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如大師華嚴學全書(第1卷-第9卷)
(一)神秀的「妙理圓成觀」
關於北宗禪的創始者大通神秀的思想,若與南宗禪之祖慧能(六三八~七一三)相比較,則知其有被誤解之處。直至近年,由於燉煌文獻的發現,因此,研究工作能顯著的進行,此為眾所周知之事實。可以說特別地以其著述為問題的發端。例如一九四〇年久野芳隆氏的「北宗禪——燉煌本發見に依リ明らかにされた神秀の思想」以及一九五一年柳田聖山氏的「祖師禪の源と流」等論文中,曾介紹神秀的著述「華嚴經疏」三十卷及「妙理圓成觀」三卷,係以「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為根據。此「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為高麗大覺國師義天(一〇五五~一一〇一)所編輯。
又,若缺乏均如之著述以及體元之「白花道場發願文略解」等研究,則神秀之著述「妙理圓成觀」可作為其內容之一部分,或者直至現在恐怕尚無介紹者。若將以上各項詳加考察,則可以推測神秀的著述「妙理圓成觀」,係從高麗均如之時期至義天編輯「新編諸宗教藏總錄」時為止,又於十三世紀頃體元著述「白花道場發願文略解」時,曾盛行一時。
於此必須附帶一提著,即柳田聖山教授的「北宗禪の思想」一文中,關於神秀的資料,曾作如下的推介:
「若欲考察『大乘無生方便門』中所包含的華嚴思想,則不能不看神秀的『華嚴經疏』三十卷與『妙理圓成觀』三卷。
關於這些資料,在義天的『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中,只見其名,却未能瞭解其內容。於此情況之下,韓國的金知見博士從高麗均如的著述,及其他地方所引用者,發現有『妙理圓成觀』的數點斷片。又本來成為問題的『宗鏡錄』卷九十八所引用的神秀和尚的句子,實際上也是其中之一部分……」
教授曾如此地一面指摘一面却又冗長地引用其原文。
因此,僅此將「妙理圓成觀」之資料列舉如下,同時,亦將十三世紀頃體元之部分介紹於次。
「釋華嚴旨歸章圓通鈔」卷上、一一-右-左
「神秀法師妙理圓成觀」云、問、裟婆、既當、花藏正中剎種上,第十三重雜染上,如何經說菩提場中金剛地寶樹等境界,全是華藏本剎耶。答:本不定,本末不定,末裟婆。雖在第十三層中,有淨機所見。全是本非末,若非淨機,全是末非本,余異類剎,應知亦爾,應知華藏,遍一切處染土,互遍亦爾。又復於最上同類世界,現在本剎,從本剎上,應知亦爾。更有二十層向上,既爾向下亦爾。或本剎東極輪圍山邊,取一剎土為本,應知彼剎,或正當中東去,更有不可說種,余方類爾。應知十方,廓同法界,而不壞本相,宛然,此即有邊與無邊合,無邊與有邊合,猶如圓珠,於十方面,求不得邊,不坊,不坊中邊,分量斯在,何以故,無漏所起,無生所生,非分限取故。又以華藏,具眾緣成則是總相,眾緣非一,各現是別相,以山河等,同成花藏故是同相,山河等相望各各異故,是異相。由此諸緣,花藏得成,是成相,此一一緣,住自法不移,是壞相也。又此華藏一塵,具含眾德,是總相,盡花藏德,一一不同,是一塵之德,名別相,盡花藏一一德,同成花藏一塵,是同相,一一德,相望各異,是異相,由諸德故花藏一塵,得成,是成相,此一一德,恆住自法,不曾有作,是壞相。如一塵既爾,余亦如是,由此總別相,即緣成無碍。問何故爾耶。答,一由法性,本來常爾,二現所受用則由往因,具如經說。
「釋華嚴旨歸章圓通鈔」卷下、四二-左
「妙理圓成觀」云。但修一因,何得滿果。答:圓因若成,無不滿果,不滿果者,非圓因也。若爾,如諸知識,豈非圓因,果何不滿。答:常滿以一切佛,即心佛故,若爾,一切佛,是他成,自何不成。答:離佛無自故,常成法我未立故,不成。問:於此身中,土却諸見得成佛,不若竟窮於果海故,即得成佛,此身如何。答:身無別相,用彼本佛身,為自身相,此身是菩薩攝,生身常因果故爾。此與前身中義,有何異。答:前是一念圓信,此是初住終心故,不同爾。
「釋華嚴旨歸章圓通鈔」卷下、四二-左
