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會疏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八
涅槃經疏卷第六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第十二(卷第八)
北凉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謝靈運 重治
如來性品
此題不標佛而言如來者允同三世三世諸佛皆初號如來又舉初以標後又如名不異破諸異計又如來即佛佛即如來故言如來性品四悉檀(云云)又如來是極果之勝號性是至理之本名非但極果名曰如來眾生本性亦名如來又如來擬果性擬於因雖因果雙列意在於因故言如來性品又果之本性性隱難辨舉顯以目隱故言如來性品又性理含藏備種種性善惡三乘舉勝棄劣故言如來性品又如來名通夫有心者悉未來如來四依開士猶如如來十方諸佛同稱如來就一佛之上有化應報法皆稱如來今文中正辨如來藏之如來二十五有悉皆有我以我同故故名如以如示人故言來常不可壞名之為性從此立名名如來性品當知此如來藏即佛性也諸師解藏義不同論師言佛果在當即時未有故名為藏又言佛性眾生心神心神自能避苦求樂即是心神開善云六法是佛性義皆不然此品以如來自性不以心神不以六法又如來藏隱心神六法皆顯又如來藏常心神六法遷變無常與如來性全不相關今皆不用地人云惑覆於理名之為藏是義不然私謂非無一邊但不與此品題合彼以惑與理異故惑能覆理今依經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那得無性之惑覆無惑之性不會經旨故不用也私謂非但惑性相即一切何所不收涅槃何法不在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一切國土即涅槃相(云云)又論人云當果為性此即在外六法為性此即在內地人云惑覆黎耶此亦是內興皇云非內非外偏據正性地人偏據本有論人偏據緣了復據當果果性果果性悉為經呵如盲觸象不會玄旨今明四句平等清淨無諍故名為如以四悉檀巧示眾生故名為來常不變易故名為性豈獨一法為藏性耶又人執云如來藏者不得不有是義不然佛性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那得獨言是有雖非此四有因緣時於一門中作四悉說故言如來藏者不得不有以有接斷以有破常以有令悟悟佛性時佛性非有三門亦爾云何執有而害三門如人問橋多諍何益今明佛性其意若此若得此意亦在本性中間極果亦隱亦顯亦外亦內如經舍內金藏大小不知善能掘出宗仰是人即其義也問藏性理三云何同異答只是一義若欲分別理惑合論名之為藏全不論惑稱之為理不可改變稱之為性(云云)有師生起五譬初問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舉貧女藏答明其有我但隱而不顯若爾何不早說佛舉毒塗譬之由常病未歇不得洗乳前後兩病就眾生論隱顯塗洗就佛教論若爾眾生等有何故六道區分昇沈碩異佛舉因鬪失珠致有悲喜不等若爾何故鬪耶佛舉甜藥真正停留在山寡德所招流乎醎酢若爾真昧不變誰能毀傷若叵毀傷則無殺罪佛舉利钁能穿石砂不損金剛如佛不可害興心逆罪性不可毀毀陰得罪然一答可解何故聯翩只為佛性難明須萬斧躃樹生起五譬是彼之巧思故今存之(云云)然此一品答上兩問初答云何作善業次答能只難見性此兩相成只由善業能見於性性由善業業始性終從終題品論人解善業義者假名行人能御善惡御善則洮練心神得成正覺中論人問生死中有假人此人是佛性不彼答不得是佛性即竝亦不得是我既其無我誰御善業又汝明假者是不自在我是自在二事相害地人明法界之體有善惡用體用具足在妄惑內如土覆金無能沮壞妄惑若爾此用無用何能作業今明此義如經金藏不可見者是時不能作於善業掘出藏已何須善業耘除草穢小乘運作非是善業異人方便示子金藏於舍掘之正是能作善業之義若約六位初位不能後位不須中間四位是作業位若約四句隱不能顯不須亦隱亦顯正能作業就答善業又二一明佛性為善業作緣二明佛性正起善業初為善業作緣又二一明業緣二論義初業緣中復有問答。
迦葉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邪。
問近從四倒品生一切世間雖說有我不名佛性出世真我名為佛性是故興問二十五有若定有我有則非有若定無我誰作善業故言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以兩譬答之初譬則明本有不可見次譬不即得說以釋疑初譬中有法譬合法說為兩一本有二不可見。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
然佛性非本非當為緣說之。
次譬文為四一譬本有二譬不可見三譬緣感四譬顯說。
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
初文意者窘乏緣了故為貧有能生力故言女栖託五陰故言舍有正佛性故言金此性包含故言藏此性廣博故言多。
家人大小無有知者。
次家人大小不知者舊解四果聖人為大三界凡夫為小此皆不知中論人云但菩薩為大但聲聞為小亦皆不知今明人天為小析空二乘為大析空二乘為小體空二乘為大但空聲聞為小但空菩薩為大但空菩薩為小出假菩薩為大皆亦不知。
三時有異人去譬緣感。
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言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耘除草穢女人答言我今不能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後乃當速為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云汝子女人復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答言我今審能女人復言我亦欲見并可示我。
於中問答先以小道逗之故言耘除草穢緣不肎受故言不能若示子金緣為化力欲先於人我亦欲見即是後已。
四是人即去顯說。
是人即於其家掘出金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起奇特想宗仰是人。
三合譬有二先合次帖合可見。
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一切眾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人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一切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歸仰如來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眾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
第二譬為二先譬次合初譬為四一明起有我病二說無我藥三邪我病息四真我教興。
