六、为不离佛陀出世之时;第七、愿净化佛土;第八、成熟众生;第九、远离外道言论的散乱干扰;第十、观察破除名色;第十一、供养如来;第十二、远离懈怠;第十三、阐明忍辱;第十四、与佛法相应;第十五、在证道时远离欢喜躁动;第十六、为求得教导;第十七、为证悟真理;第十八、向上追求佛道。论中又将这十八种修习阶段总括为八种:一、摄受修习;二、波罗蜜清净修习;三、希求证得修习;四、远离障碍修习;五、净化心念修习;六、究竟圆满修习;七、广大境界修习;八、甚深法义修习。其中摄受修习对应发心,清净修习对应修行,这两者是修行的基础。希求证得修习对应色身和法身成就,这是修行的结果。这是总体说明因果。远离障碍修习涵盖十二种具体修习,分别说明修行相状,属于因位。净化心念和究竟圆满修习对应证道和成佛,属于果位。其余两种修习则贯穿整部经典,展现般若智慧的广大与甚深。由此可知,用八种修习阶段总括十八种,是为了同时显示总体与具体的因果意义。
二、判定位次。这十八住的生起顺序,随经文内容逐一说明。此处不预先陈述,避免文字繁冗。若判定地位,须知十八住中,"住"即是"地",指所依之义,为何还要依据地位来判别解释?应当明白十八住的行位阶次,统称为"住"。之所以特别分为三种地来判别,是因为前十六住尚未破除无明,总体判定位次,称为信行地。第十七住破除无明,进入证道,称为净心地。第十八住上求佛地,即是如来地。因此经文要旨概括为三种地的判别,义理涵盖别教圆教,不必再以其他方式对应位次。
那么第十五住证道时远离欢喜躁动,与第十七住证道住处,相同与差异如何?答:注疏说此经兼含两教。初看经文,似乎仅属别教位次,因统称地前为信行之故。若按圆教位次,初住证道仍称信行者,如《起信论》说明初发心住时,称为信成就发心。如今认为不然,这与论说有违。其一,论中明确说:证道时远离欢喜躁动,因即将入证道,恐生欢喜躁动而执取己见,障碍正道,故须远离。这说明由远离欢喜躁动方能入证道,不可直接视为圆教证道。其二,以八住处而言,从第五修道得胜中无慢,至第十六为求教授,此十二住总属八住处中的离障碍住处,第十七证道即八住处中的净心住处,说明因离障碍故心净入证道。若未入证道仍是相似之道,故称信行地。由此可知第十五住明显属别圆二教内凡之位,与第十七住证道有真似之别,行位次第义理非常明晰,何必固执不明?
问:般若满字理应通于三教,为何论中判别位次仅在别圆二教?答:荆溪大师说: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教明不共者,是依经部本意。本意虽属不共,但仍有方等时新受小乘者至此须通融,也有大乘旁得小乘者因此兼用。故知论依经部本意说明位次仅在别圆二教,若依法门摄受根机则义理通于三教,以位次验证教法如后文四果即是例证。
二、解释经文分为十八段。第一、发心,分为两部分:第一、举人。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注疏中说:简要列举降伏烦恼时必定包含安住心性,因为破除妄念必须观照真理。后文说明修行之后总结道:只应依照所教导的那样安住。这里也是列举安住必定包含降伏烦恼,因为观照真理就能破除迷惑。论中安住与降伏都是同时解释的,所以经文通过隐显互文的方式来表达。
第二,显示行相。如偈颂说:广大第一恒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安住,此乘功德圆满。依据此偈,分四部分解说:第一是广大心。因为心量遍及法界,所以称为广大。
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无论是从卵中出生的、从母胎出生的、从潮湿环境中出生的,还是自然化现出生的;无论是有形体的、没有形体的,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还是介于有思想和没有思想之间的。
一切众生是总称。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是具体分类。经论解释这是根据受生方式、依存状态、感知境界来区分的。总体可分为三类涵盖所有众生:第一是受生方式,随业力投生,即四种诞生形态。这个道理虽然普遍适用,但此处特指四恶道、四大洲及六欲天的众生。第二是依存状态,虽然包含下界众生,但主要指以色界、无色界禅定为依托的存在,其中四禅天属于有色身,空无边处属于无色身。第三是感知境界,青龙大师指出通过外境显现内心,因心思难以直接认知,所以借境界表现心念活动。《瑜伽师地论》说:根据心识差异,建立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类有情众生,即识无边处属有想,无所有处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属双非。
第二 初发心
我让所有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而得到解脱。
我所说的发心之人,要将胎生、卵生等一切众生都纳入宏大的誓愿之中,用无余涅槃这一最殊胜的法门使他们获得解脱,这正是菩萨的根本职责。那些不愿发心、不肯度化众生的行为,是错误的表现。
三种恒常心
像这样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众生得到救度。
这样超度众生,承接前面发起的第一个心。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承接前面广大的心愿。实际上并没有众生得到超度,这说明菩萨的大悲之心与众生一体无别,看待众生如同自己,众生得到超度就像自身得到超度,哪里会认为有可以被超度的对象,所以说实际上没有。
四、不颠倒心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或寿命的分别相,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如果菩萨对一切众生产生他者之想,执着外相而迷失本性,认为有可以度化的对象,就会陷入能度与所度的分别,产生我相与人相的执着,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了辨明这个道理,佛经指出四种错误执着:执着内在身心相续为我相,分别不同生命形态为人相,妄认我所拥有的一切为众生相,执着寿命延续为寿者相。具体而言:把内在的识阴当作真实自我是我相,将其他生命形态视为独立个体是人相,认为由五阴和合而成的身心世界是实有存在是众生相,计较生命长短是寿者相。
