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伽梵歌
第二十六節
atha cainaṁ nitya-jātaṁ nityaṁ vā manyase mṛtam tathāpi tvaṁ mahā-bāho nainaṁ śocitum arhasi
atha——如果,即使;ca——還有;enam——這靈魂;nitya-jātam——永遠降生;nityam——永遠;vā——或;manyase——這樣想;mṛtam——已死的;tathāpi——仍然;tvam——你;mahā-bāho——臂力強大的人;na——永不;enam——關於靈魂;śocitum——去悲傷;arhasi——值得。
譯文
如果,即使你以為靈魂是永遠誕生和死亡的,你也沒有理由去悲傷,啊,臂力強大的人。
要旨
有一派別的哲學家和佛教徒很近似,他們不相信靈魂在身體以外的分別存在。當主基士拿講述這博伽梵歌時,這些哲學家好像也存在,他們被稱為洛伽耶底格人士 lokāyatikas 和外百史格人士 Vaibhāṣikas。這些哲學家說生命的象徵,或靈魂,在物質配合的某一成熟條件下產生。現代的唯物科學家和唯物哲學家也有類似的想法。據他們說,身體是物理原素的湊合,而在某一階段,生命的象徵便產生自物理和化學原素的相互作用。人類學便是基於這哲理。現在,很多在美國流行的假宗教也是傾向於這個哲學和傾向於虛無的非奉獻性佛教派系。
就算阿尊拿如外百史格哲學一樣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也沒有值得悲傷的理由。沒有人會為了某一堆化學品的喪失而悲傷和停止執行他被指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現代的科學和科學戰爭中有許多噸的化學品被傾倒於對方而取得勝利。根據外百史格哲學,那所謂靈魂或 ātmā 便會跟着身體的毀滅而消失。所以在任何一方面,不管阿尊拿接受吠陀的結論說是有原子靈魂的或他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他也沒有理由去悲傷。根據這一理論,既然有這樣多的生物體從物質中產生,和這樣多的生物體在每一刻中被消滅,並沒有需要為這些事故而傷感。假使他不是冒着靈魂再降生之險,阿尊拿沒有理由去害怕因殺死他祖父和老師而帶來的罪惡反應。但在同時,基士拿諷刺地稱他為 mahā-bāhu,臂力強大的,因為他究竟並不接受遺棄了吠陀智慧的外百史格理論。作為一個剎怛利耶,阿尊拿是屬於吠陀文化的,他不得不繼續追隨它的原則。
CBETA 编码:B019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