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略釋
全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是详细解释三智,第二是详细解释四加行,第三是详细解释法身。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三:第一是解释所求的一切相智,第二是解释趋向彼方便的道的相智,第三是解释净道的相智的支分一切智。第一部分又分为三:第一是解释为求一切相智所发的誓愿,第二是解释为成就彼誓愿而显示的方便教授,第三是解释按照教授所修的正行。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发心为了利他,追求正等菩提,这在经典中,有略说和广说的不同门类。如地、金、月、火、宝库、宝藏、源泉、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大路、车乘、泉水、雅声、河流、云,共分为二十二种。
现证发心等十法的究竟智慧,是一切相智的特征。表明此智有十种表现:一是发菩提心。即为利益众生而追求无上菩提的意愿所引发,进入大乘道门所显现的最胜第六意识心王,这是大乘发心的特征。其界限从大乘资粮道直至佛地。
发心所缘的菩提,以及所为之利他,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都从略广两个方面进行宣说,正如二万颂《般若经》所述,其余两部经典也有相同说法。如此发心依据譬喻和助伴的相同特点,可分为二十二种:与助伴欲相应的发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依托,如同大地;与意乐相应的发心,直至菩提永不改变,如同纯金;与增上意乐相应的发心,能增长念住等一切善法,如同新月;与修习三智随顺加行相应的发心,能烧尽障碍三智的烦恼,如同烈火;与布施相应的发心,能满众生所愿,如同宝藏;与持戒相应的发心,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如同宝矿;与安忍相应的发心,虽遇逆境也不动摇,如同大海;与精进相应的发心,他人无法破坏,如同金刚;与静虑相应的发心,散乱无法扰动,如同须弥山;与般若相应的发心,能消除二障重病,如同良药;与方便相应的发心,不舍弃利他,如同善知识;与大愿相应的发心,能如愿成办,如同如意宝珠;与力相应的发心,能成熟所化众生,如同日轮;与妙智相应的发心,以爱语调伏众生,如同美妙歌声;与神通相应的发心,势力无碍,如同国王;与二资粮相应的发心,具足无量福慧资粮,如同仓库;与三十七菩提分相应的发心,三世诸佛皆行此道,如同大路;与悲及毗钵舍那相应的发心,不堕生死涅槃,如同车乘;与总持辩才相应的发心,能持已闻未闻诸法,如同泉水;与四法嗢柁南相应的发心,宣扬众生解脱生死的妙音,如同雅音;与唯一共道相应的发心,平等利益众生,如同河流;与法身相应的发心,能示现住兜率天及从彼处降生等,如同大云。
这二十二种发心的界限,最初三种发心依次属于大乘资粮道的下、中、上三品。与加行相应的发心,属于大乘加行道。接下来的十种发心,分别属于极喜地等十地。再后面与神通相应的五种发心,属于三清净地。最后三种发心,属于佛地。《大乘经庄严论》说:发心在各阶段,有胜解、意乐净、异熟等差别,最终断除一切障碍。其中资粮位和加行位的发心称为胜解发心;七未清净地的发心称为增上意乐清净发心;三清净地的发心称为异熟发心;佛地的发心称为障断发心。
另外,如同土地的发心属于下品资粮道所包含的说法,是指最低的界限,并非表示比这更高就没有那种发心。像金子、月亮等发心的界限,也应按照这个标准来理解。
己二 为成办彼誓愿而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 正释教授、庚二 修教授义。今初。
修行与诸种真理,
佛陀等三宝,
不沉迷不厌倦,
普遍摄持正道。
具足五眼六通功德,