復次善男子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嬰孩得病。
意同哀歎彼譬顯此譬隱舊解女人良醫凡四師說一云女譬法身醫譬應身二云女譬實智醫譬權智三云女譬前佛醫譬後佛四云女譬佛智醫譬機緣上文貧女譬眾生身此女既不言貧用譬佛智應勝生育一子譬於眾生稟教生解以解微故故言嬰孩孩著邪常故言得病。
次是女愁惱下譬說無我之藥又三一佛智觀機二得機設化三斷邪我初文者。
是女愁惱求覓良醫。
權智起悲故言愁惱覓無我機故言求醫。
次良醫既至即得機施化。
良醫既至合三種藥酥乳石蜜與之令服。
設三種藥譬無常三修。
三因告女人下斷邪我教。
因告女人兒服藥已且莫與乳須藥消已爾乃與之是時女人即以苦味用塗其乳語其兒言我乳毒塗不可復觸。
此中乳譬真我真我非時故言莫與苦味塗乳者譬以無我覆於真我如苦與甜其性相違前合三藥中何故復有乳此亦是無我苦味與常相違。
三其兒渴乏下譬邪我病息。
其兒渴之欲得母乳聞乳毒氣便遠捨去至其藥消。
先明病息次明藥消真我緣起故言渴乏我無我相違故言毒氣無我治邪邪消藥息故言藥消。
四母乃洗乳譬真我教興又四一為說二違情三重說四受行可見。
母乃洗乳喚子與之。
是時小兒雖復饑渴先聞毒氣是故不來。
母復語言為汝服藥故以毒塗汝藥已消我已洗竟汝便可來飲乳無苦。
其兒聞已漸漸還飲。
次如來亦爾者合譬也。
善男子如來亦爾為度一切教諸眾生修無我法如是修已永斷我心入於涅槃為除世間諸妄見故示現出過世間法故復示世間計我虗妄非真實故修無我法清淨身故譬如女人為其子故以苦味塗乳如來亦爾為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
如彼女人淨洗乳已而喚其子欲令還飲我今亦爾說如來藏是故比丘不應生怖如彼小兒聞母喚已漸還飲乳比丘亦爾應自分別如來祕藏不得不有。
但合二藥不合二病本意疑於我無我異是故合藥治病是傍是故不合哀歎亦爾問隱名如來藏我是佛性者一切眾生有我性耶答一切眾生皆悉有性未即是佛是故有我未是我德何者人別法通法通故有性有我人別故非佛非德問法是人法昔既無別人法是誰法解云法屬法性(云云)。
迦葉白佛下第二論義問答初問者前明二十五有有我今難此義初總唱無。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實無有我。
次何以故下別作十二難合為四意初四難約果次兩難約因三四難又約果四兩難難處初為兩雙謂始生終沒差別勝負可見。
何以故嬰兒生時無所知曉若有我者即生之日尋應有知以是義故定知無我若定有我受生已後應無終沒。
若使一切皆有佛性是常住者應無壞相若無壞相云何而有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及旃陀羅畜生差別今見業緣種種不同諸趣各異若定有我一切眾生應無勝負以是義故定知佛性非是常法。
次因難又兩十惡等是約惡因酒後是約惡緣可見。
若言佛性定是常者何緣復說有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恚邪見。
若我性常何故酒後荒醉迷亂。
三重約果四難者一據苦果二據苦緣三據忘失四據憶念。
若我性常盲應見色聾應聞聲瘂應能語拘躄能行。
若我性常不應避於火坑大水毒藥刀劒惡人禽獸。
若我常者本所更事不應忘失若不忘失何緣復言我曾何處見是人耶。
若我常者則不應有老少盛衰憶念往事。
四責處兩難初難別在何處次難徧在身耶。
若我常者止住何處為在涕唾青黃赤白諸色中耶。
若我常者應徧身中如胡麻油間無空處若斷身時我亦應斷。
或可但作六雙為十二難或可十難難現用二難難處所(云云)。
二佛告下答也還酬十二難初舉兩譬答覓現用後利钁譬答覓處所言現用者其難真我若常應無生滅次差別勝負難佛答意實有真我為瞋癡所覆不能得見故有終沒昇沈前譬得而失後譬失而得但此妙解凡夫未得那忽言失此是理數之言應得不得故言得而復失得無別得還得於失失無別失還失於得得無所得失亦無失(云云)於初二譬中初譬三意謂譬合結譬為四一本有性理二遇緣起惑三根緣扣召四聖應破惑。
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
初文中言王家者佛所統處力士者譬眾生有能降魔制外之用故言力士眉間者中道也金剛珠者或言理或言解或言理解圓淨不可破壞如金剛珠。
次與餘力士者即遇緣起惑失本有理又二一起惑二失理。
與餘力士角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觸之。
初文餘力士者天魔外道諸惡知識(云云)捔力相撲者斷常乖於正觀正觀破於斷常故言相撲以頭觸之者乃以身見觸中道解。
次其頟上珠下明失正理。
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
沒在斷常邪見身中。
三其處有瘡即是機緣感苦。
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時有明醫善知方藥即知是瘡因珠入體是珠入皮即便停住。
二見傷正解為瘡舊云感生死苦果為瘡即命良醫機召於佛時有明醫即聖智達知失理招苦即便停住者明失非失。
四是時良醫下說法破惑又二初譬偏說次譬圓說初偏說者。
是時良醫尋問力士卿額上珠為何所在力士驚答大師醫王我額上珠乃無去耶是珠今者為何所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
無我撿邪如就覓珠力士驚答譬稟教作於無我之觀從迷得解故言驚答將非幻化即無我觀為何所在即無常觀憂愁啼哭即是苦觀此為說偏教。
次是時良醫下譬說圓教又為四一為說二不受三重說四即受譬說佛性一往不受也。
是時良醫慰喻力士汝今不應生大愁苦汝因鬬時寶珠入體今在皮裏影現於外汝等鬬時瞋恚毒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
初文中言皮裏者隱斷常中影現外者舊云當果在當興皇云佛智默照今明性理虗通徧一切處是影現於外。
次是時力士下是眾生不受。
是時力士不信醫言若在皮裏膿血不淨何緣不出若在筋裏不應可見汝今云何欺誑於我。
舊云皮裏譬現在筋裏譬未來若在現在何不破惑而出若在未來不應可見興皇云惑輕曰皮惑重曰筋。
三時醫執鏡去是如來重說。
時醫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
鏡譬圓經照信心面文明理顯信諦明了。
四力士見已即是信受。
力士見已心懷驚怪生奇特想。
次善男子下合譬但合三不合第一初合第二遇緣起惑。
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淫瞋恚愚癡之所覆蔽。
譬中有二今但合一起惑合相撲。
次故墮地獄下合第三招苦感召。
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脩羅旃陀羅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生如是等種種家中因心所起種種業緣雖受人身聾盲瘖瘂拘躄癃跛於二十五有受諸果報貪淫瞋恚愚癡覆心不知佛性。
此中併得通答前十難。
