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會疏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

大般涅槃經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卷第十)
大涅槃经大众所问品第十七
卷十
北凉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北凉时期 天竺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謝靈運 重治
晋朝 僧人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新修订
大眾所問品
众人询问品
六卷稱隨喜品古本稱憂悲歎頌品六卷取迦葉見純陀修成菩薩道我亦隨喜古本取佛受純陀供即入涅槃憂悲歎頌今取何義以題品目有二解文中實無大眾相問之言及以大眾問佛之事但有化佛受大眾供即為大眾所問之境二云如來今日受我供已當入涅槃我等當復更供養誰乃是大眾更相慰問觀師云迦葉發問元為大眾佛是所問能問所問意在茲品從此得名故言大眾所問品今明文中不載問辭據答顯問上明常住不變今示涅槃之相相與說反眾問斯義佛以偈答畢竟常住不入涅槃從答顯問故言大眾問品文為兩一次第答問二歡喜領解初中河西云此品答七問為四章初章答示現涅槃問兼答示人天魔道問次說偈已下答知法性問三釋有餘偈正答說秘密問兼答遠離病問及近無上道問四云何復名無餘義耶答畢竟問就初為二一大眾奉供二如來受供奉供又二一緣起二獻供緣起為五一放光二欲獻三人天遮四重放光五奉供。
六卷版本称为《随喜品》,古本称为《忧悲叹颂品》。六卷本依据迦叶见纯陀修成菩萨道,我亦随喜;古本依据佛陀接受纯陀供养后即入涅槃,故有忧悲叹颂。现取何义作为品题?有两种解释:其一,文中实际并无大众相互问答之辞,亦无大众请问佛陀之事,唯见化佛接受大众供养,此即大众所问之境。其二,如来今日受我供养后将入涅槃,我等今后当再供养谁?此乃大众相互慰勉之语。观师认为:迦叶发问本为大众,佛陀是所问对象,能问所问之意皆在此品,故品名定为《大众所问品》。今观文中虽未载问辞,然据答显问——前文明常住不变之理,今示涅槃之相,二者看似相违,大众由此生疑,佛陀以偈答曰"毕竟常住不入涅槃",从应答显发问,故称《大众问品》。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次第答问,第二欢喜领解。初部分中,河西师说此品共答七问,分四章:第一章答示现涅槃问,兼答示人天魔道问;次从"说偈已"下,答知法性问;第三"释有余偈"正答说秘密问,兼答远离病问及近无上道问;第四"云何复名无余义耶"答毕竟问。初章又分二:一大众奉供,二如来受供。奉供部分再分二:一缘起,二献供。缘起有五:一放光,二欲献,三人天阻隔,四重放光,五奉供。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色青黃赤白紅紫光明照純陀身。
这时世尊从面部放出种种颜色的光,青、黄、赤、白、红、紫,照在纯陀身上。
純陀遇已與諸眷屬持諸肴饌疾往佛所欲奉如來及比丘僧最後供養種種器物充滿具足持至佛所。
纯陀与眷属们备齐各种饮食器具,迅速前往佛陀处,准备向如来及比丘僧众作最后的供养,所有物品一应俱全。
爾時有大威德天人而遮其前周帀圍繞謂純陀言且止純陀勿便奉施。
这时有位威德极大的天人拦住纯陀的去路,四面围绕着他,对纯陀说:停下,纯陀,先别急着供养。
爾時如來復放無量無邊種種光明。
那时如来又放出无量无边种种光明。
諸天大眾遇斯光已尋聽純陀前至佛所奉其所施。
天界众位天人遇到这光明后,随即跟随纯陀来到佛陀所在之处,恭敬献上供养。
而以此為答示現涅槃問者河西解云示現涅槃有三種一言說示現二神通示現三即事示現即事者香木酥油受最後食是也神通者放光現瑞是也言說者告純陀言汝欲令我久住世者宜當速奉最後供養即答問意。
对此问题回答示现涅槃的现象时,河西解释认为示现涅槃有三种方式:一是言语示现,二是神通示现,三是具体事例示现。具体事例示现包括使用香木酥油接受最后的供养饮食;神通示现指放光显现祥瑞;言语示现即佛告诉纯陀说:你若希望我长久住世,就应速速供奉最后的供养。这便是回答问题的要旨。
爾時天人下是第二獻供又二初大眾供次純陀供初大眾供又二一大眾供。
那时天人下降是第二部分供养,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大众供养,其次是纯陀供养。大众供养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大众供养。
爾時天人及諸眾生各各自持所齋供養至於佛前長跪白佛唯願如來聽諸比丘受此供養。
这时天人和所有众生各自拿着带来的供品来到佛前,跪着对佛说:恳请如来允许比丘们接受这些供养。
二比丘持衣鉢。
两位比丘手持衣钵。
時諸比丘知是時故執持衣鉢一心安詳。
当时,比丘们知道时机已到,便拿起衣钵,专心致志,从容不迫。
次純陀供為四一辦供。
接着,纯陀准备了四种供品中的第一种供品。
爾時純陀為佛及僧布置種種師子寶座懸繒幡葢香華瓔珞。
