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大般湼槃經
一
我曾听佛这样说。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当时,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韦提希的儿子,心中决定要攻打越祗人。他想:我要彻底消灭越祗人,让他们断子绝孙。虽说他们很强大。
二
于是他对摩揭陀国的宰相婆沙迦罗说:来,婆罗门,你去世尊那里,以我的名义礼拜佛足,问候世尊是否病痛少、烦恼少,是否健康安乐。你要对佛说:世尊,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向佛足顶礼,问候世尊是否病痛少、烦恼少,是否健康安乐。又说:世尊,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决定要讨伐跋耆人,他曾说:我要彻底消灭跋耆人,让他们断子绝孙,尽管他们很强大。凡是世尊所指示的,你要好好记住,回来告诉我,因为如来从不说虚妄的话。
三
确实,摩揭陀国的宰相瓦沙卡罗回答道。他下令准备好许多辆精美的车乘,自己坐上一辆车,带领侍从离开王舍城前往灵鹫山峰。凡是可以通车的地方都乘车前行,之后才下车步行到达佛陀的住处。到达后,与佛陀互相问候起居安好,接着坐在一旁。摩揭陀国的宰相瓦沙卡罗对佛陀说:世尊,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韦提希的儿子,向佛足顶礼,并问候您法体安康,少病少恼,身心轻安。他有意要征伐越祗人,曾说:我要消灭越祗人,让他们彻底覆灭。尽管他们非常强大。
四
那时,尊者阿难站在佛陀身后,用扇子为佛陀扇风。佛陀对尊者阿难说。
阿难,你听说过越祇人经常聚集在一起的事吗?
我听说越祇人常常聚集在一起。世尊。
阿难,只要越祇人经常集会团结,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阿难,你可知道越祇人同心同德地集会、行动和承担责任。
我听说越祇人同心同德相聚一处,相互扶持,共担责任。世尊。
阿难,只要越祗人始终团结一心,共同承担责任,他们必定兴盛,不会衰败。阿难,你可知道越祗人行事都遵循先祖传下的规矩,未建立的制度不妄立,已建立的制度不废除。
世尊,我听说越祗人做任何事情都遵循古代传下来的规矩,没兴起的事不去兴起,已经兴起的事不会废除。
阿难,越祗人无论做什么都遵循他们自古传下来的规矩。他们没有兴起的事不去兴起,已经兴起的事不废弃。这样他们就只会越来越兴盛。阿难,你可曾听说越祗人尊敬年长者并且听从他们的劝告?
我听说越祗人尊敬长辈并听从他们的劝诫。世尊。
阿难,只要越祇人仍能恭敬尊奉长辈并接受其忠告,他们必将兴盛,不会衰败。阿难,你可曾听闻越祇人不强迫本族女子与自己同居?
我听说越祇人不强迫本族的女子与他们同住。世尊。
阿难,只要越祗人不强迫本族女子与自己同居,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阿难,你可曾听闻越祗人恭敬供养城镇或乡村的神庙,不废止古时规定且遵行的正当祭祀?
我听说越祗人恭敬地供奉他们城市或乡村的神舍。他们不废弃自古以来规定的、所遵循的正当祭祀。世尊。
阿难,如果越祗人依然恭敬供奉他们城市或乡村的神舍,不废弃从前规定和遵循的正统祭祀,那么他们只会兴盛,不会衰败。阿难,你可曾听说越祗人对诸位阿罗汉有适当的保护、防卫和供养,那些在远方的人会来到境内,而已经在境内的人会安居无忧。
我听说越祗人对诸位阿罗汉有适当的保护、防卫及供养。那些远在外地的阿罗汉将来到越祗境内,已在境内的则会平安居住。世尊、阿难,只要越祗人仍对诸位阿罗汉保持适当的保护、防卫及供养,远在外地的会前来境内,已在境内的会安居乐业,那么他们只会兴盛,不会衰败。
五
于是佛陀对摩竭陀国的宰相瓦沙卡罗婆罗门说:婆罗门,过去我曾住在毗舍离的沙然达达神庙,用这七种兴盛之法教导越祇人。只要这七法还存在于越祇人中,只要越祇人仍然互相教导这七法,婆罗门,他们只会兴盛,不会衰败。
当时,摩揭陀国的宰相瓦沙卡罗对佛陀说:乔达摩,如果越祇人具备这七种兴盛法中的任何一种,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更何况他们拥有这七种法。如果是这样,乔达摩,摩揭陀国王是无法征服越祇人的,除非在战争中运用计谋,或者离间他们的盟友。国事繁忙,现在请允许我告辞。佛陀说:婆罗门,你应当知道合适的时机。
当时,摩揭陀国的大臣瓦沙卡罗听闻佛陀的教诲,心中欢喜,便起身离去。
六
瓦沙卡罗离开后,佛陀对尊者阿难说:阿难,你去通知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比丘们都到讲堂集合。
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他随即前去召集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比丘们全部聚集到讲堂。回来后他向佛行礼,退到一旁站立说:世尊,比丘僧众已经齐集讲堂,只等圣者指示时机。
那时佛陀从座位上起身,走向讲经的殿堂。坐下后,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我将为你们讲解七种兴盛之法。你们要专心听好。
世尊,诸比丘回答道。
佛陀告诉比丘们:第一,比丘们要经常集会;第二,集会时要团结一心,共同承担僧团事务;第三,要遵守戒律,未制定的戒条不妄立,已制定的戒条不废除;第四,要恭敬有德行的长老,接受他们的教导;第五,不被轮回的贪欲所动摇;第六,安于隐居;第七,保持内心专注,这样善知识的同修就会前来,新来者也能安心修行。只要比丘们遵行这七条法则,互相勉励,僧团必将兴盛不衰。