三如彼力士下合第四聖應說法初合偏說前有佛說眾生作無我觀今但合後意又二先合作觀後明不知。
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謂呼失去眾生亦爾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不識如來微密寶藏修學無我。
中有牒譬正合也。
譬如非聖雖說有我亦復不知我之真性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修學無我亦復不知無我之處尚自不知無我真性況復能知有我真性。
譬如非聖下是雖觀無我亦不能解何者若解真我方識無我既不解我所以無我不成先牒譬後合也。
次如來如是下合為說圓前譬有四但合後二此初合第三如來重說。
善男子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譬如良醫示彼力士金剛寶珠。
是諸眾生下合第四信受先合後舉譬帖正合中先明有惑時不信。
是諸眾生為無量億諸煩惱等之所覆蔽不識佛性。
後明除惑時信受。
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明了。
如彼力士於淨鏡中見其寶珠。
第三結歎不思議。
善男子如來祕藏如是無量不可思議。
次復次善男子下雪山甘草譬舊云助答上問觀師云譬失而復得開譬合譬開為四一失二得三重失四重得初明失中二初理性次辨失初文者。
復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其味極甜。
雪山譬眾生身一味藥譬中道不二故云一味此理能除倒惑故名藥名曰樂味其味極甜者教理相稱即是教樂理甜也。
在深叢下人無能見。
次在深叢下者明煩惱覆所以失理煩惱深䆳倒惑交加致使不見。
次有人聞香下是第二明得又二先少分得後具足得。
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
初分得中云聞香者一云依經信知故言聞香二云十住菩薩見未明了故言聞香。
過去世中下第二明具足得。
過去世中有轉輪王於彼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木筩以接是藥是藥熟時從地流出集木筩中其味真正。
即是前佛已證此理造作木筩者即是說教譬十地了因以因承果故言接藥在在處處者過去生生修十地因從地流出集木筩中者因果相應了因尅正故言流出。
三王既沒已下重明失。
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凡人薄福雖以掘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
即是前佛去世眾生縱逸搆諸煩惱致使失之六味譬六道本味真正從起惑後流入六道或酢或鹹是藥真味停留在山譬眾生身正性不異隨六道流是故有異凡人薄福加功不得者譬有著心苦行禪慧求覓真理而不可得亦譬種種掘鑿欲覓性理了不相關。
四復有聖王下重得。
復有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緣即得是藥真性之味。
即是今佛復證此理。
善男子下第二合譬但合兩失不合兩得此初合有理而失。
善男子如來祕藏其味亦爾為諸煩惱叢林所覆無明眾生不能得見一味者譬如佛性。
前云在深叢下今合為煩惱叢林所覆前次譬云人無見者今合云無明眾生不見。
以煩惱下合第三重明失。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即是或酢或鹹正酬前勝負差別之問。
佛性雄猛下第二答前十二中後二責覓處所之問也前有別總之責今正答總問雖約五陰論有此性而身可毀性不可毀身是性之住處身家之性即是佛性性家之身無非佛性又二初正說次論義初正說為三初牒不可壞次廣辨三總結。
佛性雄猛難可毀壞。
是故無有能殺害者若有殺者則斷佛性如是佛性終不可斷性若可斷無有是處如我性者即是如來祕密之藏如是祕藏一切無能毀壞燒滅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若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乃證知。
以是因緣無能殺者。
迦葉白佛下二論義有問有答問者。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無殺者應當無有不善之業。
前云佛性雄猛不壞應無殺生之罪。
次佛答為二先法次譬初法為四一云五陰可殺故成惡事。
佛告迦葉實有殺生何以故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陰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殺生即墮惡趣。
所言住五陰中者他用六法以為佛性非解此文六法只是五陰何容五陰住五陰中眾生還住眾生之中若用心神為佛性者心是四陰是則心神還住心神他解當果為佛性者當果繼屬眾生故言住五陰中當果若有復非當果當果若無何所繼屬地人以棃耶為佛性為惑所覆釋此乃便復當前難若有佛性即生之日便應有知今用下文釋之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不即故不如諸師所解不離故言住五陰中實理言之佛性豈應有住不住特是為緣作此異說若定執此妨前後文畢竟清淨寧有內外當之與現住不住耶私謂此說終窮又五陰中者約五陰論得有此性不約草木私云作此說者仍挾方便。
次以業因緣下釋疑。
以業因緣而有剎利婆羅門等毗舍首陀及旃陀羅若男若女非男非女二十五有差別之相流轉生死。
疑云或謂唯應殺墮地獄那復得有二十五有故今釋云業緣不同致諸趣異。
三非聖之人下簡諸外道。
非聖之人橫計於我大小諸相猶如稗子或如米豆乃至拇指如是種種妄生憶想妄想之相無有真實。
自謂得聖計我不同。
四出世我相下明正我相。
出世我相名為佛性如是計我是名最善。
二復次善男子下譬也又二先譬次合初譬為二先為五陰可毀作譬後為佛性不可毀作譬。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钁掘地直下磐石沙礫直過無難。
初譬中云善知伏藏者譬能殺人利钁譬殺具多殺於磐石砂鹵等。
次唯至金剛下為佛性不可毀作譬可見。
唯至金剛不能穿徹夫金剛者所有刀斧不能破壞。
次合中唯合不壞。
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論者天魔波旬及諸人天所不能壞五陰之相即是起作起作之相猶如石砂可穿可壞佛性真我譬如金剛不可毀壞以是義故壞五陰者名為殺生善男子必定當知佛法如是不可思議。
從善男子方等經者下是第二章正明佛性能起善業文為二初明作善業次論義初文者。
善男子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
有人云佛性能起起於正道所作善業今觀前譬佛性但為善業之緣今文明以佛性教作善惡之業故喻喻之。
從迦葉復白佛去二論義初雙問甘毒如文。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何緣說方等經譬如甘露亦如毒藥。
