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行願品疏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二(盡第一經五紙五行)
义理分为五门,经文分为二分。所谓五门,一是第五修证浅深门,二是第六彰教体性门,三是第七部类品会门,四是第八流传感通门,五是第九释经题目门。所谓二分,第一是序分,第二是请分。
第五、辨明修行证悟的深浅。虽然一部经中,上下各章都在阐述修行证悟。但恐经文浩瀚,故再择其要领。自大师法眼熄灭于双林,诸位圣者传续心灯,光明相续不断。以圣教为明镜,以心印为暗合。所以说: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若能领会文字之外的深意,又何必拘泥于文字呢?不可将捕鱼工具当作鱼,也不可丢弃镜子去寻求影像。自从佛法本源被混淆,便分为南北两派。在能诠与所诠上,形成定慧两种法门。慧学又分性相二宗,定学则有渐顿之别。性相二宗已在前文会通解释。渐顿的不同,现在简要说明。所谓渐修,即观心修净,通过方便法门通达经典。或是顿悟渐修,或是渐修渐悟。所谓顿修,则是直指心性本体。或是顿弃言语,或是顿悟顿修,或是无修无悟。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认识本心,最终明见真理。得其真意则两者皆美,殊途同归;失其宗旨则两败俱伤,如同歧路亡羊。现在借助言语来捕捉真理,希望能在指端得见明月。然而所悟内容,有说心体远离妄念,本性清净,不生不灭,多属渐门;有说无住空寂,真如绝相;或说妄念空而真性有,或说妄念有而真性空;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本具佛法,多属顿门。但都不离心性的体相,可以通用。若能明白悟入法门虽有千种,都不离定慧。所以定慧二门,如同天空的日月,《易经》的乾坤。为何?心犹如水火,澄澈凝聚则功用完备,搅动散乱则功用薄弱。所以波浪摇动则影子破碎,水浑浊则影像昏暗;清澈平静则无论大小都能明鉴。没有定慧,便是狂愚;偏修一门,便是渐近。只有定慧双运,才是正道。成就两足尊,非此不可。若说不生妄心即是修道,是以定为门;若说观心觉心、体认融通本心,是以慧为门。若说无念无修,是以定为门;若说知心空寂、觉照无念、朗然彻照,是以慧为门。若说寂而常照,或知无念,则是双明定慧之门。若说扬眉瞬目都是道,即是修行——这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明白触目皆是道,属慧门;二是令心无所执,属定门。其余可类推,不出定慧范围。关于悟的形态,不外两种:一是解悟,即明了心性体相;二是证悟,即心达玄妙极境。渐顿法门有多类:顿悟渐修属解悟,如同月光顿照万物,修行如拂镜渐明;渐修顿悟属证悟,修行如磨镜,悟时如镜明;渐修渐悟也属证悟,如同登台,步步见远;顿悟顿修含三义——先悟后修如镜不拂自明(解悟),先修后悟如服药病除(证悟),修悟一时如明镜顿照(定慧双运)。另有本具佛法为顿,一念万行为修;非心非佛为顿,无念无修为修;无渐无顿为顿,无悟无得为悟。这些若领会真意皆成定慧,若失宗旨则堕妄想或无记。《楞伽经》说四渐四顿:四渐如果实渐熟、陶器渐成等,对应十信三贤位;四顿如明镜顿现、藏识顿知等,对应登地以上。若以《华严》为圆顿,余为渐教,是依义理判——初心顿具为顿,功德圆满为圆。另有初说《华严》为顿,后说小乘等为渐;初说无常后说常为渐,一时具说为顿;从小入大为渐,直入大乘为顿。以上诸说不可偏执,勿师心自用、毁谤真谛。愿学者勿强不知为知,勿执名相,勿轻圣教,勿滞言语,勿自欺,勿争辩,广如经义。
第六、阐明教法的体性。无尽的教法海洋,其体性难以思议。本来寂寥空灵,何谈深浅?言语戏论皆忘,非一非多。如今以无言之言,彰显非体之体。从浅至深,略说十种体性:一、音声语言体,二、名句文身体,三、通取四法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义体,六、摄境唯心体,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碍体,九、事事无碍体,十、海印炳现体。这十种中,前五种仅是体,后五种既是体也是性。又前四种通小乘,后六种唯属大乘。前七种通三乘,后三种唯属一乘。前八种是同教,后两种唯是别教。华严宗的体性,正体现在后两种。它总融前八种,毫无障碍。
第一音声语言体的问题,《婆娑》第一百二十六卷说:这样的佛教,以什么为体?一种说法认为:应当这样回答:语言行为是体。语言行为表达意义,这就是佛教。那些名词、句子、文字,只是作用,不是教法本身。
第二,关于名、句、文、身、体的解释:有一位论师认为,名等就是教体本身。名用来诠释事物的自性,句用来诠释事物的差别,文就是字,作为名和句的基础。它们依次连接组合,能够表达意义,因此称为教体。而声音只是名等所依赖的载体。
第三,总体把握四种法体。天亲菩萨不拘泥于固定见解,随顺选取皆可通达,因此能够通用。其偈颂说:佛陀所说的法蕴,数量有八万种,它们的本质或是语言或是名称,这些都归属于色蕴和行蕴。以上依据声闻乘和菩萨乘的教义,道理大体相同。即从假相归于实质,以声音为本体,因为声音是实有的;从本体随顺作用,以名称等为本体,因为名句文身具有诠释表义的功能。假相与实质综合而论,就是通用四种法,这两者相互依存,单独一种不能成立。
第四、通摄所诠体的内容,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卷说:一切佛经的体性大致有两种:一是文字,二是义理。如果不能诠释义理,就不能称为圣教。
第五,阐明诸法义理本质的方面,是指法理显现的真理,一切现象都是教法的体现。《维摩诘经》第三品说:有的以光明示现来行佛事等。又如十卷本《楞伽经》第四卷所言:大慧啊,并非所有佛土都以言语说法,有的佛国只需凝视无言就名为说法。因此香积世界凭借饮食香气彰显禅定境界,极乐净土听闻风吹树响便能成就正念。丝竹乐声可以传递心法,目光相接亦可传达真理。既然言语沉默、眼神瞬目都在说法,那么眼见耳闻、感知觉知便都是闻法。若能领悟法要契合本心,何必非要依赖言语?况且《华严经》所述真如法海、云台宝网共同宣演微妙法音,毛孔放光无不演说妙法。花香云树即是法界的修行门径,国土众生本是十身佛的正觉本体,有什么不是教法呢?所以经文说:国土在说法,众生在说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在说法。又说:世间所有境界现前,都能令人转动法轮等。
第六、摄境唯心体。总摄前五种,都不离心。唯识论等说,一切所有都是心所显现。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影相对,二是说听全收。第一种情况中,各教派可归纳为四句:一、只有本质没有影像,指小乘教,因为他们不明白唯心之理。二、既有本质也有影像,即大乘初教,认为佛所说的一切文字和义理,都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的显现,称为本质教。所以《佛地论》说:闻法者的善根和本愿力作为增上缘,如来识上显现文义相。这些文义相是佛为利益众生所起的善根,称为佛说。闻法者识上所变的文义,称为影像。《佛地论》说:如来的慈悲本愿力作为增上缘,闻法者识上显现文义相。这些文义相虽依闻法者自身善根力生起,但因佛的强缘,仍称为佛说。三、只有影像没有本质,指大乘实教,认为离开众生心,佛果本无色声功德,唯有真如及真如智独存,能令根熟的众生心中显现佛的色声说法,所以圣教只是众生心中的影像。《夜摩偈》说:诸佛实无法,佛于何处说?只是随众生自心,认为佛在说法。四、既非本质也非影像,如顿教所说,不但心外无佛的色声,众生心中的影像也是空,因为自性本空,超越言语思虑,这才是佛教。《净名经》说: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这四句圆融无碍,是如来度生的方便。
第二、说听全收。这仅依据圆教,佛是说法者,众生是听法者,两者相对形成四句:一、佛的真心之外没有众生,因为众生真心就是佛真心,所以只有说没有听,所说教法都是佛所显现。在佛果位中摄法无遗,何况所说教法不是佛说?所以下经说:佛智广大如虚空,普入一切众生心。如来成道时,于自身中见一切众生成道等。二、众生真心之外没有佛,因为佛真心就是众生真心,所以只有听没有说,所说教法都是众生自现。经中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又说:思维众生真实际甚深。在因位中摄法无遗,何况所闻法不是众生所有?《出现品》说: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道等。三、佛真心显现时不妨碍众生真心显现,所以说法与听法并存,两种教法同时成立,众生与佛互相含摄,都是真实不虚,因果互相贯通,同时显现。任何圣教都完整存在于佛与众生心中,所以众生心中的佛为佛心中的众生说法,佛心中的众生听众生心中的佛说法。四、佛就是众生所以非佛,众生就是佛所以非众生,两者互相否定,说法与听法都寂灭。任何圣教都不属于佛或众生之心,所以佛心中的众生没有听,众生心中的佛没有说。经中说: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众生与佛尚且没有,谁在说法听法?这四句举一全收,所以任何圣教都圆融无碍,这才是甚深的唯识道理。
