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論
经过长时间修习各种生死轮回的过患,认识到一切存在如同火坑般痛苦,渴望解脱、止息迷惑与苦难,由此心生迫切追求,督促自己修习戒定慧三学之道,能够证得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然而这种解脱不同于转生善趣,仍有退失的可能,且所断除的过失与所证得的境界仅是部分成就,连自利尚且未能圆满,由此能利益他人的程度也极为有限。因此佛陀最终劝导众生应发心趣向大乘,故具智慧者理应从最初便进入大乘。如《摄大乘论》所言:声闻缘觉二乘终究应当舍弃,因其无力成就世间利益;应当趣向佛陀教导的大乘之道,其本质全然以利他为体性。须知真正的伟人安乐、威德与力量,体现在能够承担利他的重任;若只求自利,则与牲畜无异。所以大士的本性,在于一心专注利益众生。《弟子书》说:牲畜饥饿至极会啃食野草,干渴至极见水便畅饮;而真正的伟人始终精勤利他,其安乐、威德与力量远超常人;如太阳普照万物,大地平等承载世间;大士无私利他的天性,如同这般勇猛利益世界。如此观察众生被众苦逼迫恼害,为利他故不曾停歇,这才称为伟人,也称善巧者。如前书所言:明见世间被无明浓烟笼罩,众生迷失在痛苦火宅不得自在;如救头上燃火般精勤不息,这样的伟人方称大善巧。因此大乘之道能生起自他一切利乐的根源,是消除一切衰损的灵药,是一切智者所行的大道,凡见闻忆触皆能增长众生利益。通过利他行持自然成就自利,具足广大善巧方便。如今有幸值遇如此殊胜的大乘教法,应当思维:这是何等稀有难得!我今所得实在殊胜,定当竭尽全力趣入大乘,依此菩萨道修行。
这里分为三部分:第一,说明进入大乘之门的关键在于发心;第二,如何发起这种心念的方法;第三,发心后应如何修学实践。现在讲第一部分。
如果要进入大乘,进入的方法是什么呢?佛说有两种途径:波罗蜜多乘和密咒乘,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大乘。无论选择哪一种,进入的根本在于菩提心。只要心中生起菩提心,即使其他功德尚未具备,也可以称为大乘人;如果舍弃菩提心,即使通达空性等功德,也只会落入声闻等地,失去大乘资格。这一点在许多大乘经典中都有说明,通过逻辑推理也能证实。因此,大乘的进退取决于是否具备菩提心。
《入行论》说: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刻,便成为佛子。《慈氏解脱经》说:善男子!就像金刚宝石的碎片,虽小却能胜过一切黄金饰品,仍不失金刚宝之名,并能消除一切贫穷。同样,发起一切智心的金刚宝,即使尚未精进修持,也能胜过声闻、独觉的一切功德,仍不失菩萨之名,并能消除生死轮回的贫穷。这说明,即使尚未修持殊胜行持,只要具备菩提心,便可称为菩萨。
《金刚手灌顶续》中,金刚手问:这个最广大、最甚深、难以测度的秘密曼陀罗,不应向恶众生开示。那么应对哪些众生宣说?金刚手回答:文殊师利,若有人真实修持菩提心,何时成就菩提心,彼时这些菩萨行菩萨行、密咒行,应当让他们进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曼陀罗。若未圆满菩提心,则不应让他们进入或见到曼陀罗,也不应传授印咒。因此,虽然法是大乘法,但关键是人要真正进入大乘。
大乘行者依靠菩提心,若没有菩提心,仅理解大乘教义是不够的;若具备菩提心,则因缘圆满,成为真正清净的大乘行者,因此应努力修持菩提心。
