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十三節

    dehino 'smin yathā dehe
      kaumāraṁ yauvanaṁ jarā
    tathā dehāntara-prāptir
      dhīras tatra na muhyati
dehinaḥ——被身體所困的;asmin——在這;yathā——如;dehe——在身體中;kaumāram——童年;yauvanam——青年;jarā——老年;tathā——同樣地;dehāntara——身體的變動;prāptiḥ——成就;dhīraḥ——清醒的人;tatra——為此;na——永不;muhyati——被惑。
譯文
當被身體所困的靈魂不斷地演變,在這個身體中,由童年至青年至老年,同樣地靈魂在身體死亡後投胎到另外一個身體,自覺了的靈魂並不為這變化所困惑。
要旨
因為每一生物體都是個別的靈魂,他的身體每一刻都在改變著,有時身為孩童,有時為青年,也有時為老年。但同樣的靈魂是在那裏而沒有經過任何改變。這個別的靈魂最後在死亡時將身體改變而投胎到另外一個身體:因為在下一次誕生中肯定地不論是物質的或靈性的都會有另外一個身體——所以阿尊拿對死亡的悲愴是沒有理由的,而他所最關切的彼斯瑪和當拿也不例外。相反地,他應該為他們身體由舊的轉為新的而喜悅,因為這樣會更新他們的能量。這樣的身體變更,根據他在生命中的作為,而决定他各種形式的享樂或受苦。所以彼斯瑪和當拿因為是高貴的靈魂,必定會在下一世得到靈性的身體,或最低限度得到生活在天堂的身體而得到物質生存的高等享受。因此在任何一面說來,悲愴是沒有理由的。
任何一個具有對個別靈魂、超靈、和物質和靈性兩自然性的組合結構的完整知識的人,被稱為一個狄拉 dhīra 或最清醒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永不會被身體的變更所困惑,摩耶弟華人士,認為靈魂是整體性的理論,不能被接受,理由是靈魂不能被切割為片段。這樣切割成為個別的靈魂,使到至尊者變成可以成為片段或變更的,違反了至尊的靈魂是不變的原則。
在博伽梵歌中證實了,至尊的片碎部份永恆地存在著(珊拿坦拿)和名為基撒拉 kṣara;即,他們有傾向墮落到物質的自然界中。這些片碎的部份永恆地是這樣的,就算是解脫了以後,個別的靈魂也是一樣——片段的。但一旦解脫了以後,他便過着一個永恆地充滿快樂和與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在一起,充滿知識的生活。反射的理論可以被應用到超靈的身上,因為祂是存在於每一個個別不同的身體上和被稱為巴拉邁瑪 Paramātmā,不同於個別的生物體。當天空倒映在水上時,反映出太陽、月亮和星星等,星星可以和生物相比,而太陽和月亮可以比喻為至尊的主。個別的片段靈魂由阿尊拿代表,而至尊的靈魂便是至高性格的神首史里基士拿。在第四章的開端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們不是處於同一等級的。如果阿尊拿和基士拿是在同一等級和基士拿不是高於阿尊拿的話,他們倆教導者和被教導者的關係便變得沒有意思了。如果他們倆人都是被迷幻能量(摩耶)所欺騙,便不再需要有人作導師和另外一人是被教導者。這樣的教導會變成無用,因為在(摩耶)māyā 的掌握中,沒有一個人能成為權威性的導師。在本書的處境下主基士拿被接受為至尊的主,在地位上高於生物體——阿尊拿——一個在摩耶欺騙下被忘記了的靈魂。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