第七、会缘入实体。前面六种方法都归于同一真实,也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根本统摄枝末。意思是所有圣教都是从真如流出,根本既然是如,枝末也是如。二是将现象回归本性。意思是那些种种有差别的教法,因缘所生而无自性,当下即是如。《仁王经》说:大王!法本身是如,偈颂是如,乃至论议也都是如。
第八、理事无碍体。意指一切教法虽然整体都是真如而不妨碍,十二分教的事相依然清晰存在。虽然真如整体表现为一切法而不妨碍,但其本质始终是清净平等的。由于真如没有障碍,佛的音声也顺应真如无碍,恒常与如智相应。
第九、事事无碍体,文义皆圆满。文字即是圆融之音,此处也具备十种玄妙法门:
一、《现相品》说:佛陀以一种微妙音声,遍传十方国土,一切音声无不具足,法雨普降无不周遍。这便是"同时具足相应"的教法体性。
二、《十住品》说:若要完整演说一句法义,纵经无量劫也说不尽,却能令文句与义理各有不同,菩萨因此最初发心。这便是"广狭无碍"的教法体性,也称"纯杂体"。一句法不坏其体,是狭、是纯;文义变化无穷,是广、是杂。
三、《十忍品》说:从一法中理解众多法义,从众多法中体悟一法真理等。这都是"一多相容"的教法体性。《出现品》说:如来音声普遍渗入一切,如同书写文字等。这也是"相入"体性。
四、《十住品》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文句随顺义理、义理随顺文句。这是"相即"的教法体性。
五、《出现品》说:道场中都能听闻,却不超出众人之外,各自随理解受。这是"隐显"教法体性。又说:如来言音本是一味,因众生心器差异故,显现无量差别。也是"隐显"体性,也是"纯杂"体性。
六、如来说法时,在一句言语中演说无边经藏海洋,如同善口天女。这是"微细"教法体性。
七、《阿僧祇品》说:在每一部经典中,分别法门不可尽说;在每一法门中,又演说诸法不可穷尽等。一法如此,诸法皆然,相互映照,重重无尽。这是"帝网"教法体性。
八、接触任何事物皆是佛法。这是"托事显法生解"的教法体性。
九、一念顿然演说。这是"十世"教法体性。
十、如同诸法会中,此处所说,他方皆同。这是"主伴"教法体性。若随缘演说任一法门,都有无量经典作为眷属,这些虽不能为主,也属伴类。
以上十义,暂且依言说而论。若类推一切法,即所诠释的义理,这义理便是普门之法,具足十种玄门,如义理分齐所示。
第十、海印炳现体。如此种种差别无尽的教法,都是如来在海印三昧中同时显现出来的,也是如同狮子奋迅般展露的。即使所教化的众生,也是因缘和合而在定中显现。因此,唯有以三昧作为这些教法的根本。以上十个方面统摄一切,没有一法不是教法的体现。但后两个方面才是经典的核心,融会贯通前八个方面而无所遗漏。
第七、关于佛经的部类和品会。既然已经了解佛法的本质深远,接下来需要考察表达佛法的文字有多广多深。这一部分分为两点:先说明佛经的部类,再说明佛经的品会。
现在开始。关于性海的解释,常常广泛宣说,言语穷尽法界,难以估量。现在从窄到宽,大致分为十类:第一,别行经,如《十住》、《十地》及现在所解释的,因为随顺众生根器和时机,各自流传。第二,下本经,有十万偈颂,四十八品,现在八十卷,是其中的略本。第三,中本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颂,一千二百品。第四,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偈颂,一四天下微尘数的品目。这三部经,就是龙树菩萨在龙宫所见到的,详情后面会说到。第五,普眼经,即海云菩萨所持的,用大海量的墨,须弥山那么多的笔,书写这普眼法门,一品中的一门,一门中的一法,一法中的一义,一义中的一句,都不能缺少,如何能用言语说尽?只有入法界的菩萨凭借陀罗尼力才能受持。第六,同说经,是说像娑婆世界这样的世界,遍布虚空乃至毛端大小的地方,用言语声音宣说,没有穷尽,每一句经文,都充满法界。第七,异说经,是说像树形等不同的世界,世界既然不同,众生种类各异,教法设施也不同,不能确定哪些是言语、哪些不是言语等,所以部类难以估量。第八,主伴经,是说每一品会、每一法门,都相互贯通。比如在这个地方,宣说十住法,与十方无尽世界、微尘毛端等处都相通,所以各处同时宣说。这里为主,其他地方就是伴;其他地方为主,这里就是伴。主伴重重无尽。第九,眷属经,是说有些根器不够的众生,不能听闻这圆满法门,就随他们的根器,分别演说,不能作为伴,都称为眷属。第十,圆满经,是说上面提到的根本经典,总合为一个无尽法门,随便哪一句经文,都包含无尽义理。所以下文中,称为普眼圆满修多罗。
第二,关于品和会的差别,又分为两部分:第一,总体说明品和会的含义;第二,将现在的会与过去的会进行比较。
现在开始。首先解释九会。所谓九会指的是:第一、菩提场会,讲述佛的依报因果;第二、普光法堂会,讲述佛的正报以及十信法门;第三、忉利天宫会,讲述初贤十住;第四、夜摩天宫会,讲述中贤十行;第五、兜率天宫会,讲述上贤十向;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讲述圣者十地;第七、重会普光法堂会,讲述因圆果满、等妙二觉;第八、三会普光法堂会,讲述普贤大行;第九、誓多园林会,讲述行成证入。现在将这九会归纳为四分,因为在这四处有广泛的提问。第一、将第一会称为举果劝乐生信分,指的是列举如来的华藏刹海,身云周遍,使众生心生欢喜,明白自己都有份而生起信心。第二、从第二会到第七会,称为修因契果生解分,指的是修习五位的圆满因行,契合妙觉的圆满果德,使众生正确理解因果的关系。第三、将第八会称为托法进修成行分,指的是依托六位的所有法门,增进修习,使众生都能成就修行,因为理解就在修行中。第四、将第九会称为依人证入成德分,指的是依靠佛菩萨因果之人,证入法界,摄受功德在身,修行必定有证入的果报。佛法虽然众多,但不出这四种。所谓信、解、行、证四分之中,虽然互相包含,但从其突出的方面,各自确立一个名称。
第二、将当下与过去对应:现在所解释的内容,相当于第九会中的第四部分。整部教法的终极要义,文辞和义理都非常丰富广博。为此再分设二会,全面涵盖前面的内容。将三分八会简化为两个部分:第一、说明各会的差异;第二、对照说明各会之间的关联。第一部分又分为两点:先说明二会,再阐明五相。现在先说第一点,将一部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到第三卷为止,称为本会;第二部分从第四卷到第四十卷,都称为末会。所谓本会,是指直接证入法界的根本聚会。所谓末会,是借助修行者的渐进修行,从如来的聚会中流衍出来的。这就像长江发源于岷山,并非微不足道。本会也可称为顿证法界会,因为如来亲自进入师子频申三昧,使诸位菩萨顿时证入法界。末会则可称为渐证法界会,因为善财童子逐步经历各位次,渐次证入。本会也可称为佛会,因为佛是聚会的主导者。末会称为菩萨会,因为菩萨是聚会的主导者。本会体现果法界,因为佛亲自证入;末会体现因法界,因为菩萨证入。然而没有本就无法衍生末,没有末也无法彰显本。本末虽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不可思议的统一体。好比要有明亮的月亮,才能映现于千百条河流;千百条河流同时映现,才能体现月亮的奇妙。月亮与月影虽有差异,但本质同一,难以思议。没有顿悟就无法显示圆满,没有渐修就无法逐步提升,没有果位就无法修习因行,没有因行就无法趋向果位。因此需要本末相互映照,渐顿全面涵盖,因果圆融无碍,才能彰显这种证入的境界。
接下来阐明五相:末会中的五十五位善知识,可归纳为五相。最初的四十一人,称为寄位修行相。每人代表一个修行位次,引导众生修行。第二从摩耶夫人以下的十一人,称为会缘入实相。将各种差别因缘会归一处,使之同入如幻智慧,证入一真实相。第三弥勒菩萨,称为摄德成因相。统摄前二相的功德,形成补处菩萨的圆满因行。他所证得的解脱名为三世不忘念,表明功德摄受无有遗漏。第四后文殊菩萨,称为智照无二相。真实智慧反观内照,与初心无二无别,唯有一圆满智慧,没有前后明暗等差别。第五普贤菩萨,称为显因广大相。始终如一,暗合法界,法界包容一切,使所修因行皆与法性相应,进入一个毛孔就等同无边无际的法界。
第二、对照说明各会之间的关联:本会统摄前面第一部分“举果劝乐生信分”,因为如来亲自进入频申三昧,顿时彰显法界身土周遍无碍,这是举示果相;使大众顿时证入法界,这是劝勉利益。末会中的前四相统摄第二部分“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五相统摄第三部分“托法进修成行分”。在前四相中,第一文殊菩萨一人寄寓十信位,统摄第二会,因为第二会名为能信成德会。第二从吉祥云比丘到慈行童女共十人,寄寓十住位,统摄第三会。第三从妙见比丘到遍行外道共十人,寄寓十行位,统摄第四会。第四从青莲华长者到自性不动地神共十人,寄寓十回向位,统摄第五会。第五从春和主夜神到释女瞿波共十人,寄寓十地位,统摄第六会。以上第一寄位修行相统摄前五会,接下来的三相统摄第七会,因为第七会讨论因行圆满、果德究竟,等同于妙觉位。现在的会缘入实相、摄德成因相、智照无二相都阐明初始与根本无二无别,与第七会相同。第五显因广大相统摄第八会“托法进修成行分”,因为第八会以悬河般的二百问、瓶泻般的二千答,一问十答顿时彰显万行,目的是显示普贤的因行广大无边。现在善财童子一见普贤,每一种因行都与法界相应,所以能统摄第八会。统摄前面各相的具体内容将在文中说明,因此虽然只是一会的一部分,但义理已完整涵盖。这就像飞鸟脚下的虚空与整个虚空没有区别,大海的一滴水与浩瀚海水没有不同,一句之中尚且包含无边义理,四十卷经文还有什么不能具备的呢?