见道与修道,
应知此即是,
十种教授的本质。
大乘教法若能开示获得大乘发心所求的方便法门,即是大乘教授的特征。其适用范围从未入道直至成佛。
这里有十种修行方法。一是修行的本质,教导世俗谛和胜义谛两种真理的教法。二是修行的对象,教导苦集灭道四谛的教法。三是修行的依靠,教导佛法僧三宝的教法。四是修行稳固的原因,为对治贪恋恶事和懈怠,教导勇猛精进的教法。五是修行进步的原因,为对治退缩懈怠,教导不懈精进的教法。六是修行不退的原因,为对治自我轻视的懈怠,教导坚持大乘道路精进的教法。七是在修行中能自主转变、不依赖他人的原因,即获得五眼:能看清百由旬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内一切粗细形色的肉眼;由过去有漏善业感召异熟而生、能如实看见众生生死轮回的天眼;直接证悟诸法无实相的慧眼;能了知一切圣者根器利钝的法眼;能直观一切诸法的佛眼。教导这五眼的教法。八是修行成果能迅速圆满积累广大资粮的原因,即六种神通:能变化各种事物的神变通、能听见世界一切粗细声音的天耳通、能知晓他人善恶心念的他心通、能忆念过去生经历的宿命通、能看清世界一切粗细形色的天眼通、永远断除烦恼障的漏尽通。教导这六种神通的教法。九和十是为了让人明白必须断除分别与俱生的烦恼种子,所以教导见道位和修道位的教法。应当知道这就是十种大乘教法的根本内容。
钝根与利根,
信解至见至,
家家与一間,
生般与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
现法灭色贪,
寂灭及身证,
麟喻共二十。
此处特别说明三宝教授中的僧宝。指如第二品所述道相智所摄大乘见道十六刹那中,安住八忍之圣位菩萨,名为预流向,有钝根随信行、利根随法行两种。安住见道八智之圣位菩萨,因永远断除见惑、灭尽三结,名为住预流果。此是论中隐含之说。断除欲界烦恼三品之圣位菩萨,名为家家,分为天家家、人家家两种。为断除欲界第六品修所断惑获得解脱道,因而精进修行的修道菩萨,钝根者名为信解、利根者名为见至,此二者合称为一来向。已断除欲界第六品修所断惑之圣位菩萨,名为一来果。此亦是论中隐含之说。已断除欲界修惑第八品之圣位菩萨,名为一间。为断除欲界九品修惑获得解脱道,因而精进修行的修道位菩萨,信解见至依前合并,名为不还向。其次中般,指圣位菩萨于色界中有身而得断除任一烦恼障之解脱道者。生般、有行般、无行般,指生于色界方得彼解脱道者,以及勤修功行而得,与不勤修功行而得者。于色究竟身而证断任一烦恼障之圣位菩萨,名为往色究竟者。此分为三超,即全超、半超、遍没。若先往梵众天受生,舍弃其余诸处,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解脱道者,名为全超。若从梵众天命终,在下三净居天随受一生,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道者,名为半超。若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渐次受生,后证彼道者,名为遍没。菩萨不求无色界受生,故名为往有顶者。是说已离色界贪欲之菩萨。此分两种,完全断尽惑业结生相续者,名为现法涅槃。证得八解脱者,名为身证。为欲彻底断除烦恼障故,精进修行的七地菩萨,名为阿罗汉向。此是论中隐含之说。十地菩萨名为麟喻独觉。以上共有二十种僧。此依狮子贤论师之意所述。解脱军论师等义理,此处不赘述。
庚二 修教授义(最初发起缘空性之修得),分为两部分:辛一 略标、辛二 广释。现在开始。
所缘对象与行相状态,因缘关系和摄持作用,菩萨作为救世者,如同暖等修行阶段的特性。
依凭具备四种分别,分为下中上三品,超越所有声闻修行者,以及达到麟喻独觉境界的圣者。
圆满大乘顺解脱分所生的现观种类,随顺真实现观的大乘世间道,就是大乘加行道的特征。其范围仅限于大乘加行道。
菩萨作为救度世间的修行者,其加行道中的暖位等四个阶段,由所缘境相与内在因缘共同维系。如同世间道的性质依托于四种分别,并分为下、中、上三品差别,这些修行境界远超声闻与独觉者的加行道。