当时纯陀为佛陀和僧众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狮子宝座,悬挂着丝绸幡盖,装饰着香花璎珞。
二變土。
二变净土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莊嚴微妙猶如西方安樂國土。
那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美妙,如同西方极乐净土。
三悲請。
三悲请。
爾時純陀住於佛前憂悲悵怏重白佛言唯願如來猶見哀憫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告純陀汝欲令我久住世者宜當速奉最後具足檀波羅蜜。
当时纯陀站在佛前,满怀忧愁悲伤,再次向佛恳求:唯愿如来慈悲怜悯,住世一劫,哪怕减少一劫也好。佛告诉纯陀:你若想让我长久住世,就应当赶快供养这最后的圆满布施波罗蜜。
四稱歎。
四种赞叹。
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天人雜類異口同音唱如是言奇哉純陀成大福德能令如來受其最後無上供養我等無福所設供具則為唐捐。
这时,所有的大菩萨、天人和各类众生异口同声赞叹道:善哉,纯陀!你成就了大福德,能让如来接受你这最后的无上供养。我们福德不足,所准备的供品都白白浪费了。
爾時世尊下第二如來受供又四一受大眾供。
那时,世尊接受第二如来供养,又接受大众四次供养。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是諸世尊及無量眾悉皆示現受其供養。
那时,世尊为了让一切众生的愿望都得到满足,从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毛孔中化现出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又各自有无量无数的比丘僧众围绕着。这些世尊和无量大众都示现接受众生的供养。
二受純陀供。
佛陀接受了纯陀的供养。
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者爾時純陀所持糠糧成熟之食摩訶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會爾時純陀見是事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一切大眾亦復如是。
释迦如来接受了纯陀所供养的食物。当时,纯陀所持的粗劣食物在佛的神力加持下,全部转化为美味,足够摩诃陀国八斛之量,满足法会所有大众。纯陀见此情景,心生无量欢喜,与会大众也同样欢喜踊跃。
三大眾興念巨細相容。
众人起心动念,无论大小皆能容纳。
爾時大眾承佛聖旨各作是念如來今已受我等施不久必當入於涅槃作是念已心生悲喜爾時樹林其地陿小以佛神力如針鋒處皆有無量諸佛世尊及其眷屬等坐而食所食之物亦無差別。
这时大众领会佛陀的旨意,各自心想:如来现已接受我们的供养,不久必定入于涅槃。这样想着,心中既悲伤又欢喜。当时树林地面狭小,凭借佛陀神力,针尖般微小的空间都有无量诸佛世尊及其眷属安坐进食,所享用的食物也没有差别。
四大眾悲歎。
四方众人悲伤叹息。
是時天人阿脩羅等啼泣悲歎而作是言如來今日已受我等最後供養受供養已當般涅槃我等當復更供養誰我今永離無上調御盲無眼目。
这时,天界众生和阿修罗等悲伤哭泣,叹息说道:如来今日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受供养后即将涅槃。从今往后,我们还能供养谁呢?我们永远失去了无上导师,如同盲人失去了双眼。
所以兼答示人天魔道者河西云世界嚴淨毛孔化佛純陀少供普充大眾凡此殊勝希有大事能令時會了了覩見故是兼答示人天魔道問。
因此一并回答关于人天与魔道的提问。河西说:世界庄严清净,毛孔中化现诸佛。纯陀献上少量供品,却普遍满足所有大众。所有这些殊胜稀有的大事,都能让与会众人清楚目睹,所以一并回答关于人天与魔道的提问。
爾時世尊下是第二章答知法性問受於法樂又二初正答問二領瑞結成初正答問又二先答知法性問次答受法樂初又二先偈文中正明知法性後長行褒貶得失初有二十一行偈為三初四行止悲誡聽次十三行正辨法性三四行結勸修習初四行如文。
那时世尊开始第二章回答关于了知法性的提问并阐述受用法乐。这部分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是正式回答提问,第二段是总结瑞相并得出结论。正式回答提问又分为两部分:先回答关于了知法性的问题,再回答受用法乐的问题。关于了知法性的回答又分为两部分:先是偈颂部分正面阐明法性,后是长行部分评价得失。偈颂部分共有二十一行,分为三段:最初四行劝止悲伤并告诫谛听,中间十三行正式阐述法性,最后四行总结并劝勉修习。前四行内容如其文字所示。
爾時世尊為欲安慰一切大眾而說偈言。
汝等莫悲歎 諸佛法應爾 我入於涅槃
已經無量劫 常受最勝樂 永處安隱處
汝今至心聽 我當說涅槃 我已離食想
終無飢渴患 今當為汝等 說其隨順願