《华严经》说:善男子!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种子。要明白这一点,可以举例说明:地、水、肥料、阳光等是稻、豆、麦的共同因缘,但稻种不会生出豆芽,麦种不会生出稻芽,因为各自的种子是不共因。同样,无上菩提心是成佛的不共因,而证悟空性的智慧如同水土,是声闻、独觉、菩萨三乘的共同因。如《上续》说:信解大乘是种子(父),能生佛法的智慧是母。龙树菩萨也说:不仅无上佛菩提,声闻、独觉也需依靠智慧,这是唯一的解脱道。这里赞叹智慧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也需依止,故称智慧波罗蜜多为母。因为它是大小乘的共同因,不能单凭智慧区分大小乘,而应以菩提心及广大行持来判别。
《宝鬘论》说:声闻乘法中未说菩萨的愿、行、回向,怎能成为菩萨?这说明大小乘的区分不在见解,而在行持。因此,证悟空性的智慧尚且不是大乘的不共之道,何况其他?所以,首要的是修持菩提心。
第二部分 如何发起菩提心的内容分为三点:
第一点 修习菩提心的步骤
第二点 发起菩提心的标准
第三点 仪轨受持的规则
现在开始讲解第一点。
从佛陀传承的教法可分为两类:一是修习七种因果的教导,二是依照寂天菩萨论著所述而修。七种因果指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源自菩提心,菩提心源自增上意乐,增上意乐源自大悲,大悲源自慈心,慈心源自报恩,报恩源自念恩,念恩源自知母。这就是七种因果。
这里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对其次第生起确定的理解,
第二部分 按照次第正确修持。
第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
第一 说明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
第二 其他因果都是此因果的道理。
第一部分又分为三部分:
第一 最初的重要性,
第二 中间的重要性,
第三 最后的重要性。
现在先说最初的重要性。
由于大悲心推动心意,为了彻底拔除所有众生的生死之苦,而坚定立下誓愿。如果悲心的力量微弱,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能够承担度尽众生的重任,正是依靠这种大悲心。不承担这一重任,就不能算作大乘行者。所以悲心是最重要的。
如《智慧无尽经》所说:大德舍利弗,诸菩萨的大悲心之所以无尽,是因为它起着引领作用。大德舍利弗,就像呼吸是人生命的引导者一样,菩萨的大悲心也是成就大乘道的引导者。
《伽亚果梨经》中记载:妙音!菩萨行的发起依靠什么?以什么为基础?妙音回答道:天子,菩萨行发起于大悲心,以众生为基础。
第二,中重要。
这样发心一次趣入菩萨正行,但因众生数量太多、行为凶暴恶劣、戒律难以持守、修行时间漫长无边,看到这些就心生畏惧,退堕到小乘中。所以不应只发起一次大悲心,更应恒常修习令其逐渐增长。完全不考虑自身苦乐,不厌倦利益他人,自然能够圆满一切福德资粮。
第三,后续要点。
诸佛证得果位时,并非如小乘行者般安住涅槃,而是为尽虚空界众生的利益而行事,这皆源于大悲之力。若无此大悲,则与声闻无异。譬如耕种,先播种,再浇水,最后成熟最为关键。佛陀的教化事业,初、中、后三阶段,以大悲最为重要,此乃大德月称所言。香纳穷登巴曾说:向觉沃求法时,他只教导舍弃世间心、修持菩提心。格西登巴惭愧地表示:这正是觉沃教法的核心,方知法要。获得坚定见解,唯此最难,故应反复修习,阅读《华严经》等经典及其注疏以求稳固。
第二 其他因果归入此因果之理分二:
一 初从知母乃至大慈为因之理,
二 增上意乐及发心为果之理。
今初
