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略釋
现今根据宗喀巴大师父子及无与伦比的上师札迦大师的著作,简要摘录部分阐释正理的论述。解释此部分分为三点:
甲一 论前义、甲二 论正义、甲三 论后义。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两点:乙一 解释论题、乙二 说明敬礼。现在开始第一点。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这部论题的梵语名称是阿毗三昧耶 阿朗迦罗 那摩 般若波罗蜜多 邬拔提沙奢萨哆啰。汉语将阿毗三昧耶译为现观,阿朗迦罗译为庄严,那摩译作名曰,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慧到彼岸,邬拔提沙译为教授,奢萨哆啰译为论。
所谓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广本(初会)、中本(二会)、略本(四会)三部中难以通达的义理,此论能使人容易理解,因此称为教授。此论具备整治与救拔两种功德,所以称为论。(依据世亲解释正理论的含义)此论又能现前亲证,故称为现观。譬如世人容貌仪表端正庄严,又佩戴众多美妙饰物,用镜子映照显现,倍增欢喜。同样,般若自体极为深奥微妙即是自体庄严,再以七十种义理加以装饰,在此论中映照显现,能使智者倍增欢喜,因此此论名为庄严。(即明显庄严)。
接下来解释敬礼部分。向一切佛菩萨致敬。
那些将梵文译为藏文的译师们,为了使一切障碍得以消除,为了使翻译事业圆满成功,为了让人们知道这部论属于经藏范畴,以及为了证得无上菩提,所以在翻译之前,恭敬礼拜一切诸佛菩萨。
第二,解释正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正式表达敬意并说明作者的意愿;第二部分,为喜欢详细解说的人分别详细说明;第三部分,为喜欢简略的人再次简要说明。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追求寂静的声闻依靠遍智,
被引导趋向最极寂灭,
乐于利益众生的行者,
道智使其成就世间福祉。
诸佛因具足种相智,
宣说种种妙相法门,
作为声闻、菩萨、佛陀,
四圣之母我虔敬礼赞。
慈尊在撰写论典前,首先礼赞三种智慧,为使所教化众生对般若佛母生起清净信心,由此因缘将获得解脱及一切种智。现今正申明敬礼并阐明造论誓愿令其究竟,如同诸位善士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舍弃所发愿力。此段解释敬礼的目的。归敬颂文义分为两段,即称赞与敬礼。称赞又分两部分:正赞三种智慧的功德、其次称赞其为四圣之母。最初赞一切智,谓其能引导所教化众生证得寂灭。赞道相智,谓其能成办三种所教化众生所求的利益。赞一切相智,谓其能转动法轮。依此次序,即颂文前三句(汉文译作前六句)。最后一句(译作两句),即称赞其为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四圣之母。首句正式标明声闻也兼指独觉,因他们为求自利而趋向涅槃与声闻相同,故未分别说明。我敬礼者,即表明以三业至诚敬礼那四圣之母般若波罗蜜多。此段解释敬礼的概要意义。
慈尊在造论之前首先礼敬三智。对于依赖补特伽罗的声闻、独觉等追求寂灭苦集二谛者,因其能遍知蕴处界法皆为补特伽罗无我的一切智,引导他们趣向有余依、无余依寂灭涅槃的妙果,故而礼敬此智。再者,对于依赖补特伽罗而求饶益众生的菩萨,因其通达三道无我的道相智,能成办世间三类种性众生的利益,故而礼敬此智。又因诸佛具足一切相智,通达一切相皆无我,作为说法的增上缘,宣说种种法藏诠释一切相,故以三业恭敬礼敬此智。此即解释敬礼文的含义。
为乐于广闻者详细解说,分为三部分:第一是论述所涉及的意义,第二是整个论典的总体意义,第三是整个论典的文字意义。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大师在此宣说,一切相智之道,非他人所能领悟,乃十法行之本性。
经义安住正念,具慧者方能得见,为使众生易于理解,故而造此论典。
