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會疏
大涅槃经大众所问品第十七
卷十
北凉时期 天竺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
晋朝 僧人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新修订
众人询问品
六卷版本称为《随喜品》,古本称为《忧悲叹颂品》。六卷本依据迦叶见纯陀修成菩萨道,我亦随喜;古本依据佛陀接受纯陀供养后即入涅槃,故有忧悲叹颂。现取何义作为品题?有两种解释:其一,文中实际并无大众相互问答之辞,亦无大众请问佛陀之事,唯见化佛接受大众供养,此即大众所问之境。其二,如来今日受我供养后将入涅槃,我等今后当再供养谁?此乃大众相互慰勉之语。观师认为:迦叶发问本为大众,佛陀是所问对象,能问所问之意皆在此品,故品名定为《大众所问品》。今观文中虽未载问辞,然据答显问——前文明常住不变之理,今示涅槃之相,二者看似相违,大众由此生疑,佛陀以偈答曰"毕竟常住不入涅槃",从应答显发问,故称《大众问品》。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次第答问,第二欢喜领解。初部分中,河西师说此品共答七问,分四章:第一章答示现涅槃问,兼答示人天魔道问;次从"说偈已"下,答知法性问;第三"释有余偈"正答说秘密问,兼答远离病问及近无上道问;第四"云何复名无余义耶"答毕竟问。初章又分二:一大众奉供,二如来受供。奉供部分再分二:一缘起,二献供。缘起有五:一放光,二欲献,三人天阻隔,四重放光,五奉供。
这时世尊从面部放出种种颜色的光,青、黄、赤、白、红、紫,照在纯陀身上。
纯陀与眷属们备齐各种饮食器具,迅速前往佛陀处,准备向如来及比丘僧众作最后的供养,所有物品一应俱全。
这时有位威德极大的天人拦住纯陀的去路,四面围绕着他,对纯陀说:停下,纯陀,先别急着供养。
那时如来又放出无量无边种种光明。
天界众位天人遇到这光明后,随即跟随纯陀来到佛陀所在之处,恭敬献上供养。
对此问题回答示现涅槃的现象时,河西解释认为示现涅槃有三种方式:一是言语示现,二是神通示现,三是具体事例示现。具体事例示现包括使用香木酥油接受最后的供养饮食;神通示现指放光显现祥瑞;言语示现即佛告诉纯陀说:你若希望我长久住世,就应速速供奉最后的供养。这便是回答问题的要旨。
那时天人下降是第二部分供养,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大众供养,其次是纯陀供养。大众供养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大众供养。
这时天人和所有众生各自拿着带来的供品来到佛前,跪着对佛说:恳请如来允许比丘们接受这些供养。
两位比丘手持衣钵。
当时,比丘们知道时机已到,便拿起衣钵,专心致志,从容不迫。
接着,纯陀准备了四种供品中的第一种供品。
当时纯陀为佛陀和僧众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狮子宝座,悬挂着丝绸幡盖,装饰着香花璎珞。
二变净土
那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美妙,如同西方极乐净土。
三悲请。
当时纯陀站在佛前,满怀忧愁悲伤,再次向佛恳求:唯愿如来慈悲怜悯,住世一劫,哪怕减少一劫也好。佛告诉纯陀:你若想让我长久住世,就应当赶快供养这最后的圆满布施波罗蜜。
四种赞叹。
这时,所有的大菩萨、天人和各类众生异口同声赞叹道:善哉,纯陀!你成就了大福德,能让如来接受你这最后的无上供养。我们福德不足,所准备的供品都白白浪费了。
那时,世尊接受第二如来供养,又接受大众四次供养。
那时,世尊为了让一切众生的愿望都得到满足,从自己身上的每一个毛孔中化现出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又各自有无量无数的比丘僧众围绕着。这些世尊和无量大众都示现接受众生的供养。
佛陀接受了纯陀的供养。
释迦如来接受了纯陀所供养的食物。当时,纯陀所持的粗劣食物在佛的神力加持下,全部转化为美味,足够摩诃陀国八斛之量,满足法会所有大众。纯陀见此情景,心生无量欢喜,与会大众也同样欢喜踊跃。
众人起心动念,无论大小皆能容纳。
这时大众领会佛陀的旨意,各自心想:如来现已接受我们的供养,不久必定入于涅槃。这样想着,心中既悲伤又欢喜。当时树林地面狭小,凭借佛陀神力,针尖般微小的空间都有无量诸佛世尊及其眷属安坐进食,所享用的食物也没有差别。
四方众人悲伤叹息。