人们总是想要远离痛苦。如果能不断思考众生的各种痛苦,就能生起慈悲心。但要让这种心容易生起,并且生起后坚固有力,就必须先对众生怀有喜爱之心。比如,看到亲人受苦会感到痛心,看到仇敌受苦会感到快意,而对恩怨平等的人则会保持平常心。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有喜爱之情。喜爱的程度越深,对痛苦的忍受力就越低。中等和下等的喜爱会带来相应程度的不忍,而上等的喜爱则会使人在极微小的痛苦中也感到极度的不忍。看到仇敌受苦时,不仅不会生起救助之心,反而希望他的痛苦增长扩大、永不消失,这是因为心中没有喜爱的缘故。这种心态的强弱也取决于厌恶的程度。对于恩怨平等的人,既不会感到不忍,也不会感到快意,这是由于保持平常心的缘故。
因此,修行时把众生视为亲人,是为了培养喜爱之心。而最亲近的莫过于父母,所以修习知母、念母恩和报恩三者,是为了引发喜爱之心。爱护众生如同爱护独子,这种慈心是前三者的结果。由此便能引发悲心。
追求与乐相合的慈心和悲心,其因果关系并不固定。而发菩提心的因,是修习一切众生皆为亲眷,这是月称论师和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所宣说的。
第二,以增上意乐及发心为果的道理。
就这样循序渐进地修炼自心,当悲悯之心生起时,便能引发为利益众生、追求佛位的愿心。仅此已足够,为何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强决心呢?因为虽然声闻和独觉修行者也具备令众生离苦得乐的无量慈悲,但能够承担起一切众生解脱重担的,唯有大乘行者才能做到。所以必须发起更为坚定强烈的决心。《海慧请问经》中明确阐述了这一真义。
若生起度化众生之心,但仅着眼于眼前,连一个众生都未能圆满救度;即使证得阿罗汉果位,也只能利益少数众生,使其获得解脱,无法引领他们证得一切种智。因此应当思惟:若要成办无量众生的利益,圆满实现他们究竟的福祉,唯有佛陀才具备这样的能力。由此便能引发为利益众生而求证佛果的决心。
第二阶段 按照顺序实际修行分为三部分:
第一 修习渴望利益众生的心,
第二 修习渴望觉悟的心,
第三 说明所修的结果就是发起菩提心。
第一部分又分两方面:
第一 创造生起这种心的基础,
第二 真正发起这种心。
创造基础又分两步:
第一 对一切众生保持平等心,
第二 修习对一切众生产生欢喜的态度。
现在开始第一步。
如同之前下士道和中士道所述的前行及修习次第,在此也应按照相同步骤进行修持。如果在修习之初不能消除分别亲疏的偏执,使心保持平等,就会对某些众生生起贪爱,对另一些则生起嗔恨。由此产生的慈悲也会带有偏私,无法对无亲无故者生起,因此必须修习平等舍心。
平等舍的修习分为两种:一是观想众生本无贪嗔等烦恼的实相;二是了知众生自性远离贪嗔而使心平等。这里所指的是后者。为了使平等心容易生起,修习次第应当先以无关利害的中庸者为所缘对象,待消除贪嗔使心平等后,再对亲友修平等心。若对亲友仍未能平等,或因贪嗔分别亲疏,或因贪爱程度不同而产生偏颇,则需继续调伏。待对亲友能平等看待后,再对怨敌修平等心。若此时心生嗔恚,需先平息此念。当对怨敌也能平等视之时,便可扩展至一切众生。
修平等心的依据有二:就众生而言,一切生命皆同具离苦得乐的本愿。若偏袒某些众生而施利,或疏远某些众生而加害,都不合理;就自身而言,应思维:轮回无始以来,所有众生都曾无数次做过我的亲人,有何理由分别贪嗔?此理在《修次中篇》中已有阐明。
当对亲人生起贪爱时,应如《胜月童女请问经》所说:往昔我杀过你们,你们也曾杀我,彼此互为仇敌,为何还要生起贪心?又如前文所述无常过患时提到的"亲仇身份瞬息万变"之理,应当善加思维,如此便能同时遮止贪嗔二心。这里需要消除的是以怨亲差别相为借口而生起的贪嗔分别,并非要否定世俗层面的怨亲关系。若因怨亲分别而生起贪嗔,形成偏执,才是真正需要破除的。
子二 修习一切悦意之相分三部分:丑一 修习母亲,丑二 修习念恩,丑三 修习报恩。首先。
轮回没有起始,我所经历的生死也没有边际。生死不断相续,在轮回中,从未有过不投生此身的情况,更没有不曾投生过此处的地方,所以也没有不曾做过我母亲的众生,这是佛经中所说的。不仅如此,这些众生不仅过去曾是我的母亲,在未来世也将成为我的母亲。这样思维后,应当确信他们就是我的母亲。这种确信一旦生起,随后念恩等心就容易生起;如果这种确信不能生起,那么念报恩等心就无从依靠。
