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
論曰:第一教化品,如向偈中已說應知。此論廣門有十一品,中則七品,略唯一品。初釋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應知。偈言:
佛法及眾僧, 性道功德業,
略說此論體, 七種金剛句。
此偈明何義?言金剛者,猶如金剛難可沮壞,所證之義亦復如是,故言金剛。所言句者,以此論句能與證義為根本故。此明何義?內身證法無言之體,以聞思智難可證得,猶如金剛。名字章句以能詮彼理中證智,隨順正道能作根本,故名為句。此復何義?有二義故。何謂二義?一難證義、二者因義,是名為義。金剛字句應如是知。
又何謂為義?何謂為字?義者,則有七種證義。何謂七義?一者佛義、二者法義、三者僧義、四者眾生義、五者菩提義、六者功德義、七者業義,是名為義。是故經言:又第一義諦者,所謂心緣尚不能知,何況名字章句故。所言字者,隨以何等名字、章句、言語、風聲、能表、能說、能明、能示,此七種義是名為字。是故經言:又世諦者,謂世間中所用之事,名字章句言語所說故。又此七種金剛句義,如諸經中廣說應知。應云何知?依佛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如來者,非可見法,是故眼識不能得見故。依法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法者,非可說事,以是故非耳識所聞故。依僧義故,如來經中告阿難言:阿難!所言僧者,名為無為,是故不可身心供養禮拜讚歎故。依眾生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言眾生者,乃是諸佛如來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以正智慧不能觀察眾生之義,何況能證毛道凡夫。於此義中唯信如來。是故舍利弗!隨如來信此眾生義。舍利弗!言眾生者,即是第一義諦。舍利弗言: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舍利弗言: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依菩提義故,經中說言:世尊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名涅槃界。世尊言涅槃界者,即是法身故。依功德義故,如來經中告舍利弗言: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舍利弗!如世間燈,明色及觸不離不脫;又如摩尼寶珠,明色形相不離不脫。舍利弗!法身之義亦復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如來智慧功德故。依業義故,如來經中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所作業自然行故。如是等名略說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體相應知。是故偈言:
七種相次第, 總持自在王,
菩薩修多羅, 序分有三句,
餘殘四句者, 在菩薩如來,
智慧差別分, 應當如是知。
此偈明何義?以是七種金剛字句總攝此論,一切佛法廣說其相。如《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中三句,餘四句在彼修多羅,菩薩如來法差別分應知。云何序分有初三句?彼修多羅序分中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如是三種根本字句,次第示現佛法僧寶,說彼三寶次第生起成就應知。餘四句者,說隨順三寶因、成就三寶因應知。此明何義?以諸菩薩於八地中,十自在為首,具足得一切自在。是故菩薩坐於道場勝妙之處,於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經言:婆伽婆平等證一切法故。以諸菩薩住九地時,於一切法中得為無上最大法師,善知一切諸眾生心,到一切眾生根機第一彼岸,能斷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是故菩薩成大菩提。是故經言:善轉法輪故。以諸菩薩於第十地中,得住無上法王位,後能於一切佛所作業自然而行,常不休息。是故經言: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故。彼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眾,即彼經中次後示現。是故經言:與大比丘眾俱,如是乃至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如是次第,善能教化聲聞位地及佛菩提、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如是畢竟有無量功德。又說聲聞菩薩諸功德已,次說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三昧境界。又說諸佛如來三昧境界已,次說無垢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又說大寶莊嚴寶殿成就已,次說大眾雲集種種供養讚歎如來,雨種種衣、雨種種華、雨種種香,如是等示現佛寶不思議事應知。又復次說妙法莊嚴法座。又說妙法莊嚴法座已,次說法門名字及示現功德。此明法寶功德差別應知。又復次說諸菩薩摩訶薩迭共三昧行境界,示現種種功德。此明僧寶功德差別應知。又復次說如來放大光明,授諸菩薩摩訶薩太子法王位職。又復次說與大無畏不怯弱辯才,又復讚歎諸佛如來第一功德,又復次說最上第一大乘之法,示現如實修行彼大乘故,於法中證果。即彼三寶無上功德次第差別,序分中義大都已竟,應如是知。已說自在王菩薩修多羅序分中三寶,次說佛性義。有六十種法,清淨彼功德。何以故?以有彼清淨無量功德性。為清淨彼性,修六十種法。為此義故,《十地經》中數數說金以為譬喻,為清淨彼佛性義故。又復即於此《陀羅尼自在王經》中說如來業已,次說不清淨大毘琉璃摩尼寶喻。是故經言:善男子!譬如善巧摩尼寶師,善知清淨大摩尼寶,向大摩尼寶性山中取未清淨諸摩尼寶。既取彼寶,以嚴灰洗。嚴灰洗已,然後復持黑頭髮衣以用揩磨。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以辛味飲食汁洗。食汁洗已,然後復持衣纏裹木以用揩磨。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後復以大藥汁洗。藥汁洗已,次後復更持細軟衣以用揩磨。以細軟衣用揩磨已,然後遠離銅鐵等鑛毘琉璃垢,方得說言大琉璃寶。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善知不淨諸眾生性,知已乃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為驚怖彼樂世眾生,令厭世間入聲聞法中。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為說空無相無願,令彼眾生少解如來所說法輪。而佛如來不以為足,勤未休息,次復為說不退法輪,次說清淨波羅蜜行,謂不見三事,令眾生入如來境界。如是依種種因、依種種性,入佛法中。入法中已,故名無上最大福田。又復依此自性清淨如來性故,經中偈言:
「譬如石鑛中, 真金不可見,
能清淨者見, 見佛亦如是。」
向說佛性有六十種淨業功德。何謂六十?所謂四種菩薩莊嚴、八種菩薩光明、十六種菩薩摩訶薩大悲、三十二種諸菩薩業。
已說佛性義,次說佛菩提,有十六種無上菩提大慈悲心。
已說佛菩提,次說諸佛如來功德,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已說功德,次說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如是七種金剛句義,彼修多羅廣說體相,如是應知。問曰:此七種句有何次第?答曰:偈言:
從佛次有法, 次法復有僧,
僧次無礙性, 從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 為一切眾生,
而作利益業, 有如是次第。
已說一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次說七品具攝此論法義體相,解釋偈義應知。歸敬三寶者,此明何義?所有如來教化眾生,彼諸眾生歸依於佛,尊敬如來歸依於法,尊敬如來歸依於僧。依於三寶,說十二偈。初明佛寶,故說四偈。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
CBETA 编码:T161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