次佛答為三一明愚智二人次明一體三寶三明中道圓觀妙解次第相生由智不惑教識一體三寶妙觀得成能作善業愚者反此善業不成初約愚智中三先佛更徵問。
佛言善男子汝今欲知如來祕藏真實義不。
次迦葉答。
迦葉白言我今實欲得知如來祕藏之義。
三佛為釋釋中初有七行半偈又二前四行半雙辨愚智次三行偏明智者初文兩譬兩合前一行同服甘露有夭有壽次半偈同服毒藥有死有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或有服甘露 傷命而早夭 或復服甘露
壽命得長存
或有服毒生 有緣服毒死
古來三解一云同稟大乘有得有失後譬同稟小乘有得有失二云約師弟師說大乘無得之教弟子解者為壽迷者為夭小乘師說有得之教弟子作大解為生守小教為死三者只是一大乘經於其得者作甘露名於彼失者作毒藥名又只作一甘露名說其稟行者有得有失只作一毒藥名說諸有稟者有生有死反覆相成今明於其失者俱名甘露及以毒藥保愛染著名為甘露傷段破壞故名毒藥於其得者俱名甘露亦名毒藥入理生善故名甘露顯體破惡故名毒藥具此二義名善業教。
無閡智甘露 所謂大乘典 如是大乘典
亦名雜毒藥 如酥醍醐等 及以諸石蜜
服消則為藥 不消則為毒 方等亦如是
智者為甘露 愚不知佛性 服之則成毒
諸文之下各有合譬尋之可見譬如癩人服鴆病差解藥還醒譬學無常苦空斷惑知是大方便即入摩訶衍。
從聲聞及緣覺下偏明智者。
聲聞及緣覺 大乘為甘露 猶如諸味中
乳最為第一 如是勤進者 依因於大乘
得至於涅槃 成人中象王 眾生知佛性
猶如迦葉等 無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皆約人辨初約二乘次約菩薩後約眾生似約三諦而作善業菩薩即中增進善業二乘即空而中以作善業眾生即假而中便作善業故舉三人意或在此。
從迦葉汝今當去第二辨一體三寶然昔初教舉非顯是破邪歸正明別體三寶此義易知前長壽中明護法舉法歸依諸佛已成一體三寶不許歸別歸別體者歸戒不具今文勸歸己身當成一體三寶顯於自體成善業故又免魔縛各有所據就文為三一勸二論義三領解初文中云善分別者勸令分別己身之中一體三寶先勸次釋初如文。
迦葉汝今當 善分別三歸 如是三歸性
則是我之性
次若能諦觀者釋勸也。
若能諦觀察 我性有佛性 當知如是人
得入祕密藏 知我及我所 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寶性 無上第一尊 如我所說偈
其性義如是
得入祕藏者即生理善甘露之義是人已出世者即是破惡毒藥之義二俱有得即此明文又知我者是佛寶我所者是法僧二寶雖無異體義說為三又佛覺法不覺僧和合於一佛性說此三義。
二爾時迦葉下論義有二番問答初併不受後併歸依佛皆不許初問有十偈為四前一行半唱不知次兩行問昔別體三四行半問今一體四兩行結問請答就初總云不知。
爾時迦葉復說偈言。
我今都不知 歸依三寶處
云何當歸趣 無上無所畏 不知三寶處
云何作無我
次無上者別不知歸佛無畏者不知歸僧云何作無我者不知歸法。
次云何歸佛者兩偈問昔別體為三此半偈問佛寶。
云何歸佛者 而得於安慰
得安慰者如前四相中說。
次一行問法。
云何歸依法 唯願為我說 云何得自在
云何不自在
三半行問僧。
云何歸依僧 轉得無上利
轉得無上利者如前波闍波提供僧得佛法功德僧是傳法之人故言轉得無上利。
三云何真實說下四行半問今一體中又四初一行半法說。
云何真實說 未來成佛道 未來若不成
云何歸三寶 我今無預知 當行次第依
未來若不成去已身中隱三寶未來當成可得歸依若其不成為可依不不如次第依於別體無預知者無預約自照次第約從他。
次云何未懷妊一行三句是譬說。
云何未懷妊 而作生子想 若必在胎中
則名為有子 子若在胎中 定當生不久
是名為子義
懷子譬解懷子必十月十月譬十地若有解者十地若滿可得成佛若無解者徒自萬月亦不成佛。
三眾生業亦然一句合譬。
眾生業亦然。
四如佛之所說下一行難佛不定說。
如佛之所說 愚者不能知 以其不知故
輪回生死獄
或令歸現或令歸當致令愚者輪回墮苦。
四假名下二行結問請答初一行明我不知結請次一行明佛知故請答。
假名優婆塞 不知真實義 唯願廣分別
除斷我疑網
如來大智慧 唯垂哀分別 願說於如來
祕密之寶藏
二迦葉汝當知下佛答還酬四問從後為次初一行許斷疑酬其請答如文。
迦葉汝當知 我今當為汝 善開微密藏
令汝疑得斷
次一偈酬問一體。
今當至心聽 汝於諸菩薩 則與第七佛
同其一名號
前舉懷妊據了因作問佛以中道正因為答明諸菩薩與佛不異那得云無十地胞胎不可歸依於諸菩薩者舊有三釋一是及字即是汝及諸菩薩等於第七佛偈文迮不安及字二改於為及三不須改明諸菩薩皆同是佛賢劫則第四若七佛數即第七佛佛是覺義能覺佛性與佛義同(云云)。
三兩行酬其別體之問。
歸依於佛者 真名優婆塞 終不更歸依
其餘諸天神 歸依於法者 則離於殺害
歸依聖僧者 不求於外道
翻邪入正故須歸依邪者天神為佛寶殺法呪羊云是婆藪殺汝而得生天即是法寶能殺之人即是僧寶翻此三邪歸於三正問昔以正三翻於邪三何不以正我翻於邪我若以無我翻邪我者何不以無三寶翻邪三寶答對治之法略有二種一用有門為對治者立正破邪二用空門為對治者故用無我破於邪我各有便宜三寶是境歸憑有在宜用有門邪我是內慧宜以無虗之(云云)。
四如是下半偈酬前唱不知。
如是歸三寶 則得無所畏
今言能知得無所畏不應不知。
迦葉白佛下第二問答初問中意者併欲歸依三種三寶皆是佛說何所取捨初一行欲依昔別體。
迦葉白佛言 我亦歸三寶 是名為正路
諸佛之境界
別既翻邪即是正路。
次兩行欲依自隱時一體。
三寶平等相 常有大智性 我性及佛性
無二無差別 是道佛所讚 正進安止處
亦名正徧知 故為佛所稱
後一行欲依他顯時一體。
我亦趣善逝 所讚無上道 是最為甘露
諸有所無有
既出生死已成正覺故言諸有所無有又解諸有有現成佛無有無二十五有。
二爾時佛告下佛答佛欲更為分別不得妄依文為三初昔之別體有依不依二顯時一體有依不依三隱時一體正是所勸一向須依初文依不依者為二先明今不須依次明昔則須依初又二初別體既是昔時為緣今不須依。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汝今不應如諸聲聞凡夫之人分別三寶於此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
昔依時翻邪昔日須依。
次所以者何去更釋不依之意。
所以者何於佛性中即有法僧。
於佛性中有法僧二寶者非但已成之佛佛性之中具有法僧只當成佛性亦具二性即佛法法佛不二即是僧寶身已具三何須依於別體三寶。
次須依又二初為欲化度下明昔則須依。
為欲化度聲聞凡夫故分別說三寶異相。
次若欲隨順下更釋須依之意。
善男子若欲隨順世間法者則應分別有三歸依。
興皇明四假理緣就緣對緣因緣昔即是對邪明正是故須依若依龍樹四悉即對治意(云云)。
次從菩薩應作下明顯時一體又二有依不依不依文為二初明不依。
善男子菩薩應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歸依於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當恭敬禮拜供養於諸佛世尊。
文云我今此身歸依佛者即自是歸己身佛寶豈敬他佛。
次何以故下更釋不依之意。