二、修行。前面已经讲了发心,可以回答相关问题。既然知道发心,就必须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实现愿望,所以进一步说明修行的表现。经文中说“复次”。问:接下来的十七种修行阶段,相对于最初的发心,都属于修行的表现,为什么单独将这部分称为修行呢?答:整部经所修的是六度的行为。这里讲布施,就包含了六度,概括了整部经的修行表现,所以称为修行。注解说布施的意义是核心,与论意完全吻合,现在依从这种说法。将经文分为三部分:一、说明布施,二、显示福德,三、劝人依教奉行。第一部分又分为二:一、说明修行的表现,二、指出远离过失。第一点又分为二:一、不执着于未来的果报。
再者,须菩提,菩萨应当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而行布施。
菩萨在安住相应三昧及收摄散乱心时,依照波罗蜜法门行持布施,便能透彻了知施物、施者、受者三者体性本空,无不是般若圆满常住之性,又何须执着?所以说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三论皆从三种布施角度阐释。偈颂说:布施统摄六度法,资生无畏及法施,此中一二三层次,名为菩萨修行住。这是总摄法门。偈中所说一以资生施统摄布施,二以无畏施统摄持戒忍辱,三以法施统摄精进禅定智慧,故称一二三。资生施者,以平等心布施不分爱憎,如此能滋长广大福报,称为资生施。无畏施者,因持戒故断除悭吝心,随众生所求皆能施予,利益众生无所畏惧;因忍辱故灭除嗔恚,怀慈愍心清净无染,如仙人舍身般全然施舍。法施者,若无精进,为求法人说法时心生疲厌;若无禅定,则贪着信众恭敬供养,又不能忍受寒热逼恼,以染污心说法;若无智慧,便会颠倒法义,过失丛生。远离此三过,方能成就法施。问:圆融而论六度相互含摄,每一度皆具六度,此处为何独说布施摄六?答:六度互摄是从理体而言;布施统摄六度是就事相而论。从事相阐明布施,正为显示修行不执着相状。如论典所言:诸波罗蜜有二种果报,谓未来果与现世果。未来果者,布施得大福报;持戒得尊贵身如天人;忍辱获大助力与眷属;精进使善果相续不断;禅定感得金刚不坏身;般若成就利根愉悦,于圣众中得自在等。若菩萨为求未来果而行施,便成住相事行,如以花换果,心量狭隘住着相中。是故经云: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二、不执着于现世果报。
所谓布施时心不执着于色相,不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和法相。
经论中说:如果追求现世的果报,因信敬而供养布施,这是为执着色、声、香、味、触而行施;如果追求现世的涅槃而行施,这是为执着法而行施。所以佛经说: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而布施。经论中说:这种不执着的布施,正是为了安立第一义谛的缘故。
二、显示离过。
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不执着于任何形相。
论中说:这表示,如果修行者契合于三昧境界并能收摄散乱之心,在当下与未来都不执着于任何形相之想,那么既不执着于有相也不执着于无相,因为安住于究竟真理的缘故,所以不会落入有无的对立之中。
第二,说明福德分为两部分:首先,福德无法衡量。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如果不执着于相状而行布施,那么他的福德将无法估量。
论中说:这样建立不住相之后,或有菩萨因为贪著福德,对此难以做到。为了使这类菩萨能够做到,世尊开示说以不住相行布施所获福德极多,多得无法想象。
二、譬如虚空
须菩提,你怎么想?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思议。
论中说:譬如虚空具备三种特征:第一、遍及一切处,即在无论是否停留之处都能产生福德;第二、宽广高大殊胜;第三、无穷无尽没有边际。以此类比,般若智慧的福德性遍及法界,如同太虚空遍及一切;它高超殊胜超越三乘的局限,犹如虚空的高大殊胜;它能导向佛果菩提,如同虚空般无穷无尽。
三、劝依教
须菩提,菩萨应当依照所教导的方法安住。
第三,想要获得色身安住的境界,分为三点:第一,提问。
须菩提,你觉得怎样?能通过身体相貌见到如来吗?
这是从世俗真理的角度发问。因为前面两章是佛陀自己讲述的,以发心和修行作为因,有因必定能得果。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来通过修行这些因,最终证得果位,成就这样的身相。为了防止有人认为见到这样的色身就是成就,所以在此试问。
二答
不,世尊。不能通过身体相貌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体相貌,并不是真实的身体相貌。
以究竟真理回答:如来的色身,是随因缘显现的,并非终极实相。回答说:不是的。因此不能通过色身形相见到如来,而如来所说的身相,指的是法身,并非形相。这是指出应化身即是法身,我如今这个身体就是法身。
三遍陈述成就
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果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并非真实的存在,就能见到如来的本来面目。
论中说:这就显示了安立第一义谛的要旨。其中,相的存在是虚妄的,非相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具体来说,三十二相的存在是虚妄的,因为这些应化身之相并非真实;若能认识到诸相皆非实相,就能见到如来真实不虚的本性。
疏解道:染法与净法都是存在的,而通惑与别惑则属于虚妄。既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何还要作不同解释?这里阐明的是应化佛的相,怎能用染净二惑来解释呢?
问:既然色身住处可以指应身即法身、诸相即非相,那岂不是也在显示法身?答:应身与法身本是一体相即的关系,但需要远离偏执计度才能明白。这里并非说应身就是法身,而是指除去应化之相后,单指法身的本质,才称为非相。
四、想要得到法身的居所,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言说法身,其次,是证得法身。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提问。
须菩提向佛陀问道:世尊!可有众生听闻这样的言说章句后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吗?