七
各位比丘,还有七种兴盛法,我要为你们解说,请专心聆听。
世尊,诸比丘回答道。
世尊告诉比丘们:第一,比丘们不贪恋世俗事务;第二,他们不热衷于闲聊;第三,他们不懒惰懈怠;第四,他们不喜欢四处交际;第五,他们没有邪念,也不被邪念控制;第六,他们不与恶人结交或为伴;第七,他们不因证得小成就就停止追求最高圣果。只要比丘们坚持这七种兴盛之法,并互相教导劝勉,他们就只会日益兴盛,不会走向衰败。
八
各位比丘,还有七种兴盛法,我要为你们解说,请专心聆听。
世尊,诸比丘回答道。
世尊说:只要比丘们还具备一信心、二惭愧心、三敬畏恶行、四广学多闻、五精进修行、六警醒不懈、七具足智慧,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只要这七种兴盛之法仍存在于比丘们中间,只要他们仍以此相互劝勉教导,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
九
各位比丘,还有七种兴盛法,我要为你们解说,请专心聆听。
世尊,诸比丘回答道。
世尊告诉诸位比丘:比丘们应当持续修习七种觉悟之道。一是正念觉支,二是择法觉支,三是精进觉支,四是喜觉支,五是轻安觉支。
六
禅定菩提分,第七是舍菩提分。这些法门只会兴盛,不会衰败。只要这七种兴盛法仍存在于比丘们中间,只要他们仍以此相互教导,那么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
十
各位比丘,还有七种兴盛法,我要为你们解说,请专心聆听。
世尊,诸比丘回答道。
佛陀说:比丘们,只要比丘们还具备一、无常观,二、无我观,三、不净观,四、邪念危险观,五、舍离观,六、心清净观,七、涅槃观,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只要这七种兴盛之法还存在于比丘们中间,只要他们依然互相教导这些观念,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
十一
比丘们,还有六种兴盛之法,我将为你们宣说,请专心聆听。
世尊,诸比丘回答道。
世尊说:比丘们,如果比丘们无论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都做到以下六点,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
一、以身体慈悲对待同修;
二、以言语慈悲对待同修;
三、以心意慈悲对待同修;
四、公平分配从僧团获得的合法物品,并与善友分享,哪怕只是钵中的食物;
五、无论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都与圣者共住,修习圆满、无缺、清净、增长智慧、为智者称赞、不被后世欲望污染的德行;
六、与圣者共住时,无论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都秉持能彻底灭除痛苦的正见。
只要这六种兴盛之法存在于比丘中,只要他们继续以此互相教导,他们就只会兴盛,不会衰败。
十二
世尊居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顶,与众多比丘一起宣说关于戒律、禅定和智慧的法要。他说:修持戒律能带来禅定的巨大利益和果报,修习禅定能产生智慧的巨大利益和果报,培育智慧则能使心灵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包括欲望的烦恼、存在的烦恼、邪见的烦恼和无明的烦恼。
十三
那时佛陀在王舍城随缘安居后,对尊者阿难说道:来吧,阿难,我们去安巴拉提卡。
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前往安巴拉提卡。
十四
在安巴拉提卡,佛陀住在王宫里。他也向比丘们宣说了关于戒、定、慧的法要。他说,修习戒律能带来定的巨大利益与果报,修习禅定能带来慧的巨大利益与果报,修习智慧则能使心从烦恼中解脱——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
十五
那时,世尊在安巴拉提迦随意居住后,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那烂陀。
世尊,尊者阿难答道。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前往那烂陀。到达后,佛住在帕瓦哩卡的芒果林中。
十六
那时,尊者舍利弗来到佛的住处,向佛行礼后,坐在一旁,对佛说:世尊,我对如来有这样的信心: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在深广智慧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沙门或婆罗门能比如来更伟大、更聪慧。
舍利弗,你所说的如同狮子吼一般伟大而勇敢。舍利弗,确实,你发出无比欢喜的歌声。你当然知道久远过去世的诸佛成为阿罗汉、正等正觉。你是否以你的心领悟了他们的心,并且觉察到他们的行为、智慧、生活方式以及所证得的解脱。
佛陀啊,事实并非如此。
舍利弗,既然如此,你自然知道久远劫中未来诸佛成为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你是否以己心了知彼心,并觉知其行为、智慧、生活方式及所证得的解脱?
