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密妙義深道六法引導廣論纂要
五 中有口授偈
一切所顯皆中有 受生乃至未死間 由死至未受生間 死生中三會歸道
生修光明與夢幻 中修拙火幻化身 死依中有之口授 第一證入法性身
第二證入淨報身 第三證入勝化身
甲 「中有」之廣義詮定,由受生乃至未死間,名「生死中有」。醒時宜修生起圓滿次第,並「忿怒母」與「幻身口授」。眠時乃至未醒時,名「夢中有」,宜修「光明」與「修夢口授」。由死乃至未受生時,名「正式中有」,應修中有口授。乃與醒時宜修忿怒母與幻身,眠時宜修「夢」與「光明」,其趨道雖不同,實皆正式中有之加行。若欲了知「中有」之何以為「中有」,惟有將中有前之死理,中有後之受生理,連帶扶出,其理遂顯。
乙 「中有」為死後之階段,故須先明死理,以覘「中有」之構成,並如何趨善避惡而受生。釋其死理,初則收滅粗質二十種,次則收滅內大種細質若干種,(附表),進而收滅極細質現、增、得、之理,所謂「識」入於「現」,如無雲晴空現月光狀。「現」收入「增」,無雲晴空現晨曦狀。「增」收入「得」,如傍晚晴空黃昏狀。馴致漸失知覺至於無知,而境界消失,轉顯日月及黃昏三染緣之黎明狀。此為「死光明」。「死光明」不易體會,然必須細細體會,而利於方便運用。
丙 何以現「中有」理,謂由光明上依次顯現得、增、現。復由光明上氣稍動時,現「得」。於光明消失現「得」時,成「中有」。同時於「中有」剎那現「增」,於「增」剎那生「現」。由此現生八十分別,顯現「中有」之一切假現塵境。形成此中有眾生者,具足受生之隨類身形,諸根皆備,且有業力神變能現各趣形狀。(附表),若其壽量則七日或二七日乃至四十九日內,決定受生。
丁 受生大抵分化、濕、卵、胎四類、不外各從其愛染而受生。最顯著之「人」必於受生之父母起貪瞋心,男胎對母起貪,對父起瞋,女胎對父起貪,對母起瞋,善趣如生天,則見天女生愛染等等,惡趣如傍生,則恐怖往避崖蓬處而投生等等,(附表),乃於中有受生時,滅除「中有」時分自然發動之氣,剎那剎那,顯其「現」「增」「得」「光明」之當然程序。亦可謂於此光明上,由「得」現「增」由「增」生「現」,從此生八十迷亂分別,即貪瞋癡細質是。若由顯住於氣言,則生「識」所依之風界,而火界、而水界、而地界,從此大種增長五蘊,則凡身於胎中圓滿長成矣。
戊 中有修持之果,有上根中根下根補特迦羅之差別。若上根,謂死時先滅二十粗質與內五種,應觀情器世間,皆為壇城、隨修二靜慮法收攝瑜伽,定於明體上。繼減極細質之「顯」「增」「得」,觀想滅此相生彼相,定於明體上。便能由死光明生理光明,進而證無學雙融身。其異熟身之所縛,習氣境之所縛,識心之所縛,一時俱解,獲至心即法界身為淨剎無疑矣。若中根謂知死時諸相,應修攝收瑜伽及光明定,但感死光明未能生理光明,則不能起幻化身。惟仍依二靜處法,攝於光明入定,或發念生奧明天,或密行殊勝身等道緣,總使具足正知正念,此生得證佛位。若下根謂持中有幻境,感於「死」不能入「理」與光明合,「中有」不能入「理」與「幻身」合。惟有初於諸死相顯時,應知此即滅粗細質等相,死光明顯時,即持光明入定,「中有」顯時,即持「中有」而修口訣。如是極厲欲想,即於此善因上而逝。因而識得此「中有身」無碍,雖歷險地,聞惡聲,如火燒水溺墮厓,及羅叉閻羅諸可怖畏,均屬虛妄,而無實體,轉契無生大手印見,而匯歸於道。
更有遮門選胎兩法,為下根救濟設想者。所謂遮止胎門,觀本尊身,器則越量宮,有情皆眷屬,一切如幻如化,明示以無可貪瞋之處所而貿然投生。所謂選胎受生,謂猛想往生奧明天等淨土,或行密行及利眾生之持明,期於避惡趨善而已。綜合上中下根之成就,死有證法身,中有證報身,受生得化身,為其主要功德矣。
附表一收滅粗質表【蘊別】【衰狀】【收入四智】色蘊身弱、容損、心昧。地界、身枯、眼不明。大圓鏡智受蘊受領鈍減。水界、唾汗均乾、耳不聰。平等性智想蘊不識一切有情。火界、飲食不化、鼻失嗅。妙觀察智行蘊不能行事。氣界、十氣各返自處、舌不知味。成所作智
附表二收滅內大種細質表【內大種】【外相】【內相】地收入水身難支持識如縷烟水收入火唾涎枯焦識如陽燄 滅除由瞋性所起三十三分別火收入風煖由手足攝識如螢光 滅除由貪性所起四十分別氣收入識外息長不知 攝內亦粗短心如燈光 不被風動 滅除由癡性所起七分別
附記:內相顯滅時,不僅滅除八十分別,且現、增、得、亦滅。地入水如陽燄,水入火如烟,大威德講義具此說。
附表三中有趣生現色行動表【趣別】【現色】【行動】惡趣黑色景物頭觸地善趣夜月光明頭平行地獄木塊燒焦頭觸地餓鬼烟色頭觸地傍生水色頭平行欲界天人金色頭向上人平行色界天人白色頭向上
附表四中有趣生處所表【善惡趣】【愛染及避生處所】生天顯越量宮及見天子天女生愛染修羅適意林園非天男女生愛染東身勝洲牝牡馬群在洲邊生愛染南贍部洲男女群在華屋或美郊生愛染西牛賀洲牛群在草地生愛染北俱盧洲雌雄鵝群在池邊生愛染旁生崖洞蓬蒿往避餓鬼散髮如蓬舍往避地獄見鐵屋往避
CBETA 编码:B006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