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十二節

    na tv evāhaṁ jātu nāsaṁ
      na tvaṁ neme janādhipāḥ
    na caiva na bhaviṣyāmaḥ
      sarve vayam ataḥ param
na——永不;tu——但是;eva——的確地;aham——我;jātu——變成;na——永不;āsam——存在;na——不是這樣;tvam——你本身;na——不;ime——所有這些;janādhipāḥ——帝王;na——永不;ca——和;eva——的確地;na——不是那樣;bhaviṣyāmaḥ——會存在;sarve——所有我們;vayam——我們;ataḥ param——此後。
譯文
從來沒有一個時候我不存在,或你,或所有這些帝王;或在未來我們之中任何一人會停止存在。
要旨
在吠陀諸經中,嘉答奧義書 Kaṭha Upaniṣad 和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都說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無窮盡數量生物體的維持者,以他們不同的處境和根據他們個別的工作和工作反應而定。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還以祂全體的一部份活在每一個生物體的心中。祇有神聖能看見內在和外在同一的至尊主的人才能真正地得到完整和永恆的和平。
    nityo nityānāṁ cetanaś cetanānām
    eko bahūnāṁ yo vidadhāti kāmān
    tam ātmasthaṁ ye nupaśyanti dhīrās
    teṣāṁ śāntiḥ śāśvatī netareṣām
                (嘉答 2.2.13)
給予阿尊拿的同一吠陀真理還給予了世界上所有那些自以為十分有學識但實際上祇有很少知識的人。主很清楚地說祂本身、阿尊拿和在戰場上聚集的所有國王都是永恆的個別生物體,而主則永恆地是個別生物體在條限狀況下和在他們解脫狀況下的維持者。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是至尊的個人,而阿尊拿——主的永恆夥伴和所有在那裏結集的帝王都是個別的,永恆的人。並不是他們在過往不以個體存在,也不是他們不再會以永恆的人存在。他們的個別性既在過往存在,也會繼續不斷地存在於將來。所以,對任何人悲愴是沒有理由的。
摩耶華弟 Māyāvādī 理論是當個別靈魂解脫了,當摩耶 māyā 或幻影的外衣被分離以後便會合併於非人性的婆羅門而失去個別的存在,這個理論在這裏不為主基士拿——至尊的權威所支持,也對我們想着個別性祇存在於被條限了狀況下的看法不支持。基士拿很清楚地在這裏說:在將來主和其他的個別性,如在奧義諸書中所證實,也將會永恆地繼續着。基士拿這項聲言是權威性的,因為基士拿不會被迷惑。假如個別性不是一個事實,則基士拿不會強調說他在將來也是一樣不變。摩耶華弟哲學家或許會辯說基士拿所講的個別性並不是靈性的,而是物質的。就算接受了這個別性是物質的論調,又怎能分辨出基士拿的個別性呢?基士拿確言了祂在過往的個別性和證實了祂將來的個別性。祂還在其他方面證實了它的個別性,連非人性的婆羅門也被宣言為下屬於祂。基士拿始終維持着祂靈性上的個別性,假如祂被接受為一個在個別知覺中普通的被條限了的靈魂,祂的博伽梵歌便沒有價值成為權威經典。一個有着人類四項缺點的普通人沒有能力去教導值得聆聽的東西。梵歌是超越於這些文學。沒有一本世俗的書能和博伽梵歌相比,當一個人接受了基士拿是普通人以後,梵歌便喪失了它全部的重要性。摩耶華弟人士辯駁說在這一節中所講及的雙重性祇是慣例上的而它所指的祇是身體。但在這一節之前這樣的一個身體概念已經被禁制了。在禁制了生物體的身體概念以後,基士拿又怎會再來一個基於身體的慣例見議呢?因此,個別性繼續在靈性領域存在,偉大的靈魂導師如史里喇瑪瑙查 Sri Ramanuja 和其他人士等都證實了這一點。在梵歌中很多處都很清楚地提及到這靈性上的個別性而為那些是主奉獻者的人所了解。那些妒忌基士拿是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的人沒有一條真正通往這偉大文學之道。一個非奉獻者接近梵歌的教導就有如蜜蜂在舐着瓶外的蜜糖一樣。祇有打開蓋子才能嘗到蜜糖的味道。同樣地,博伽梵歌的奧妙祇為奉獻者所了解;也正如在書中的第四章所說,沒有別的人能嘗到它。梵歌也不能妒忌主的存在的人所觸摸。所以,摩耶華弟人士對梵歌的解釋是整個真理最誤引性的演譯。主采坦耶禁止我們閱讀由摩耶華弟人士所作的評述和加以警告說:一個人通過這樣對摩耶華弟哲學的了解,便喪失了所有了解梵歌秘密的能力。如果個別性祇是指在經驗界的宇宙而言,那便不需要主的教導。個別靈魂和主的複數性是一個永恆的事實,而在吠陀諸經中也如上述地證實了這一點。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