「妙理圓成觀」云。今辨此義略分四別,一、唯因門,從無始時盡未來際,恆是菩薩修萬行故。二、唯果門,盡前後際,恆時佛故,何以故,德相全真,不墮時數,無盡極故,更無眾生可化度故。三、通因及果,謂有發心及成正覺,於一切時,念念發心,念念成佛。四、非因非果,謂無心可發,無佛可成,何以故,真法界中,無二性故。
「釋華嚴旨歸章圓通鈔」卷上、二十四-左
「神秀公他化自在主伴無碍觀」云。一為主不得,更有主伴亦爾者,如光明覺品,此處佛會中,見余佛會,何得主伴,主伴相見耶。答:彼約相入門故,有此憑相即義故,隨門取故。
「十句章圓通記」卷上、十-左
「神秀和尚果德依正難思觀」云。今依一味法界義,分為二:一、所依之體,二、能依之用。
「華嚴經三寶章圓通記」卷上、三八-左
「妙理圓成觀」(原文では因成觀)云。今成緣起者,由互相資,謂一文殊身,為能資。應舉體遍,應於諸緣,即一切色心等,為所資。應是以一一緣,皆有一文殊身也。
「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卷第三、三七-左
「妙理圓成觀」云。今就教辨者,謂緣生之法,情與非情,皆無自性,空有皆不俱,即有情正有時,非情必空故他即自,何以故。他無性以自作故,即有情修訂,是非情修訂也。經云「其身普周,等真法界」,釋曰:既等法界,非情門空全是佛故。又非情正有時,有情必空故,自即他,何以故。自無性以他作故,即非情無修無訂,是有情無修無訂,經云「善財觀樓閣時,廣博無量同於虛空」等,釋云,即此樓觀,遍周法界,有情門空,全是一閣故。
「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卷第四、一二-左
「神秀法師妙理圓成觀」云。今辨此義,略分四別。一、唯因門,從無始時,盡未來際,恆菩薩修萬行故,或純或雜,無有休息何以故。於一一行,無究竟故,眾生,不可盡故,無成佛也。文殊為諸佛師摩耶。為諸佛母,此並住因門攝化也。二、唯果門,盡前後際恆是佛也,何以故。德相全真,不墮時數,無盡極故,又無眾生可化度故。三、亦因亦果門,謂有發心及成正覺,於一切時念念發心,念念成佛故。四、非因非果門,謂無心可發,無佛可成,真法界中,無二性故。
「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卷第四、一九-左
「妙理圓成觀」云。問:但修一因,何得滿果。答:圓因若成無不滿果,不滿果者,非圓因也。若爾,如諸知識,豈非圓因,果何不滿耶。答:常滿以一切佛,即心佛故,若爾,一切佛,是他成,自何不成耶。答:離佛無自故常成法我未亡故不成。問:於此身中,亡却諸見,得成佛不。答:若亡見則窮於果海故,即得成佛,此身如何。答:身無別相。用彼本佛身為自身相,此身是菩薩攝生身,常因常果故爾。此與前信中義有何異。答:前是一念圓信,此是初住終心故,不同爾。
「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卷第六、五-右-左
「神秀公妙理圓成觀」云。三無性者,一、遍計無相觀中,所執情有即理無,理無即無相。二、依他無生中,幻有即性空,性空即無生。三、圓成中,隨緣即不反,不反即無性。
「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卷第六、五-左
「妙理圓成觀」云。一、三性。二、無性。三、雙融。初三性,各有二義。
「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卷第八、一一-右
「妙理圓成觀」云。言同體者,如舉此一文殊為同體多,一乃至云文殊為能資,應舉體遍於諸緣,即一切色心等緣,為所資,應是以一一緣,皆有一文殊身。
「白花道場發願文略解」一五-左
「神秀公妙理圓成觀」問云。裟婆,既當花藏正中剎種上,第十三重雜染土,如何。經說菩提道中,金剛地寶樹等境界,全是花藏本剎那。答:本不定本未不定末,裟婆,雖在十三層中,有淨穢所見,全是本剎,若非淨穢,全是末剎。
CBETA 编码:B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