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解義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得麤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洹人已離麤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者,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人初果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捨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却到人間,生從人間死,却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覩諸境,心有一生一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著,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諍。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諍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唯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諍三昧。三昧,梵語,此云正受,亦云正見,遠離九十五種邪見,是名正見。然空中亦有明暗諍,性中有邪正諍,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之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是梵語,唐言無諍行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CBETA 编码:X045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