第八部分讲述经典的流传与感应事迹,分为三部分:第一探讨源头,第二介绍翻译过程,第三记录感应事迹。
现在开始。这部经典的流传,总体上是由于前面所说的教法兴起的因缘。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诸佛的护持,二是众生的根机感应。所以前面提到:顺应众生的根机感应,利益现在和未来。因此,大师隐没踪迹,六百年后才在五天竺出现,一千二百年后才传到东土华夏。圆满根机尚未成熟时,佛在世也难以传扬,何况佛灭后正值五浊恶世?根据《大智度论》第一卷记载,大乘经典是文殊师利与阿难在铁围山间结集这部《华严经》,刚结集完毕,就收入龙宫。佛涅槃后过了六百年,龙树菩萨证得欢喜地,记名往生安养国。最初他修习外道,后来舍邪归正,自恃聪明,读尽阎浮提所有经典,想要助佛弘化,推演教义。大龙菩萨担心他生起邪见,将他摄入龙宫,让他寻找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他用九十天翻阅,发现连经题都看不完,这才知道佛法深广难测,于是见到三部大《华严经》:一是上本经,二是中本经,三是下本经。如前面部类中所述。前两部经典,不是阎浮提人的心力所能承受。龙树菩萨于是诵出下本经,之后才流传开来。遮拘盘国保存着完整的版本,由此可知佛法的流传要顺应时机和感召。正法时代,解脱坚固,但对圆满至极的教法还没有相应根机。佛法的光辉隐没了六百多年,三乘圣众都未能沾溉法流,何况凡夫怎能听闻得见?由此可见,若非往昔成就坚固善根,即使三恶道中听闻教法,信心法器不具足,凡夫圣者同样难以契入。殊胜德行的声闻尚且闭塞视听,长期修行的菩萨还只是假名。如今能够听闻此经,实在是庆幸往昔的愿力所致。
第二部佛经的传译历程,自传入中夏以来共有三次重大翻译。第一次是东晋时期沙门支法领,他心怀大乘志向,不惜身命求取佛法,到达遮拘盘国,请得《华严经》梵本三万六千偈,并邀请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罗(汉语称觉贤)一同返回翻译。觉贤是甘露王的后裔,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博学通达,证得大乘三果,曾向弥勒菩萨求取印证,灵验事迹甚多,详细记载于别传。他们在扬州谢司空寺翻译三万六千偈梵本,完成六十卷晋译本,由沙门法业等人笔录,慧严、慧观等人润色文辞,这是大乘教法弘传的开端。时值义熙十四年,距佛陀涅槃已一千二百年。
第二次是在大唐证圣元年(乙未年),时隔近四百载,朝廷遣使迎请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汉语称喜学),在东都佛授记寺重译旧本,并补全缺漏部分,新增九千颂,连同旧本共计四万五千颂,合成八十卷唐译本。参与译经的有沙门义净、弘景禅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等,复礼法师负责文字润饰。
第三次是当今贞元十二年(丙子年),诏令罽宾三藏般若法师在京师大崇福寺译出四十卷本,即旧经《入法界品》的扩充。从证圣元年到贞元十二年,历时一百零二载,此经流布中土,至今正值五百年法运。虽然历经多次翻译——或为九会全本,或为单品别行,或由三藏携来,或遣使迎请——却从未如当今圣朝这般殊胜:南天竺国王亲献梵文原典,跨越十万重烟波,历经千日险阻,奉上御笔书信,献于我朝圣君。若非陛下德配天地、道贯三古、威震八荒、教化广被,怎能成就如此光耀伟业,令难思圆教再度弘传神州?
然佛法流布必待因缘和合,关键在于时世清明、正道昌明。我大唐中华,皇城巍峨,圣主明君尊崇法教,贤臣良佐辅佐玄风,百姓聪慧堪为法器,更有圣灵冥加护佑,不辞辛劳传译中夏:音韵兼善华梵,义理圆融权实,高僧大德阐扬奥旨,朝野同心显密护持,方使这圆满教法广宣未闻。回思往昔传译,多有缺漏简略,具足如此殊胜因缘,未有盛于当今圣朝。
第三,关于感通之事。玄妙的佛理蕴含深广功德,无言的奥义需借言语阐明。只要至诚精修,无不显现感应。因此晋代翻译佛经时,有童子现祥瑞;唐代传译圣典时,降甘露呈吉兆。冥冥护法昭然可见,帝王亲笔题写序文;论典完成于西域时,地动放光。志心向往清凉境界,便能感通玄妙悟境。抄写佛经时,纸墨生香遍传四方,经卷焕发五彩光芒,冬日葵花绽放异彩,祥禽衔来奇花。读诵之时,如凌虚空,光明照彻似对明镜,口中时现舍利,恰遇神异僧众,地涌金色佛身,升天平息修罗战阵。大乘经典乃大根器者所修,非小慧之人能解。观其修行境界,已证无生法忍,偈颂响彻云霄,海神闻法降下甘霖,天童相迎大水漫溢。讲经说法时,华梵音韵相通,人天共同遵行,洪流为之断截,神光照入殿堂。只因经文一字之妙,已总摄无量义理;故一偈功德,能破地狱之苦。洗手之水,尚能利益众生;读诵思维修持,功德等同一切智。往世何等有幸,得遇此等妙法。此类感应事迹,详载于诸传记之中。
第九在解释经名题目时,先解释经的题目,后解释品目的名称。
前文的总标题包含了各个部分的含义,统摄了不可思议的法门。在这无法言说的境界中,勉强用十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一、通过显明来获得名称;二、通过对比来区分开合;三、全面展示义理类别;四、分别解释名称的由来;五、展开演绎无穷无尽;六、收摄完全涵盖一切;七、展开和收摄没有障碍;八、以义理圆满统摄;九、归结于一心;十、消融差别归于平等。
现在开始。佛经的命名方式有多种。有的以人为名,有的以法为名。人有请法、说法等不同,法有法性、譬喻等区别。或本体或作用,或果位或因行,或复合或单一,种类繁多。本经的名称也有多种不同。
一、从数量显名,如《梁摄论》称百千经,《华严经》有十万颂即属此类。二、从譬喻得名,如《涅槃经》及《观佛三昧海经》称此经为杂华经,因万行交错,缘起和合之故。三、从法性立名,如《智度论》释嘱累品称此经为不思议解脱经。四、从义理功用得名,如离世间品及出现品各有十个名称即属此类。五、依总摄立名,即现在所题梵本名称,全称为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罗,此处译作大方广佛杂华严饰经,现略去"杂"、"饰"二字。
前三种异名多总括全经要义,后二品十名多从别相立论,又局限当品。因此现今译者完整采用六字为经题,既包含人法双重,又并举法喻二门,具足本体作用,统摄因果二门,义理完备周圆,故标于经首。
二、关于题目含义的解析与组合。标题中的七个字,包含十项内容五组对应关系:一、教法与义理相对应,"经"字是能诠释的教法,"大"等六字是所诠释的义理。二、在义理中,法与喻相对应,"大方广佛"是法,"华严"是喻。三、在法中,人与法相对应,"大方广"是所证之法,"佛"是能证之人,也可称为境与智相对应,因为佛代表智慧。四、在法中,体与用相对应,"大"是本体,"方广"是作用。五、在人中,借用下方"华"字比喻其因行,即因与果相对应,因"佛"代表果位。
三、详细说明含义类别:指大等七个字,每个字含义都无量无边,皆以十种含义解释,以显示其无穷无尽。《方广经》中更加详细合释,佛有二十种含义,严有三十种含义,共一百一十种。再者,若解释大字,七个字都是大字;若解释佛等字,七个字都是佛等字。这与古人的解释特别不同。
最初解释“大”的十种含义:第一是本体广大,指无论是形相还是作用等,都与真实本性相同且普遍存在,这就是“大”字的含义。《涅槃经》说:所谓大,指的是永恒不变。这说明本体不会改变,犹如混沌未分,先于天地而存在,没有任何事物能超越它,因此称为大。又说:所谓大,是指其性质广大无边,如同虚空。这说明本体普遍存在。第二是形相广大,指具备无数如恒河沙般的本性功德,彼此相互含摄,细微之处层层无尽,具备十种玄妙的法门,都是其形相的表现,即经文中“方”字的含义。方,指的是法则。第三是作用广大,指功能作用普遍适用,如同本体一样无处不在,即经文中“广”字的含义。《涅槃经》说:所谓大,是指能够建立宏大的义理。这是从作用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涅槃没有“广”的概念,“广”与“大”相同,所以用“广”来解释“大”;“方广”没有“大”的概念,“大”与“广”结合,所以用“大”来解释“广”。本经中两者皆有,因此“广”与“大”有所不同。第四是果报广大,指智慧、断惑、依报、正报都遍及法界,即经文中“佛”字的含义。第五是因行广大,指发起菩提心,理解并修行,发愿证入,精进不懈,成就各种修行位次,即经文中“华”字的含义。第六是智慧广大,指以大智慧为主导,实践各种修行,庄严一切,无所遗漏,即经文中“严”字的含义。第七是教法广大,指每一句经文无不贯通十方三世,重重无尽,即经文中“经”字的含义。第八是义理广大,指所诠释的佛法穷尽法界,甚至如帝释天的宝网一样无所遗漏,即“大方广佛华严”所诠释的六个字。第九是境界广大,指以上七个字所诠释的法门,普遍以无尽的众生界为教化对象。第十是业用广大,指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法界一切处所,始终以此法利益众生,永不停息,也与前七个字相通。《摄大乘论》等所说的七种大性,都不离于此。
二、关于十种含义:方即法,即前述十大皆称为法,指本体之法、现象之法及其作用法等。
三、广十义。广,即众多。运用繁多,涵盖无遗,故十义皆显广大。又,一通一切称为大;一摄一切称为广。前文已分别解释。若综合解释"方广",亦有十义:一、广绝义,因超越心识思量所能知,即"大"字;本体超绝诸相,不可思议。二、广超义,因无任何法能与之类比,即"方"字。三、广摄义,因能含摄无边各类法,即"广"字。四、广知义,因具足种种智慧,破除邪见障碍无所不知,即"佛"字。五、广破义,因能破除一切障碍无有遗漏。六、广治义,因总摄无边对治之法作为能治。七、广生义,因能出生无量广大果报。此三义皆属"华"字,因华表因果。八、广德义,因具足福德智慧两种庄严,即"严"字。九、广依义,因言教广博堪为众生依止。十、广说义,因能宣说广大甚深法门。此二义皆属"经"字。此十种方广义中,第二、第五、第九、第十出自《杂集论》,其余六义出自《入大乘论》。参照经典,"大"等七字次第可总摄完备。