从发心修行到证得佛果,成就圆满身相,亲自听闻佛陀教导,这时信解就容易。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浅薄,实在担心他们听闻佛法后,信解更加困难,因此借物设问,所以说是否有众生等,能够听闻这些经文章句。论中说道:所讲的七种义理章句,若能不生颠倒想,这才叫作真实信心。要知道如果只是执着文字表面意思,那并非真实信心,正因为真实信心难得,所以才提出这个问题。
第二,回答,分为五部分:第一,说明修行方法。
佛对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如来灭度后五百年,有持守戒律、修行福德的人,对这些经文能生起信心,以此作为真实。
不要这样说,这是对所提问题的否定。意思是如来灭度后仍有这样的人能够生起信心。后五百岁,毗尼母论明确列出五个五百年:第一个百年解脱坚固,第二个百年禅定坚固,第三个百年持戒坚固,第四个百年多闻坚固,第五个百年布施坚固。大集经也提到五个五百年,前四个与毗尼母论相同,只是第五个百年说是斗诤坚固,因此知道本文以大集经为准。如义净译本说:在未来世正法灭亡时等。正法灭亡时就是后五百岁。宝积经说:如果在末世后五百岁正法灭亡时,佛、法宝和持法者三者不现前。持法者就是僧宝,这是三宝隐没的时候。有持戒修福的人,福是六度的开端,戒是定慧的根本,因此灭度后仍有具足持戒修福的人,可以接受教法并生起信心。
二、揭示烦恼聚集的原因。
要知道这个人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那里种下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尊佛那里种下种种善根。听闻这些经文句义,乃至能在一念间生起纯净信心的人。
佛已经多次显示善根深厚,修行则能聚集殊胜的因缘。《大品般若经》中,须菩提问佛:这样深奥的般若智慧,谁能真正信解?佛回答:有菩萨曾在过去诸佛座下长期修习六度,善根已经成熟,供养过无数百千万亿诸佛,始终与善知识相伴,这样的人才能信解。须菩提又问:信解般若的人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表现?佛说:贪欲、嗔恚、愚痴断除,这就是信解的表现。所谓断除贪嗔痴,就是降伏散乱心。正因为安住于与般若相应的三昧时,能够降伏散乱心。安住般若的人,才能称为生起净信。哪怕只是一念生起清净信心,这种信果上庄严的佛身相好,都是由无所得心而成就的。《大智度论》说:这显示了聚集因缘的道理,只要一心净信,尚且能获得如此福德,更何况证悟实相呢。
第三,说明善知识的摄受作用。
须菩提,如来完全知道、完全看见这些众生。
天亲菩萨说:因此知道如来全部知晓就已足够,为何还要说全部看见?若不说全部看见,有人或许会以为如来是凭借推断来知晓,为了防止这种想法产生。既然如此,只说如来全部看见,为何还要说全部知晓?若不说全部知晓,有人或许会以为如来是用肉眼等看见,为防止这种误解,所以需要两种说法。《大智度论》说:说知晓说看见,事情才能牢固。就像将两股绳合为一股,就会更加坚固。那么知晓和看见的是什么呢?论中说:知晓是指知晓名身,看见是指看见色身。即在一切行为举止中,知晓其心念,看见其所依止,与般若智慧相应,因此感得这一切的摄受。
第四,说明福德相应的道理。
得到这样无量的福德。
根据翻译,可以这样说:能够产生如此无量的福德,也能获取如此无量的福德。论中提到:产生,指的是福德正在生起的时候;获取,指的是福德灭去时摄持种子。要知道,产生是聚集因缘,当聚集的因缘灭去时,摄持善法的种子,与福德的外缘因相应。现在的经文只说获得,不说原因,因为聚集的因缘前面已经说过了。
第五,阐明真实之观想,分为三部分:第一,真实之观想远离虚妄。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已经不再有自我相、他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没有法相,更没有非法相。
论中说道:显示实相之想,是为了对治邪见执着。所谓想,指的是心念。如果心中执着于法或非法,就不是真实的实相之想。
疏解中说:法与非法,解释有多种途径。如智者大师所解释:法,指的是善、恶、假、实之法;非法,指的是没有善、恶、假、实之法。因此认为有与无的表相,就是真俗二谛。现在认为这种解释不对。经文明白指出无法也无非法,是为了舍弃执着。即舍弃有与无两边的执着,不应以二谛来解释。况且智者大师的解释,是以有与无两种见解来解释法与非法。现在详细列出其文字,以辨明其不正确之处,仍然按照所解之义。
因此《止观》中说:法只是善与恶两种心念,假名与实法。如果认为有善与恶的假名,以及认为有善与恶的实法,都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所谓非法相,是指如果认为善与恶的假名不存在,以及认为善与恶的实法不存在,也都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呢?因为依无而起见解。
因此知道智者大师依据有无二见来解释法与非法,明白如同见到太阳一样清楚,怎么能说是二谛呢?所说的善与恶,是依据六度与六蔽来区分心念的。如果认为蔽与度有善与恶的差别,就是执着假名;如果认为蔽与度会感召善与恶的果报,就是执着实法。所以认为有假名与实法,称为法相;如果认为没有,就是否定因果,称为非法相。
第二,详细解释劝导舍离。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如果心里执着于外相,就是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如果执着于法的相状,同样也是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执着于非法的相状,依然还是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所以既不应执着于法,也不应执着于非法。
如果心执着于外相,就会覆盖前面解释的道理。前面经文说这些众生不再有我相等等,是因为心安住于真实想法而不执着外相所以没有,反过来说明如果心执着外相就是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如果执着法相,就会成就前面说的无法相,反过来说明如果执着法相就是执着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呢?探究解释执着法相既然会执着我人众生寿者,那么执着非法相也同样会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然而为什么还会有我等执着呢?应当知道是由于无明没有断除,所以论中说在我执中随眠不断,就会产生我执等随眠无明识。问:这里"则"和"即"有什么区别?答:虽然都是语气词,但各有含义。"则"是承接上文的词,总的是告诫不要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就会产生执着。"即"是指示事物的词,显示起心动念的过失。如果起心动念执着法相和非法相,就等同于有无两种分别计度,所以说就是执着。"即"就是"是"的意思。所以不应执着法等等,安住般若的人应当远离分别,所以说不应。这是劝诫舍弃执着的心。
三、用比喻总结说明。
因为这个道理,如来经常告诫各位比丘:你们要知道,我所说的法门如同渡河的竹筏,连正法尚且应当放下,更何况那些不是正法的东西呢?
如来常说的事,指的是过去《阿含经》中的筏喻。那部经中说:佛说:我讲筏喻,尚且要舍弃这个法,何况非法。这里借用那个比喻的意思,总结显示如来说法不执着。这里的法指假有实有之法,非法指没有假实之法,是用教法谈论因果。如果产生固执,这种固执就成为邪见,尚且应该舍弃,何况否定因果?从道理上说不应该,怎能不舍弃?所以说:法尚且应舍,何况非法。论中说:显示菩萨要想得到言说法身,不应作不实的想法。法非法,就是不实的想法。疏中说:这段文的语气和前面没有不同,解释含义不能一概而论。前面以俗谛为法,真谛为非法;这里应该以四圣所修为法,六凡所修为非法。这样说不对。因为解释前面的法非法,错误到了这段文,不能融会贯通,于是另作解释,使得文章主旨不连贯。
第二,证得法身。虽然法身本来就有,但要证得必须通过福德和智慧的庄严。现在从能庄严的角度来说明。这部分内容分为两点:第一,智慧相法身;第二,福德相法身。第一点又分为两部分:第一,提问部分;
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讲过什么法吗?