令諸一切眾 咸得安隱樂 汝聞應修行
諸佛法常住
次十三行為二前十二行二二相對以為六雙顯法性之理後一偈總結止悲然正是十二偈而後文云十三偈者兼取總偈。
假使烏與梟 同共一樹棲 猶如親兄弟
爾乃永涅槃 如來視一切 猶如羅睺羅
常為眾生尊 云何永涅槃
初一雙中初行中云烏與鵄者此二鳥得共處若烏鵒與鵄不得共處鵒即鴝鵒只是鵂󱷟此鳥與鵄烏不可共處。
次雙可見。
假使蛇鼠狼 同處於一穴 相愛如兄弟
爾乃永涅槃 如來視一切 猶如羅睺羅
常為眾生尊 云何永涅槃
假使七葉華 轉為婆師香 迦留為鎮頭
爾乃永涅槃 如來視一切 猶如羅睺羅
云何捨慈悲 永入於涅槃
第三雙中云七葉至臭婆師極香迦留毒樹鎮頭甘果。
餘三雙可見。
假使一闡提 現身成佛道 永處第一樂
爾乃入涅槃 如來視一切 皆如羅睺羅
云何捨慈悲 永入於涅槃
假使一切眾 一時成佛道 遠離諸過患
爾乃入涅槃 如來視一切 皆如羅睺羅
云何捨慈悲 永入於涅槃
假使蟁蚋水 浸壞於大地 川谷海盈滿
爾乃入涅槃 悲心視一切 皆如羅睺羅
常為眾生尊 云何永涅槃
以是故汝等 應深樂正法 不應生憂惱
號泣而啼哭
若欲自正行 應修如來常 當觀如是法
長存不變易 復應生是念 三寶皆常住
是則獲大護 如呪枯生果 是名為三寶
四眾應善聽 聞已應歡喜 即發菩提心
若能計三寶 常住同真諦 此則是諸佛
最上之誓願
結勸修中云三寶同真諦者開善云佛果冥真真既常絕果亦常絕莊嚴云佛果出真真所不攝是常妙絕與真同故故同真諦二師猶作偏真釋之言果出真外復與真同既同寧出既出豈同今明佛僧是人諦即中道中道之法即法是人即人是法故言三寶同真諦。
偈後長行褒貶得失者。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以如來最上誓願而發願者當知是人無有愚癡堪受供養以此願力功德果報於世最勝如阿羅漢若有不能如是觀了三寶常者是旃陀羅若有能知三法常住實法因緣離苦安樂無有嬈害能留難者。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够依照如来最崇高的誓愿而发愿,应当知道此人没有愚痴,值得接受供养。凭借这种愿力的功德果报,他在世间最为殊胜,如同阿罗汉。如果有人不能这样正确观察理解三宝的恒常性,这种人就是旃陀罗。如果有人能够认识到三法是常住不变的,明白真实法的因缘,脱离痛苦获得安乐,不受干扰迫害,也没有任何障碍能阻碍他。
莊嚴用此文答示人天魔道問旃陀羅即是魔道阿羅漢是人天道有師不用此釋羅漢非人旃陀羅非魔此但是結前得失之意知三寶常堪受供養如阿羅漢名之為得若不知常違害法身如旃陀羅名之為失。
次爾時人天大眾去明受法樂因事答問又二先受法樂次申供養。
爾時人天大眾阿脩羅等聞是法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其心調柔善滅諸葢心無高下威德清淨顏貌怡悅知佛常住。
是故施設諸天供養散種種華粖香塗香鼓天伎樂以供養佛。
爾時佛告下第二領瑞結成為二前命迦葉領次命純陀領前迦葉文中云復見大眾說十三偈者一云佛與大眾各說十三偈此文是佛說大眾偈不來二云又見大眾屬上句說十三偈屬佛不是大眾說十三偈於命迦葉領中文為四一命。
这时佛陀告诉下面第二段瑞相总结分为两部分:先命迦叶领会,再命纯陀领会。前面关于迦叶的文中提到“又见大众说十三偈”——一种说法认为佛与大众各自说了十三偈,这段文字是佛说的,大众的偈颂没有出现;另一种说法认为“又见大众”属于上句,“说十三偈”属于佛,不是大众说的十三偈。在命迦叶领会的文字中分为四点:第一点,命(迦叶领会)。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言善男子汝見是眾希有事不。
二領。
迦葉答言已見世尊見諸如來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受諸大眾人天所奉飯食供養又見諸佛大身莊嚴所坐之處如一針鋒多眾圍繞不相障閡復見大眾悉發誓願說十三偈亦知大眾各心念言如來今者獨受我供。
三推功在佛。
假使純陀所奉飯食碎如微塵一塵一佛猶不周徧以佛神力悉皆充足一切大眾。
四推菩薩能知。
唯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能知如來希有事耳悉是如來方便示現聲聞大眾及阿脩羅等皆知如來是常住法。
唯有文殊师利法王子等大菩萨,能知晓如来稀有难测之事,这些都是如来随缘示现的善巧方便。声闻大众及阿修罗等,皆知如来是常住不变之法。
次命純陀亦四一命。
爾時世尊告純陀言汝今所見為是希有奇特事不。
二領。
實爾世尊我先所見無量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今悉見為菩薩摩訶薩巨身殊異顏貌無比唯見佛身譬如藥樹為諸菩薩摩訶薩等之所圍繞。
三佛重結。
佛告純陀汝先所見無量佛者是我所化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令得歡喜如是菩薩摩訶薩等所可修行不可思議能作無量諸佛之事純陀汝今皆已成就菩薩摩訶薩行得十住地菩薩所行具足成辦。