详细解释分为三部分:第一解释暖等前三殊胜法,第二解释分别,第三解释摄持。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所缘无常等相,即是四谛之相状。
行相破除执著等,乃是得三乘之因。
色等诸法离聚散,安住假名无实说。
色等诸法不安住,其体本无自自性。
彼等自性本为一,不住无常等相中。
彼等本性即是空,彼等自性本为一。
不执著于一切法,因不见彼诸相故。
以智慧观察一切,终究无有所得。
色等诸法无自性,其无性即为其性。
无生亦无有出离,清净即是无相。
由不依止诸相故,非胜解亦非无想。
正定之定起作用,授记灭尽诸执著。
三者互为一自性,正定远离诸分别,
此为顺决择分位,下中上品有三等。
在解释暖位等所缘行相因缘时,最初暖位中的下品暖位所缘对象,是指无常等四谛的十六种相状。其认知特征是对四谛十六相生起破除实有执着的下品暖位智慧。大乘暖位等四种加行道,都是能获得三乘证悟大乘见道的近因,因为它们是随顺见道的殊胜方便。中品暖位所缘对象,是指色法等离真实聚散差别相的四谛,其认知特征是远离名言相续安住,以及了知无胜义安住的智慧。上品暖位所缘对象,是指色法等一切法皆是假名安立差别相的四谛,认知特征是通达一切皆不可言说的智慧。
第二顶位中,下品顶位所缘对象有二:一是不安立谛,指色等在胜义中不安住及其自体无实有自性,认知特征是了知色等与其法性本为一体的智慧;二是安立谛,指由于色等实性空故,色等不住于胜义无常等差别相的四谛,认知特征是了知无常等与其法性本为一体的智慧。中品顶位所缘对象,是不执着诸法相状,认知特征是不见诸法有实相,由此因缘通达无实有的智慧。上品顶位所缘对象,是以观察胜义的智慧普遍观察四谛,认知特征是了知能观、所观及观察行为三者于胜义中皆不可得的智慧。
第三忍位中,下品忍位所缘对象,是指色等法在胜义中皆无自性,认知特征是了知色等在胜义中不存在、仅是名言安立自性的智慧。中品忍位所缘对象,是指色等在胜义中无生死无涅槃,认知特征是了知如此修行将获得身语意三业清净的智慧。上品忍位所缘对象,是指四谛在胜义中无相,认知特征是由于胜义不依止彼自性,故能了知非胜解相及无分别想的智慧。
第四世第一法位中,下品第一法所缘对象,是指法性无生及健行等三摩地,认知特征是了知在佛果位中这些正定作用自然运转的智慧。中品第一法所缘对象,是指对未见之事能作授记的殊胜因,认知特征是在胜义中灭除对能知、所知及认知活动三者的粗分执着。上品第一法所缘对象,是指能修的三摩地、修习者菩萨及所修般若波罗蜜多三者法性无别的四谛,认知特征是了知所修三摩地达到全然无分别时,即是成佛最胜方便的智慧。
上文所讲即是大乘四种顺抉择分中各有下、中、上三品。
在这四种加行道中,由于是见道智慧之火的前兆,所以称为暖。因为各种善根不会被邪见动摇,所以称为顶。由于能灭除恶业所招感的恶道果报,并对真空本性远离恐惧,所以称为忍。由于是见道的直接因缘,在一切世间法中最为殊胜,所以称为世第一法。
壬二 解释分别。
由所依对治,有两种所取分别,由于愚痴对蕴等差别,它们各有九种。
由实有与假有,能取也分为两类,自在我等本体,蕴等所依也是如此。
分别有两种,即所取分别与能取分别。所取中又分两类:以染污事为所依的,以及以其对治为所依的。这两类各有九种。由于缘于愚痴无明等,以及缘于五蕴等有差别,最初的九种是指染污总集缘染污无明,总苦是指缘于有漏色等诸蕴,此缘苦集总体的两种。执著名色,是指贪爱邪果。贪著常断二边,是指贪爱邪见所知。对染净法不知取舍,是指缘于不信。对诸圣道不勇猛精进,是指缘于懈怠。此缘别烦恼为四种。有漏的适悦、逼迫、中庸三受。诸受所依是指有漏的自他等,了知受为苦性由此厌离引发清净等,缘于彼执为实有受用,是缘别苦为三种。共成九种染污所取分别。清净诸蕴,增上缘诸处所摄生门,因缘诸界所摄种族,清净之生缘起还灭,是所知中尽所有性所摄的四种。缘如所有空性,是指缘清净所知的一种。缘波罗蜜多义执著诸行,是指缘行者的一种。缘见道、修道、无学道,是指缘三道的三种。共成九种清净所取分别。