丑二 修习念恩
在修习一切众生皆为母亲之后,若以现世母亲为对象来修习,会迅速容易生起慈心。依照布朵巴所说的来修习:先让面前母亲的形象清晰显现,她自无始以来,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每当她成为我的母亲时,总能救护我免遭一切伤害,成就我的一切安乐。尤其是今生,她先是怀我在胎中,后又忍受分娩之苦。我出生后毛发稀疏,她用身体温暖我,双手捧抱我,喂我乳汁,用嘴擦去我的鼻涕,用手清理我的排泄物,以各种方式不厌其烦地抚养我。当我饥渴时,她给我饮食;寒冷时,给我衣物;匮乏时,给我财物,这些都来自她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她所给予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她忍受艰辛甚至恶名,只为给予我所需。若我生病痛苦,她宁愿自己死去也要免除我的死亡,宁愿自己生病也要替代我的病痛,真心实意地发愿代替我受苦,想尽一切办法解除我的痛苦。她竭尽智慧和能力,凡是对我有利益安乐的事无不尽力成全,凡是对我有损害的事无不尽力消除。对于这些道理,应当专心思维。这样修习之后,若真实生起感恩之心,而非空谈。接着对父母等其他亲友,也应如上述修习视之为母。然后对普通人也修习视之为母,若能对此类人生起如同亲友般的慈心,再对怨敌也如修习知母般正确修习。若对怨敌也能生起视如母亲的心,进而对十方一切众生,首先视之为母,并逐渐扩大修习范围。
丑三 修报恩
如此在生死中流转,不仅不认得是有恩于我的母亲,她孤苦无依,被弃置不顾,只求自己脱离生死,还有比这更不知惭愧的吗?弟子书中说:亲人堕入生死海,如同卷入急流中,转世不识便舍弃,只求自脱岂有愧。因此若舍弃这样的恩人,对下等人尚且不合情理,何况对我的教法怎能随顺?这样思考后,便能承担起报恩的重任。那么该如何正确报恩呢?生死中的富贵快乐母亲自己也能获得,但这些全是欺诳,我因往昔被烦恼魔所伤,如同热疮上撒硝盐,本性已苦,更生种种大苦,应以慈心利益,帮助她们获得究竟涅槃的安乐,以此报恩。总之要想到:我的母亲失去正念,心狂目盲,又无导师,步履蹒跚,走向惊险恐怖的险境,母亲若不指望儿子,还能指望谁?儿子若不从险境中救母,又有谁能救?因此必须救度她们。这样一切曾为母亲的有情,被烦恼魔侵害,内心狂乱无主,又无慧眼看清善趣与究竟胜果,也缺乏真正的善友引导,每一刹那都在造恶业,步履蹒跚,临近悬崖,总在生死中,尤其向恶趣,奔向险境,母亲既指望儿子,儿子就应救助母亲,这样思考后,便应救拔她们出离生死以报恩。《集学论》说:烦恼令人狂痴盲,多行险道步踉跄,自他恒常忧患事,众生之苦皆相同。这样观察后,便不会寻找他人过失,即使见到一点功德也觉得珍贵,所说的苦恼,道理与此相同。
第二支 正式发起菩提心(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修习慈心
第二部分 修习悲心
第三部分 修习增上意乐
(首先从修慈开始)
指的是不具备使众生安乐的条件。表现形态是:心中想着如何让众生遇到安乐,只愿他们获得安乐,我应该让他们得到安乐。利益方面,《三摩地王经》说:即使以充满无边无数世界的无量供养,长期供养诸位大士,也不及修习慈心的一分功德。这是说,比起用广大财物长期供养究竟福田,修慈心的福德更大。《文殊佛土庄严经》说:在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其世界名为千庄严,那里的众生都具足安乐,如同比丘入灭尽定。若在那里修清净梵行百千亿劫,不如在此界哪怕一弹指间对一切众生产生慈心,所得的福德更多,更何况昼夜持续修习慈心。