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十七節

    avināśi tu tad viddhi
      yena sarvam idaṁ tatam
    vināśam avyayasyāsya
      na kaścit kartum arhati
avināśi——不會被毀滅的;tu——但是;tat——那;viddhi——知道它;yena——由誰;sarvam——整個身體;idam——這;tatam——擴展;vināśam——毀滅;avyayasya——屬於不會被毀滅的;asya——它的;na kaścit——沒有人;kartum——去做;arhati——能夠。
譯文
要知道那遍透整個身體的東西是不會被毀滅的。沒有人能夠摧毀不能被毀滅的靈魂。
要旨
這一節再清楚地解釋遍透著整個身體的靈魂的真正本性。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東西遍佈整個身體:那就是知覺。每個人都感覺著身體部份或全部的痛苦和快樂。這知覺的遍佈祇是限於一個人自己身體之內。一個人身體內的快樂和痛苦,並不為別人所知覺。所以每一個身體,便是每一個個別靈魂的居所,而靈魂存在的象徵,則顯示於個別的知覺力。
這靈魂被描述為髮尖頂端一萬份之一的大小。在史威達斯華達拉奧義書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 中證明了這一點:
    bālāgra-śata-bhāgasya śatadhā kalpitasya ca
    bhāgo jīvaḥ sa vijñeyaḥ sa cānantyāya kalpate
「當一根頭髮頂端被分成一百份,這一百份的每一份再被分成一百份,那一份的尺寸便是靈魂的大小。」(史威 5.9)同樣地,在博伽瓦譚中也有這樣的描述:
    keśāgra-śata-bhāgasya śatāṁśaḥ sādṛśātmakaḥ
    jīvaḥ sūkṣma-svarūpo 'yaṁ saṅkhyātīto hi cit-kaṇaḥ
「有無數的靈魂原子微粒,它們大小如髮尖頂端的一萬份之一。」
因此,靈魂的個別微粒,是一個小於物質原子的靈性原子,而物質原子則是無數的。這微小的靈性火花,便是物質身體的基本原理,而這靈性火花遍佈於整個身體,就如某些藥物對於整個身體的擴散作用一樣,這靈魂在整個身體的流動性便是知覺,那便是靈魂存在的證明。任何一個凡人,都能夠明白到物質的身體減去知覺,便是一個已死亡的身體,而這個知覺,是不能以任何物質的操作使其能在身體復甦的。所以知覺並不是出於任何數量的物質合併,而是由於靈魂的存在。在蒙達伽奧義書 Muṇḍaka Upaniṣad 中對靈魂原子的量度有更進一步的解釋:
    eṣo 'ṇurātmā cetasā veditavyo
      yasmin prāṇaḥ pañcadhā saṁviveśa
    prāṇaiś cittaṁ sarvam otam prajānāṁ
      yasmin viśuddhe vibhavaty eṣa ātmā
「靈魂是如原子的大小和可以通過完整智慧來了解。這原子靈魂浮游於五種氣體之上(即呼氣 prāṇa,吸氣 apāna,周氣 vyānas,平氣 amāna 和魂氣udāna),和處於心臟之中而將它的影響遍佈被體困著的生物體的整個身體。當靈魂從五種物質的污染中被淨化後,靈性的影響便會被展示。」(蒙 3.1.9)
陰陽瑜伽 haṭha-yoga 制度是為了要運用不同的靜坐姿勢來控制這五種環繞著純潔靈魂的氣體——不是為了任何物質的得益,而是為了要使微細的靈魂能夠從物質環境的綑縛中解脫。
這靈魂原子的法定地位,為所有的吠陀文學所接受,也可以由一個健全的人在實際經驗中領畧得到。祇有不健全的人才會以為這靈魂原子是遍佈的韋施紐達瓦 Viṣṇu-tattva。
靈魂原子的影響可以遍傳在一個特定的身體上。根據蒙達伽奧義書說,這個靈魂原子是處於每個生物體的心臟中,因為靈魂原子的大小超越於物質性科學家的理解能力,他們中有些人便愚蠢地推說是沒有靈魂的。個別的靈魂原子是肯定地在心中和超靈在一起,身體活動的能量便由體內這部份發放出來。從肺中帶著氧氣的紅血球,是從靈魂那裏得到能量的。當靈魂離開了這個位置之後,產生鎔解熱的血液活動便會停止。醫學界承認了紅血球的重要性,但他們不能夠確定能量的來源是靈魂,不過他們承認心臟是所有身體能量的集中點。
這些精靈的原子微粒,可以比喻為太陽光綫的份子。在陽光中有無數的發光分子,同樣地,至高主的片碎部份便是至高主光芒的原子火花,名為「巴伯」prabhā 或高等能量。吠陀知識和現代科學都不否定身體中靈魂的存在,而靈魂的科學,便由具有至高無上性格的神首親自在博伽梵歌中清楚地描述。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