四、解释佛的十种含义,即是十种佛。十种佛即是十种佛身:大即法界佛,名为法身;方即本性佛,是为智身;广即威势佛及随乐佛,即威势身及意生身;佛即正觉佛,名菩提身;华即愿佛及三昧佛,即是愿身及福德身,三昧是福德中最殊胜的缘故;严即业报佛,是相好庄严身;经即住持佛,是力持身,总不离于心。七字都是心佛,即是化身,因为随心的变化而显现。十种佛身的含义,已在前文说明。又依据《佛地论》,佛有十种含义,即具备一切智、一切种智,远离烦恼障及所知障,对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己觉悟,也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如同从睡梦中醒来,如同莲花开放,所以称为佛。
五、花有十种含义:第一是含藏果实之义,表示法界含摄本性功德,对应经文中"大"字;第二是光明清净之义,根本智慧显明,对应"方"字;第三是精微玄妙之义,每一修行都与法界相同;第四是适意欣悦之义,随顺众生根机,这两项对应"广"字;第五是引生佛果之义,修行作为正觉生起之因,对应"佛"字;第六是端正庄严之义,修行与誓愿具足无缺;第七是离诸染着之义,每一修行法门皆具三昧,这两项对应"华"字;第八是善巧成就之义,所修德业皆得善巧完成,对应"严"字;第九是芳香远播之义,众德住持使馨香流布久远,对应"经"字;第十是绽放舒展之义,众行繁盛令心开显,总体对应七个字。花有两种:一是草木之花,比喻各种修行之因。有的与果同时存在,比喻圆融之因,因果交融;有的不与果同时,比喻次第修行之因,因果有别。二是装饰身体的珍宝花,包括金玉等物,比喻神通及各种相好,只与果同时出现。前述十义中,第一、第五、第九、第十专指草木之花,其余通于两种花。
六、释“严”的含义:上述十种花共同庄严一尊佛,由于庄严的方式不同,也形成十种含义。此外,前面的十种花依次庄严前面的十尊佛,这又是十种含义。所以之前解释“华”时,已将十种含义对应到十尊佛上。然而,总体与个别并无妨碍,更有十种含义:
一、用因行庄严果德以成就人格,因此是“华严”之佛,因为佛的微妙果德是由因行获得的。 二、以果德庄严因行以显示殊胜,成就果德后,使每一种因行都无边无际,因此是佛的“华严”。 三、用人格庄严法理以显现实用,即佛经过多劫修习因行,才能显示法身的体用本来具足,所以就是佛华严的“大方广”。 四、以法理庄严人格以显示圆满,如果不得法理的体用,因果就不能圆满微妙,因此就是“大方广”的佛华严。 五、以本体庄严作用使其周遍,因为作用若不得本体,就无法周遍,这就是“大”的“广”。 六、以作用庄严本体以认识根本,如果没有广大的作用,就无法显示本体的广大,这就是“广”的“大”。 七、以本体庄严现象以认识微妙,因为现象若没有本体,就不能互相融摄无尽,这就是“大”的“方”。 八、以现象庄严本体以阐明深奥,没有现象就无法显示本体的深奥玄妙,这就是“方”的“大”。 九、以义理庄严教法超越言念,因为所诠释的难以思议,能诠的言语也超离,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十、各种因行互相庄严以融通含摄,比如禅定没有智慧就无法穷尽其寂灭,智慧没有禅定就无法深入其观照等,这些都合在“华严”二字之中。
此外,上述十种庄严都有相互资助、相互融摄的四种关系,这里暂且从理与行的互相庄严来说明。
首先从相互资助的角度说明四种关系: 一、理通过修习才能显现,因此以行来庄严理; 二、行从理中发起,因此以理来庄严行; 三、理与行完全融通,虽不二而分别,没有真实流出的行就无法契合真如,没有发起行的真如也无法通过行显现,因为本体与行融通而使因行圆满,行包含真如而使果德圆满,因此称为“佛华严”。 四、理与行皆泯灭,虽分别而不二,因为理的行使行非行,行的理使理非理,于是能所双亡,超越情虑与思议,既非庄严也非不庄严,这就是“华严”的相即四种关系。
理与行完全收摄,依此思考即可明白,于是法与譬喻交相辉映,清晰可见。
七、解释佛经的十种含义:第一称为涌泉,因为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第二称为出生,因为辗转增长越来越多;第三称为显示,因为能阐明事相与真理;第四称为绳墨,因为能判定正见与邪见;第五称为贯穿,因为能贯通所有教法;第六称为摄持,因为能摄受教化众生;第七称为常,因为是万古不变的准则;第八称为法,因为是诸佛的真实轨则;第九称为典,因为符合正理没有偏邪;第十称为径,因为是出离生死的道路。以上已完整说明各类含义。
第四、分别解释名称的含义:
"大"是从本体得名,以恒常普遍为义。恒常即纵贯无始,普遍即横包无外。 "方"是依法得名,以规范持守为义。同时持守本体与相状,能令众生生起正确理解。 "广"是从作用得名,以包容周遍为义。包容即广大能容,周遍即广泛覆盖。 "佛"是依人得名,以觉悟照见为义。照见即明朗万法深奥,觉悟即破除长夜重暗。 "华"是借比喻得名,以感果严身为义。感果即万行圆满成就,严身即众德具足于身。 "严"是从功用得名,以资益庄严为义。谓资益广大的体性作用,庄严真身与应化的佛身。 "经"是从能诠得名,以摄持为义。持守性相无有穷尽,摄受众生无有边际。
第五、展现无穷无尽之义,指最初从最清净法界中开显出理体与智慧两门,即涅槃与菩提。理体又开展为体性与妙用,即"大方广"。智慧分为因位与果位,即"佛华严"。总合起来构成完整教义,即经题中七字。又展开此纲领形成九会法筵,每会都具足大等七种深义,如此会三十问句。后文十海即彰显大方广,虽依佛陀演说而通贯一切,如来体用正是所证境界。前二十问句即阐释佛华严。初说佛地等义,即是佛义。次十句讲菩萨修因之行,即是华严。又如来安住频申三昧,与法性契合,即是大义。尘毛刹海庄严清净的相状作用,即是方广。令菩萨皆能顿证佛果,亦是方广。处处现佛境界,即是佛果。菩萨顿入如善财参学,从文殊始,终至普贤,即是华严。所谓"当得见我,当获十身",皆庄严佛果。又扩展此九会法义,周遍十方乃至微尘刹土。故普贤偈云:"一毛端处所有佛,一佛刹土极微数,悉于菩萨众会中,皆为宣扬普贤行"等,重重无尽,皆不出大方广佛华严之旨。
第六卷关于统摄一切现象达到究竟的内容,是说从后向前逐渐收摄,直至不脱离九次法会,九次法会又不脱离总标题,总标题不出离理性与智慧。再者,没有理性就没有智慧,所以理性之外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理性,所以智慧之外没有理性。因此理性与智慧是不二的,也可以说是将智慧统摄于理性之中。离开本体就没有作用,将作用归摄于本体。本体性质自然超离,所以本体即非本体。本来清净,既无本原也无清净可言。勉强为其设立名称,称为清净法界。因此,从极尽无穷无尽,乃至一字或无字,都全部统摄于华严性海之中,毫无遗漏。
第七、展卷无碍。意思是正在展开时,其实一直在收卷;正在收卷时,其实一直在展开。展开就是收卷,所以佛刹微尘般众多的法门之海,用一句话就能说完而毫无遗漏;收卷就是展开,所以如来在一句话中,能演说无边无尽的经典之海。
第八、以义理全面统摄者。前述法门,或以七字概括无余,或以教理要义概括无余,或以理性智慧概括无余,或以人法二相概括无余,或分解说、修行、证悟三方面概括无余,或仅以普贤、文殊、毗卢遮那三圣概括无余。有谓大、方广即普贤,因普贤象征所证悟的法界。华严即文殊,因文殊象征能证悟的智慧。佛即毗卢遮那,兼具能证与所证。又大即普贤,因普贤菩萨自体周遍法界。方广即文殊,因文殊象征本体的智慧。华即普贤,因普贤代表万行。严即文殊,因文殊以智慧解悟发起修行。佛即圆满解行相应的普贤与文殊,证得法界体用的普贤与文殊,成就毗卢遮那光明遍照的果德。
第九、摄归一心。以上所述种种法门,乃至无量无边,皆不离此一心。此心即是法界,心体即是广大之心。心体离于妄念,等同虚空。心的相状与作用,即是广大无边。观心起修,即是华严境界。觉悟心之体性与相状,便名为佛。故经云:佛心岂有他物,正觉觉悟世间。觉悟不从外来,完全与所觉合一。因此理与智无别,唯是一圆满觉性。若形相与对立皆消泯,则远离能觉与所觉。无心而照,自然运行,寂然了知,则每一念都是广大无边的佛境界,华严甚深性海。
第十、泯同平等门,为未悟者使其明了一切唯心。若知所触万物皆是自心,方能彻见心性。故《梵行品》云:了知一切法即是心之自性。然今修学者,或偏废外境向内追寻,或泯灭外缘只观内心,皆为偏执,未悟真源。若能彻证心境一如,则平等无碍。昔人曾磨两面明镜,共照一盏灯烛,中置一尊佛像,而光影重重交映,佛身无尽显现。由此得见心境互照,本有智慧双融。心中悟得无尽境界,境上照见难测心源。心境重重无尽,智慧光明常在。又可即此心而了知境界诸佛,即此境而照见唯心如来。心与佛重重无尽,而本觉之性原是一体。欲求取之皆不可得,则心境双泯;照察之不可穷尽,则理智交融。心境关系如此,诸境互映相对,诸心互相参究,万法纷然显现,究竟同一理趣。唯实证方能相应,此即名为佛华严境。
第二,解释品名。其中分为两部分:先总体解释,后分别解释。
现在开始。所谓“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十二个字可分为三部分。“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的境界。“普贤行愿”是能入的方法。“入”这个字贯通能和所。心与智慧相契合,通过领悟和证悟,统称为“入”。心念言语无法企及,称为“不思议”。作用脱离障碍,称为“解脱”。智慧所达的领域,称为“境界”。德行圆满、善顺一切,称为“普贤”。修持追求,称为“行愿”。
