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如來神足行品第二十
爾時于彼三千世界塵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等從地踊出者,一切皆悉住世尊前,僉然叉手白大聖曰:「如來滅後,布露經典遍諸佛國,及世尊土滅度之處,於彼所在講說斯經,多所利益。若有受持此妙典要,講讀書寫為人說者,德不可量。」
那时,三千世界中如微尘般无数的千百亿菩萨从地底涌现,全都来到世尊面前,恭敬合掌向大圣佛陀说道:如来涅槃后,愿将经典广传诸佛国土,以及世尊示现灭度之处。凡是宣讲此经的地方,都能广利众生。若有受持这部微妙经典,读诵书写并为他人解说,所得功德无量无边。
於時溥首,處於忍界諸菩薩無數億百千姟,受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健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及人非人,如來皆為神足變化。如來、至真、等正覺,為現瑞應,悉得柔順法忍,皆令書寫《正法華經》,化異世界億百千數諸菩薩等,各各坐于諸寶樹下師子座上。
那时,普贤菩萨在娑婆世界,与无数亿百千兆的菩萨、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以及诸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人非人等,如来皆以神通之力示现变化。如来、至真、等正觉,显现祥瑞感应,令大众皆得柔顺法忍,并劝导众人书写《正法华经》。同时,教化他方世界无量百千菩萨,各自安坐于宝树下的师子座上。
爾時能仁世尊,及此一切如來正覺,現其神足具足充滿,百千歲中有所興立,應時百千歲中功德自然,而大光明滅除陰雲,彈指之頃自然有聲靡不通達,十方佛國一切世界六反震動,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承佛威神各隨所住,無央數千諸佛世界,普悉覩見斯忍佛土。又諸如來十方無數億百千姟,各各自坐諸寶樹下師子座上,能仁如來、多寶世尊,於彼七寶廟寺講堂,自然嚴淨師子之座,威曜顯赫。
那时,释迦牟尼世尊与一切如来正觉,展现出圆满的神通力。千百劫中所积累的功德自然显现,大光明驱散黑暗,弹指间妙音遍传十方。一切佛国世界六种震动,天人、龙神、阿修罗、金翅鸟、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仰仗佛力各安其位。无量无边佛土众生,皆得亲见此娑婆忍土。十方无数如来各自端坐宝树下狮子座上,释迦如来与多宝世尊在七宝寺院讲堂中,自然显现庄严狮子座,威光赫奕。
無數無限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菩薩大士及四部眾,見斯變化,心中愕然驚喜無量,得未曾有。則聞空中音聲,而歌頌曰:「仁者!欲知過是無限不可思議億百千姟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忍土,於彼有佛,號能仁如來,為諸菩薩大士,講《正法華經》方等典詔,一切諸佛普護斯經,用救菩薩大士。以故諸賢,心當質直清淨,稽首歸命勸讚奉侍,供養彼能仁正覺。」
无数无量不可计算的亿百千亿菩萨大士及四部弟子,见到这样的神奇变化,心中充满惊奇喜悦之情,前所未有。这时听到空中有声音唱诵道:仁者啊!要知道在这不可思议的亿百千亿诸佛世界之外,有个佛世界名叫忍土,那里有尊佛名为能仁如来,正在为诸位菩萨大士宣讲《正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一切诸佛都共同护持这部经典,用它来救度菩萨大士。因此诸位贤者,应当以正直清净之心,恭敬礼拜归依赞叹,供养那位能仁正觉。
於時眾生聞空中自然之音,有佛世尊,號曰能仁,這聞名稱,應時叉手,以若干種華香衣服幢幡雜香,舉手各散忍世界,瓔珞珠璣、諸貫真珠、如意寶珠而供養之。其華香幡蓋、瓔珞珠璣、明月寶珠,自然來入於忍世界,尋時合會為寶華蓋,在於虛空悉覆諸佛及菩薩上。
这时众生听到空中自然响起的声音,说有位佛世尊名叫能仁。他们听闻佛名后立即合掌,用各种鲜花、香料、衣物、经幡、混合香料等物,各自向忍世界抛洒供养。又有珠宝璎珞、珍贵珍珠、如意宝珠一同献上。那些香花、经幡、宝盖、璎珞、珠宝、明月宝珠自然飞入忍世界,随即汇聚成珍宝华盖,在虚空中覆盖所有佛与菩萨头顶。
時彼世尊告諸異行,及佛前住諸菩薩眾:「如來正覺功德威神,不可思議。諸族姓子,於無數億那術百千姟劫,說此經誼不可究竟,雖無央數若干種經,所不能及不可限盡,欲度彼岸難得邊際。諸族姓子,舉要言之,假令有人欲了斯經要,悉佛威神普諸佛法,諸世尊界諸佛精進,諸佛閑居諸佛妙力,示現是經。故族姓子,佛滅度後,當以慇懃求此經典,受持書寫精進奉行,供養承事為他人說。設使有人,齎此經行講讚書寫,思惟奉宣著於竹帛,若在精舍齋堂室宅,大林樹下若在水邊,當起塔廟。所以者何?則為如來所處之地,觀是道場佛所坐樹,則當察之,一切如來正覺所遊,群聖世雄轉法輪處,十方諸佛在中滅度,等無差特。」於斯世尊,而歎頌曰:
「世愍哀法, 不可思議, 而常建立,
神通之慧, 亦復示現, 普等明目,
眾生一切, 悉得歡喜。 其舌神根,
暢音梵天, 演奮光明, 億百千姟。
諸群萌類, 覩見神足, 怪未曾有,
皆入大道。 又聖導師, 興一大光,
彈指之頃, 宣洪音聲, 即時普告,
一切佛土, 周遍十方, 諸佛世界。
如此變化, 及餘感動, 大聖所現,
瑞應如是。 如來爾時, 皆令歡喜,
佛滅度後, 奉是經卷, 安住宣暢,
功德之法, 無央數劫, 不可思議。
持是經卷, 福祚之限, 導師諮嗟,
若干無量。 欲盡其限, 不可邊崖,
猶如虛空, 不可窮極。 名稱至德,
無能思惟, 持是經者, 淨德常然。
則為見佛, 大聖導師, 及吾於世,
滅度大通。 則此一切, 諸菩薩眾,
并復覩此, 四部之會, 其有值遇,
斯經典者, 則為遭見, 今日之會。
佛滅度後, 亦復在此, 及彼十方,
諸佛世界, 其有能持, 此經卷者,
則為覩覲, 諸過去佛, 及於十方,
今現在佛。 目自面見, 供養奉持,
悉當悅意, 向人中上。 在於道場,
所可思惟, 當速受持, 於此經典,
自然辯才, 無所罣礙。 設本種命,
不能長者, 當分別曉, 於斯經誼,
便當受持, 於此世尊, 曉了諸經,
次第所歸。 大聖世尊, 滅度之後,
假使有人, 至誠說者。 分別此經,
議理所趣, 則講審諦, 諸經卷誼。
其人光明, 分別所覺, 譬如日月,
普照遠近。 遊於天下, 在所至到,
勸化發起, 無數菩薩。 是故智慧,
諸菩薩眾, 聞如是像, 經無等倫。
我滅度後, 奉此經典, 其人不疑,
於佛大道。」
CBETA 编码:T026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