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觀音經註釋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
觀世音經眾矣。而言高王觀世音經者。以是經為高王國所傳出。較西藏諸經。尤為可信。曰佛說者。以是經為觀世音之所親授。較他經為倍可珍也。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者。觀世間善惡因由也。菩之為言照。薩之為言見。觀世間善惡因由。而照見之也。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南無者。歸依也。佛家以佛法僧為三寶。佛即性之體。即儒家天命之謂性。南無佛者。明心見性。法即修行之道。即儒家率性之謂道。南無法者。修持而至於明心見性也。僧大眾之謂。南無僧者。教大眾修持。而歸於心見性。即儒家修道之謂教也。
佛國有緣。佛法相因。
相因即歸依也。言與佛國有緣者。方能歸依佛法。
常樂我靜。有緣佛法。
常者。終身如一日。靜常作淨觀。下淨光兩字可見。所謂主靜立人極也。不必專指清淨寂滅說。終身能以主靜為樂者。方謂有緣佛法。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呪。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上呪。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等等呪。
波羅蜜者。彼岸也。彼岸即佛之明心見性地位。般若者。言有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也。摩訶者。大也。波羅蜜者。有六。或布施。或持戒。或忍辱。或精進。或禪定。或智慧。各占六度之一。惟一般若。能破一切煩惱。則六度兼該。萬行俱偹。當下即具佛體。即儒家所云。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謂。俚語所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大神者。言其至神速也。大明者。言其至明亮也。無上者。言其無可加也。無等等者。言其莫與匹也。
○自始至此為一段。
○石亭和尚云。是大神呪者。能驅生死之魔。是大明呪者。能破長夜痴暗。是無上呪者。般若是最上發心。是法中王。所以無上也。是無等等呪者。般若是六度之第一義。無佛與之等齊也。
南無淨光秘密佛。法藏佛。
淨光者。頂上淨字說下。即波羅蜜也。淨而日光。則知當作靜字解。秘密對語言解說。言歸依佛法者。不用語言解說。而使性光常靜。方是佛藏正法。
師子吼神足幽王佛。
師與獅通。釋迦初生。自行七步。一手擎天。一手指地。張目四顧。如師子吼。以示上天下地。惟我獨尊。而神足徧照幽冥也。
○石亭和尚云。神足通佛。得六通而成道。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即如意通。神足通者。於一剎那。而到四天下也。幽王者。所處靜寂而不動也。
佛告須彌燈王佛。法護佛。
金剛經所載。如來告須菩提云。我於燃燈佛。師法無所得。葢佛法必心無所住。故告須菩提。法無所得。正所以護持佛法也。
金剛藏師子遊戲佛寶勝佛神通佛。
金剛藏所載。有色相有空相。所載莊嚴法像。變化神妙。皆如師子遊戲於世也。世人以此謂佛之勝境。而寶貴之。其實不過佛之神通耳。
藥師瑠璃光佛。
藥以療病為功。師以訓導為能。琉璃者。借佛國帝青寶石。極其明淨者。以喻佛身。言醫治眾生。必先性體。極其光明也。
普光功德山王佛。
佛居山中。而功德普徧十方。即儒家光被四表。格於上下也。
善住功德寶王佛。
作善功德。住於一方也。
過去七佛。
石亭和尚云。一梵語毗婆尸佛。華云智光圓滿。二梵語尸棄佛。華云大智光也。即根本智。三梵語毗舍浮佛。華云徧一切自在。四梵語拘留孫佛。華云永斷煩惱。五梵語拘那含牟尼佛。華云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雙運。利物無窮也。
○以上皆指修持已成者焉。
未來賢劫千佛。
按三十佛國記所載。賢劫千佛名。千小兒生於恒水上流國。其母生一肉胎。擲之恒水。為他國王收養。後長大。甚勇徤。所往征伐。無不摧服。次伐其所生本國。國王大憂。其母夫人。登城東高樓。語云。汝是我子。何故作逆倫事。始不信。後詳言之。則放弓。伏拜其母。而拜其父。世儒以佛為無父無君。故他佛出處皆不載。此獨舉之。
千五百佛。萬五千佛。五百化身佛。百億金剛藏佛。