第二、分别解释,其中分为三部分:首先解释所入,其次解释能入,最后解释入字。
▲首先。什么法不可思议?即解脱境界。解脱有两种:一、作用解脱,指作用自在,脱离束缚,如维摩诘所得。该经云:有解脱名为不思议。菩萨住此解脱者,能将须弥山的高广纳入芥子中,即下文善友所得解脱。故弥勒问:汝随顺解菩萨解脱不可思议否?此类经文甚多。二、离障解脱,因智慧内照,脱离二障。此处主要指作用解脱,兼含离障,因内心无碍,外用自然无拘。何为境界?亦有两种:一、分齐境,如国土疆界各有范围,诸佛普贤功德作用无边无量。二、所知境,指事相义理等皆无边量,唯佛与普贤能知。本文兼具二者,身口意三业作用,能所交融。为何不可思议?略有三义:一、事相无量,唯佛能知,广度不可思议。二、真理幽玄,微妙绝相,深度不可思议。三、事理无碍,一多相容,既深且广,故不可思议。此三者交融无碍,尤为难思。何人不能思议?下位三慧众生无法思量。为何示现不思议?为显佛法超绝情识,令人忘言契入。以上皆属所入境界。若以普贤无量境界对应所证真理,亦可称为能入。
第二,解释能入的含义,指的是普贤菩萨的行愿。为什么要修普贤行愿?就像龙布下密云,必定会降下大雨;菩萨发起大愿,必然修行种种法门。这两者相辅相成,如同车的两个轮子,鸟的双翼,翱翔天际到达远方,无不依赖它们。什么是普贤行?就是总括一切修行法门,既有次第又圆融无碍。为什么称为普贤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修行者角度来说,因为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法门;二是从法门本身来说,每一种修行都契合法界,普遍调伏一切善根。再分别解释“普”的含义,简要列出十种,以显示其无穷无尽:
一、所求普,指要精勤追求一切如来所证悟的境界。 二、所化普,哪怕一毛端处,也有无数众生,遍及法界,无边无际,都要度化。 三、断障普,一念嗔心能生百万障碍,像这样的八万尘劳烦恼,多如尘沙,都要断除,一断一切断,没有不断除的。 四、事行普,八万法门,无边的修行大海,无不践行。 五、理行普,随所修法门,深入无尽境界,透彻法理根本。 六、无碍行普,事修与理观二者相互圆融贯通。 七、融通行普,每一种修行都含摄一切法门。 八、所超大用普,没有一种功用不遍及一切。 九、所行处普,上述八种法门,遍及帝网无数刹土而修行。 十、修行时普,穷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念念圆融,没有终止之时。
以上十种“普”,相互关联而不杂乱,层层深入。善财童子进入普贤菩萨的一毛孔中,即使一毛孔的功德也无法穷尽。然而,这样的普贤行门能契入最高境界。如果依此修行,先前未能证得,现在才修证,就称为“所入”。
第三,解释“入”的含义:能观与所观相互契合,消除一切执著与寄托,才是真正的入。详细内容如各宗派中的一品一经所述,不按固定次序排列。正如《楞伽经》的佛语心品所说:
第十、随文解释。自从道安法师判定佛经不论大小,都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因为圣人施设教法必定循序渐进,要宣说微妙法义必先阐明缘由,所以首先是序分。缘由既明,便对根机传授法要,因此接着是正宗分。正法既已宣说,目的在于开导济度,既要契合当下机缘,又要利益未来众生,使千古圣教流传不息,所以最后是流通分。本经的三分结构是:开头罗列法会大众属于序分;从"时诸菩萨、大德声闻、世间诸王"以下属于正宗分;第四十卷末尾"尔时世尊与诸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以下属于流通分。
若按问答相承的脉络,还可分出第四"依人证入成德分",亦称证入因果分,因为此时因果圆融,唯证相应不可言说。若按本末统摄来分则更细:以本会为第一分,文殊教化六千比丘为第二分,教化福城东诸乘人为第三分,善财参访五十四位善知识为五十四分,合前共五十七分。若加三千善友各为一会,则成五十八分;若将五十四位善友按一百一十城计算,再加三千总持为一会,则有一百一十四分;若再加前八会,共一百二十二分。
西域与中土多称五十五人,是从人位双重角度来说:因每位善知识都有自证与化他两种德行,一人具二德,故五十四人成百零八位,说五十五是取约数。实际参访人数为五十四,因文殊菩萨首尾两度出现。若按法会区分,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同属一会;若依法门计算则为五十三,因遍友未说法门,德生有德共说一法。按人计有五十四位,自利利他各成一法,共百零八门,象征对治百八烦恼。说百一十城是取圆满之数。若将三千善友各立一会,则分会更为繁多。
接下来正式解释经文。在第一部分的序言中,包含两种序言:一是证信序,二是发起序。现在有证信序,具备六种成就条件。初次法会已经详细说明,所以简略提及发起序。如果要完整说明,六种成就条件中,前两种只属于证信序,后四种则兼具两者。阿难引用时,就作为证信序;而说法时已经存在的部分,则作为发起序。如果没有说法者,谁来宣说?正说法时,必然有时间、地点和听众。因此,后四种在含义上也兼具发起序。暂且分为三部分:第一,总体表明亲闻;第二,标明说法者、时间和地点;第三,辅助圆满。
现在开始。所谓“如是我闻”,意思是这样一部经文的义理,是我从前亲自从佛陀那里听闻的。所以《佛地论》说:传述佛教教法的人,说这样的事情,是我从前听闻的。这里说明“如是”,指的是前面的题目。“我闻”,就是阿难自称,表明不是我说的,也不是传闻,是为了让人们相信。在《智度论》中,这是为了六种成就,这里具备其中两种。“如是”两个字,就是信的成就。论中说:佛法如大海,信是能进入的门,智慧是能度过的船。信的人,说这件事是这样的;不信的人,说这件事不是这样的。所以肇公说:“如是”是信顺的词语。信则所说的道理顺,顺则师徒之道成。经文无论繁简,没有信就不能进入,所以说“如是”。真谛三藏说:真不违背俗,称为“如”;俗顺从于真,称为“是”。真俗不二,所以称为“如是”。这是从二谛的角度,对抗外道。“阿优”二字,有很深的用意。外道的经典开头,都放“阿优”。“阿”的意思是“无”,“优”的意思是“有”。万法虽多,不外乎有无。这就是外道的断常邪见。现在说“如”就是真空,“是”就是妙有。真不在有之外,所以空而不中断;俗不在空之外,所以有而不恒常。对抗破除邪宗,以显示中道。三世诸佛,经文开头都这样安排。所以《中论》说:诸佛依据二谛,为众生说法。还有更多解释,道理如同常说的。“我闻”,就是闻的成就。要传授未曾听闻的,表明是亲自听闻的。五蕴假合,所以称为“我”。根尘引发识,所以称为“闻”。闻虽然是耳朵的功能,但以总摄别,假称为“我闻”。因缘而闻,闻其实无闻。不闻而闻,才叫真闻。如果依据这部经,传法的菩萨以我无我不二的真实,用根境非一非异的妙用,耳朵听闻无障碍法界的“如是”。
● 第二、“一时”以下部分,标明说法的时间与地点,包含三种成就。首先,“一时”指时间成就。时间有两种:一是总时,二是别时。此经特指佛陀初成道或涅槃时,别时如二月十五日等。或因表法需要,或为显明特定意义,故需特别指出。总时则仅言“一时”。由于说法时间众多,无法逐一列举,故以“一时”概括。这是法王开启教化的殊胜时刻,也意味着众生根机与教法相应,故称一时。
“佛”指说法主成就。梵语“勃陀”,汉译为“觉者”。本经梵本原称“婆伽婆”,应具六种含义,因此旧译作“世尊”。六义据《佛地论》载:一、自在义,永不为烦恼所系缚;二、炽盛义,智慧火焰猛烈照耀;三、端严义,以三十二相庄严其身;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人不知;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皆共称叹;六、尊贵义,具足诸功德,恒常利益世间,安乐众生,无有懈怠。此处称“佛”是顺应诸经惯例,因六成就中多言“佛”。佛具十种德号,如经题所述。
“在室罗筏城祇树给孤独园”阐明处所成就。此处包含三处:一、国城“室罗筏悉底”,义为“闻者”。《西域记》载:昔有老仙人居此,后少仙名“闻者”于此求学。老仙逝后,少仙建城,故得此名。亦称“闻物”,因此城多出贤智博达之士,位于中印度境。二、“祇树给孤独园”标明精舍名称,位于城南三四里。“祇”为梵音,华言“战胜”,是太子名号;“给孤独”梵语“须达多”,义为赈济孤苦无依者,乃长者之称。此长者仁厚聪慧,赈贫济老,时人赞其德行,故有此称。长者以黄金布地购园,太子施舍林木,共成功德,二人合力建立伽蓝。三、“大庄严重阁”特指说法处。其量周遍法界,故称“大”;具足庄严,如下文所述。若就所表法界而言,其体性周遍故称“大”;功德圆满故名“庄严”;依体起用,权实二智重重显现,故称“楼阁”。
第三,与菩萨以下诸众,共同辅助圆满法会,即大众成就。先说明其意义,后解释经文。