这个问题问须菩提:如果回答说是这样,世尊应该有所得,随顺自己的见解;如果说不是,如来明明证得了菩提果,说法度化众生。特意提出这个问题,意在让须菩提明白,如何理解佛所证得的境界。
第二,回答,分为三部分:首先,不执着于外在形相而说证悟。
须菩提说:据我理解佛所说的意思,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如来可以宣说。
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则,是因为须菩提长老理解佛陀的深意,从世俗角度看才存在。菩提和证得菩提,都是因为心愿的执着,为了引导众生的方便,这两者才说有。如果按照佛陀的真实义理来说,这两者都是不存在的。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经文中说“如我理解世尊所说的意思”等等。由此可知须菩提领悟了佛陀所说的真义,他是从第一义的法身角度来回答的,不是从世俗的应身角度。因为应身随因缘显现,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偈颂说:应化身的佛不是真佛,也不是真正的说法者。
其次,正显法身无取。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讲的法,都不能执着、不能言说,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
论中说到:通过说法可以证得菩提,因此在说法中安立了第一义谛。其中不可取,指的是听者正在听闻之时。不可说,指的是说者正在演说之时。因为依据真如之理,所以既无所得也无可说。非法,指的是分别心消亡的缘故。非非法,指的是真如法性虽无我相却真实存在。既然说法如此,证得菩提也可类推而知。所以经中说"皆"字,是同时具备的意思。
三、贤者与圣者共同证悟无为境界。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是通过无为法来显现出不同的境界。
论典说:因为无为,所以称为圣人。无为,就是没有分别的意思。如果这样,为什么还有差别呢?应当知道无为就像虚空和飞鸟,因为有高下之分。论中解释有两种无为:第一种无为,在世间的层面上通过修行,与三摩钵帝相应;以及降伏散乱时,其含义涵盖真实和相似,这是菩萨有学所得的名称。第二种无为,只属于第一义,是彻底超越修行的无上觉悟,这是如来无学所得的名称。所以说因无为法而有差别。从此以后,在一切修行阶段中,都表明因为无为,所以称为圣人。应当知道前面各个修行阶段中,还没有说到因无为而得名。
二、福相法身。分为两部分:一、比较福德,二、说明原因。第一部分又分为两段:一、列举布施珍宝的福德之多,二、表明持经的福德更胜。第一段又分为两部分:一、提问。
须菩提,你觉得怎样?如果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
论中说: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等。如何显示?即如来所有言说法身,能生出如来福相,乃至证得法身。这实在是由于般若智慧引导通达,事理相应而行,能生出福相法身的缘故。三千大千世界,如《俱舍论》颂中所说:四大洲、日月、须弥山、欲界天、梵世天各有一千,称为一小千世界。这一小千世界的一千倍,称为一中千世界。这一中千世界的一千倍,称为一大千世界。它们都是同时形成和毁灭的。七宝指的是: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玛瑙、赤真珠。
二答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福德并不是真实的福德本性,所以如来才说福德很多。
注释中说:这里所说的福德,是指具体行善所得的福报。说它不是福德的本性,是因为具体福报本质是空性的。所以如来提到福德很多时,是说虽然本质是空,但假相上还是存在的。这种解释并不准确。如果说具体福报本质是空,那么空性本无四种特性,就不该用"非"来否定。现在正确的理解是:这里说的福德,是指如来两种庄严中的福德相状。说它不是福德的本性,正如论中所说:这是为了破除执着实有的边见,因为福德聚集没有独立的自性。由此显示般若智慧能扫除相状,明白福德聚集没有自性。所以如来提到福德很多时,论中说:这是为了破除执着虚无的边见,虽然不能用言语描述其自性,但仍有可说的内容。因为如来所说的福德很多,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但根据世俗道理,如来确实可以说福德很多。这样说就避免了执着实有和虚无两种极端,显示出中道的立场。所以论中说:用这种福德聚集来摄受福德相状的法身。通过般若智慧的引导,才能摄受如来福德相状的法身,这就显示出此经所说的福德更为殊胜。所以下文进行的比较,正是这个意思。
第二,显示持诵此经的福德殊胜。
如果有人在这部经中,哪怕只是受持并诵读四句偈语,再为他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报胜过前者。
论中说:即使只是说一个四句偈,都能产生极大福德,何况如来的种种福相直至证得法身。论中说:这里所说的福德,是为了说明福相法身的缘故。胜于彼者,是为了显示愿力摄持的缘故。又说:对治福德不生的缘故,对治世间福德不能产生福相法身的缘故。偈中说:世间福德不导向菩提,唯有两种能导向菩提。世间福报短暂,天福享尽仍是苦因,不趋向菩提。自己受持并为人演说,这两者才是般若智慧之因,能够趋向菩提。所谓四句偈,增一阿含经说:举出经中核心偈颂,如四谛之类。注解说:只要诠释符合实相印的经文,哪怕最少如经题一句,受持和演说的福德都极殊胜,这里举四句为例罢了。实相印,如智者大师说:这大小乘两种印,印定大小乘经典,外道不能混杂,天魔不能破坏。如同世间公文印章,有印才可信。舍利弗说:世尊所说才是真实道,魔波旬没有这些。大智度论说:小乘经典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印证,可知是佛说,修行能得道;若无三法印,就是魔说。大乘唯有一法印,即诸法实相,称为了义经,能得大道;无实相印,就是魔说。然而大小乘所说的法印,是依经典部类分大小。声闻经为小乘,诸大乘经为大乘。大乘部中虽有通别二教,但因通别二教不分部帙,就依主要教义,唯以圆教谈一法印。问:阿难,佛临涅槃时,在娑罗林外被六万四千亿魔扰乱。诸魔变化成如来形相,甚至能说初地菩萨法门。十二部经、三十七道品都能说,唯独不能说圆顿法门,因圆顿境界非其所能。既然连别教以下法门都能说,岂非无须法印印证?为何说外道不能混杂,天魔不能破坏?答:魔虽能说十二部经,但内心无实证。所说没有真实义理,听者岂能得道?故妙立说:魔虽不证别教空假二观,却能说别教空假。因魔不实证,故颠倒而说。只有言语,言中无真实义旨。若如此,阿难为何不能识别?如荆溪大师说:因阿难无禅定力,被魔侵入骨髓。虽知是魔,想起身说话,却完全不由自主。
第二,说明原因,分为两部分:首先,阐明此经的至高无上。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所有佛以及他们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从这部经中产生的。
论中说:为何说在言说法身中,即使只是这样一首四句偈也能产生广大福德?为了阐明这个道理,经中讲诸佛以及菩提法都从此偈中出生,应当知道般若就是佛母。《大品般若经》说:佛从般若法中修学,获得一切种智及庄严相好身。
二、从理体而言,诸相本空。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佛法。
论中说:从世俗谛的角度,说有佛出世,因为有菩提的缘故。这两者并存,就称为佛法。由于菩提和佛的存在,从第一义谛来看,则不是佛法。
第五,修道获得殊胜成就时没有傲慢。论中说:前面简单说了八种修行阶段,下面十二种总称为消除障碍的修行方法。因此知道接下来的十二种都有烦恼障碍需要消除对治,这里是为了消除傲慢。修道获得殊胜,就是通过修习般若智慧获得四种殊胜果位。没有傲慢,就不会觉得自己有所得。问:前文已经说明了一切贤圣,这里又提到四种果位是为什么?答:前文是为了说明贤圣共同证悟无为法,这里说的是在无为法中无所得。问:经文中四种果位,前三种称为果,第四种称为道是为什么?答:前三种是从断除烦恼的角度命名,下面按断证程度来说明无所得的意义,所以用汉语和梵语对照表达。第四种无法翻译,用所证之道显示无为无得,与前三种相对,不称为果。问:须菩提为什么修习般若大行?答:不是修大行。这里说的是须菩提已经理解空性与般若相应,感应佛陀加持,来阐述这件事。这是为了显示菩萨修道获得殊胜果位后远离傲慢。文中提到四种果位,现在分为四部分说明。首先第一种果位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问。
须菩提,你怎么看?须陀洹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吗?