佛陀告诉纯陀:你先前所见到的无量诸佛,都是我变化显现的,为的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他们获得欢喜。这些大菩萨们的修行境界不可思议,能够成就无量诸佛的事业。纯陀,你现在已经圆满成就了大菩萨的修行,达到了十地菩萨的阶位,具足圆满了一切菩萨所修行的功德。
四迦葉隨喜。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說純陀所修成菩薩行我亦隨喜今者如來欲為未來無量眾生作大明故說是大乘大涅槃經。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确实如此,正如佛所说,纯陀所修的菩萨行,我也随喜赞叹。现在如来为了未来无量众生能获得大光明,所以演说这部大乘大涅槃经。
世尊一切契經下第三章答上云何為眾生演說於秘密問兼答遠離一切病得近無上道之問但有餘之偈是如來隱覆隨緣之說非平等顯理究竟之義今演隱覆令秘顯露即是酬其上問而文中明五逆四重謗法三種病人罪滅病愈即是兼答遠離一切病由病差罪滅得近無上道兼答兩問意在於此文為二初略問答次廣出七偈。
世尊一切经典第三章回答上文"如何为众生演说秘密法门"的问题,同时解答"远离一切病患、接近无上佛道"的疑问。这些剩余偈颂是如来根据众生根机所作的隐密开示,并非直接阐明究竟真理的平等教义。现在揭示这些隐含的深意,令秘密法门显现,正是回应前述提问。
经文中明确说明五逆罪、四重戒、诽谤正法的三类罪人,若能忏悔灭罪则病苦消除,这就是同时解答"远离一切病患"的问题;由于病愈罪灭,自然能接近无上佛道,由此一并回答了两个提问。这段经文分两部分:首先简要问答,随后详细列出七首偈颂。
世尊一切契經說有餘義無餘義耶。
世尊的一切经典是否讲说了有余义和无余义呢。
善男子我所說者亦有餘義亦無餘義。
善男子,我所说的法义既包含未尽深意,也蕴含究竟真理。
初中初略標有餘無餘之問次略答有餘是不了是密無餘是了是顯(云云)
初时简略提出有余与无余的问题,随后简要回答:有余是不究竟、是隐密,无余是究竟、是显了。
次純陀白下是廣出七偈問答即為七章七章或是鈍陀舉或是文殊舉或佛自出(云云)初一章是純陀請問文為六一簡闡提二取三罪人三釋取意四釋簡意五結偈六緣起初簡闡提中有四番問答。
接下来是纯陀提出的七偈问答,共分为七章。这七章中,有的是纯陀提出的,有的是文殊菩萨提出的,有的是佛陀自己提出的。第一章是纯陀的提问,分为六个部分:一、辨别阐提;二、选取三种罪人;三、解释选取的用意;四、解释辨别的用意;五、总结偈语;六、说明缘起。在最初辨别阐提的部分,包含四番问答。
純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
纯陀对佛陀说:世尊,正如佛所说。
所有之物 布施一切 唯可讚歎 無可毀損
一切财物 普施众生 唯应称叹 不应毁谤
世尊是義云何持戒毀戒有何差別。
世尊,持戒与毁戒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初舉偈請釋云何一切布施皆可讚歎布施持戒可讚施破戒及慳云何可讚。
首先以偈颂提问解释:为何一切布施都值得称叹?布施持戒者可叹,布施破戒及吝啬者为何也称叹?
佛言唯除一人餘一切施皆可讚歎。
佛说:只有一个人除外,其他一切布施都值得称赞。
次佛答中除一闡提。
在佛陀的回答中,排除了一阐提。
第二第三番問答可見。
第二第三次问答可见。
純陀問言云何名為唯除一人。
纯陀问道:为什么说唯独除了一人。
佛言如此經中所說破戒。
佛说如这部经中所讲的破戒行为。
純陀復言我今未懈唯願說之。
纯陀又说我现在并不懈怠,只希望您能解说。
佛告純陀言破戒者謂一闡提其餘在所一切布施皆可讚歎獲大果報。
佛陀告诉纯陀,破戒的人指的是一阐提,除此之外的一切布施行为都值得称赞,能够获得巨大的果报。
第四番問何名闡提。
第四轮提问:什么叫做一阐提。
純陀復問一闡提者其義云何。
纯陀又问,一阐提的含义是什么。
次佛答中有三番。
佛的回答分为三个部分。
佛告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麤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慙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
佛告诉纯陀,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口出恶言诽谤正法,造下这样的重罪却始终不肯悔改,心中毫无惭愧,这样的人就叫做走向一阐提道。
初通說四部弟子謗法造重究竟無改雖非即是而亦趣向一闡提道。
当初详细解说四类弟子诽谤佛法、造作重罪,最终仍不悔改。这些行为虽不等同于一阐提道,却已趋向其中。
第二番指四重五逆。
第二遍指出四重罪和五逆罪。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慙愧不肎發露於佛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心毀訾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如果犯了四重戒、五逆罪,自己明知必定犯下如此重罪,心中却毫无畏惧羞愧,不肯忏悔,对佛法永远没有守护珍惜之心,反而诋毁轻视,言语多有罪过。这样的人,也称为趋向一阐提道。