何以故諸佛平等等為眾生作歸依故。
然我與他佛既無異何須依他。
次若欲尊重去明依者復有依義為相尊重是故須依又二先正明後解釋初正明者。
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應禮敬諸佛塔廟。
法身是本地舍利是應身。
所以者何為欲化度諸眾生故。
欲令眾生敬我意者為欲化眾生生善。
三從亦令眾生去明今之所勸隱時一體一向須依文有三法譬合初法中為五一分別一體有三此初文則自身有佛寶也。
亦令眾生於我身中起塔廟想禮拜供養如是眾生以我法身為歸依處。
一切眾生皆依下即是自身有於法寶。
一切眾生皆依非真邪偽之法我當次第為說真法。
又有歸依非真下即自身僧寶。
又有歸依非真僧者我當為作依真僧處。
問身有法僧可爾何為有佛答身中佛性佛性即是法身佛寶能說此法即是法寶能受持者即是僧寶他尚歸依我身三寶我今豈可不自歸耶問會三乘歸一乘名一乘者亦應會三寶歸一寶名為一寶若會三乘歸一乘無三乘異會三寶歸一寶亦無三寶之異論師數師不敢為例觀師例之會三寶歸一寶上義說佛法僧異亦如會三乘為一乘義說三乘異故法華云真是聲聞真阿羅漢(云云)。
從若有分別下次為他作一體三寶。
若有分別三歸依者我當為作一歸依處無三差別。
舉體是佛佛是覺義舉體是法法是不覺舉體是僧覺與不覺而不相違。
從於生盲下三結別體。
於生盲眾為作眼目。
為生盲凡夫作此分別。
復當為諸下四結一體。
復當為諸聲聞緣覺作真歸處。
為二乘得聖之人說我身有一禮三寶。
如是菩薩下五雙結兩義。
善男子如是菩薩為無量惡諸眾生等及諸智者而作佛事。
為惡眾生而作佛事則結自身說於別體為諸智者而作佛事亦結自身說於一體。
次譬說為三一大將二太子三大臣所以舉三譬者大將譬了因太子譬正因大臣譬緣因亦譬三寶太子譬法寶大將譬佛寶大臣譬僧寶。
善男子譬如有人臨陣戰時即生心念我於是中最為第一一切兵眾悉依恃我。
大將建意有三一臨陣敵制二我最第一三諸兵依我諸兵依我譬緣制勝譬了第一譬正。
亦如太子如是思惟我當調伏其餘王子紹繼大王帝王之業而得自在令諸王子悉見歸依是故不應生下劣心。
太子亦爾紹繼覇業譬正調伏王子譬了餘王子依譬緣。
如王王子大臣亦爾。
如王如先王成前譬王子大臣者王子即屬大臣譬也。
三菩薩亦爾合譬中二先正合後結勸初合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與我一體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
所言三事與一體者別說於三即是一體一體之上義說於三如涅槃中具有三點實非別異。
次如來下結勸又二先勸捨昔別體之三次勸取今一體之三初捨中又二先出昔三寶後乃勸捨。
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為上非餘肢節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為欲化度諸世間故種種示現差別之相如彼梯隥。
昔別體中舉頭譬佛寶頭最為上支節手足譬法僧為化眾生示此梯隥。
次是故汝今下勸捨。
是故汝今不應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歸差別之相。
次汝於大乘下結勸取自身中一體。
汝於大乘猛利決斷應如剛刀。
如大將大臣於自身中建決定意不取別體及他己成。
迦葉白佛下第三領解文為四一領解二佛勸持三稱歎四佛述成初文又三一發迹二自領解三誓化他可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知故問非為不知我為菩薩大勇猛者問於無垢清淨行處欲令如來為諸菩薩廣宣分別奇特之事稱揚大乘方等經典如來大悲今已善說。
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說菩薩清淨行處即是宣說大涅槃經。
世尊我今亦當廣為眾生顯揚如是如來祕藏亦當證知真三歸處若有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其人則能自然了達三歸依處何以故如來祕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如是之人則不遠求三歸依處何以故於未來世我身則當成就三寶是故聲聞緣覺之人及餘眾生皆依於我恭敬禮拜。
善男子下第二佛勸持。
善男子以是義故應當正學大乘經典。
還只勸前自解化他自解即是高昇祕藏化他即是下度愚迷(云云)。
迦葉復言下第三稱歎。
迦葉復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亦不可思議。
稱歎佛性即是隱時一體相好等即是顯時一體。
爾時佛讚下第四述成。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
從我今當更為汝下是第三明中道圓觀文為三初許說次正說三歎教。
我今當更善為汝說入如來藏。
初中云入如來藏者入藏由觀非觀不入。
次若我住下是正說文為二初略後廣略又為三一標中道二明乖中之惑三辨破惑之觀。
若我住者即是常法不離於苦若無我者修行淨行無所利益。
初標中道即明非有非無若我住者明非有我住在身中即是常法不離於苦常即是我身即是苦此即是有此有非道若無我者明非無若定是無則無修因趣果亦無父母世間善法此無非道既作有無兩責不得有無即非有無名中道說。
次若言諸法下是明乖中之惑又二初明惑次結惑。
若言諸法皆無有我是即斷見若言我住即是常見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若言苦者即是斷見若言樂者復是常見。
初明惑中有六句三雙相對三句計常三句計斷於生死中自作此計障理不明故名為惑若開善云生死一向是苦無樂光宅云生死之中有定實樂莊嚴云生死之中有虗妄樂虗妄樂乃為行苦所逼故非實樂然三師所說皆為此呵開善云生死是苦即是此中斷見光宅云一向是樂即是此中常見莊嚴云妄樂又為行苦所逼即是此中亦常亦斷亦應有第四句計不知是誰。
次從修一切法常下結惑又三謂法譬合。
修一切法常者墮於斷見修一切法斷者墮於常見。
初法中言修一切法常墮斷見者解有二意一云本自執常他將斷難常義不立便執於斷本自執斷他將常難斷義不立更執於常二云兩見相因見修斷過即自修常見修常過即自修斷。
如步屈蟲下譬。
如步屈蟲要因前脚得移後足。
六卷云折腰蟲周易云尺蠖之屈以求申也時俗云桑枝變作未必全爾桑根為蟬腐草為螢其例亦然此蟲腰折。
修常斷者合譬。
修常斷者亦復如是要因斷常。
明斷因常生常因斷生故有此譬。
以是義故下第三明破惑之觀又二初正明次結解。
以是義故修餘法苦者皆名不善修餘法樂者則名為善修餘法無我者是諸煩惱分修餘法常者是則名曰如來祕藏所謂涅槃無有窟宅修餘無常法者即是財物修餘常法者謂佛法僧及正解脫。
初亦有三雙六句對前無我只應言我而經中言常者有二解一云誤二云常是通名我等是別佛果萬德通得名常言餘法者中道之外皆名餘法常樂我淨即指如來祕藏佛法僧正解脫等當知中道只是真法二邊為餘。
當知如是下是結解又二先法後譬。
當知如是佛法中道遠雕二邊而說真法凡夫愚人於中無疑。
初法中云愚人無疑者有二解疑為解津愚既無解所以不疑二云中道分明顯然易解愚尚不疑何況智者依文似如後解為勝。
如羸病人下譬說。