△现在开始。简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聚集的用意,第二、聚集的因缘,第三、辨别类别,第四、确定数量,第五、权宜与真实。现在先说第一。来到佛的处所,有什么用意呢?有十个意义:一、作为影响众,成为主要与辅助;二、作为辅佐,常随从佛;三、为守护佛世尊;四、为庄严菩提道场;五、为供养佛菩萨;六、为发起这一法门;七、为听闻佛法获得殊胜利益;八、为表法显示深奥道理;九、为顺证所说真实不虚;十、为反显佛法不共之处。为了这些多方面的意义,来到佛的处所,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信实,证明信实只是传法的用意之一。第二、聚集的因缘。有什么因缘能来到佛的处所?也有十个因缘:一、曾经与如来共同积集善业;二、蒙受佛的四摄法,曾被摄受;三、往昔在生死中,听闻圆满法门;四、曾经发大心,护持一切众生;五、往昔的大愿,愿意奉事佛陀;六、追随如来,永不满足;七、乐于听闻正法,心无厌倦;八、善于消除我慢心;九、福德智慧已经清净,身相遍满;十、同一性海,善根所生。在这十个因缘中,前四个和后两个,只是聚集的因缘。第五、六、七、八,同时说明了聚集的用意。由于愿力供养佛,得以在佛的法会中,这就是聚集的因缘。乘愿而来,便是聚集的用意。其余可以类推。第三辨别类别,即根据上述聚集的用意分为十类大众:一影响众、二常随众、三守护众、四庄严法会众、五供养众、六发起众、七当机众、八表法众、九证法众、十显法众,依据前文可以了解。第四确定数量,称为法界大众,怎能数得清?就经文而言,这一经中有两个法会,末法会的大众随其善友多少不同,数量类别无量,本法会中总共有四类大众:一菩萨众、二声闻众、三世间主众,这三类是旧众、四新集众,具体在正宗部分。然而这些世间主众即等同于初会的三十九类大众,经文没有一一列举,但语意都包含其中,经文中说“又与无量诸世间主俱”,可知确实具有,因为初会遍及八会,因为都不离菩提树王而遍满一切。所以后文说“一一尘中有大菩萨坐莲华座成等正觉”,即见初会,说明这些大众前后相通,数量与初会相同,其余如别处说明。第五权宜与真实,前述十类大众中,影响众只是权宜、当机众则是真实,其余通于权宜与真实,并且通于地前及地上。然而影响众自身有两类:一是果德,即佛的影响众,也可称为非权非实;二是位极菩萨作为影响众,都是权宜。也可以说都是权宜,因为是海印所现;也可以说都是真实,因为是真实功德所摄。不动此法会而遍法界,不可思议。
第二,解释经文内容。三类听众即分为三种:第一是菩萨众,第二是声闻众,第三是世间护法众。
▲首先,菩萨部分分为五个方面:一、标明类别数量,二、列出上首菩萨,三、分别列举名称,四、总结数目并赞叹殊胜,五、赞叹其殊胜功德。
首先说明种类,全称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众生,也可译为勇猛。共有三种含义所以总立此名:第一菩提是所追求的佛果,萨埵是所度化的众生,即慈悲与智慧所缘的对象,依境界立名故称菩萨。第二菩提是所求的果位,萨埵即是能求之人,能所结合故称菩萨。第三萨埵既是勇猛,勇猛追求大菩提故称菩萨,也是能所结合。摩诃意为大,主要有四种含义:一是愿大,追求大菩提故;二是行大,自利利他圆满故;三是时大,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故;四是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前两种通地前菩萨,后两种唯地上菩萨。有说地上菩萨才可称大,因具足四义。五千人者,是列数。旧经说五百,今说五千。相较其余八会两者数量都少,因解行之人多、证入者少故。强调五者,表示五位同证入故。每位各具十度,每度各摄十法,故为五千。如此修因证入果海。
第二位普贤菩萨位列上首,因两大菩萨辅助教化之主,为表法义,具体缘由后文将阐明。所谓普贤,梵语称三曼多普为普,跋陀罗为贤。其含义甚广:一者体性周遍为普,随缘成德为贤,此就自性而言。《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普贤菩萨自性遍一切处。二者广济无遗为普,邻近圣位为贤,此指诸位普贤,因同发普贤心,三贤十圣皆具普贤性。三者德行周遍法界为普,至善调柔为贤,此就本位而言,普贤菩萨正居等觉之位。四者果德穷尽为普,不舍因行为贤,此指成佛后普贤,佛果成就仍称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圆满而行悲愿,即智之悲寂然恒常,尽未来际教化众生。五者一即一切为普,一切即一为贤,此显圆融无碍。
文殊师利菩萨,或称曼殊室利,文殊意为妙,室利意为吉祥,古译作德,合称妙德,亦称溥首、濡首、妙首,因室利一词含义丰富。菩萨示现此土诞生时有十种瑞相,来自他方世界具足万德,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辩才无碍不可思议,故称妙吉祥亦名妙德。又因主掌般若智慧彻见本性,故称妙德。亦因了达佛境界,一切作为无不吉祥。一切诸佛皆依之发菩提心,恒为诸佛之母,普为一切菩萨之师,身相遍满十方刹土。久远成佛号龙种尊王,现证菩提名为摩尼宝积,当来成佛复称普见如来,化导遍尘刹德行周法界,故称妙德,是为吉祥。
三乘教法中尊定慧具足,诸佛多有智慧神通二大弟子;一乘教法中尊理智圆融,故标举二圣为上首。
第三部分列出菩萨名号。圣人本无名字,为方便众生而勉强命名,名号千差万别,多根据德行而定。菩萨德行圆满,无法一一列举,因而随其特点分别标示,每个名号都有深意。为避免繁琐,仅列举总类以彰显表法意义。此处列有十五类菩萨,共计一百五十二位。分为两部分:前五十一人通表十住、十行等五位;后一百零一位菩萨分别表十地。前五十一人又分五类:前十位表十住(住即理解之义,旧译经典无此名)。二十位表十向(行德超群故)。三十位表十行(智慧光明照见修行故)。行与向看似前后,实则行愿互相扶持,本无先后之分。四十位表十地(能生成万法、住持佛法故)。五十一位表等觉(亲证寂灭之理故)。第二部分从"天冠菩萨"开始,列十类共一百零一位,依次表十地、十度。前十位戴天冠者表初地(布施行在诸地万行之首故)。每类列十位,因每一地具足诸地功德,每一度皆含十度庄严。二十位高髻菩萨表离垢地(持戒严谨最为尊贵故)。三十位焰光菩萨表发光地(闻持佛法光照法忍故)。四十位道品菩萨表焰慧地(积集道品智慧故)。五十位妙音菩萨表难胜地(入世俗度众生得大名声,经称其三昧如雷音故)。六十位出生菩萨表现前地(般若智慧生诸功德故)。七十位吉祥菩萨表远行地(空观方便慧与有观殊胜行并具故)。八十位自在王菩萨表不动地(大愿坚固具十自在故)。九十位妙音菩萨表善慧地(说法善巧具大辩才故)。最后十一位觉者表法云地(受佛职位入佛数故,智慧度生无遗漏故)。此配列仅为彰显差别,不可拘泥执著。
第四,这些上首弟子数量众多且功德殊胜,之所以称殊胜是因为他们都是上首弟子。前两位上首在五千弟子中最为杰出,如今这五千比丘比其他弟子更为卓越。说到具体数量,梵文原典明确记载为五千人众。
第五、一切功德皆由普贤行愿生起,赞叹其殊胜德能,共分十一句:首句总说,余句分述。总说中,普贤行愿涵盖下文十句及无尽功德,简略如释题所示,详细如后文所述。然功德名号虽各立差别,实则无不具足,故言"皆从生起",因诸菩萨广修行业、崇高德能,皆周遍法界,与诸佛等同。
第二、"所行无碍"以下十句分述,每句各含两部分:上句标举,下句阐释。合并为五对,分五方面说明:
一、穷尽依报与亲近正觉对。遍入一切佛土,方知所行无碍;亲近一切诸佛,始觉身相无量。
二、"离诸"以下,显现神通与彻见妙用对。烦恼障盖既除,方能显现神通;如净月轮无翳,光影方得普照;现证诸法实相,十眼圆明洞彻,始见如来无边大用。
三、"得无量明"以下,内照佛法与外演妙音对。照见佛法深广,方得无量智明;具足四无碍辩,始能恒演妙法。
四、"住最胜"以下,智慧清净与色身随应对。所行无所执着,始显智慧清净;随心化现自在,方证无依真性。
五、"离诸"以下,大悲深远与智慧广大对。了达众生性空,方离悲心障碍;光明网普照十方,始悟智用周遍。前文性空彰显清净,此处性空体现广大。
第二,再与五百下,列举声闻众。然而声闻这一众,八会中都没有,唯独此会有,是为了显示证悟的法是不共的,在座者未听闻,才能表明前八会皆非其分,所以前面没有列举。又约圆融来说,九会皆在,初成时便顿显,没有前后。有声闻者,是因为九世相融,约法而言才有。如果不坏相,经中有三节:最初五会是始成正觉时顿说的,因为最初说始成,三天皆说不离菩提,是带前而起的;第六、七、八会是二七日说的,因为别行十地有二七日,七、八会重开,时间必定不同;第九会在后时,因此才有诸声闻等,佛初成道时,尚未度五百人,没有逝多林。以上两种解释:一、约圆融;二、约次第。二者都有理,如来一会能顿演,圆融无妨;常恒之说不妨碍后时,次第又有什么过失?又如果没有前后,依据什么同时?如果没有同时,与其他教法有何区别?不仅无碍,反而相辅相成。文中分二:初、标数类。依声悟道,故称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真正的声闻。二、“其诸声闻”下,赞叹其胜德,有十一句:初句总明;“悉觉真谛”下,分别。然而这些声闻本是菩萨,为了显示深法,示现为声闻之迹,所以所赞叹的德,言语中包含本迹,解释为二门:一、就迹门,皆是声闻之德:一、得现观,对四真谛善觉了;二、入正性离生,无方便慧,皆证实际;三、所学者已穷尽,说深入法性,故《法华经》说“我等同入法性”,即三兽渡河,理无二致,古人也将上三句依次配于见、修、无学;四、生分已尽,由于缺乏大悲,自出有海;五、依佛威德,但说如空,故《法华经》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六、舍分段因说:离结、使、缚。九结、十使皆已远离。七、舍分段报说:不著依处。依处即是阿赖耶识体。今说不著,即是舍离。《唯识论》说阿罗汉位舍阿赖耶识,而梵本说“那阿赖耶”。“那”即无义,无阿赖耶即是舍义。阿赖耶识名为执藏,即是种子所依处,根本依。因无我爱,果何由生?八、心善解脱,寂如虚空。九、慧善解脱,于佛无惑。十、明非定性,皆可回心,故于佛智以信得入。二、约本门,就菩萨赞叹。故《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复有无数百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广如彼说,说明皆是权现。故下文让舍利弗等令海觉等观文殊之德。如果是真实声闻,不见不闻,何以能知文殊胜德?十句中,一、觉真实义,故名善觉真谛。二、已具方便,善能入于无际际,名证实际。三、二空真性,穷真源,方为深入。四、具足大悲,入有不染,所以才能永出有海。五、依佛深境,量等虚空,亦如虚空无所依。六、不断烦恼,亦不与俱,才能永离现行诸结、随眠诸使之所缚。七、八地以上同于罗汉,舍阿赖耶识,不著依处。八、处乱恒寂,了本性空,得无生忍,住如空性,无障碍,说其心寂净犹如虚空。九、佛不共德,设未全证,亦知定得,故于诸佛所永断疑惑。十、一切智海,是证信入,方称深。总句随别,亦有本迹。具备这两种解释,文理才周全。故前诸译本,文皆两含。《罗摩伽经》以真谛为四谛。然而四谛有多种,亦通大小乘,但说多属小乘,所以并非得意。