第三指說言無佛法眾撥無因果。
第三种说法声称没有佛法,大众否认因果。
若復說言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唯除如此一闡提輩施其餘者一切讚歎。
如果有人声称没有佛、法、僧三宝,这样的人就称为趋向一阐提道。除这类一阐提之人外,对其余一切众生皆应赞叹。
除三番外施皆可歎。
除三次布施外,其余布施皆可赞叹。
爾時純陀復白下是次問答取三罪人即四重等於中三初一問答略出三相次廣明四重謗法五逆可滅後別明誹謗因緣初略如文。
当时纯陀又向佛请教,以下是问答内容:选取三种罪人,即犯四重罪者等。其中分为三部分,首先简要列出三种相状,其次详细说明四重罪、谤法及五逆罪可灭除的道理,最后分别阐明诽谤的因缘。最初部分简略如经文所述。
爾時純陀復白佛言世尊所言破戒其義云何佛告純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誹謗正法如是等人名為破戒。
这时纯陀又向佛问道:世尊,所说的破戒是什么意思?佛告诉纯陀:如果犯下四重罪和五逆罪,诽谤正法,这样的人就称为破戒。
次廣中先問。
接着,在广泛讨论中首先提问。
純陀復問如是破戒可拔濟不。
纯陀又问,这样的破戒行为还能挽救吗。
次答中意為三初明滅惡法次釋滅惡法三正明惡滅初滅惡法者。
第二层回答的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说明消除恶业的方法,其次解释消除恶业的方法,最后正式阐明恶业的消除。关于消除恶业的方法部分。
佛告純陀有因緣故則可拔濟若被法服猶未捨遠其心常懷慙愧恐怖而自考責咄哉何為犯斯重罪何其怪哉造斯苦業深自改悔生護法心欲建正法有護法者我當供養若有讀誦大乘典者我當咨問受持讀誦既通利已復當為他分別廣說我說是人不名破戒。
河西云有六妙藥一發菩提心二慚愧悔過三守護正法四恭敬護法者五達罪相六受持解說大乘經典此亦六緣大同小異一被法服二慚愧改悔三生護法心四供養護法者五自受持讀誦六為他說河西云發心達罪亦可會此。
次何以故下釋中即釋其意有譬合結。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日出能除一切塵翳闇冥。
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出興於世亦復如是能除眾生無量劫中所作眾罪。
是故此經說護正法得大果報拔濟破戒。
三若有毀謗下正明惡滅。
若有毀謗是正法者能自改悔還歸於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如人自害心生恐怖驚懼慚愧除此正法更無救護是故應當還歸正法若能如是如說歸依布施是人得福無量亦名世間應受供養若犯如上惡業之罪若經一月或十五日不生歸依發露之心若施是人果報甚少犯五逆者亦復如是能生悔心內懷慚愧今我所作不善之業甚為大苦我當建立護持正法是則不名五逆罪也若施是人得福無量犯逆罪已不生護法歸依之心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應具如前而今文略直言還歸正法舉是舉非犯五逆者明五逆可滅亦舉是舉非此中三罪皆悉可滅即是兼答遠離一切病問既得滅罪即得近於無上之道。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下第三釋取三罪人意有法譬合。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廣說應生是心謂正法者即是如來微密之藏是故我當護持建立施是人者得勝果報。
譬為四一未生解二已生解三明護法四得果報初譬造罪破戒時。
善男子譬如女人懷妊垂產值國荒亂遠至他土女。
譬淺行菩薩有生解義如女懷妊薀解未發值國荒亂譬破戒眾持犯路絕故言遠至他土次在一天廟譬生解。
在一天廟即便產育後聞舊󳬛安隱豐熟攜持其子欲還本土。
天廟譬此經依經生解舊󳬛豐熟聞持戒功德所得果報。
三路經恒河譬護法。
路經恒河水長暴急荷負是兒不能得度即自念言我寧與子一處并命終不捨棄而獨濟也作是念已與子俱沒。
斷常邪眾譬恒河邪辯叨諂譬河水暴急寧失報命不捨其解故言不獨濟也。
四命終之後是得果報生天。
命終之後尋生天中以慈念子欲令得度而是女人本性弊惡以愛子故得生天中。
三犯四重下合譬可尋。
犯四重禁五無間罪生護法心亦復如是雖復先為不善之業以護法故得為世間無上福田是護法者有如是等無量果報。
四純陀復言下釋簡闡提先問。
純陀復言世尊若一闡提能自改悔恭敬供養讚歎三寶施如是人得大果報不。
次答答中三法譬合。
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
法中意云施此人不得福也。
譬如有下譬。
善男子譬如有人食菴羅果吐核置地而復念言是果核中應有甘味即便還取破而甞之其味極苦心生悔恨恐失果種即還收拾種之於地勤加修治以酥油乳隨時溉灌於意云何寧可生不不也世尊假使天降無上甘雨猶亦不生。
