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選輯(晉書、宋書、梁書、魏書、隋書、舊唐書、元史、明史)
僧神秀,姓李氏,汴州尉氏人。少遍覽經史,隋末出家為僧。後遇蘄州雙峯山東山寺僧弘忍,以坐禪為業,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便往事弘忍,專以樵汲自役,以求其道。
僧神秀,俗姓李,汴州尉氏县人。年少时广泛阅读经史典籍,隋朝末年出家为僧。后来在蕲州双峰山东山寺遇到以修习禅定为业的弘忍法师,他赞叹敬服地说:这才是真正能教导我的人。于是前往追随弘忍,专门从事砍柴挑水等劳作,以此求取佛法真谛。
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達摩齎衣缽航海而來,至梁,詣武帝,帝問以有為之事,達摩不說。乃之魏,隱於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回,見之,門徒發其墓,但有衣履而已。達摩傳慧可,慧可嘗斷其左臂,以求其法;慧可傳璨;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从前北魏末年,有位僧人名叫达摩,本是天竺国的王子,为了护国而出家修行。他来到南海,获得了禅宗的无上妙法,据说是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下来的,并以袈裟和钵盂作为信物,世代相传。达摩带着袈裟和钵盂渡海来到中国,抵达梁朝时,前去拜见梁武帝。武帝向他请教世间有为之事,达摩没有回答。于是达摩离开梁朝,前往北魏,隐居在嵩山少林寺,后来遭人下毒而去世。同年,北魏使者宋云从葱岭返回时,遇见了达摩。他的弟子们打开他的坟墓,发现里面只有鞋子而已。达摩将法脉传给慧可,慧可曾自断左臂以求佛法;慧可又传给僧璨;僧璨传给道信;道信再传给弘忍。
弘忍姓周氏,黃梅人。初,弘忍與道信並住東山寺,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神秀既師事弘忍,弘忍深器異之,謂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無先汝者。」弘忍以咸亨五年卒,神秀乃往荊州,居於當陽山。則天聞其名,追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敕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聞風爭來謁見,望塵拜伏,日以萬數。中宗即位,尤加敬異。中書舍人張說嘗問道,執弟子之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弘忍俗姓周,黄梅县人。早年与道信禅师同住东山寺,因此他们的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神秀拜弘忍为师后,弘忍对他极为器重,曾说:"我教导过众多弟子,但在透彻领悟、圆融观照方面,没人能超越你。"弘忍于咸亨五年圆寂,神秀随后前往荆州,在当阳山修行。武则天听闻其盛名,将他迎请至都城,特许乘轿入殿,并亲自跪拜行礼,下旨在当阳山修建度门寺表彰其德行。当时王公贵族及京城百姓闻风而至,每日前来参拜者数以万计,众人望尘即拜。中宗继位后对其更为敬重。中书舍人张说曾向神秀请益佛法,行弟子礼后对人赞叹:"禅师身高八尺,眉阔耳秀,威仪庄严,实有帝王将相之风范。"
初,神秀同學僧慧能者,新州人也,與神秀行業相埒。弘忍卒後,慧能住韶州廣果寺。韶州山中,舊多虎豹,一朝盡去,遠近驚歎,咸歸伏焉。神秀嘗奏則天,請追慧能赴都,慧能固辭。神秀又自作書重邀之,慧能謂使者曰:「吾形貌矬陋,北土見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師以吾南中有緣,亦不可違也。」竟不度嶺而死。天下乃散傳其道,謂神秀為北宗,慧能為南宗。
当初,神秀的同门师弟慧能是新州人,与神秀的修行造诣不相上下。弘忍大师圆寂后,慧能驻锡韶州广果寺。韶州山中原本多有虎豹出没,忽然间尽数离去,远近百姓无不惊叹,纷纷前来归依信服。神秀曾上书武则天,请求征召慧能入京,慧能坚决推辞。神秀又亲笔写信再三邀请,慧能对使者说:我相貌矮陋,北方人见了恐怕会轻视佛法。况且先师曾说我与南方有缘,也不可违背。最终没有北上,在岭南圆寂。后来佛法广传天下,称神秀一脉为北宗,慧能一脉为南宗。
神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有詔賜諡曰大通禪師。又於相王舊宅置報恩寺,岐王範、張說及徵士盧鴻一皆為其碑文。神秀卒後,弟子普寂、義福,並為時人所重。
神秀在神龙二年去世,百姓和官员都来送葬。皇帝下诏赐予他谥号大通禅师。还在相王旧宅建立了报恩寺,岐王李范、张说和隐士卢鸿一都为他撰写碑文。神秀去世后,他的弟子普寂和义福都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
普寂姓馮氏,蒲州河東人也。年少時徧尋高僧,以學經律。時神秀在荊州玉泉寺,普寂乃往師事,凡六年,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久視中,則天召神秀至東都,神秀因薦普寂,乃度為僧。及神秀卒,天下好釋氏者咸師事之。中宗聞其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統其法眾。開元十三年,敕普寂於都城居止。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普寂嚴重少言,來者難見其和悅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終于都城興唐寺,年八十九。時都城士庶曾謁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賜號為大照禪師。及葬,河南尹裴寬及其妻子,並衰麻列于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閭里為之空焉。
普寂俗姓冯,蒲州河东人。年轻时四处寻访高僧,学习经律。当时神秀在荆州玉泉寺,普寂前往拜师求学,前后六年,神秀对他十分赏识,将全部教法传授给他。久视年间,武则天召神秀到东都洛阳,神秀便举荐普寂,普寂于是剃度出家。神秀去世后,天下佛教信徒都尊奉普寂为师。唐中宗因他年高德劭,特下诏命普寂接替神秀统领僧众。开元十三年,皇帝下诏让普寂在京城居住。当时王公贵族和百姓争相前来参拜,普寂神态庄重寡言少语,来访者难得见到他和悦的脸色,世人反而因此更加敬重他。开元二十七年,普寂在京城兴唐寺圆寂,享年八十九岁。京城曾参谒过他的士人百姓,都自发穿戴弟子丧服。朝廷下诏追赠"大照禅师"尊号。下葬时,河南尹裴宽与妻子儿女都披麻戴孝排在弟子行列,全城百姓痛哭相送,街巷为之一空。
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凡二十餘年,未嘗出宇之外。後隸京城慈恩寺。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齎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以二十年卒,有制賜號大智禪師。葬於伊闕之北,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為製碑文。
神秀,禪門之傑,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而未嘗聚徒開堂傳法。至弟子普寂,始於都城傳教,二十餘年,人皆仰之。
CBETA 编码:B009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