第三,还有无量下,指各类世间主众,这部分又分为两点:首先说明数量类别。所谓无量,一是指无量种类的色相,二是指每一类都有无量眷属。其次,从“已曾”往下,赞叹他们的殊胜功德。共十句,分为两部分:前九句赞叹他们自身的修行功德,后一句赞叹他们向上精进,因为与佛智平等。
前九句中,前八句是赞叹功德,后一句是说明证入果位,因为生于佛家。前八句又分为四部分:第一句赞叹福德,接下来四句赞叹慈悲,再两句赞叹智慧,最后一句赞叹愿力。
第一句赞叹福德,意思明确。第二句从“常勤利乐一切众生”开始,赞叹慈悲。这是总说,其余三句是分说:一、无条件的普遍救度,所以不必等待请求,显示慈悲深厚;二、特别护念初发心者,偏重救助无依无靠之人,如对病者格外关心;三、不舍弃世间,显示慈悲恒常不断。
“入殊胜智”是指不滞留在空与有的对立中,即观察空性时不离有相,称为方便智;依空性而涉入世间,称为殊胜行。如此度化而无度化之相,所以恒常不舍;同时也没有贪爱与执着,虽处世间而不生厌烦。
第三部分从“诸佛教境界而生”开始,两句赞叹智慧。这句总说根本智依如来教法从真实境界生起,因为无生而生;后得智也从佛的教法及事相境界生起,这两种智慧一旦生起,即是菩萨,因为没有二智就不是菩萨。后面的“护持”句单独赞叹护法的智慧,也涵盖两种智慧。所谓“所有正法”,指教法、理法、行法、果法。邪见之徒扰乱正法,教法遭受破坏,菩萨挺身护持,这是权智;内心契合真理,理法自然保全,这是实智;修行证果即是护持行法与果法,同时涉及权实二智。“护”是守护,“持”是坚持,离开佛世尊就没有正法,因此说“护持如来正法”。
第四部分,“起大誓愿不断佛种”,这句赞叹愿力。将佛的种子播在众生心田,愿度尽一切众生,化导不断。以上是赞叹功德部分。
最后,“行愿力生如来家”,说明证得果位。生于如来家有四个层次:一、依菩提心家,初发心住即名为生,因为生起正解;二、依圣教家,第四住称为生贵住,因从圣教而生;三、依理家,初地证得真如名为得生;四、依无生忍家,八地以上才是真实生。这里以行愿为因,生如来家为果,含义涵盖四种,但侧重后两种。以上是自身修行部分。
二、专心追求如来的一切智慧,赞叹殊胜增进的功德。一切智指的是根本智。重复说智,指的是后得智。无其他趋向,所以称为专心追求。以上序分结束。
第二,当时诸位菩萨之后,阐述本经的核心内容。但最初的请求部分,旨在引发三昧境界,属于序言的发起部分,因为众人都在心中默请而尚未发言,通过意念请求来引发佛陀的三昧境界。现在依照初次法会中“现相品”的体例,将其确定为正宗部分。此外,由于请求才得以确定,展现佛土并聚集大众,这些内容在意义上相互关联。四处广泛提问,皆属于正宗部分。若参照《法华经》的体例,三昧现相仍属于序言部分,因其并非本经所述的三昧境界,故可归为序言。而此处将三昧现相作为回应,必须归为正宗部分,不可严格限定。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本会;第二,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之后,阐述末会的内容。
本次法会共分十大部分:第一、大众恭请部分,第二、如来禅定部分,第三、净土显现部分,第四、远来新众聚集部分,第五、揭示过失彰显功德部分,第六、偈颂赞叹功德部分,第七、普贤菩萨开示部分,第八、佛光普照利益部分,第九、文殊菩萨陈述功德部分,第十、佛法无边妙用部分。
现在开始。大众聚集是为了听闻佛法,文中分为两部分:首先标明请求传法的人,其次说明所请求的佛法。
现在开始。前面三类众生,都是发心请法的。说到声闻以下,形容他们如同聋子瞎子。这里为何又说他们能念请佛德?解释有两种含义:第一,从佛陀本迹两方面对照来说,就佛陀本觉而言他们能起念,就应化事迹而言他们却不知;第二,单从应化事迹来说,他们虽然同住祇园,共仰玄妙法义,但佛陀所示现的境界超越凡常,所以显得如同聋盲。因此意法师说:在理体层面并无隔阂,所以能共同生疑;但因未发广大心量,所以不能列入请法之列。
第二,关于如来境界,阐明所问之法,分四部分说明:第一,询问存在与否;第二,询问仪轨形式;第三,询问人的权实;第四,正式解释本文。
▲现在开始。在全部九次法会中,有四次法会设有问答环节:第一,第一会阐明果报起因,因此需要设问,并在当会解答。第二,第二会从因推求至果,故需设问。但因有层次高低,分六会逐步解答;果报无差别,在第七会统一答复。所以这六会共同构成一个大问。第三,第八会中因果完全成熟,故需设问。修行无碍,六种阶位顿时成就,因此在当会解答。第四,第九会阐述本性具足的因果,故需设问,也于当会解答。因为一旦契入法界,便无差别可言。这四处共有三百一十个问题:初会与第二会各四十问,第八会二百问,第九会三十问。这只是根据现存文本统计,中本、广本暂不讨论。虽然问题总数有三百一十,但互相含摄实际只有四十个根本问题,因为都不离因果、修行阶位、依报正报、体性作用这些范畴。具体如何含摄,后文将会说明。
▲第二、关于请问的仪式,这又分为两点:一是言语请问与意念请问的区别,二是通问与别问的不同。先讲第一点:请问有两种方式,一是言语请问,二是意念请问。回答也有两种:一是言语回答,二是示现形象回答。两者互相组合,应当有九种情况。但在本次法会中,只用意念请问,以示现形象回答,这是以心传心,只有证悟者能领会,超越了言语表达。而在后续法会中则有多种情况。比如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时多用言语请问,对方也用言语回答。解脱长者是用言语请问,却得到示现形象回答——刚问完法义,他就入了三昧定境。慈行童女是用意念请问,得到言语回答——她观察完宫殿后就专心瞻仰,对方立即为她说法。解脱长者也是言语请问,但包含两种回答方式——从定中起来后又作了言语开示。其余情况可以类推。第二点关于通别:在第二会和第八会是分别提问分别回答,这里的第一会则是统一提问统一回答,因为是总纲性质,且用示现形象作答。也有个别回答的情况,后文会具体说明。
关于第三点对权实二法的疑问,有人说这是对权教的疑问,因为菩萨和诸王都已达到最高位阶,为众生而生疑惑。有人说这是对实教的疑问,因为追求佛果的缘故,十地菩萨也无法测度佛的境界。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若就声闻乘而言,其本质是权教,表现却是实教。就本经宗旨来说,无论权教实教,都是法界中的疑问,这些疑问作为动力,与所论证的教义共同构成缘起。此事自古如此,如同海印三昧一时显现,每一念中恒常生疑,每一念中恒常断疑,永无止境。
第四、解释经文,共有六十句。开头的十句和最后的二十句是所请之法,中间的三十句则是请法的仪式。在这三十句中,根据意义贯通,与前面的三分相同,选取文句明显之处,大多与初会一致。初会是总体,此会是终结,没有二相之分,证悟只是证悟初会之法。从文句上分为两部分:前三十句赞叹功德不可思议,后三十句请求随机演说法义。开头的十句阐明自性圆满显著,寄托显示果海,超越心思言说;最后的十句阐明教化作用遍及一切,寄托言说显示果德。由于这两层意义,文句有隐有显,实际上三十句都是请求显示法义。
现在开始,讲述佛陀功德的不可思议之处,分为三部分:首先十句说明所念的果位法门,接着十句阐明其深奥微妙难以思议,最后十句说明因缘和合可以了知。
现在开始,十句中,前八句概括。初会最初的十句,是内在修行圆满的功德;最后的身、智两句概括接下来的十句,是本体与现象显著显现的功德。
第一,境界,广义上无量无边,简略分为两种:一是所缘境,如真谛、俗谛等;二是分齐境,如佛、三乘及各种功德。这些只属于佛,非其他众生所有。前者是佛的境界,后者佛本身就是境界。依据《瑜伽师地论》,如来境界分为五类差别:一是有情界,二是世界,三是法界,四是所调伏界,五是调伏加行界。这五种只有佛能完全了知,只有佛能具备,所以是佛的境界。
第二,如来智行,初会称为“所行”,即所修之行。这里加上“智”,因为以智为本体,广义上也无量无边。《深密经》中,文殊问佛:“如来所行与境界,二者有何区别?”如来回答:“如来所行,指一切种类如来共有的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庄严净土;如来境界,指一切种类的五界差别。”可见境界多指所缘对象,而所行专属于佛的功德。关键可归纳为二:一是智行,二是悲行。《出现品》说:“真实行是如来行”,即智行;“无碍行是如来行”,即悲智无碍。比如金翅鸟俯视大海捕龙,比喻如来游于法性空寂,观照生死大海,以悲心摄受众生。《涅槃经》说:“另有一种行是如来行,即大乘大般涅槃。”这也涵盖体用,不外乎悲智。
第三,如来神通,所作难以测度称为“神”,所作无碍称为“通”,如常所说。此经列举十种神通,如《十通品》所示。略说有三种:一是法智通,二是神足通,三是幻化通。此神通句涵盖佛的加持,即殊胜之力任持。加持作用无量无边,略分三类:一是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是加持耆域入火而火不能烧等;三是加持非情之物作佛事等。下文所述皆属神境通范畴。
