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十四節

    mātrā-sparśās tu kaunteya
      śītoṣṇa-sukha-duḥkha-dāḥ
    āgamāpāyino 'nityās
      tāṁs titikṣasva bhārata
mātrā——慾欲的;sparśāḥ——感覺;tu——祇是;kaunteya——啊,琨提之子;śīta——冬天;uṣṇa——夏天;sukha——快樂;duḥkha-dāḥ——給予痛苦;āgama——出現;apāyinaḥ——消失;anityāḥ——不是永恆的;tān——所有他們;titikṣasva——祇要容忍;bhārata——啊,伯拉達王朝的後裔。
譯文
啊,琨提之子,快樂和煩惱非永久性的出現,和它們在適當時候的消失,就好像是冬季和夏季的出現和消失一樣。它們起自官感的觸覺,啊,伯拉達之子孫,一個人要學習怎樣容忍它們而不至於被困擾。
要旨
在任務的正當執行中,一個人要學習快樂和煩惱非永久性的出現和消失。根據吠陀的訓示,一個人在晨早起來便要沐浴,連在瑪伽的月份(一月至二月)也不例外。在那時候非常寒冷,但儘管這樣,一個忠於宗教原則的人並不猶疑地去沐浴。同樣地,一個婦人並不猶疑在五月和六月(夏季最熱的時份)到廚房去煑食。一個人就算是氣候的不便也要執行他的責任。同樣地,戰爭是剎怛利耶的宗教原則,雖然一個人要和一些朋友和親戚戰爭,他也不應該違背他應負的責任。他應該遵守由宗教原則所定下來的規例才可以達到知識的階段,因為祇有通過知識和奉獻一個人才能夠從摩耶(幻影)的掌握中解脫出來。
稱呼阿尊拿的兩個不同的名字也是有意義的:剛廸亞 Kaunteya 表明了他母系偉大的血統關係:伯拉達 Bhārata 表示了他父系的顯貴。從兩方面他都有一個尊貴的傳統。一個尊貴的傳統帶來了對事物的責任和適當職務的履行;因此,他不能逃避戰爭。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