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廣論
瑜伽部修持次第分两部分:一是经中所说,二是实修次第。此为第一部分。
《摄真实经》是瑜伽部一切经典的根本。开篇的缘起分,展示了能圆满自利利他的毗卢遮那佛,使众生对其功德生起希求之心。后续经文都阐述在发起此心后,证得这些功德的修行方法。关于成就世间与出世间共同修法的根本内容,在此经中有广泛论述。该经分为《金刚界》、《胜三界》、《调伏众生》及《成事品》四品。第一品讲如来及如来部,即毗卢遮那种性;第二品讲金刚部,即不动种性;第三品讲莲华部,即弥陀种性;第四品讲能满众生愿的宝部,即宝生种性。五部之中,根本经只说了四部。佛密论师认为,在圆满众生意乐方面,从修行者角度是宝部,从行为角度是羯磨部,因为行为与修行者二者合一。
《后续》是为那些能修持出世间最上成就的殊胜有情而说,阐述上品成就的殊胜境界,这是能获得佛菩萨果位的因。这也属于四品所述之道。
《后后续》是为那些不能直接悟入真实、修持最上成就的众生所说的殊胜方便法门,针对那些畏惧专修、需要有具体所缘、爱着念诵供养等的有情而说。这也通属于四品所述之道。然而这与瑜伽续主要针对以修行为主的根器而说并不矛盾。因为主要教化的对象是以修行为主的根器,而次要教化的对象不以修行为主,二者并不冲突。
那么这四品道法,是针对四类修行者分别宣说的吗?还是针对同一修行者循序渐进引导至四个不同阶段而说?《最胜大疏》中记载:如来部的修行者本性仁慈贤良,属于平等分行;佛部修行者属于贪欲行;第二品所教化者属于嗔恚行;第三品所教化者属于愚痴分或邪见行;第四品所教化者属于悭吝行。这种说法表明是针对四类不同根器的修行者而说,如同无上密续将如来分为五部行者。《彼释》又提到:如来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依次对应自性身、异熟身、受用身、变化身这四身,以及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智,还有菩提心、布施度、智慧度、精进度。这是从所证果位的角度而言。若依此说,每一位所教化的修行者所证得的果位,都必须具足这四部功德。
现证毗卢遮那佛果者,在每一品中,为喜欢广、中、略三种根机的众生分别宣说三种三摩地。喜欢中等程度者的四类三三摩地,在每一品的四印曼陀罗中讲述。喜欢简略者的四类三三摩地,在每一品的一印曼陀罗中讲述。喜欢广博者的四类三三摩地,在每一品中皆讲述大曼陀罗、陀罗尼曼陀罗、法曼陀罗、业曼陀罗的最初加行,最胜曼陀罗及最胜事业的三三摩地。《真实光明论》说身是大印,意是三昧耶印,语是法印,业是羯磨印,因此将四品四部分别配属身语意业四印。《阿缚达惹论》中也说:彼印即此身等差别,称为大三法业四印。该论还广泛阐述了能成立的依据。如此配属的身等四法,即在毗卢、不动、弥陀及其余二部中,称为身意语业,并非指某位尊者的身意等。《真实光明论》中又说四部各有大三法业四曼,而配属四印。这是依据各部身意语业四法而说。如《阿缚达惹论》亦云:四部中的大曼陀罗,当知是为安立诸尊的色身故,摄集身无尽藏变化。三昧耶曼陀罗,为表所证解脱门故,安立杵钩箭铃等,摄集意无尽藏变化。法曼陀罗,为表所证法的方便,安立住定诸尊,摄集语无尽藏变化。如是业曼陀罗安立供养等尊,当知总摄一切如来利益众生。
《真实光明论》所述主要观点如下:例如《金刚界品》第一曼荼罗中,虽以本部身大印为主,但并非完全不涉及意三昧耶印等,因已说明四印印定之理,其余各品曼荼罗也应如此理解。《阿缚达惹论》提到:依照此次第,虽就身等四事宣说四曼荼罗,实则不存在离身之心及离身心之语。由此可知,每个曼荼罗皆具身等四分。故四部一切曼荼罗中皆存在身等标志。依次即此所说大三法业四印。若能详知这些差别,便能理解《最胜大疏》中时而将四品道说为一人成佛之缘,时而称为不同修行者之道,二者并无矛盾。瑜伽部多强调自起本尊召入智尊并以四印印定,此乃证得果位四印之方便。通过自身语意业四事,修成本尊身语意业四德,净化凡常身语意业四法。虽各部所述道次第有多种,但以佛部或金刚持部行者最为殊胜。因于金刚界曼荼罗获圆满灌顶者,可成为一切部之阿阇梨;若仅得余部灌顶,则仅为部分阿阇梨。此说于疏中引经据典得以成立。
如果是这样修证毗卢遮那的方便道,是否只有那三种三摩地呢?回答:那并非圆满之道,因为还需要先修习圆满自体大瑜伽之道。修习天瑜伽时,下三部中都没有宣说随顺三有染污品类的次第修法,因此那只是无上部的特殊法门。不过有随顺清净品类的修法。通过修习五相证菩提之道,如同最后有菩萨成佛的次第,以修习彼慢而成就。在此之前所修之道,只有《真实光明论》简略地分别配合四道《资粮、加行、见、修》,三大论师都未曾宣说。但在修习五相证菩提之前,随顺有学道而修习,这一点非常明显。至于成就大日如来之后的道,则是随顺成佛后所作佛事而修习。
获得灌顶之后,净化所受的三昧耶戒和律仪,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应当精进修行不可懈怠。《阿缚达惹论》中说:侍奉上师后,依照他所传授的大三法业曼陀罗如法灌顶,依据大乘现观仪轨受持律仪。接着对于需要守护的三昧耶、毗奈耶、正行、禁行都要熟练掌握。之后为了善加护持三昧耶等戒律,应当始终勇猛精进不懈怠,以修习一切自他二利为前行基础。所谓三昧耶,就是希求成就者不可违背的戒条。其特征是随顺本尊所喜的身口意行为,趋向善法并止息恶行。这是佛陀制定的殊胜教诫。《胜吉祥经》初品及《金刚顶经》所说的各种三昧耶戒和根本罪戒,在根本罪释中已有详述,这里不再重复。如果不能圆满持守三昧耶等戒律,就无法获得成就。《金刚顶经》说:纵然历经百千劫,恒常精进修行,但世间有四类人,修持也不会成就。未发起菩提心,充满各种疑惑,不依教法修行,缺乏信心不成就。这里指出具备四种过失者,即使修行多劫也不能成就,因此必须具备四种功德。即依照教授善修大菩提心作为进入大乘之门,生起坚固信心毫无怀疑,按照佛陀制定的学处和三昧耶戒如教守护,对本尊和师长生起坚定信念。如此无论在家出家修行者,都应当安住律仪而修持。《金刚顶经》说:应当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及妄语饮酒,安住在家戒律,此时可修持明王法。若是出家修行者,应正住三种律仪,别解脱戒、菩萨戒与持明戒最为第一。若在家身份能够受持别解脱戒者,也应当具足三种律仪而修。
丑二 获得上师灌顶的四座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