《宝鬘论》说:每天三次布施三百罐饮食,也比不上片刻修慈心的一分福德。修慈心者,天人都会慈爱守护,身心安乐,不受毒害与兵器伤害,所求自然成就,能生梵天界。即使未得解脱,也能获得慈心的八种功德:若有慈心,天人自然慈爱聚集;佛以慈力战胜魔军,故成为最胜守护者。修慈心的次第是:先从亲人开始修,再对中庸者修,然后对怨敌修,最后遍及一切众生依次修习。修习方法是:如对众生反复思惟种种痛苦,便生起悲悯;同样,也应反复思惟众生缺乏有漏无漏的种种安乐,思惟缺失安乐的缘由。若这样修习,愿众生安乐的心自然生起。还应观想将种种妙乐布施给一切众生。
第二部分 修习慈悲
所谓三苦,即根据情况苦恼众生。其表现是:想着如何让他们脱离这些苦,愿他们舍弃,我将使他们舍弃。修习的顺序是:先从亲友开始,再到普通人,再到仇敌,最后扩展到十方一切众生进行修习。这样在平等舍心与慈悲心中区分对象,按顺序修习,这是莲花戒论师依据阿毗达磨经所说的,极为关键。如果不加区分,一开始就笼统修习,似乎生起时,各个思维都未能真正生起。如果在分别生起时产生不同感受,如前所说,就会逐渐增多。后来笼统修习时,无论针对总体还是个别,都能清净生起。修习的道理是:应当思维这些众生如同母亲,他们堕入生死轮回,如何感受各种苦,已如前说。修悲心生起的标准,《修次初篇》说:何时像爱子身体不适那样,对一切众生都想要消除他们的苦,这种悲心自然生起,与自性相应而转,那时就是悲心圆满,称为大悲。这个比喻是以自己最心爱的幼儿为例,如果他有痛苦,母亲能生起多少悲痛,就以这个为标准来衡量心量。如果对一切众生悲心自然生起,就说明大悲的因相圆满。大悲生起的标准,也应当这样理解。
子三 修习增上意乐。
在修习慈悲之后,应当这样思惟:唉,这些有情众生,是我所爱护、我所喜爱的,他们如此缺乏安乐,被种种痛苦逼迫困扰,如何才能让他们获得安乐,解脱种种痛苦?我要承担起救度他们的重任,哪怕是言语上也不忘修习此心。虽然之前报恩时也曾略微生起过这种心,但这里所说的慈悲——遇到快乐时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的心——还不够圆满,因此特别强调必须培养一种能引发并成就一切有情利益安乐的慈悲心。而且这种心不仅在正式修法时要有,在修法后的一切行为中也应持续不断地修习。这是《修次中篇》中所说的。
第二 修习追求觉悟之心
根据前面所说的顺序,便能明白利他必须依靠智慧。对此生起追求之心,但仅此并不足够。正如先前归依时所说,应当思维身、语、意事业的功德等。首先必须尽力增长净信,因为信是欲的基础。对于这些功德,发起真诚求证的心愿,就能确信:即便是为了自利,也必定要证得一切种智。
壬三 说明所修之果即是发心,分为两部分:癸一 总相,癸二 差别。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言,发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圆满正等正觉。
癸二 分别。
依照《华严经》要义所说。《入行论》云:起始行与正行,若能明白其区别,智者应知这两者次序不同。这是说明愿心与行心两者相异。关于此点虽有多种不同说法,但可这样理解:为利益众生而发愿成佛,这是愿心;受持戒律后,便是行心。《修次初篇》如此阐释。
庚二 发心的程度分三:辛一 思维自他交换的利与不交换的弊,辛二 说明修此心必能生起,辛三 修习自他交换的次第。今初。
正如《入行论》所言:凡是希望迅速救度自己与他人的人,应当将自他位置互换,这是最殊胜的修行密诀。又说:世间一切快乐,皆因利他而生;世间一切痛苦,皆因自利而起。何须多言?愚者只顾自利,佛陀一心利他,观察这两者差别便知。若不能真正将自乐与他苦交换,不仅无法成佛,轮回中也得不到快乐。因此要明白:执爱自我是一切衰败的根源,执爱他人是一切福乐的根基。
第二,说明若能修习此心,必定能够生起。