賢劫千佛佛名也。而以未來貫下者。皆以借喻未來修持者而言。
定光佛。
即普光王如來也。此獨舉定光者。葢言定而後能靜。無論過去未來。欲求靜者。必先求定耳。通卷所稱佛名。皆有至理。豈泛然雜舉。
○淨光秘密佛至此為一段。
六方六佛名號。
此句即下文東南西北上下六句。總冐人生於東。長於南。成於西。歸於北。魂昇於天。魄降於地。故云六方。
東方寶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
寶光言性體之可寶也。月殿月之芽也。音影也。言人之始生性體之光。如月中之影。其體甚微。而實至尊至妙也。
南方樹根花王佛。
言有根者。自能發花也。
西方皂王神通𦦨花王佛。
世間如一大染塲。必神通廣大。方能世𦦨不染也。
北方月殿清淨佛。
人之身後。歸至清淨。如月之晦也。
上方無數精進寶首佛。
首元始也。清明之氣上昇。自能精進不已。而保其元善之初也。
下方善寂月音王佛。
昏濁之氣下降。如月中之影。盡歸寂滅也。
無量諸佛。
諸佛皆從無量劫修行而成。
多寶佛。
言性體之可寶也。
釋迦牟尼佛。
釋迦之義。云能仁。牟尼之義。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性體本寂。動靜不干也。
彌勒佛。
彌無不也。言性體上達無不。勒住之。而不使下達也。
阿閦佛。
閦初也。阿合乎人之始初也。
○石亭和尚云。阿閦不動常住法性。故亦此意。
彌陀佛。
無量壽佛也。
○東南西北上下六句。言人人皆具佛性。下言有修持之功。所以成無量壽佛也。
○六方六合名號至此。又為一段。
中央一切眾生。在佛世界中者。
眾生兼人物而言。自開闢至今。皆有佛持世。故云在佛世界中。
行住於地上。及在虗空中。慈憂於一切眾生。各令安穩休息。
言由定而靜。方能安人安物也。
晝夜修持。心常求誦此經。能滅生死苦。消伏於毒害。
伏即金剛經降伏其心之謂。毒害即雜妄惡諸念。是也。佛與言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子息得子息。而此毒言生死毒害者。葢恐人之入子貪嗔痴耳。
那摩(那摩與南無通)大明觀世音。觀明觀世音。高明觀世音。開明觀世音。藥王菩薩。
向稱星宿光長者。持藥普施眾生。四百四病。無不除愈。即能滅生死苦也。
藥上菩薩。
藥王菩薩之弟。即電光長者曰。我兄但治身病。不醫心病。即將兩手擎藥。施於眾生。貪瞋痴病悉滅。菩提智慧即生。十惡化為十善。六塵化為六度。有著化為無住。即所謂消伏於毒害也。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與世文迥異。道德足為人師。而有利濟者也。
普賢菩薩。
德無不徧曰普。佑上利下曰賢。
虗空藏菩薩。地藏菩薩。
指上天下地而言也。
清凉寶山一萬菩薩。
寶山。即方寸之謂。言此心清凉。則萬事萬念。皆能照見。或云清凉寶山地藏王處。現在金陵。今指心言。恐未是。不知向稱靈臺。方寸靈臺。即佛之靈臺也。借以喻心清凉。寶山何必擬實看。
普光王如來。化勝菩薩。
如來者。如人之本來。即儒家復初之謂。言不失其初心者。其光普照一切。雖外緣千變萬化。而自能勝之也。
○石亭和尚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普光者。其光普照。而無些微逃遁也。
念念誦此經。
念念者。言無一念夾雜之謂。
七佛世尊即說呪曰。
七佛即過去七佛也。呪祝也。以是法而祝之。使從所祈也。呪或諸佛密語。出於心術妙用。冥加之功。不可得而思議。或鬼神主名。呼其主則妖魅竄伏。
離波離波帝
離去世上一切風波也。
求訶求訶帝
訶者。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乃清淨不生不滅之義也。
陀羅尼帝
華云總持。摧邪立正。殄惡生善。皆總而持之。
尼訶囉帝
將邪正善惡一切掃除也。
毗離尼帝
毗尼。即六度中之精進不已也。
摩訶迦帝
迦者。仁之體。摩訶迦帝。言仁體之廣大也。
真靈乾帝
真性之靈。與天合德。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也。
娑婆訶
娑者。無言說義。婆者。一切法平等。訶者。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清淨不生不滅之義。言佛無言說致萬古一切悉致清淨不生不滅也。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註解(終)
CBETA 编码:X064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