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大般湼槃經
一
这时世尊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柯提村。
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前往柯提村。到了之后,佛陀就在村里住下。
二
那时,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因为未能明白四种圣谛,我们长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哪四种呢?比丘们,就是苦的真理,苦的原因的真理,苦的灭除的真理,以及通向苦灭的道路的真理。比丘们,若能明白这四种圣谛,就能断尽欲望,灭除存在的因缘,从此不再受生。
三
世尊说完这些话后,又以偈颂说道。
因未能明白四圣谛的真理,
所以长期在生死中流转。
如今已经觉悟,
则生死的根源已断,
痛苦的根由已灭,
从此不再轮回受生。
四
世尊在柯提村居住时,也曾向比丘们宣说关于戒定慧的教法。他说:修持戒律能带来禅定的巨大利益与果报,修习禅定能获得智慧的巨大利益与果报,培养智慧则能使心从烦恼中解脱——即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这些烦恼。
五
当时,世尊在柯提村随缘居住后,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那低卡。
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于是,佛陀与大比丘僧众向那低卡行进。抵达后,佛陀住于砖屋。
六
那时,尊者阿难来到佛前,向佛行礼后坐在一旁,对佛说:世尊,有位叫沙尔哈的比丘死在那低卡,他转生到哪里了?命运如何?世尊,有位叫难陀的比丘尼死在那低卡,她转生到哪里了?命运如何?同时他还问到优婆塞苏达塔、优婆夷苏伽塔、优婆塞卡苦陀、羯𩜁伽、尼卡达、卡提沙跋、兔他、山兔他、苏跋陀等人,他们转生到哪里了?命运如何?
七
阿难,沙尔哈比丘在此世已断尽身漏,证得心解脱、慧解脱,成就阿罗汉果。阿难,难陀比丘尼已斩断将众生系缚于欲界的五种束缚,往生天界,于彼处涅槃后不再返回此世。阿难,优婆塞苏达塔已断除三结,减弱贪嗔痴,证得斯陀含果,仅需一次轮回便能终结苦厄。阿难,优婆夷苏伽塔已断除三结,获得不堕恶趣的须陀洹果,必将证悟佛果。阿难,优婆塞卡苦陀已斩断将众生系缚于欲界的五种束缚,往生天界,于彼处涅槃后不再返回此世。阿难,优婆塞羯𩜁伽、尼卡达、卡提沙跋、兔他、山兔他、跋陀、苏跋陀等,皆已斩断将众生系缚于欲界的五种束缚,往生天界,于彼处涅槃后不再返回此世。阿难,另有五十余位优婆塞命终于那低卡,亦复如是。阿难,更有九十余位优婆塞命终于那低卡,已断除三结并减弱贪嗔痴,证得斯陀含果,仅需一次轮回便能终结苦厄。阿难,另有五百余位优婆塞命终于那低卡,已断除三结,获得不堕恶趣的须陀洹果,必将证悟佛果。
八
阿难,人有生必有死,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每死一个人都来问我,会让我疲惫不堪。所以阿难,我要为你宣说法镜。如果圣弟子拥有此法镜,就能预知自己的未来:地狱业报已尽,不会堕入畜生、饿鬼等恶道,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必定能成就佛道。
九
