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二十節

    na jāyate mriyate vā kadācin
      nāyaṁ bhūtvā bhavitā vā na bhūyaḥ
    ajo nityaḥ śāśvato 'yaṁ purāṇo
      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na——永不;jāyate——投生;mriyate——永不死亡;vā——或;kadācit——在任何時間(過去,現在或將來);na——永不;ayam——這;bhūtvā——得到生命;bhavitā——會成為;vā——或;na——不;bhūyaḥ——或曾經是;ajaḥ——未生的;nityaḥ——永恆的;śāśvataḥ——固定的;ayam——這;purāṇaḥ——最老的;na——永不;hanyate——已殺;hanyamāne——被殺;śarīre——由身體。
譯文
對於靈魂來說並沒有誕生或死亡。或者出現了以後便不再存在。他是未生的,永恆的,永存的,不死的和原始的。他不因身體的被殺而被殺。
要旨
在品質上,至尊精靈的微小原子片斷和至尊者是一致的。他不經過像身體般的變更。有時靈魂被稱為穩定,或「古他斯達」kūṭastha。身體要經過六種變更。它從母體的子宮中出生,逗留一段時間,生長,產生一些影響,慢慢式微,而最後隱沒和被遺忘。靈魂則不經過這些變更。靈魂並不是被生的,但他得到一個物質的身體,而是這個身體出生。靈魂並不在那裏出生,靈魂也不死亡。任何事物有出生便有死亡。因為靈魂並沒有出生,他所以沒有過去,現在或將來。他是永恆的,永存的和原始的,即是並沒有他得以存在的歷史可稽。在身體概念的印象下,我們追求靈魂的出生歷史等等。靈魂並不在任何時間像身體一樣會變老。所以一個所謂「老人」會感到他如在童年或少年期間的精神。身體的變更並不影響到靈魂。靈魂並不像樹或其他任何物質的東西一樣會腐化。靈魂也沒有副產品。身體的副產品,即子女,也是不同的個別靈魂:而由於身體的關係,他們以某人的子女身份出現。身體由於靈魂的存在而發展,但靈魂並沒有支路或變更。所以靈魂是免於身體的六種變更的。
在嘉答奧義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以下相同的一段:
    na jāyate mriyate vā vipaścin
      nāyam kutaścin na vibhūva kaścit
    ajo nityaḥ śāśvato 'yaṁ purāṇo
      na hanyate hanyamāne śarīre
                     (嘉答 1.2.18)
這一段的意思及要旨和博伽梵歌中一樣,但在這一段中有一個特別的字,vipaścit,意思是有學問或有知識。
靈魂是充滿知識的,和永遠充滿知覺。所以,知覺便是靈魂的象徵。縱使一個人在心——靈魂的居所中找不到它,他依然可以從知覺的存在去了解靈魂的存在。有些時候我們因為雲層在天空中或其他理由而找不到太陽,但是太陽的光線是永遠在那裏的,我們便確信那是日間。一旦在晨早天空中有少許的光線,我們便明白太陽已在天空了。同樣的,因為在所有的身體中——無論是人或動物的——有一些知覺,我們便明白到靈魂的存在。不過這靈魂的知覺是和至尊者的知覺不同,因為至高的知覺是所有的知識——過去,現在或將來。個別靈魂的知覺是善忘的。當他忘記了他真正本性的時候,他從基士拿的高等課程中得到教育的啟廸。但是基士拿則不同於善忘的靈魂。如果是的話,基士拿教導博伽梵歌便沒有用了。
有兩種靈魂——即微小的分子靈魂(aṇu-ātmā)和超靈(vibhu-ātmā)。在嘉答奧義書中也有以下的證明:
    aṇor aṇīyān mahato mahīyān
      ātmāsya jantor nihito guhāyām
    tam akratuḥ paśyati vīta-śoko
      dhātuḥ prasādān mahimānam ātmanaḥ
                       (嘉答1.2.20)
「超靈(Paramātmā)和原子靈(jīvātmā)兩者都處於生物體的同一個身體內和同一個心臟中,祇有完全免於物質慾望和悲愴的人才能夠因為主的仁慈而了解靈魂的偉大。」基士拿也是超靈的泉源,這將會在以下的幾章中展示;而阿尊拿是在忘記他自己真正本性中的微小靈魂。所以他要被基士拿,或祂的真正代表(靈魂導師)所啟廸。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