为了赞颂礼敬而撰写这部正论。此论阐释广、中、略三种《般若经》,其解释经典的仪轨正如世亲菩萨所言:讲经者应先说明目的、概要、经文含义、前后关联及答疑。为便于理解,采用五部分进行解说。
开篇两颂"大师于此说"至"是造论所为",阐明著论目的(即论著的功用与成果)。从"般若波罗蜜"到"四相正宣说"共十五颂,概述全论要义。自"发心为利他"至第八品末句"许法身事业"的二十七处止观,详解七十种法义。文中"次一切智性""次由入狮子"等连接词,体现前后文义贯通。诸如"法界无差别""若谁于何义""不可说义中"等段落,皆为解答疑难。通过这五部分阐释,能使听者生敬、易解、除疑、起信。
正如世亲菩萨所说:知晓经典殊胜,听闻持诵时自然生敬,故先阐明宗旨。理解宗旨需知概要,知概要需明经文,前后次第则由关联与答疑确保无违。求法者因现见究竟利益,方能恭敬受持。为引发对经典的希求,故先说宗旨。要确证此宗旨,需先掌握概要;欲详知概要,则须研习经文;欲使论典前后连贯,需借助衔接文字;欲消解前后矛盾,则需解释疑难。
在最初解释造论目的的部分,"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这两句,阐明所诠释的教法。"非余所能领"这句,说明此法的殊胜性。接下来三句,阐明最终所求的佛果。最后两句,直接说明造论的本意。正是为了让末法时代的众生能够容易理解如来所说的般若深义。至于前后关联的深意,在文中已隐含表述。
总之,这部论典所阐释的内容,就是佛陀在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划分为八种现观境界,所开示的关于一切相智之道、发菩提心等十种修行法要。这八种现观境界,绝非外道或小乘修行者所能领悟,因为他们未曾精勤闻思方广大乘经典。本论也有其最终指向的修证果位——通过以发心等十法为实践核心的经教要义,安住于闻思正念的聪慧菩萨,即能现量证得此境。如今造作此论并无重复经典的过失,因为依靠此论能令经义易于理解,这正是造论的根本目的所在。
丙二
全论总义分为两部分:丁一略标论体、丁二随标广释。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戊一标能所释、戊二标能释数。现在是第一部分。
般若波罗蜜,通过八种方式正确解说。
《现观庄严论》通过能诠释的八品和所诠释的八事,正确阐释了广、中、略三种《般若经》的义理。因此,这部论也可解释为教、道、果三种般若,即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究竟般若。
戊二标明解释的数目。
普遍相智与道智,
次第通达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
乃至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
及法身共为八。
本论阐释的义理包括: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证得一切相的修行、登顶的修行、循序渐进的修行,于一刹那现证菩提的修行,以及法身果位。
丁二
按照标题详细解释,分为三部分:戊一 详细解释三智的本质、戊二 详细解释四加行的本质、戊三 详细解释法身的本质。首先说明一切相智。
发心与教授,
四种抉择分,
正行之所依,
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
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
是佛遍相智。
体现一切相智本质的要素共有十项。发起誓愿求取佛果称作发心;实现誓愿的方法称作教授;初次证悟空性的修行称为四顺决择分正行。大乘修行的根本依据是法界本具的种性。大乘修行中破除错误认知的基础是所缘境。大乘修行的终极目标是所证果位。这种修行需要发起广大心量,称为无披甲正行。修持过程需勇猛精进,称为趣入正行。还需积累两种广大资粮,称为资粮正行;必定成就一切相智的修行,称为出生正行。以上即是体现一切相智的十项要素。
接下来说明道相智。