第四,如来力,广义也无量,如下文殊对比丘说:“为成就一众生,修一切刹土极微尘数波罗蜜门,方能圆满如来一力。”如此依次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不思议品》说明如来有无量力等,略说十种,即处非处智力等十力。下文详述,归根结底唯是实相智力,如《大智度论》所言。
第五,如来无畏,远离一切畏惧。《离世间品》说十种无畏,或说四种,如常所知。
第六,如来三昧,译为“等持”,数量超尘沙,如下所列师子频申乃至不可说刹海尘数三昧门等。
第七,如来所住,即初会的佛地,佛安住于此地,指功德的分位。依此经宗旨,统摄万德,广义无量,略说十种,如《大乘同性经》所述。本体不外五法:清净法界与四智菩提,以此五法摄大觉性,如《佛地论》所说。关键唯二,即真理与妙智,融通无碍。诸佛地兼具生、成、住、持之义,故简称为“住”。若说常住大悲,也是一种含义。
第八,如来最胜,旧译“自在”,指所作随心无碍成就,即十种自在等。并涵盖“无能摄”,指凡所作为,无人能阻碍其成就。因此本经特称“最胜”,因最胜自在,故无能摄。
后两句概括初会。接下来的十句,包括六根、三业,开列身业为身光与光明,故成十句。现在第九句“如来身”即摄六根及身口业,以身总摄,有总必具别。此会未详述,故合并。又因身通十身,智导根业,所以合并。
第十,如来智,即意业。依《唯识论》,果位智强,故意业称为智。依此经,佛心意识皆不可知,但因智无量,故以智知如来心,改称智。广义无量,略说十种,如《出现品》十喻所示。归纳为五,即四智菩提与清净法界智。诸法相宗认为清净法界是所证理而非智,《金刚顶瑜伽经》则说五智,清净法界即本智。关键唯二:根本智与后得智;总唯一,即诸法实相无碍智。
此十句既无言说回答,仅现相作答,经文非一。若取善知识,亦有言说与示相作答,散见各处,未能一一对应。
二、在一切世间中,以下十句说明佛法深奥玄妙难以思议,凡夫与圣者都无法测度。其中,前两句总说理解与修行都无法企及,意思是智慧不能通达,心行不能证悟。接着六句说明三种智慧无法测度,无法成就自利:前三句说明闻慧无法测度——第一、因佛法微妙,胜解心不能印持境界,因为信解就是胜解;第二、因佛法广大,不能全部知晓;第三、因佛法深奥,不能分别明了。接下来一句说明思慧因佛法玄妙而无法思惟。再两句说明修慧无法企及——第一、因佛法寂静,不可观察;第二、因佛法圆融,不可拣择。最后两句说明四种辩才无法宣说,因此不能成就利他功德,意思是法义不能广泛开示,言辞辩才不能让他人悟入。
三、只有排除以下情况,十句话说明因缘和合才能明白。其中,前四句是佛力加持,后六句是自己根基能够承受,前缘后因具备这些才能明白。前四句中,加持是总说,神通、威力这两者是显现的因缘,本愿、宿缘是根本。后六句自己根基能够承受中,第一句只是过去世的善根,其余五句贯通过去和现在。贯通分为三对:前两句是内在原因、外在因缘,接着两句是深信、大愿,最后两句是殊胜愿力、广大修行。如果有人具备这些,不论凡夫圣人,必定得到佛的加持。十句话既然圆满,难解的也能解。另外这十句话也可以一一对应前面,即佛的加持力能使人通达,乃至广大行愿能使人悟入。再者这十句话总体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成就上文显示深意,具备十句才能明白;二是引起下文请求说法,因缘已经具备的缘故。
第二,唯愿世尊慈悲开示,随众生机缘说法。其中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十种请求,根据众生的不同情况而说;然后是二十种请求,说明所讲的法义。
现在开始,前面提到的缘会已经说明。现在请以缘随器来阐述,文中分为三部分:首先总体辨析感应;其次从“种种心量”以下,具体说明所随的对象,共有十一个句子。其中,前三个句子说明内心器量不同,接着一个句子说明外部声音差异,再一个句子说明假名差别。前五个句子通用于凡夫与圣人,后六个句子大多针对菩萨。前两句说明地位高低,如下文海幢菩萨和频申尼为十地菩萨说法各有不同。第二,依据根器消除障碍,即信等五根。第三,无漏根,所以下文说清净菩萨诸根。第三,作业差异,随心所欲成就千种善巧方便。第四,随心意缘起境界,理事等各有不同。第五,曾经依止何种功德希求修习。最后随能听受的种种说法,总结随缘而说的内容。
二、说明如来以下,请佛说法。文中分为两部分:先列出所请内容,后总结请说之意。
前面和中间也分为两部分:前十条请求讲述过去的原因,后十条请求讲述现在的结果。
现在开始的十句与初会完全相同,第四十句名称稍有不同,不同之处会特别指出。这十句中:第一是“一切智道”,道即因行,总体阐明成佛之因,即“发趣海”。接下来四句完全一致。第二是“所起大愿”,即菩提心愿及回向大愿。第三“波罗蜜”,即所修之行,净除障蔽。第四“地”,指十地。第五“诸菩萨行”,即四种菩萨行。《瑜伽论》中《菩萨地》说:一切菩萨有四种行:一、波罗蜜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因此这句是总说,其余三句是分述,文中已完整列举。后文普贤菩萨提到:如此无量相应圆满所行之行,用劫海般的时间也说不尽其因缘。劫海可以穷尽,但这些行门不可穷尽。第六“所乘智庄严道”,即“乘海”,指一乘、无量乘,运载一切菩萨从因位至果位。虽统摄万行,但以智慧为首要,因为智慧是一乘之体。《法华经》以大白牛车比喻佛智。经中又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以定慧力庄严,以此度化众生。《离世间品》列举了十种智庄严道。第七“所行诸清净道”,即“助道海”,指积集一切菩提资粮的无量助道法。三十七道品只是其中之一,后文诸位善知识会广泛阐述。第八“出离殊胜法海”,即“出离海”,指永离业惑,证悟真理,不需断灭而自然超脱,是最殊胜的出离。出离是作用,殊胜是本体。第九“游戏神通大庄严海”,即“神通海”,以神通等作为庄严。第十“本事相应行海”,即“智海”,因涉及宿住智。也可将智海归入“所乘”中。此处特别提出“本事”一项,是因前文通请一切菩萨十因海时未提及本事;现为礼请本师往昔所行,特意加入“本事”。本事是总纲,其余九项是分说,故九句中皆言“往昔”。后文诸位善知识多讲述世尊宿世因行,如威德太子、圆满盖王等事例。初会十句皆以“海”为喻,此处从略。
第二,接着全面展示以下十句,请求讲述现今的果报。这十句对应初会中的第三十句,含义大致相同但文字多有差异。为彰显佛果功用的深远广大,文中隐含了十二句,实际含义仍为十句,因后三句合并为一。一、成佛之门,即佛的广大境界。后文提到:如同虚空般无尽佛土,如来出世展现了无量觉悟法门。所谓神通智慧之海,意指不离一处微尘,却能于一切微尘中成就正觉。普贤菩萨亦言:每一毛孔所含世界,佛陀皆在其中示现成道等。二、成佛后必说法,即教法之海。后文说:每一微尘中的诸佛,在无量国土的极微尘数道场中,皆为菩萨众宣说普贤之行等。三、正觉必有依报,即世界之海。后文道:每一毛孔中的刹土海洋,等同一切佛刹的极微尘数等。所谓神通,指净土有二:一为方便净,通过修行获得净土果报;二为神通净,即以神通力令法界染净皆成清净。此处指后者,但含义兼含前者。四、依正二报既备,必度化众生,需善巧方便,即名号之海。故该品云:随众生根器,以种种名号教化调伏。五、教化众生,需开示菩萨道及涅槃境界。旧译本中“一切智”后均有“法”字。法为所证之境,即涅槃之城;城喻防护过失,即解脱之海。六、示现众生修行之道,作为成佛之因,即众生之海。七、遍入化导之处,常驻生死,随众生寿命施教,即寿量之海。八、欲得依正二报,需种福田,即安立之海,因安立修行法式故。九、令众生成就修行,需宣说功德,即波罗蜜之海,布施为万行之首故特加强调。后三句对应三业化益,即变化之海,因教化众生不离此三业故。十、即意业记心轮。十一、即语业教诫轮。十二、即身业神通轮。皆广大难思,十者皆称为海。第二段“如是等”之后,总结请求说法。以上三十问已涵盖初会全部内容。对照第二会辨析对应关系:彼处五十问中,第二十问仅为说法意图,故实为四十问。此处前十问摄彼四十问,后二十问与初会相同,前文已明。接着请求解说往昔因行,第二十问摄第二会中行位十问:一者发心求道,对应十住,因初发大心入贤位故。二对应十回向,以回向大愿为本体故。三对应十行,行愿相辅相成故前后关联。四对应十地。五对应十藏,因菩萨万行皆含藏其中。六对应十愿,以十大愿为庄严故。七对应十定,因定能断惑得清净故。八对应十忍,因忍为出离中最胜故。九对应十通。十对应十顶,因与根本智相应最为超胜。若将“顶”归于十忍第八问,此问则贯通前九,如前所辨。随后请求开示果报功用,第三十问摄第一会十问。彼处十问中,五问依报五问正报,交错而问:一佛刹,二佛住,三佛刹庄严,四佛法性,五佛刹清净,六佛说法,七佛刹体性,八佛威德,九佛刹成就,十佛大菩提。相较于初会及此处经文,有分合差异,因此处与初会总摄全局,彼处属当会内容故稍异。若对应归纳:一即彼大菩提,二即佛说法,三即彼依报。五问中前四问,四即佛住,因常住大悲调伏众生故;五即法性,因菩提涅槃功德为法性故。六众生道,彼处略去,因众生海仅为所化对象故。七亦属佛住,因安住生死故。八为福田,即佛刹成就安立海故。九亦为法性,因佛以功德为法性故。后三句即彼威德,因三业变化显威德故。以上以此三十问总摄前两会八十问完毕。第八会二百问,义理与此无异,因文繁不赘述。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二
寿昌元年乙亥年,高丽国大兴王寺奉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