论中说:我证得须陀洹果。这是为了说明意义,显示对治我慢的缘故。如果说我证得,就是有我是傲慢的,显示没有傲慢,所以有此一问。
二答
须菩提回答说: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名为入流,但实际上并没有入什么。
初果称为入流,有逆有顺:第一是生死流,须陀洹人逆此流而行,众生则顺流而下;第二是道流,须陀洹人顺此流而入,即经文所说的入流。而无所入,是因为在无为法中不见有所得。
不沉迷于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和思想,这样的人被称为须陀洹。
不进入色、香等尘境的人,不进入就不随顺。明白色即是空,所以在尘境中逆向而行,这就叫做逆流。初果翻转了流转,两种含义都具备了。
二、二果,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问。
须菩提,你觉得呢?斯陀含能否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二答
须菩提回答说: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但实际上并没有往来,所以叫做斯陀含。
初果之后的修行者,断除欲界烦恼中的六品,润泽六次生死后,称为二果。还有三品烦恼需要再经历一次生死才能断除,因此称为一来果。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往来,僧肇大师说:证得无为果位时,不见有往来的相状。
第三,三果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提问: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阿那含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证得阿那含果。会有吗?
二答
须菩提回答: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但实际上并没有来,所以称为阿那含。
已经断除欲界九品思惑,种子与现行都已除尽,不再受生于欲界,所以称为不来。按理应当说,而实际上没有不来的情况。经文中既然没有不字,就不必添加。
四、四种果位又分两部分:首先,提问。
须菩提!你认为呢?阿罗汉能这样想:我得到了阿罗汉道。可以吗?
罗汉一词没有翻译,它包含三个含义:杀贼、不生、应供。罗汉有两种:慧解脱和俱解脱。如果修行人修习九想、八念、十想,称为坏法人。因为心中厌恶六欲,视如仇敌,所以修九想来对治。修这种观想时,虽然能破除六欲,但会产生很多恐惧。如果修习八种正念,恐惧就会消除。既减弱了欲望,又消除了恐惧,这时想要断除三界的烦恼,就修习十想。当第十烧想成就时,灭除对形体的执着,直接观想空性,就能断除各种烦恼,成为阿罗汉。这种人虽然灭除了欲望之身,但没有获得三明、八解脱和灭尽定。如果是俱解脱人,不灭除欲望之身,同时修习观、炼、熏、修四种禅定,证悟真实无漏,成为大力罗汉,具足三明、八解脱,获得灭尽定。正如所说:慧解脱人直接观想空性而入,俱解脱人结合具体修行。本文讲的是俱解脱人,如《禅波罗蜜》所说:大乘经典提到不坏法罗汉能具足无诤三昧。但如果只说明慧解脱和俱解脱,而不提无疑解脱,为什么呢?要知道《俱舍论》和《婆沙论》只提到慧解脱和俱解脱两种,是因为所修禅定只有这两种。而《大论》说明结集时,才有无疑解脱。这其实是从俱解脱中分出来的,并没有另外的禅定修法。荆溪大师说《阿含经》中有三明解脱,就是无疑罗汉。如果要区分它们的差异,可以根据所修的三种念处,有单独、复合和具足的不同。
二、回答分为五部分。一、佛法真实没有名称。
须菩提回答: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法可以称为阿罗汉。
从初果到罗汉果,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法门,道理都是相同的。无为的本体既不可取也不可舍,所以说实际上没有差别。
二念便是执着。
世尊,如果一个阿罗汉有这样的想法:我证得了阿罗汉道。那么他就已经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了。
这显示了无念的境界,所以如果有念头就会产生执着。为什么呢?在无为法中既然一无所得,怎么还会起心动念呢?前面三个果位的情况也是如此,具体内容将在后文说明。
三、说明佛陀亲自证实可信。他并不这样想:谁可以相信呢?因此通过佛陀的称赞来证明可信。
世尊!佛说我证得无诤三昧,在众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位离欲阿罗汉。
所以须菩提转述佛陀的赞叹,天亲菩萨解释说:这是为了彰显殊胜功德,也是为了让人生起坚定信心。所谓殊胜功德,就是指无诤三昧。《大智度论》说:须菩提在弟子中获得无诤三昧,是第一无诤三昧,他常常观察众生而不令其心生烦恼。如果执着有所得而生起念头,那就是有词了。至于让人生起信心,是因为须菩提不应当自己宣扬所证境界。通过转述佛陀的赞叹,能让听闻者生起坚定信心。
四、反省自己断绝妄念。
世尊,我从来没有这样想:我是远离欲望的阿罗汉。世尊,如果我这样想:我已经证得阿罗汉道。那么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寂静修行的人。
世尊!我并没有这样的念头。佛陀虽然称赞我,但我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那样的境界。世尊!如果我产生这样的念头,认为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世尊就不会说我是无诤行者中最为第一的人。这里再次引用佛陀先前的话,是为了表明自己确实已经断除了一切妄念。
第五,名称与实质相符。
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任何修行,却被称为须菩提乐于寂静修行。
论中说:因为没有法可得阿罗汉,也没有所行,所以说无诤。无诤行,在这里就是安立第一义。谢公说:得名不虚,必定与实相称。
第六,不离佛。《出时论》说:在远离十二种障碍中,为了远离听闻不足,所以见佛必定听闻佛法,这就叫多闻。注解认为从这以下,广泛说明菩萨修行的各种表现。《大品经》说:超越阿罗汉、辟支佛,进入菩萨位;进入菩萨位后,清净佛国;清净佛国后,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后,得一切种智。现在经过罗汉后,进入菩萨位,接着发愿清净佛土,成就众生,正与《大品经》所说的情况相同。但一切种智,实在难以获得。如果不是远离散乱,看破名色等,又怎么能达到呢?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提问。
佛问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过去在燃灯佛那里,对于佛法得到了什么吗?