使其隐蔽不明等,弟子如麟角般稀少之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赞叹事业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诸聪慧菩萨,如是说道智。
阐明道相智本质的内容是:由于如来本具的光明,使得诸天神的光芒黯然失色等,这些都属于道相智的组成部分。在认知声闻弟子道之道相智、认知麟喻独觉道之道相智、认知菩萨道之道相智中,包含见道与修道两种。第一种是指具备现世与来世广大利益的大乘见道;第二种是指修道的作用,或是通过修习修道所获得的利益,以及信奉般若为三种利益,依循同一根本的殊胜见解而进行的修道。殊胜见解修道的利益包括:通过赞美、侍奉、称颂的修道,能够将自己与他人所有善根转化为大菩提组成部分的回向修道,对自他善根深切随喜的无上修道。这种殊胜见解、回向、随喜三种修道,属于有漏修道(即后得分别智)。获得究竟智慧德行的因,称为引发修道(或称正行修道)。获得究竟断除烦恼德行的因,称为最清净,即清净修道。这些聪慧菩萨现观道相智,以这十一种法门来阐述说明。
完全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无上智慧。
智慧不滞留于轮回诸有,慈悲不执著于涅槃寂静。若无方便则道远,具足方便即非遥。
所对治与能对治诸法,加行与平等性,声闻等圣者所见真谛,一切智慧皆如此显现。
体现一切智本质的,是指对待世俗现象时能够破除执着实有边见的现观种类,即大乘圣者的现观境界。这是通过智慧不执着于轮回境界的道相智;同时对待世俗现象时能够破除执着寂静边见的现观种类,即大乘圣者的修道境界,这是通过慈悲不滞留在涅槃境界的道相智。
缺乏殊胜方便与智慧结合的,就是不具备方便、远离究竟的一切智。具备殊胜方便与智慧结合的,就是具足方便、不远离究竟的一切智。这两者依次对应着需要对治的一切智与能够对治的一切智。
这里所修持的对治实执的正确方法,就是菩萨的修行实践。被破除实执智慧所摄持的修行,就是修行平等性。大乘的真理现观境界,即是见道位。
就安立的基础而言,在声闻、独觉等圣者身上建立的一切智概念,可以通过这九种法门来阐释。
戊二
详细解释四种加行的体性,分为四部分:第一,解释圆满众相加行的体性。
修行种种加行法门,
功德过失与本性义理,
随顺解脱的抉择之道,
有学圣者永不退转众。
涅槃寂静平等性智,
无上清净佛国净土,
圆满证得一切诸法相,
此中具足善巧方便力。
圆满一切相加行的本体,是指所修持的行相以及能修持的各种加行。加行的功德、加行的过失、加行的性相,大乘顺解脱分、大乘顺决择分,有学不退转僧众的不退转相,安立法身的三有寂灭平等加行、安立受用身的严净无上佛土加行、安立化身的善巧方便加行,这就是圆满一切相加行的十一种法。
其次解释顶加行的本质。
这种相状及其增长,
坚固稳定的心遍住于一切处,
在见道与修道的过程中,
各自有四种分别。
四种能对治的法门,
无间断的三摩地,
以及各种邪见执著,
这就是顶现观。
顶加行的本质,是指在获得顶加行十二相中任一相时的最初顺决择分,其功德远超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数量佛陀所得的十六种增长的第二顺决择分;了悟三智并随顺其智慧,以及在利他方面不可动摇、获得坚固稳定的第三顺决择分;引发见道功能成熟,心能安住于无边三摩地的第四顺决择分。见道顶加行与修道顶加行,是指在这两种道中各有四种分别的四种真实对治方法。接着是指无间三摩地的顶加行,以及应当去除的错误行为。通过这八种方法来诠释顶加行。
三释渐次加行的体性。
在逐步修证的过程中,共有十三种修行方法。
渐次修行的内容有十三种:六波罗蜜多的六种渐次修行,忆念三宝的三种渐次修行,忆念天、布施、持戒的三种渐次修行,以及无性自性的渐次修行。这些就是代表渐次修行的十三种方法。
四大刹那修持之体。
刹那间悟得菩提,
因相分为四种。
刹那修行的本质只有一个,根据表现不同而分为四种:异熟刹那修行、非异熟刹那修行、无二刹那修行、无相刹那修行。
戊三 详细解释法身的本质。
自性圆满的报身,
其余种种化身,
法身以及事业,
四相如实宣说。
正说法身有四种:自性身、圆满受用身、其余化现之身,以及智慧法身及其所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