既破核竟種則不生施一闡提如種破核然闡提改悔則非闡提下文云闡提作佛亦名謗佛言不作佛亦名謗佛若言闡提悔而作佛是不謗佛。
合如文。
善男子彼一闡提亦復如是燒滅善根當於何所而得除罪善男子若生善心是則不名一闡提也。
五善男子下結偈意。
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所施所得果報非無差別何以故施諸聲聞所得報異施辟支佛得報亦異唯施如來獲無上果是故說言一切所施非無差別。
前一切施可稱歎者是有餘說今明差別則無餘說。
六純陀復言下是說偈緣起。
純陀復言何故如來而說此偈佛告純陀有因緣故我說此偈王舍城中有優婆塞心無淨信奉事尼犍而來問我布施之義以是因緣故說斯偈亦為菩薩摩訶薩等說祕藏義如斯偈者其義云何一切者少分一切當知菩薩摩訶薩人中之雄攝取持戒施其所須捨棄破戒如除稊稗。
復次善男子如我昔日下第二章佛自舉偈為三一佛舉偈二文殊舉偈反質佛偈三如來解釋初文可見。
復次善男子如我昔日所說偈言。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叢林 必名樹木
一切女人 必懷諂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前禮佛足而說偈言。
非一切河 必有回曲 非一切林 悉名樹木
非一切女 必懷諂曲 一切自在 不必受樂
佛所說偈其義有餘唯垂哀憫說其因緣何以故世尊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有洲名拘耶尼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猶如直繩入於西海如是河相於餘經中佛未曾說唯願如來因此方等阿含經中說有餘義令諸菩薩深信解之世尊譬如有人先識金𨥥後不識金如來亦爾盡知法已而所演說有餘不盡如來雖作如是餘說應當方便解其意趣一切叢林必是樹木是亦有餘何以故種種金銀瑠璃寶樹是亦名林一切女人必懷諂曲是亦有餘何以故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一切自在必受安樂是亦有餘何以故有自在者轉輪聖帝如來法王不屬死魔不可滅盡梵釋諸天雖得自在悉是無常若得常住無變易者乃名自在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次文殊反質中云方等阿含者阿含翻法歸眾法所歸阿含通小大小直云阿含大加方等。
三佛言下是佛為釋。
佛言善男子汝今善得樂說之辯且止諦聽文殊師利譬如長者身嬰病苦良醫診之為合膏藥是時病者貪欲多服醫語之言若能消者則可隨意汝今體羸不應多服當知是膏亦名甘露亦名毒藥若多服不消則名為毒善男子汝今勿謂是醫所說違於義理損失膏勢善男子如來亦爾為諸國王后妃太子王子大臣因波斯匿王王子后妃憍慢心故為欲調伏示現恐怖如彼良醫故說此偈。
一切江河 必有回曲 一切叢林 必名樹木
一切女人 必懷諂曲 一切自在 必受安樂
文殊師利汝今當知如來所說無有漏失如此大地可令反覆如來之言終無漏失以是義故如來所說一切有餘爾時佛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如是之義哀憫一切欲令眾生得智慧故廣問如來如是偈義。
爾時文殊下第三章文殊重難於中先難次佛告下佛答。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復於佛前而說偈言。
於他語言 隨順不逆 亦不觀他 作以不作
但自觀身 善不善行
世尊如是說此法藥非為正說於他語言隨順不逆者唯願如來垂哀正說何以故世尊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聲聞弟子皆向正路若護禁戒攝持威儀守慎諸根如是等人深樂大法趣向善道如來何故於九部中見有毀他則便訶責如是偈義為何所趣。
初問中意言九十五種皆趣惡道聲聞為正即是善道華嚴云九十六種皆是外道二文云何通解言華嚴指實行二乘故不名正古百論疏云順化聲聞皆是外道。
次佛答如文。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我說此偈亦不盡為一切眾生爾時唯為阿闍世王諸佛世尊若無因緣終不逆說有因緣故乃說之耳善男子阿闍世王害其父已來至我所欲折伏我作如是問云何世尊是一切智非一切智耶若一切智調達往昔無量世中常懷惡心隨逐如來欲為逆害云何如來聽其出家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是王而說此偈。
於他語言 隨順不逆 亦不觀他 作以不作
但自觀身 善不善行
佛告大王汝今害父已作逆罪最重無間應當發露以求清淨何緣乃更見他過咎善男子以是義故我為彼王而說是偈復次善男子亦為護持不毀禁戒成就威儀見他過者而說是偈若復有人受他教誨遠離眾惡復教他人令遠眾惡如是之人則我弟子。
爾時世尊下第四章復是佛舉偈為三初佛舉偈次文殊疑三佛印讚。
爾時世尊為文殊師利復說偈言。
一切畏刀杖 無不愛壽命 恕己可為譬
勿殺勿行杖
爾時文殊師利復於佛前而說偈言。
非一切畏杖 非一切愛命 恕己可為譬
勤作善方便