世尊,并非如此。
既然如此,舍利弗,至少你应当知道我是现世的阿罗汉,是正等正觉者。难道不是你的心已了悟我的心,并觉知我的操行、智慧、生活方式及所证得的解脱吗?
佛陀啊,事实并非如此。
既然如此,舍利弗,你无法通过自己的心去完全了知过去、现在和未来阿罗汉及诸佛正等正觉的境界。舍利弗,为何你能如此自信地说出如狮子吼般豪迈无畏的言语?又为何发出这般充满欢喜的赞叹?
十七
世尊,我无法理解过去、未来及现在阿罗汉、正等正觉诸佛的心,我只知道传承的信仰。世尊,就像国王在边境有一座城,城墙、城基和城楼都非常坚固,而且只有一扇门。守门人精明机智,拒绝陌生人,只让认识的人进入。当他巡视城池周围时,或许没有发现城墙连接处或有小孔缝隙能让小猫进出,但他知道任何较大的动物若要进出此城,必须经过这扇门。世尊,我所知道的传承信仰也是如此。世尊,过去世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诸佛舍弃了贪、嗔、懒惰、烦恼、困惑这五种障碍,这些心病会使解悟变得薄弱。他们保持心念于四正念,并修习七菩提分,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果位。未来世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诸佛也将如此修行。
十八
世尊住在王舍城那烂陀的帕瓦哩卡芒果林中,对众比丘开示有关戒定慧的法义。他说:修持戒律能带来禅定的极大利益与果报,修习禅定能产生智慧的极大利益与果报,培育智慧则能使心灵彻底解脱诸漏——欲漏、有漏、见漏以及无明漏。
十九
那时,世尊在那烂陀随缘住了一段时间后,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拔塔里村。
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前往拔塔里村。
那时,拔塔里村的在家信徒们听说佛陀已经到达那里。他们前往佛陀所在之处,向佛陀行礼,坐在一旁后对佛陀说:世尊慈悲,请您到村里的休息室歇息。佛陀默然应允。
二十一
拔塔里村的各位在家信徒得知佛陀已接受邀请,从座位上起身向佛陀行礼,右绕完毕后,便前往村中的休息室。到达后,他们在地上撒上细沙,铺设地毯,摆放水瓶并悬挂油灯。随后他们又回到佛陀面前行礼,坐在一旁后向佛陀禀告:世尊,村中休息室已全部准备妥当,细沙、地毯、水瓶、油灯均已安置完毕,恭请您随时前往。
二十二
那时,世尊穿好衣服,拿着钵盂,与大比丘僧众一同前往村里的休息室。到达后,众人洗脚进入室内。世尊靠着中间的柱子坐下,面朝东方。比丘僧众们也洗脚入室,靠着西侧围绕佛陀而坐,面朝东方。拔塔里村的众居士同样洗脚进入室内,靠着东墙坐在佛陀对面,面朝西方。
二十三
这时,世尊告诉拔塔里村的在家信众们说:各位居士,行恶不正直有五种过失。哪五种?第一,行恶不正直的人因懒惰而陷入贫困;第二,他的恶名广为流传;第三,无论他加入任何团体,无论是刹帝利、婆罗门、居士还是沙门,都会感到羞愧不安;第四,临死时忧心忡忡;第五,死后堕入地狱。各位居士,这就是行恶不正直的五种过失。
二十四
各位居士,这是行善的五种利益。哪五种呢?第一,行善者因为行为正直、勤奋努力,能够获得巨大财富。第二,善名远扬。第三,无论他参加任何团体,如刹帝利、婆罗门、居士或沙门,他都能保持自信和镇定。第四,临终时没有忧虑。第五,身体衰亡、生命终结后,能够往生天界。各位居士,这就是行善的五种利益。
二十五
那时,世尊向拔塔里村的在家信众说法直到深夜,使他们全都心生欢喜。世尊说道:各位居士,如今夜已深,应当知道时间了。是的,世尊。他们这样回答后,就从座位起身,向佛陀行礼,绕佛右行后离去。在他们离开后不久,世尊也回到了自己的僧房。
二十六