阿难,什么是法镜?如果圣弟子拥有它,就能预知未来:地狱已毁,我不会堕入畜生、饿鬼及其他恶道。阿难,所谓圣弟子在世间的信仰包括:信佛,相信佛陀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信法,相信佛所说的法能利益世间,永恒不变,为大众所欢迎,能开示解脱之道,使智者各自证悟;信僧,相信僧众是佛的弟子,修持八正道的四个阶段,行为正直,遵行佛法,具足清净戒律。他们值得恭敬礼拜,是世间无上的福田,为善人所喜爱。他们的戒行无缺无犯,纯净无染,能使人解脱,为智者所称赞,不被欲望或对外在行为的迷信所玷污,并能助长禅定。
阿难,这是法镜。若有圣弟子拥有它,便能预知自己的未来:地狱已经毁灭,我不会堕入畜生、饿鬼及其他恶道。我已证得不堕恶趣的须陀洹果,必将成就佛果。
十
佛陀在那低卡砖屋居住时,也对众比丘这样宣讲关于戒定慧的法要。他说:修持戒律,禅定就会获得大利益与大果报;修习禅定,智慧就会获得大利益与大果报;培育智慧,心就能从诸漏中解脱——欲漏、有漏、见漏以及无明漏。
十一
那时,世尊在那低卡随意居住后,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前往毗舍离。
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于是佛陀与大比丘僧众一同前往毗舍离。到达后,佛陀住在菴婆婆梨园。
十二
佛告诉各位比丘说:各位比丘,比丘应当收摄心神,安住正念,这是对我们的教导。
十三
诸位比丘,什么叫做比丘收摄心念、安住正念?比丘应当借着这个身体观察身体,精进不懈,收摄心念、安住正念,舍弃对世间的贪求与忧恼。他观察感受、观察心念、观察诸法也是如此,精进不懈,收摄心念、安住正念,舍弃对世间的贪求与忧恼。
各位比丘,什么叫比丘自我约束?当比丘前进后退、瞻前顾后、屈臂伸臂、穿衣持钵、饮食咀嚼、大小便时,行住坐卧、睡眠觉醒、言谈静默,都要收摄心意安住正念。各位比丘应当收摄心意安住正念,这就是我们对你们的教导。
十四
那时,歌女庵婆婆梨听说佛陀已经来到毗舍离,住在她的芒果林中。她立即命人备好许多精美的车乘,自己乘上一辆车,带领随从离开毗舍离前往她的园林。能行车的地方都乘车前进,之后便下车步行来到佛陀的住处。到达后,她向佛陀行礼,坐在一旁。接着,薄伽梵为她开示佛法,使她心生欢喜。
妓女菴婆婆梨听闻佛陀开示的法义后,内心充满欢喜。她恭敬地对佛陀说:恳请世尊慈悲应允,明日带领众比丘僧到我家接受午斋供养。
佛陀沉默地接受了邀请。他知道佛陀已经同意,于是从座位起身,向佛陀行礼,向右绕行后离开。
十五
那时毗舍离的隶车族人听闻佛陀已抵达毗舍离,住在庵婆婆梨园。他们下令备好许多装饰华丽的车辆,各自登上一辆车,在随从陪同下离开毗舍离城。这些人中有的显现暗色,穿着青色服饰,佩戴青色衣饰;有的显现黄色,穿着黄色服饰,佩戴黄色衣饰;有的显现红色,穿着红色服饰,佩戴红色衣饰;有的显现白色,穿着白色服饰,佩戴白色衣饰。
十六
那时,歌女菴婆婆梨和那些贵族少年的车轴相连、车轮相碰、车轭相触。贵族们对她说:菴婆婆梨,为何你与这些贵族少年的车轴相连、车轮相碰、车轭相触?
因为我已邀请佛陀和比丘僧众明天来家中用午斋。
庵婆婆梨给你们十万,把这斋让给我们。
即使你将整个毗舍离及其属地都赐予我,我仍不会放弃这殊胜的供养。
于是众贵族拍手称赞,这位芒果树女获胜,我等皆被她所胜过。他们便前往庵婆婆梨园。
十七
世尊见到这群离车族人从远方而来,便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啊,未曾见过忉利天众天神的比丘,应当观察这群离车族人,细看这群离车族人,将他们与忉利天众天神相比。因为他们与忉利天众天神并无差别。
十八
所有贵族在车辆可通行的地方都乘车前行,之后下车步行前往佛陀的住处。到达后,向佛陀行礼,坐在一旁。随后,薄伽梵向他们宣讲佛法,使他们心生欢喜。贵族们对佛陀所讲的法义深感喜悦,于是对佛陀说:恳请世尊慈悲应允,明日与大比丘僧众一同到我们家中接受午斋供养。
各位长者,我已应允明日前往歌女菴婆婆梨处赴午宴。
这时,各位隶车族人都拍手赞叹说:这位杧果女胜出了。我们都被这位杧果女超越了。