如羸病人服食酥已氣力輕便。
還喻前二解若依或意則愚人分別而生諸見如服酥輕便若依後解酥是好藥健人服者本來自好羸人服者亦得輕便譬中道法愚人亦解六卷云服已迷悶即是不解迷惑意也。
有無之法下第二廣明中道又二初約諸法有無顯中道二約諸法不二顯中道初文者夫有無者不可定邪取說有為無說無為有有是無有無是有無於無上說有有不定有於有上說無無不定無不有不無即是中道次言不二者無二異不二無不二異二二不二不可得乃是非二非不二是名中道初文有無中有法有譬。
有無之法體性不定。
初法說極略唯此一句直標有無其性不定若他明三無為定無不可為有三聚定有不可為無此非不定不名中道。
譬如四大下次舉譬先譬次合。
譬如四大其性不同各自違反良醫善知隨其偏發而消息之。
初譬中欲明有無不定如佛赴緣若執有者破有說無若執無者破無說有四大亦爾如善醫師別知諸病若水病者以火藥治若火病者以水藥治地風亦爾不善醫師不別病相妄授於藥。
次善男子下合譬初總合次別合初可見。
善男子如來亦爾於諸眾生猶如良醫知諸煩惱體相差別而為除斷開示如來祕密之藏清淨佛性常住不變。
次若言下別合又二先舉有無為合後舉常無常例合初又二先別破有無後總結為誡。
若言有者智不應染若言無者即是妄語若言有者不應默然。
初文三句初句云智不應染者有二解一云智聞佛說佛性是有不應染著愚便責其現用處所或六根中或徧身中若聞佛性是有應知佛意不定專在於有有即表無無即妄語者是第二句破無亦二意一云道理不無定無乖理故是妄語二云佛性雖有未有現用故言是無汝有智人不應云妄若言有者是第三句為執有情多故更重破不應默然者若有佛性應能現瑞何以默然二云若定有者就汝推撿何以默然。
次亦復不應下結不許諍論。
亦復不應戲論諍訟但求了知諸法真性凡夫之人戲論諍訟不解如來微密藏故。
言有言無乃至四句竝是戲論。
若說於苦下第二舉苦無常等例合復有五一約苦二約無常三約我無我四約空寂五約幻化皆解惑對辨可見。
若說於苦愚人便謂身是無常說一切苦復不能知身有樂性。
說無常者凡夫之人計一切身皆是無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應當分別不應盡言一切無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種子。
若說無我凡夫當謂一切佛法悉無有我智者應當分別無我假名不實如是知已不應生疑。
若言如來祕藏空寂凡夫聞之生斷滅見有智之人應當分別如來是常無有變易。
若言解脫譬如幻化凡夫當謂得解脫者即是磨滅有智之人應當分別人中師子雖有去來常住無變。
文云雖有去來而常住無變者此是即去來不去來即動而寂。
從若言無明下是第二約不二不異明中道亦有法譬法說為三一約因緣明不二二約觀行明不二三總結明不二因緣是境觀是智照總結是境智初十二因緣明不二又三先舉無明。
若言無明因緣諸行凡夫之人聞已分別生二法想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次舉行識。
若言諸行因緣識者凡夫謂二行之與識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三舉善惡。
若言十善十惡可作不可作善道惡道白法黑法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舊解無明是惑明即是解又云無明行是過去識等是現在三世分別此不會經經呵云明與無明行識等異是愚人法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若言應修下第二約觀行明不二又三一苦。
若言應修一切法苦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二無常。
若言一切行無常如來祕藏亦是無常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三無我。
若言一切法無我如來祕藏亦無有我凡夫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我與無我下第三總結不二又三一結歎二結勸三結會結歎又二先結佛所歎。
我與無我性無有二如來祕藏其義如是不可稱計無量無邊諸佛所讚。
後結說已。
我今於是一切功德成就經中皆悉說已。
結勸又二初勸持不二法。
善男子我與無我性相無二汝應如是受持頂戴。
二勸持不二經。
善男子汝亦應當堅持憶念如是經典。
如我下三結會。
如我先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我無我無有二相。
懸指般若舊云引深奧品中燈炷喻或云大品度不盡外國本經應有此文或言大品雖不的當而不二之義無差又云諸有二者名有所得無有二者名無所得又二是眼識識內了別眼外見色此則是二眼識無二乃是智者了達諸法亦爾。
從如因乳生酪下第二譬成因緣不二之義如五味相生無自他性即是因緣因緣即是中道其意顯然文為三初列五味二廣破自他三結因緣義初列五味者。
如因乳生酪因酪得生酥因生酥得熟酥因熟酥得醍醐。
五味相生成前不二。
次如是酪性下廣破自他先立章門後解釋初章門中說酪從乳生為章門次例四味就初又兩初從乳生酪即是章門。
如是酪性為從乳生。
次從自生他生竝是非門。
為從自生從他生邪。
乃至醍醐亦復如是。
次若從他生下第二釋二章門先釋非門次釋是章門初非門中先釋不從他生次釋不從自生初破他生可見。
若從他生即是他作非是乳生若非乳生乳無所為。
若自生者不應相似相續而生若相續生則不俱生若不俱生五種之味則不一時。
破自生中云不應相似相續自生是一往將誰相似相續而今見續乳後有酪等味故知不從自生自生應五味一時既前後相續豈得一時。
雖不一時下釋是章門。
雖不一時定復不從餘處來也當知乳中先有酪相甘味多故不能自變乃至醍醐亦復如是。
破自他之後因緣假說云酪從乳生而不自不他而言先有者亦是因緣甘味多故不能自變者乳味即甜酪味即酢下論義難此。
是牛食噉下第三結是因緣先譬次合。
是牛食啖水草因緣血脈轉變而得成乳若食甘草其乳則甜若食苦草乳則苦味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穀草因緣其乳則有色味之異。
初譬中食水草譬稟經教血變成乳譬變惡為善若食甘草譬稟大教若食苦草譬稟小教雪山譬此經肥膩譬佛性牛若食者譬眾生醍醐譬佛果能依此經修行得無上佛果無有青黃赤白等色譬依教而修無聲聞人天之果純得醍醐涅槃果也此中六位文義宛然(云云)。
是諸眾生下第二合譬中二先合次論義初合中先合二後合不二。
是諸眾生以明無明業因緣故生於二相。
若無明轉則變為明一切諸法善不善等亦復如是無有二相。
不二中云無明轉變為明者他經復云明起斷無明舊三解一云只斷是變變是斷文兩義一二云變語就體斷語就用一心體上有善惡兩義只己心上變善為惡變惡為善心即不變次就用者須斷無明只得於明不斷不得即莊嚴師解開善嫌莊嚴淺近就修習緣了兩緣釋之從迦葉下第二論義從前乳中先有酪性生文為二先難次答難中又二先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乳中有酪是義云何。
次難難中二先難定有次難定無難定有為三一正難。
世尊若言乳中定有酪相以微細故不可見者云何說言從乳因緣而生於酪。
乳中有酪者即是已有云何言生夫生義者先無而有乃名為生。