如來說是法句之義亦是未盡何以故如阿羅漢轉輪聖王玉女象馬主藏大臣若諸天人及阿脩羅執持利劒能害之者無有是處勇士烈女馬王獸王持戒比丘雖復對至而不恐怖以是義故如來說偈亦是有餘若言恕己可為譬者是亦有餘何以故若使羅漢以己譬彼則有我想及以命想若有我想及以命想則應擁護凡夫亦應見阿羅漢悉是行人若如是者即是邪見若有邪見命終應生阿鼻地獄又阿羅漢設於眾生生害心者無有是處無量眾生亦復無能害羅漢者。
佛言善男子言我想者謂於眾生生大悲心無殺害想謂阿羅漢平等之心勿謂世尊無有因緣而逆說也昔日於此王舍城中有大獵師多殺羣鹿請我食肉我於爾時雖受彼請於諸眾生生慈悲心如羅睺羅而說偈言。
當令汝長壽 久久住於世 受持不害法
猶如諸佛壽
是故我說此偈。
一切畏刀杖 無不愛壽命 恕己可為譬
勿殺勿行杖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為諸菩薩摩訶薩故咨問如來如是密教。
爾時文殊下第五章復是文殊舉偈又二先文殊說偈次如來印成。
爾時文殊師利復說是偈。
云何敬父母 隨順而尊重 云何修此法
墮於無間獄
於是如來復以偈答。
若以貪愛母 無明以為父 隨順尊重是
則墮無間獄
貪愛無明者舊解云貪心是內向喻之如母無明是外境喻父然只是貪愛豈墮無間因貪起邪見是故墮落此義不然貪愛無明俱有內外無明是受身之本如父貪是枝末煩惱如母又父是疎緣如無明母是親緣如貪愛。
如來復為下第六章如來自舉偈為三一如來舉偈。
爾時如來復為文殊師利重說偈言。
一切屬他 則名為苦 一切由己 自在安樂
一切憍慢 勢極暴惡 賢善之人 一切愛念
二文殊難。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是亦不盡唯願如來復垂哀憫說其因緣何以故如長者子從師學時為屬師不若屬師者義不成就若不屬者亦不成就若得自在亦不成就是故如來所說有餘復次世尊譬如王子無所綜習觸事不成是亦自在愚闇常苦如是王子若言自在義亦不成若言屬他義亦不成以是義故佛所說義名為有餘是故一切屬他不必受苦一切自在不必受樂一切憍慢勢極暴惡是亦有餘世尊如諸烈女憍慢心故出家學道護持禁戒威儀成就守攝諸根不令馳散是故一切憍慢之結不必暴惡賢善之人一切愛念是亦有餘如人內犯四重禁已不捨法服堅持威儀護持法者見已不愛是人命終必墮地獄若有善人犯重禁已護持法者見即驅出罷道還俗以是義故一切賢善不必悉愛。
三如來釋。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有因緣故如來於此說有餘義又有因緣諸佛如來而說是法時王舍城有一女人名曰善賢還父母家因至我所歸依於我及法眾僧而作是言一切女人勢不自由一切男子自在無閡我於爾時知是女心即為宣說如是偈頌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今能為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密語。
第七章文殊自舉偈又二先舉偈。
文殊師利復說偈言。
一切諸眾生 皆依飲食存 一切有大力
其心無嫉妬 一切因飲食 而得諸病苦
一切修淨行 而得受安樂
如是世尊今受純陀飲食供養將無如來有恐怖耶。
次如來違釋。
爾時世尊復為文殊而說偈言。
非一切眾生 盡依飲食存 非一切大力
心皆無嫉妬 非一切因食 而致諸病苦
非一切淨行 悉得受安樂
文殊師利汝若得病我亦如是應得病苦何以故諸阿羅漢及辟支佛菩薩如來實無所食為欲化彼示現受用無量眾生所施之物令其具足檀波羅蜜拔濟地獄畜生餓鬼若言如來六秊苦行身羸瘠者無有是處諸佛世尊獨拔諸有不同凡夫云何而得身羸劣耶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不同世人危脆之體我諸弟子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不依於食一切大力無嫉妬者亦有餘義如世間人終身永無嫉妬之心而無大力一切病苦因食得者亦有餘義亦見有人得客病者所謂棘刺刀劒矛矟一切淨行受安樂者是亦有餘世間亦有外道之人修於梵行多受苦惱以是義故如來所說一切有餘是名如來非無因緣而說此偈有因故說昔日於此憂禪尼國有婆羅門名羖羝德來至我所欲受第四八戒齋法我於爾時為說此偈。
爾時迦葉白佛下第四章答云何說畢竟及與不畢竟問一番問答。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名為無餘義耶云何復名一切義乎。
善男子一切者唯除助道常樂善法亦名一切亦名無餘其餘諸法亦名有餘亦名無餘欲令樂法諸善男子知此有餘及無餘義。
答中具騰上意無餘即是究竟義云何復名一切義乎即不究竟佛還酬兩問唯除助道是無餘義酬其畢竟問其餘諸法通餘無餘酬其復名一切義乎不畢竟義唯除助道常樂善法者河西云助道是因常樂是果修萬行因得萬德果此則無餘為利根人作真實說無法不盡故云一切亦皆無餘其餘諸法悉是有餘就有餘中亦有無餘如為聲聞說四諦為緣覺說十二緣稱器取之故言無餘興皇云助道語通不的是因今以常為果善法為因此果此因并是助道為緣斥倒非因非果乃是正道名無餘義。
迦葉菩薩心大下即是大段第二大眾歡喜領解初開章為二一次第答問二歡喜領解今答問既竟次大眾歡喜文為二一正領解二現病結成初又兩一迦葉領解二大眾領解迦葉領又二初領解讚歎。