那时,摩竭陀国的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为了抵御越祇人,在拔塔里村建了一座城。同时,有无数神明在拔塔里村划分了数千块宅地。那些属于大威力的神明的宅地,他们就怂恿最有权威的国王大臣去那里建造居所;属于中等神明的宅地,他们就怂恿中等的国王大臣去那里建造房屋;属于下等神明的宅地,他们也怂恿下等的国王大臣去那里修建房舍。
二十七
这时,佛陀以他超凡的天眼看见成千上万的天神在拔塔里村划分宅地。他在黎明时分起身对尊者阿难说:阿难,谁在拔塔里村建造城池?
世尊,摩揭陀国的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城池,用来防御越祇人。
二十八
阿难,摩竭陀国的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为了抵御越祇人,在拔塔里村修筑城墙。他们曾与忉利天的天神约定。我以伟大、清明、超人的天眼,看见成千上万的神祇在拔塔里村划分宅地。凡是宅地都属于拥有大威力的神祇。他们鼓动最有权威的国王大臣去那里建造住宅。低等神祇也是如此。(全文见本章第二十六节。)阿难,当雅利安人仍频繁往来、商人聚集时,这座拔塔里子城将成为大都市和商业中心。但此城将面临三种危险:一是火灾,二是水患,三是朋友反目。
二十九
这时摩揭陀国的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来到佛陀面前,互相问候起居。他们站在一旁后对佛陀说:恳请世尊慈悲应允今天与比丘僧众到我们家用午餐。佛陀默然应许。
三十
摩竭陀国的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得知佛陀应允后,各自返回家中。到家后,他们准备好甜粥和糕饼,随后前来禀告佛陀:世尊,一切准备就绪,请圣尊择时前往。
那时,世尊清晨穿好袈裟,拿着钵盂,与大比丘僧众一同前往摩揭陀国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的住所。到达后,世尊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摩揭陀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亲手奉上甜粥和糕饼,从佛陀开始,一直到众比丘僧。佛陀用完斋,放下钵盂后,他们拿来两张小凳子,坐在世尊身旁。
三十一
众人就座后,佛陀用偈颂赞叹道。
但凡有智慧的人住在这里,
供养僧众,能自我约束的善人,
以此功德回向给守护家园的神明,
彼此行礼,彼此敬重,
他们以仁慈相待,
如同母亲对待独子,
受神明护佑的人,
他们常得安乐。
佛陀用诗句称赞了摩竭陀国的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后,便从座位上起身离开了。
三十二
那时摩揭陀国的大臣苏尼陀和瓦沙卡罗跟随在佛陀身后说:今天沙门乔达摩从哪个城门出去,那个城门就将称为乔达摩门;从哪个渡口过河,那个渡口就将称为乔达摩渡。后来佛陀所出的城门确实被命名为乔达摩门。
三十三
这时世尊走向河边。当时恒河水位高涨泛滥。想要渡河的人寻找船只,或寻找木筏,或寻找浮囊。世尊此时犹如力士屈伸手臂的瞬间,就从恒河此岸消失,与众多比丘僧众一起出现在恒河彼岸。
三十四
那时,世尊看见有人寻找船只、木筏或浮具,想要渡河,便说了一首偈:
在这虚幻世间正捆绑木筏的人。
已渡过苦海的人。
搭建桥梁以跨越沼泽。
他是智者。他是得救者。
CBETA 编码:B001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