第二能取分别也有两种:一种是以实有的补特伽罗(个体)为依据,另一种是以假有的士夫(人)为依据。这两种又各自分为九类。由于缘取自性我等的本体,以及缘取五蕴等的所依,便产生了这些分别。这九类分别是:缘执有自性我的执着,其中第一种是从执着相的角度建立,其余八种是从执着境的角度建立。具体来说,缘执自性我是一,是造业之我,是见境之我等。此外,缘执杂染为自性我,缘世间道离欲我执,以及缘出世间见道、修道、道作用所依的力量等执着为自性我。这些我执就是这种分别所缘的对象,由于我执有九种,所以能缘的分别也有九种,即九种实有的能取分别。
又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执着为假名安立的人我相,以及在十二缘起执着为假名安立的人我相,对于三十七菩提分法、见道位、修道位、胜进道、无学道执着为假名安立的人我相。由这些我执而妄计为实有能受用的主体,就形成了九种假名安立的能取分别。
解释摄持(也就是善知识的含义)。
心无惊怖等,
宣说无自性,
舍弃所对治,
应知是摄持。
加行道菩萨不离一切相智的观想,对甚深空性既不惊惧也不恐慌,具备这样的善巧方便,舍弃与此相违的声闻缘觉二乘的观想,以及任何实有的执着。这样的加行道智慧,就是加行道菩萨的内在修持,因为这正是能同时破除生死与涅槃两种边见的菩萨现观。如果佛以殊胜应化身对加行道菩萨宣说一切诸法在胜义上皆无自性等道理,并教导舍弃与此相违的恶魔恶友之道,这就是加行道菩萨的外在摄持,因为这是圆满开示大乘道的善知识。
己三、解释如教授所修的正行,分为四部分:庚一、解释修行所依;庚二、解释修行所缘;庚三、解释修行所为;庚四、解释修行自体。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辛一、种性差别;辛二、断诤。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通达有六种方法,
对治与断除烦恼,
这些全部永远灭尽,
具有智慧与悲悯。
不同于其他弟子,
利他之行循序渐进,
智慧自然无碍运作,
所依名为种性。
菩萨身中的法性又作为大乘修行的依止,即大乘修行所依的自性住种性之相。其界限从大乘资粮道直至最后心。
通过十三种遵循正法的修行,可分为十三种法性。具体而言:大乘四种顺抉择分,以及见道与修道,这是根据修行本质分为六种智慧功德。针对对治障碍而立能对治修行,针对断除障碍而立能断修行,针对障碍灭尽而立永尽解脱道修行,这是根据修行作用分为三种。基于八地殊胜力,建立同时破除生死与涅槃二边的智慧与慈悲修行;基于九地殊胜力,建立不共声闻弟子的修行;基于十地后得智殊胜力,建立次第利益众生的修行;基于十地最终心识殊胜力,建立智慧自然运作的修行。这是根据修行阶段殊胜性分为四种。这十三类菩萨修行中体现的十三种法性,正是大乘修行的根本种性,一切修行皆因缘此法性而得以增进。
辛二 断诤分二:壬一 诤、壬二 答。今初。
法界没有差别,种性不应不同。
三乘种性不能分割为不同类别,一切具有三乘种性的人都应同时安住于三乘种性,因为他们的法界没有差别,法界就是种性。
壬二 回答。
依据法则的不同,故说其差别。
在见修诸道之中,
所有能起的分别执着,
因彻底灭除之故,
宣说八种对治之法。
在大乘佛教的见道与修道过程中,通过消除八种能取与所取的分别,作为对治方法的资粮与正行也因此分为八种。
辛四 确立显现一切相智的正行。
所为与平等,利益众生无所求,超越二边得生起,证得诸相得生起,一切相智之体性,修道境界得生起。应知此八种法,即是出生正行。
能够证得一切相智的清净地瑜伽,是产生正行的表征。其范围仅限于三清净地。具体分为八种:三种是为利他之事——通达一切法空性平等、能作无边有情利益、自然利他无需造作,此三者是心广大之特征;超越常断二边证得无住涅槃、永离一切所对治而圆满一切所证悟之境界,此二者是断德广大之特征;现证十法之究竟智即一切相智、能生一切相智的殊胜道金刚喻定之能缘心,此二者是智德广大之特征。如此总别八种产生正行的方式,应当了知即为正行之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