迦葉菩薩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前白佛言甚奇世尊等視眾生如羅睺羅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今所見微妙甚深。
次迦葉更問功德。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說是大乘大涅槃經所得功德佛告迦葉善男子若有得聞是經名字所得功德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能宣說唯佛能知何以故不可思議是佛境界何況受持讀誦通利書寫經卷。
爾時諸天世人下是第二大眾領解又三一大眾稱歎勸請二如來止悲酬請三大眾供養發心初文四偈為三初一行標請。
爾時諸天世人及阿脩羅即於佛前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諸佛難思議 法僧亦復然 是故今勸請
唯願少停住
次兩行釋請。
尊者大迦葉 及以阿難等 二眾之眷屬
不久須臾至 并及摩竭主 阿闍世大王
至心敬信佛 猶故未來此
尊者大迦叶与阿难等两位圣者的随行弟子们,很快即将到来。连同摩竭陀国的君主阿阇世大王,他虽虔诚敬信佛陀,此刻却仍未抵达此处。
舉出家二人在家一人未至不應入滅。
有两位出家人和一位在家人未到,不应入灭。
後一行結請。
最后一行总结祈请。
唯願佛世尊 少垂哀憫住 於此大眾中
斷我諸疑網
唯愿佛世尊 稍显慈悲停留 在这大众之中 为我解除一切疑惑
如來止悲酬請兩行半為二初兩行酬請次半行止悲。
如来停止悲伤,回应请求,共两行半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两行是回应请求,后半行是停止悲伤。
爾時如來為諸大眾而說偈言。
这时如来为众位大众说了偈语。
我法最長子 是名大迦葉 阿難勤精進
能斷一切疑 汝等當諦觀 阿難多聞士
自然當解了 是常及無常
在我的教法中居首位者, 名为大迦叶。 阿难精勤修行, 能断除一切疑惑。 你们应当仔细观察, 阿难这位博闻多识的修行者, 自然能够明了, 何为恒常、何为无常。
但初酬中二人云阿難多聞士自然能解了是常及無常六卷云觀如來兩足自知常無常如來涅槃時一足黑黮一足光淨光淨表法身常住黑黮表迹應無常。
在最初的问答中有两人提到:阿难尊者博闻强识,自然能明白何为常与无常。六卷本记载:观察如来双足便能知晓常与无常之理。如来涅槃时,一足呈暗黑色,一足显光明清净。光净之足象征法身永恒常住,黑黯之足表示应化身示现无常。
以是故不應 心懷大憂惱
因此不应心生大忧愁
爾時大眾下第三大眾供養發心又三一供養二發心三進位可見。
当时大众分为第三部分,即大众供养发心,又可分为三项:一是供养,二是发心,三是进位,具体内容如下。
爾時大眾以種種物供養如來。
当时众人用各种物品供养如来。
供養佛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供养佛后,立即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無量無邊恒河沙數諸菩薩等得住初地。
无量无边如恒河沙数的菩萨们得以证入初地境界。
爾時世尊下第二如來結成又三一授記二付囑三現病舊云從付囑下便為現病品今則不然現病為結成前在此無妨也。
当时世尊宣说第二如来结成的法义,分为三部分:一是授记,二是付嘱,三是现病。旧注认为从付嘱以下即属现病品,如今则不然,现病作为结成的部分在前文已有安排,在此处并无妨碍。
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迦葉菩薩及與純陀而受記莂受記莂記已說如是言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我今背疾舉體皆痛我今欲臥如彼小兒及常患者。
那时,世尊为文殊师利、迦叶菩萨及纯陀授记。授记完毕,世尊这样说道:诸位善男子,各自修持自心,切莫懈怠放逸。我如今身患背疾,全身疼痛,现欲躺卧休息,如同那患病孩童与常年病苦之人。
背痛者出大智論昔鹿王為後來跛兔忍死待之今佛為須䟦故背痛也。
《大智度论》记载:从前有鹿王为等待后来跛足的兔子而强忍不死;如今佛陀因须跋陀罗的缘故背痛也是如此。
文殊汝等當為四部廣說大法今以此法付囑於汝乃至迦葉阿難等至復當付囑如是正法。
文殊菩萨,你们应当为四众弟子广泛宣说大法。现在我将这法门托付给你们,乃至迦叶、阿难等人将来也应继续传承,如此正法得以延续。
爾時如來說是語已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現身有疾右脅而臥如彼病人。
当时如来说完这些话后,为了调伏众生,便示现患病之相,以右胁着地而卧,如同真正的病人。
涅槃經文疏卷第六
涅槃经注疏第六卷
涅槃經疏卷第七
涅槃经疏第七卷
頂法師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顶法师著 天台宗僧人湛然重新修订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