从前述四种果位不见有所得,这里举过去的事来问须菩提:如来当时有所得吗?梵语“提洹竭”,汉语称为“定光”,也叫“燃灯”。如《瑞应经》说释迦如来过去是儒童菩萨,用五百银钱买了瞿夷的五茎青莲花,加上瞿夷的两茎,一起献给燃灯佛。所撒的五朵花停在空中,在佛的上方,像生了根一样,没有掉到地上。后来撒的两朵花,又分别停在佛的两肩上。佛知道他的至诚心意,称赞菩萨后,就为他授记说:你从此以后九十一劫,劫名为贤劫时,你将成佛,名为释迦文。菩萨得到明确的预言后,疑虑消除,期望止息,豁然无念,寂然入定,便获得清净无生法忍。
问:《瑞应经》所述修行因缘属于哪一教法的菩萨?答:注疏说:玄义部分明确指出摩纳遇见燃灯佛,是通教修行因缘的表现。《释签》所指,具体如《瑞应经》所述,须知它涉及通教及衍门三教。这里暂且按通教来说,不仅通于前二教,也通于三藏教,随各教所说,深浅不同。初步看《瑞应经》多判属通教,因为得忍、断惑不同于前三藏教,不说修行因缘、不思议相不同于后别教、圆教。况且如果判属通教,必然兼涉后二教,使经文有两种解释,岂会没有原因?现在认为如果判《瑞应经》属通教,则不妥,因为通教没有单独的经典。若说是通教的《瑞应经》,应属大乘衍经,这就有大妨碍了。现在说《瑞应经》属于三藏教,因为经中明确说菩萨从兜率天降下,娶瞿夷为妻,生子后逾城出家,苦行六年成道,降伏魔障,受提谓、文鳞、供度、陈如等五人度化。这样,岂是大乘教中所说的?如《辅行》引《大经》说:若见菩萨从兜率天降下,娶妃生子,逾城出家,乃至入灭,这是二乘的片面见解。因此可知《瑞应经》属三藏教,很明确了。
问:如果《瑞应经》属三藏教,经中说菩萨得忍应当断惑吗?答:实际上并未断惑。经中所说的“忍”,是指刚刚触及,所以说“便逮清净法忍”。“逮”是“及”的意思,即刚刚触及,所以说“便逮”。这里引用一段文字类比说明。如《妙法莲华经》说:“我今脱苦缚,逮得涅槃者”,注疏解释说:“逮得涅槃”是指六度菩萨乘。何以见得?修六度行,可以免于四趣束缚,但未能入灭度,需经三祇百劫才能得涅槃。“逮”表示远,即刚刚触及。荆溪说“逮得涅槃”指六度菩萨,相对于二乘,此生就能触及,所以说“逮得”。“逮”就是“及”。这样,“逮得涅槃”与“便逮法忍”只是左右之别。现在判属三藏教,确定无疑了。
问:如果《瑞应经》属三藏教,《妙玄》为什么说是通教?答:按经典判教,确实属三藏教;按义理引用,其旨意则通于他教。但岂止引证通教,就如现在《般若经》满篇,也引用其事。若如此,《瑞应经》应通于四教。答:虽属三藏教,但演绎小乘为大乘,引用时涵盖深义,并非说经典本身通于四教。这里举一事说明,是以果例因。既然三藏教的佛为根本境界,在色相上有四种不同见解,因此因缘上也有四种见解。
问:《净名疏》说:三藏教没有文字说“忍”,按义理立则可以有。因此如果《瑞应经》属三藏教,就有文字说“忍”吗?答:三藏教无文字,是指没有四种“忍”的文字。这与《净名经》不同。再者,《瑞应经》既然说“逮得”,就不是按断惑位次说“忍”,还是按义理而立。
二答
不,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对于佛法确实没有得到什么。
以无分别的心安住于智慧中,因为远离了分别,所以看不见凡俗之法,哪里需要舍弃?看不见圣人之法,哪里需要获取?凡与圣本是一体,还有什么可得到的?所以说对于法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得到。
第七,愿清净佛国。论中说:依据远离十二种障碍,是为了远离小范围的攀缘和执念修行。虽然之前已经听闻很多佛法,但仍然有小范围的攀缘和执念存在。文章分为三部分:首先,提出问题。
须菩提,你觉得呢?菩萨有庄严佛土吗?
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对于佛法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为什么菩萨还要做庄严佛土的事呢?为了消除疑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二答
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庄严佛土,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庄严,只是称作庄严罢了。
天亲说庄严有两种:一种是形相庄严,一种是第一义庄严。形相庄严,如果认为佛国是有为的形相,就陷入执着;第一义庄严虽然也追求庄严佛国,但不分别形相。这样的庄严,看似不庄严而实为庄严,论中所说的远离小乘的执着。注疏者不明白论的根本是依据修行而超越相状来解释佛土,认为形相指下面的三土,第一义庄严就是常寂光土,这是错误的。
第三部分,解释说明,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阐述成立。
因此,须菩提,所有大菩萨都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
应该这样理解,指的是前面的意思。如果执着于外在形象,产生念头攀附外境,心就不清净。清净的心,是远离微小攀附外境的心。
第二,劝勉与告诫。
不要执着于颜色而生起心思,不要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法则而生起心思,应当无所执着而生起清净心。
论文说:如果执着于庄严清净的佛土,就会对色相等事物产生分别和贪着。为避免这种情况,佛经说不应如此。如果心停留在色相等事物上,就难免产生攀缘,所以告诫后又劝导,因此说应生无所住心,这就是第一义心。
八、成熟众生。论中说:这是为了远离舍弃众生的障碍,属于十二种离障之一。前面虽然已经远离了对相的执着和攀缘,清净了佛土,但仍可能舍弃众生,因此要显示不舍弃众生并使他们成熟。这里分为两部分:第一是提问。
须菩提,比如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么高大。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身体算不算大?