次法若本無下釋難。
法若本無則名為生如其已有云何言生。
若言乳中下三竝難。
若言乳中定有酪相百草之中亦應有乳如是乳中亦應有草。
若乳是酪因草亦乳因(云云)又倒竝若草為乳因亦應乳為草果草為乳因草中得有乳者乳為草果乳中亦應有草乳酪因果亦例此竝文中但舉一耳。
若言乳中下二難定無者。
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云何因乳而得生酪若法本無而後生者何故乳中不生於草。
只應難有不應難無恐佛轉計度入無中是故逆遮而難無也。
善男子下二佛答文為三初研譬二重為合譬三結譬意初又三一非定執二以理解三結非定執初非執中先作三章門後次第釋破。
善男子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無酪亦不可說從他而生。
一定有門二定無門三他生門。
釋三門者初釋不得定有。
若言乳中定有酪者云何而得體味各異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有酪性。
云乳中有酪者何乳白酪黃乳甘酪酢色味既異何得定有。
次釋乳中不得定無酪者。
若言乳中定無酪者乳中何故不生兔角置毒乳中酪則殺人是故不可說言乳中定無酪性。
文云置毒乳中酪即殺人先時置毒於乳後時乳變成酪飲此酪者毒猶殺人何得言乳定無酪。
若言是酪從他生者何故水中不生於酪是故不可說言酪從他生。
是牛食噉下第二以理解釋又二先明乳從草生還因緣假說後明酪從乳生亦是因緣假說兩文各二初二者先云從緣而有後結是因緣。
善男子是牛食啖草因緣故血則變白草血滅已眾生福力變而成乳。
眾生福力者有三義一牸牛之福欲飲子時血變作乳二犢子之福令母有乳三𤚼人之福人若無福子尚不足況得充人。
是乳雖從草血而出不得言二唯得名為從因緣生酪至醍醐亦復如是以是義故得名牛味。
是乳滅已下二明酪從乳生又二初明緣生從結因緣。
是乳滅已因緣成酪何等因緣若醪若煗。
醪是以物攪之煗是火氣經本或作酢字而今酉邊著翏者非以物攪字亦非酒名酒名應酉邊作孝蓋書者謬。
是故得名從因緣有乃至醍醐亦復如是。
是故不得定言下第三結非定執。
是故不得定言乳中無有酪相從他生者離乳而有無有是處。
善男子明與無明下第二重為合譬。
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是故我言無有二相。
此中開轉斷義如前釋(云云)。
以是因緣下第三結譬意。
以是因緣我上說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爾。
善男子眾生薄福下第三歎教勸持又二先歎佛性理次歎教歎理為二先舉忍草。
善男子眾生薄福不見是草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
後牒兩譬於中先牒兩譬。
譬如大海雖同一鹹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於乳譬如雪山雖復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
次諸眾生下總合兩譬。
諸眾生身亦復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但為煩惱客塵所覆若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能斷除者即見佛性成無上道。
次從譬如虗空下是歎教又二先歎經後勸信初文有譬有合。
譬如虗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華若無雷震華則不生亦無名字。
虗空譬法身雷震譬說法起雲譬慈悲象牙譬眾生華譬佛性有三解一云別有象牙草聞雷生華二云是象牙生華經云四象優鉢羅等聞天雷時牙上有華三云此象牙非別生華直是牙上有文彩如華。
眾生佛性下合譬有三番合之可尋。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可得見是故我說眾生無我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則見佛性如象牙華雖聞契經一切三昧不聞是經不知如來微妙之相如無雷時象牙上華不可得見聞是經已即知一切如來所說祕藏佛性譬如天雷見象牙華聞是經已即知一切無量眾生皆有佛性以是義故說大涅槃名為如來秘密之藏增長法身猶如雷時象牙上華以能長養如是大義故得名為大般涅槃。
若有善男子下是第二結今勸信。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習學是大涅槃微妙經典當知是人能報佛恩真佛弟子。
從迦葉白佛下品中第二答能見難見性文有四問答初兩番辨深行證見後兩番明淺行聞見聞見酬其能見證見酬其難見於證見中總有二番初番可見。
迦葉菩薩白佛言甚奇世尊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難見難入聲聞緣覺所不能服。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歎不違我說。
次番中有問有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者云何甚深難見難入。
答中總舉十譬。
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以一指示問言見不盲人答言我猶未見復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見。
初以百盲通譬一切眾生百是一數之圓例如世姓甚多而言百姓求解見性譬如治目造詣良醫者根緣感佛是時良醫譬佛垂應金錍四解一云譬此經一指三指譬昔三乘教亦云金錍譬佛方便慧一指三指譬根緣悟道除瞙譬斷無明煩惱二云三指譬三慧三云初教一指般若至法華二指涅槃三指四云譬三忍信順無生解三忍為二一云十信信忍三十心順忍十地無生忍又初地至三地是信忍四地至六地是順忍七地至十地是無生忍今明不然經合佛性豈可餘釋一指示之答云不見者譬入真諦則不見性二指不見者譬空假二諦亦不見性三指示之答言少見此譬一諦三諦即空假中名為佛性初住初地則能分見故言少耳。
善男子下合譬又二前正合次況聲聞初文者。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如來未說亦復如是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如來既說即便少見是菩薩摩訶薩既得見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轉無量生死常為無我之所惑亂。
若尋合文金錍譬涅槃教三指譬佛性即是三德三諦等也文云無我惑亂者即是不了昔教惑於無我故不見性今教真我乃見佛性。
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