车族众人对佛陀的教导表示感激和认同,随即从座位起身,向佛陀行礼致敬,向右绕行后离去。
十九
那时,歌女庵婆婆梨在清晨时分于自己家中准备了甜粥和糕饼,便向佛陀禀告:世尊,一切已准备妥当,只待您慈悲应时而来。
那时,世尊清晨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带领众多比丘前往歌女庵婆婆梨的住处。到达后,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歌女庵婆婆梨亲手献上甜粥和糕饼,从佛陀开始依次供养所有比丘僧众。
佛陀用完斋饭,洗净双手与钵盂。歌女庵婆婆梨取来一张矮凳,恭敬坐在佛身旁禀告:世尊,我愿将此园林供养佛陀及比丘僧团。世尊接受供养后,为她开示妙法,令其心生欢喜,随即从座起身离去。
二十
世尊住在毗舍离庵婆婆梨园时,同样向比丘们开示戒定慧的教法。他说:修持戒律能带来禅定的广大利益与果报,修习智慧能带来禅定的广大利益与果报,修习智慧能使心从烦恼中解脱,即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
二十一
那时,世尊在菴婆婆梨园随缘住了一段时间后,对尊者阿难说:来吧,阿难,我们去白鹿瓦村。
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前往白鹿瓦村。到达后,佛陀住在白鹿瓦村。
二十二
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你们各自到毗舍离附近的亲友、熟人或者知己那里度过雨季,我将在白鹿瓦村度过雨季。比丘们回答:他们便在毗舍离附近的亲友、熟人或者知己那里度过雨季,而佛陀则在白鹿瓦村度过雨季。
二十三
那时佛陀在雨季突然患了严重的痢疾,几乎丧命。但他收摄心神,保持正念,默默忍受,毫无怨言。
世尊心想:若我不告诫弟子、未向比丘僧众辞别便入涅槃,实为不妥。此刻当以坚定意志降伏此病,住世度过应享寿量。于是佛陀以强大心力克服病痛,延续住世因缘。此后疾病逐渐痊愈。
二十四
世尊不久便痊愈了。病愈后,他走出房间,坐在树荫下的座位上。这时,尊者阿难走到佛前,向佛行礼,坐在一旁后,对佛说:世尊,我曾见过您健康时的样子,也见过您如何受苦。世尊,当我看到佛陀生病时,虽然我身体虚弱如藤蔓,神志昏沉不辨方向,但一想到如果世尊没有将遗教传给比丘僧众,您就不会证取涅槃,我便稍感安慰。
二十五
阿难,比丘僧众是否期望我留下教诲?阿难,我所讲的法,无论显说或隐说,并无差别。如来对于法没有秘密,不会吝啬而不传授。阿难,如果有人这样想:“我要引导僧众”,或“僧众以我为依靠”,那么这个人应当为僧众制定教言。但如来没有这样的想法。阿难,为何如来应当留下关于僧众的教诲呢?阿难,如今我已年老体衰,生命旅途将尽,寿命将满。我已八十岁了,就像一辆旧车,勉强修理还能行驶。阿难,我想如来的身体也是如此,需要善加调养。阿难,只有当如来停止顾念外事,一切感觉都已止息,进入灭想定时,如来的身体才能真正安稳。
二十六
因此,阿难,你要以自己为明灯,以自己为依靠,不要以他人为依靠;要以佛法为明灯,以佛法为依靠,不要以他人为依靠。阿难,什么是比丘以自己为明灯,以自己为依靠,不以他人为依靠?以佛法为明灯,以佛法为依靠,不以他人为依靠?
阿难,比丘应当观察身体,精进不懈,收摄心神,安住正念,舍弃世间的贪欲和忧愁。观察感受、观察心意和观察诸法,也是如此。阿难,这就是比丘以自己为明灯,以自己为依靠,不依赖他人;以佛法为明灯,以佛法为依靠,不依赖他人。
阿难,无论现在或我离世后,若有人以自己为明灯,以自己为依靠,不依赖他人;以佛法为明灯,以佛法为依靠,不依赖他人。阿难,这样的比丘在我弟子中将达到最高境界,但必须勤于修行。
第二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