论中说:这是为了说明菩萨为成熟欲界众生而示现。那些罗睺阿修罗王等一切大身众生,身形如须弥山般巨大,尚且不能看见自己的身体,何况其他众生?这是举一个比喻。就像阿修罗的身体如同须弥山一样大,终究无法看见自己如此巨大的身形。这表示菩萨虽然度化众生,但始终不会产生"我能度化众生"的念头,何况其他修行功德,怎会执著为己有?因为菩萨的教化多在欲界众生中开展,所以说为成熟欲界众生。经文意义含蓄简略,没有直接说明这个道理的部分。
二答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佛所说的不是真实的身体,所以称为大身。
普度众生的心量广大遍满整个法界,所以说非常大。佛所说的无我,根据论典解释是为了显示诸法无我,所以没有真实可度的众生,这就是第一义谛。在世俗谛层面上有被教化的众生,因此说是假名安立。
九、远离随顺外论的散乱。论中说:在远离十二种障碍中,为了远离对外论的贪乐散乱,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学习外论。众生已经成熟后,便须远离。所谓外论,在印度是指四部吠陀经典,在中国则是庄子、老子等书籍,虽然言辞巧妙,但无法证悟真理,属于散乱。论中说:为了远离对外论的贪乐散乱,提出四种因缘,显示此法的殊胜不同:一、摄取福德,二、天神等的供养,三、难作,四、生起如来等正念。殊胜不同,是指般若妙法超越外论。依据论的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摄取福德,又分为两部分:一、展示恒河沙的比喻,二、以福德进行比较。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一、提问。
须菩提,就像恒河里所有的沙子数量,像这样多的恒河。你觉得如何?这么多恒河的沙子是不是非常多?
有人这样读这段文字:把“如恒河沙”当作一个句子,把“如是沙等恒河”当作数字放在句首用上声读,这是不对的。应当按照无著论来读这段文字。论中引用的文字说,“如恒河沙数”等数字应当放在句末用去声读。恒河,有人称为恒伽河,也有人称为殑伽河。孤山说:恒伽河,这里说是从天堂流来的。外国的典籍记载:这条河从大自在天的耳中流出。另外,这条河从雪山山顶的无热恼池流出,因为看到它从高处流下,所以说它从天堂而来。这条河的沙子非常细小。《大论》说:这条河是佛陀出生和游历的地方,弟子们亲眼见过,所以经常用它来打比方。问:恒河沙有多少?答:一切计算方法都无法得知,只有佛陀和法身菩萨能知道其数量。
二答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仅仅是恒河的数量就已经数不清了,更何况是其中的沙子呢!
第二、通过福德比较,分为两部分:首先,列举布施珍宝的福德之多;其次,显示持诵经典的福德更胜。第一部分又分为二:首先,提出问题。
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装满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然而这种比较更能显示出福德的重大,经中举出无为之事,是借用假设的比喻来说明。天亲菩萨说:前文已经用了三千世界的比喻,用来表明福德之多。现在重新举出无量三千世界,所以不先使用这个比喻,是为了逐步教化众生,让他们生起信心。要知道这两番比较,是用福德来验证智慧,修行阶位的浅深次第是为了逐步教化。那么为什么第十八住处又比较布施珍宝的福德呢?应当知道第十八段经文有两番比较,并非修行阶位的浅深,而是广泛列举比较:第一,说明如来心具足施设法利,虽然讲说这部经,所获利益超过七宝布施,但如来心中其实没有这样的念头,为了显示这一点所以进行比较;第二,劝勉鼓励佛灭度后弘扬持守此经的人,心不染着,其福德超过七宝布施,显示流通此经的福德更为殊胜。这前后的比较用意大不相同,各有其深意。
二答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第二,显示持诵此经的福德殊胜。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这部经中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颂,并为他人解说,他所获得的福德胜过之前所说的福德。
领悟并实践这四句经文,所获得的福报超过用恒河沙数七宝布施的功德,因为这是彰显般若智慧至高无上的缘故。
二、人天供养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列举并分别说明。
另外,须菩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宣讲这部经典,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要知道那个地方就值得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和阿修罗恭敬供养,如同供养佛塔寺庙一样。
那么为何简短的四句话就能感动天人来供养呢?应当知道这四句话虽少,但所阐述的道理等同于如来法身。关于何为简要四句,完整称为塔婆,这里译为方坟,也叫圆冢。庙,梵文称支提,这里称为灵庙。《杂心论》说:没有舍利的称为支提。
二、何况具足持戒。
更何况有人能完全接受并诵读此经?
持诵四句偈颂,尚且能获得如此福德,何况完整受持整部经典,其功德可想而知。关于受持读诵的含义,论中解释:受,指反复学习背诵;持,指牢记不忘。读诵则是为了达到受持的目的而采取的方法——通过阅读来领受教义,通过背诵来巩固记忆。注释指出:受侧重于掌握经典文字,持侧重于领悟经文义理。读诵这一过程,正是成就受持的途径。天亲菩萨说:受持修行,依靠的是总持法门;读诵修行,依托的是广闻智慧。注释补充:受持二字概括了所诠释的义理,即全面把握并保持义理,这属于思维修;读诵二字概括了能诠释的经文,即通过听闻经典文字引发思维义理,思维义理即是实修,如此闻思修三慧俱全。另如大论所说:因信力而领受,因念力而持守,面对经文称为读,背诵经文称为诵。注释说明:这是单从能诠文字角度,由于要受持才产生读诵行为。可见不同论典的阐释各有侧重,或从能诠文字、或从所诠义理,或单说、或合说,都是根据教义需要作出的合理诠释。
三种难以做到的事。
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成就了最上乘、第一稀有殊胜的佛法。
《大智度论》说:般若智慧极其深奥,既无形相可以执取,也无法用信心把握或用心领受。如果有人能够真正信受,那是极为稀有难得的事。就像有人在虚空中种植作物,那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第四,发起与如来同等心念,分为两部分:首先,三宝本质相同。
凡是佛经所在的地方,就如同佛在那里,也如同佛的弟子们在那里一样,应当恭敬尊重。
如果是经典,就是法宝。那么有佛,就是佛宝。如果有受尊敬的弟子,就是僧宝。各经文中的三宝,从本质上说是同一体的,在佛在世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佛灭度后则以住持的形式存在。现在概括来说,不外乎事相和理体两个方面。佛在世时和佛灭度后,都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因为相互依存而存在,所以说相互依从。因为太子成佛,所以现在有雕刻的佛像;因为佛用四种辩才说法,所以现在有经书文字的法;因为最初五人证得果位,所以现在有剃发染衣的僧人;因为佛在世时的三宝演变为佛灭后的三宝,所以说是相互依从的三宝,这属于事相方面。这里经文说的是同体三宝,在般若法宝中具足佛宝和僧宝,这是理体方面。
第二,须菩提问经名分为两部分:首先,提问。
这时,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这部经应当叫什么名字?我们应当怎样信奉受持?