次九譬可尋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遠觀虗空鵝鴈為是虗空為是鵝鴈諦觀不已彷彿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況復聲聞緣覺之人而能知見。
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遠路朧見道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渴人行於曠野是人渴逼徧行求水見有叢樹樹有白鶴是人迷悶不能分別是樹是水諦觀不已乃見白鶴及以叢樹善男子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無量百千由旬遠望大舶樓櫓堂閣即作是念彼是樓櫓為是虗空久視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樓櫓十住菩薩於自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王子身極愞弱通夜遊戲至明清旦目視一切悉不明了十住菩薩雖於己身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
復次善男子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還家電明暫發因見牛聚即作是念為是牛羣為雲為舍是人久視雖生牛想猶不審定十住菩薩雖於己身見如來性未能審定亦復如是。
復次善男子如持戒比丘觀無蟲水而見蟲相即作是念此中動者為是蟲耶是塵土耶久視不已雖知是塵亦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陰闇中遠見小兒即作是念彼為是牛為人為鳥耶久視不已雖見小兒猶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夜闇中見畫菩薩即作是念是菩薩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觀雖復意謂是菩薩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中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唯佛能知非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智者應作如是分別知如來性。
迦葉白佛下是第二有兩番明淺行聞見初番問可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
佛答有四一譬二合三勸四褒貶。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
初譬中云非想非非想天者三有四空之頂無身而有識無相而有想此事難知佛性亦爾非二乘所了。
二合等三文可見。
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
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迦葉白佛非聖凡夫下第二番問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非聖凡夫有眾生性皆說有我。
初問中云非聖凡夫者即外道也其自稱聖如來奪之故言非聖若理內凡夫即聖凡夫內道外道俱云有我有我之性兩事云何。
佛舉貧富二人譬有三初譬次合三結成譬為三初菩薩施化二聲聞施化三如來施化初菩薩施化又為四一說教二稟受三捨應四起惑。
佛言譬如二人共為親友一是王子一是貧賤如是二人互相往反。
共為親友者能化所化化道交通義言親友王子富於法財真我顯現故言富眾生邪我在身具足諸見故言貧人互相往反者感應相關。
是時貧人下是第二眾生稟受。
是時貧人見是王子有一好刀淨妙第一心中貪著。
見王子刀者非是證見聞菩薩說真我佛性好刀譬中道佛性真我心中貪著者愛樂此法。
王子後時下第三菩薩捨應。
王子後時執持是刀逃至他國。
持真我去故言持刀機感事密是故言逃更化餘處故言他國。
貧人於後是第四凡夫起惑。
貧人於後寄宿他家即於眠中寱言刀刀。
菩薩捨應眾生流轉受五陰身故言寄宿眠是闇時譬無明昏自號有我故喻囈言古本曰讇言寱者典誥囈字。
傍人聞下第二聲聞施化。
傍人聞之收至王所時王問言汝言刀者可以示我是人具以上事答王王今設使屠割臣身分裂手足欲得刀者實不可得臣與王子素為親厚先共一處雖曾眼見乃至不敢以手掁觸況當故取王復問言卿所見刀相貌何類答言大王我所見者如羖羊角王聞是已欣然而笑語言汝今隨意所至莫生憂怖我庫藏中都無是刀況汝乃於王子邊見時王即問諸羣臣言汝等曾見如是刀不言已便崩尋立餘子紹繼王位復問羣臣汝等曾於宦庫藏中見是刀不諸臣答言臣等曾見又復問言其狀何似答言大王如羖羊角王言我庫藏中何緣當有如是相刀次第四王皆悉撿挍求索不得。
應具論四果文略闕第三王初王是初果私謂餘子之言可兼二三舊即傍人譬機機將是人是感初果故言收之興皇云傍人是五方便似解王是初果真解似伏真斷破彼我見言至王所眾生對初果義言君臣屠割者譬分析五眾求我叵得曾稟此法故言素為親厚能化所化既非異轍故言一處眼見譬聞慧手觸譬思慧取譬修慧竝不得思修故言不敢手觸況當故取羊角者邪曲計我欣笑譬悲怪未欲破此邪計故言隨意去尋立餘子即二果施化次第四王即四果。
却後下是第三如來施化。
却後數時先逃王子從他國還歸其本土復得為王既登王位復問諸臣汝見刀不答言大王臣等皆見又復問言其狀何似答言大王其色清淨如優鉢羅華復有答言形如羊角復有答言其色紅赤猶如火聚復有答言猶如黑蛇時王大笑卿等皆悉不見我刀真實之相。
但是前逃菩薩今還成佛數時者數耳唯明無我不言真我者望下文合中應有說我教也優鉢羅華者婆羅門計神白色羊角者剎利神色黃火聚者毗舍神赤黑蛇者首陀神黑。
善男子合譬還合三譬。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出現於世說我真相說已捨去譬如王子持淨妙刀逃至他國凡夫愚人說言一切有我有我如彼貧人止宿他舍寱言刀刀。
譬云有一好刀合云說我真相譬云持是淨刀逃至他國合云說已捨去。
聲聞緣覺下合前第二四果施化。
聲聞緣覺問諸眾生我有何相答言我見我相大如拇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熾然如日如是眾生不知我相譬如諸臣不知刀相菩薩如是說於我法凡夫不知種種分別妄作我相如問刀相答似羊角是諸凡夫次第相續而起邪見。
為斷如是下合第三如來施化又二先明無我教正是合前。
為斷如是諸邪見故如來示現說於無我譬如王子語諸臣言我庫藏中無如是刀。
善男子下第二更明真我之教。
善男子今日如來所說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譬如淨刀。
前譬中無但有其義。
善男子若有凡夫下第三結成答意在文可見(云云)。
善男子若有凡夫能善說者即是隨順無上佛法若有善能分別隨順宣說是者當知即是菩薩相貌。
CBETA 编码:X065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