从前有个仇人,听到名字就害怕,后来和好了成为朋友。如果失去这个朋友,就会非常难过,这都是心念转变的缘故。所以如果能练习把别人看作自己,也能练习把自己看作别人。正如论中所说:修行不该畏难退缩,靠的是不断练习。起初听闻名字就害怕,后来没有反而不习惯。又说:若能像抛弃草芥一样放下自我,就不会觉得困难。
有人或许会想:别人的身体又不是我的,怎么可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呢?其实就连这个身体,也是父母精血所成,原本属于他人。只因长久以来的习惯,才产生"这是我"的执着。若能对他人身体培养关爱,同样能生起如同爱惜自身般的心。论中说道:为何对他人一滴精血聚合之物,却错误执着为"我"?应当这样练习关爱他人。若能清楚思维其中利害,就能真心实意地修习,欢喜地修习,最终必定能够修成。
第三部分 修习自他交换的步骤分为二:
第一 消除障碍,
第二 转变心念。
现在讲第一部分。
自他交换的意思是把自己当作他人、把他人当作自己,并非强行将他人妄想成我,或将他人的眼睛妄想成我的所有物来修心,而是要转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心态。
第二种 用慈爱的话语摄受他人
对众生开示各种修行法门。
寅三 利行摄
按照教义,使所教化的众生如实修行,或使其正确领受。
第四 同事摄
教导他人修行,自己也应当修行,与他人共同践行。如《庄严经论》所言:布施等同开示劝导入道,自身亦随同修持等,此即是所许的爱语、利行及同事。为何确定为四摄法?为摄受眷属,使其修习善行故,首先须令其欢喜,此亦先以财物布施,利益其身。既欢喜已,引入正道,首先须令其知晓应如何修持,故以爱语宣说正法,消除其无知,断除其疑惑,使其正确受持正理。既了知已,通过利行令其修习善行。若自身不修而教他人取舍,对方将不信受,反诘难云:自身尚且不修,何以教他?故今当为他人所训导:若自身实修而教导我修持者,他人亦自修,我若修此,必获利益安乐,未修者新修,已修者不退,故须共同践行。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的善巧方便,故摄受眷属应依此法。如云:凡摄受眷属者,应正确依此理,能成办一切义利,赞叹为妙方便。又此根本后得之时,应如何修持?如尊者所言:菩萨广大行,六波罗蜜等,根本后得行,坚固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波罗蜜多。故六度中有属根本定时所修,有属后得时所修。谓禅定自性止,及慧度自性观之一分,是根本定时修;前三波罗蜜多及禅定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通于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根本定时亦修。如尊者云:根本定起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后分别能净,方便学为主。正根本定时,止观分平等,应常时修习。若未修习如是希有难行,闻而忧恼,当念菩萨最初亦不能行,然由先所了知,所作愿境渐修,后可不假功力任运成就,故其串习极为重要。若见不能正行便即放弃,全不修心,是使净道更为遥远。如《无边功德赞》云:凡所闻法为令世间起怖畏,世尊于此亦经久远未起行,佛于此等渐次串习成任运,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是故受持菩萨律仪者,无有不学方便诸行;诸有未受行心仪轨者,亦当励力修求学心。若于诸行喜乐增盛而受律仪,则极坚固,故当励力。此上士道次第中,净修愿心及学菩萨行总分之次第,今已释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