既然听闻了殊胜的佛法,想要受持奉行,就必须知道其名称含义,所以才发问请教。
第二,回答,又分两部分:首先,建立名称。
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应当以这个名字来受持奉行。
二是受持,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放下执着。
为什么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实际上并非般若波罗蜜。
论中说:讲经的人,是为了直接向他人宣说。传授的人,是为了教导他人。展示这种快乐。外论说:这个方法胜过对治散乱,已经不同了。在这样的教法中,有人会执着于文字表面的意思,为了防止将来因此产生过失。佛经上说: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为了防止将来信奉持诵这部经的人,认为这部经特别殊胜,执着于文字表面,是为了消除对言语的执着。经中还说:即非之后不需要加上是名这样的句子。像隋朝的译本也没有这句话。
详细审问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提问:
须菩提,你觉得呢?如来有没有说过什么法?
论中说:因此,如同般若波罗蜜并非波罗蜜一样,如来也没有其他法可说。那么为什么这里还有所说法呢?为了阐明这个道理,经文中问:你们怎么想?如来有所说法吗?
二答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如来并没有说法。
明白如来依照最究竟的真理讲法,既展现事物的独特本质,又揭示万法平等的真相,所以虽然说法却又没有实质可说的内容。
十、关于破除对色和众生身体的执取的观点。《相应行论》中说:在远离十二种障碍的过程中,为了消除对影像相的执着而无需费力,即使心不散乱,仍会执著名色。因此论中说世界的微尘没有限量,菩萨通过不断观察世界来修行,所以设立巧妙方法,用名色等同于微尘世界的观念来破除执着。有人用此来说明依报和正报二法,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这仅是五蕴的正报,因为世间一切不过是名与色,为了破除对名色和合自在的执着,所以设立巧妙方法,用微尘世界来说明。色即色蕴,论中称为色身,因为四大与外色相同,所以经中称为微尘。众生即四蕴,论中称为众生身,也像三种世间一样,含义包括依报和正报。这就是正报世界。这里分为两部分:首先破除色身的影像,其次破除众生身的影像。色和众生都称为影像,这正是大乘体法观的特征,如同形外的影、镜中的像,都不真实。首先破除色身为两部分:首先是细微分析的方法,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提问。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算不算多?
世界由微尘聚集而成,如今又分解为微尘,显示世界本质空无实体,色身如何建立?只见微尘而已。假设提出疑问:这些微尘算多吗?
二答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二、不念方便
须菩提,所有微小的尘埃,如来告诉我们它们并非真正的尘埃,只是被称作尘埃。
即使整个世界被分解成微尘,也不应再执着于这些微尘是真实存在的。用智慧之眼观察,它们的本质原本就是空无,哪有什么可以获取的呢?因此,如来佛说这些并非真实的微尘,只是假名为微尘。这才是最高的真理,所以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也就是不执着于方便法门。从世俗真理的角度看,这些微尘是存在的,指的是极细微的方便说法。注释中解释说:首先,破除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将其分解为微尘;其次,进一步破除对微尘的执着,认识到它们的空性。如果不这样理解,就会混淆两种真理的含义。依据佛经教义来理解,才是正确的。
第二,破除众生身体的虚幻影像。
佛祖所说的世界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只是称为世界。
楞严经说:什么叫做众生世界?世指时间变化,界指空间方位。论中提到:只是用名称概念来指代众生世界,不深入思考具体方法,也不再详细解说微小细节。这表明心只有名称而没有实体,所以不讨论细节。因为真实本性并不存在,名称本身也是虚妄的,因此说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十一、说明供养如来。论中说:在远离十二种障碍中,是为了远离福德资粮不具足的缘故。虽然上面已经观察破除名色,但福德尚未具足,想要具足福德资粮,必须供养如来。这里分为两部分:首先提出问题。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能否通过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
大论中说,三十二种庄严之相装饰着一丈六尺高的佛身。
二答
不,世尊。不能通过三十二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的三十二相其实不是真正的相,只是称之为三十二相。
经疏上说:三十二相,是父母所生的肉身;即非相,才是真如法身。之所以只示现生身,不说法性身,是因为菩萨修行般若时,多生于欲界,因此亲近如来,暂且说生身。至于法性身,《大智度论》说:法性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荆溪大师认为这是针对界外而言,可以这样讲。现在认为不然。如果说般若法会的教主只是生身,就与古师的错误相同。《妙法莲华经玄义》引古德说:般若讲空荡相,未明佛性常住,还是无常的八十年佛。智者大师用《大智度论》生身、法身二身来责难,说生身同于人法,法性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听法的对象尚且不是生死凡夫,何况佛呢?荆溪说这仅就一身分出生、法二身来责难。如果是这样,怎能只局限在生身呢?所以这里召问须菩提:可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吗?因此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三十二相是分段生灭之身,怎能以此身见般若教主?《大智度论》说:亲近供养如来时,不应以相好成就见如来。应当如何见?见第一义法身。所以相好成就就是三十二相,第一义法身就是非相。正因为般若通被三教,佛须具备生、法二身。如果是别教、圆教根机,依中观,用业识,见佛住于真实之理,所以看到三十二相就是法身非相。由于即法之故,称性而见,示现无穷,不须现起,即劣见胜,所以说名为三十二相。如果是通教根机,依空观,事识只见有限之身,不见法身非相。此经从殊胜角度说,正见法性胜应之相。问:《大智度论》说法性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荆溪有时说这是针对界外可以这样讲,有时说仅就一身分出生法。两段文字似乎不同,如何辨别?答:两段文字本是一体,不应分别寻求。为什么呢?如果就相而论,尊特之相是界外之色,分段土本无此相。如果界外机缘成熟,也相应示现,所以说这是针对界外可以这样讲。如果就体性说,只是一佛为机缘故,示现胜劣,所谓仅就一身分出生法。如《大智度论》说:佛要说般若波罗蜜,坐师子座,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以此神力感动众生。有信心的人,都证得阿耨菩提;其中有疑惑的人,佛示现常身,便得信解。各自认为:现在所见,是佛真身。乃至佛初生时、初成道、初转法轮时,都以此身这样想,是佛真身。由此可知,是从丈六常所见身,在般若初会上现起尊崇,应界外法性之众。不适宜见的人,又隐去尊崇,还现生身,以此生身经历般若诸会。既然如此,只是一身,示现胜劣。由此推知,两段文字同出一辙,不必另求。问:示现、现起,同异如何?答:尊特是一,但相好有别。相有别,所以有须现、不须现,有分齐、无分齐的差别;相同的是,同是华台之相。所以《法华经疏》说明单现尊特,《法华文句记》中指同目连不穷其声,《止观》明说目连不穷其声,《辅行》说坐华台受职之身,也是此相。所以知道荆溪两处特别互指,是为了彰显尊特是一,示现就是华台之相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