这时,天界众生和阿修罗等悲伤哭泣,叹息说道:如来今日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受供养后即将涅槃。从今往后,我们还能供养谁呢?我们永远失去了无上导师,如同盲人失去了双眼。
因此一并回答关于人天与魔道的提问。河西说:世界庄严清净,毛孔中化现诸佛。纯陀献上少量供品,却普遍满足所有大众。所有这些殊胜稀有的大事,都能让与会众人清楚目睹,所以一并回答关于人天与魔道的提问。
那时世尊开始第二章回答关于了知法性的提问并阐述受用法乐。这部分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是正式回答提问,第二段是总结瑞相并得出结论。正式回答提问又分为两部分:先回答关于了知法性的问题,再回答受用法乐的问题。关于了知法性的回答又分为两部分:先是偈颂部分正面阐明法性,后是长行部分评价得失。偈颂部分共有二十一行,分为三段:最初四行劝止悲伤并告诫谛听,中间十三行正式阐述法性,最后四行总结并劝勉修习。前四行内容如其文字所示。
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够依照如来最崇高的誓愿而发愿,应当知道此人没有愚痴,值得接受供养。凭借这种愿力的功德果报,他在世间最为殊胜,如同阿罗汉。如果有人不能这样正确观察理解三宝的恒常性,这种人就是旃陀罗。如果有人能够认识到三法是常住不变的,明白真实法的因缘,脱离痛苦获得安乐,不受干扰迫害,也没有任何障碍能阻碍他。
这时佛陀告诉下面第二段瑞相总结分为两部分:先命迦叶领会,再命纯陀领会。前面关于迦叶的文中提到“又见大众说十三偈”——一种说法认为佛与大众各自说了十三偈,这段文字是佛说的,大众的偈颂没有出现;另一种说法认为“又见大众”属于上句,“说十三偈”属于佛,不是大众说的十三偈。在命迦叶领会的文字中分为四点:第一点,命(迦叶领会)。
唯有文殊师利法王子等大菩萨,能知晓如来稀有难测之事,这些都是如来随缘示现的善巧方便。声闻大众及阿修罗等,皆知如来是常住不变之法。
佛陀告诉纯陀:你先前所见到的无量诸佛,都是我变化显现的,为的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他们获得欢喜。这些大菩萨们的修行境界不可思议,能够成就无量诸佛的事业。纯陀,你现在已经圆满成就了大菩萨的修行,达到了十地菩萨的阶位,具足圆满了一切菩萨所修行的功德。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确实如此,正如佛所说,纯陀所修的菩萨行,我也随喜赞叹。现在如来为了未来无量众生能获得大光明,所以演说这部大乘大涅槃经。
世尊一切经典第三章回答上文"如何为众生演说秘密法门"的问题,同时解答"远离一切病患、接近无上佛道"的疑问。这些剩余偈颂是如来根据众生根机所作的隐密开示,并非直接阐明究竟真理的平等教义。现在揭示这些隐含的深意,令秘密法门显现,正是回应前述提问。
经文中明确说明五逆罪、四重戒、诽谤正法的三类罪人,若能忏悔灭罪则病苦消除,这就是同时解答"远离一切病患"的问题;由于病愈罪灭,自然能接近无上佛道,由此一并回答了两个提问。这段经文分两部分:首先简要问答,随后详细列出七首偈颂。
世尊的一切经典是否讲说了有余义和无余义呢。
善男子,我所说的法义既包含未尽深意,也蕴含究竟真理。
初时简略提出有余与无余的问题,随后简要回答:有余是不究竟、是隐密,无余是究竟、是显了。
接下来是纯陀提出的七偈问答,共分为七章。这七章中,有的是纯陀提出的,有的是文殊菩萨提出的,有的是佛陀自己提出的。第一章是纯陀的提问,分为六个部分:一、辨别阐提;二、选取三种罪人;三、解释选取的用意;四、解释辨别的用意;五、总结偈语;六、说明缘起。在最初辨别阐提的部分,包含四番问答。
纯陀对佛陀说:世尊,正如佛所说。
一切财物 普施众生 唯应称叹 不应毁谤
世尊,持戒与毁戒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首先以偈颂提问解释:为何一切布施都值得称叹?布施持戒者可叹,布施破戒及吝啬者为何也称叹?
佛说:只有一个人除外,其他一切布施都值得称赞。
在佛陀的回答中,排除了一阐提。
第二第三次问答可见。
纯陀问道:为什么说唯独除了一人。
佛说如这部经中所讲的破戒行为。
纯陀又说我现在并不懈怠,只希望您能解说。
佛陀告诉纯陀,破戒的人指的是一阐提,除此之外的一切布施行为都值得称赞,能够获得巨大的果报。
第四轮提问:什么叫做一阐提。
纯陀又问,一阐提的含义是什么。
佛的回答分为三个部分。
佛告诉纯陀,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口出恶言诽谤正法,造下这样的重罪却始终不肯悔改,心中毫无惭愧,这样的人就叫做走向一阐提道。
当初详细解说四类弟子诽谤佛法、造作重罪,最终仍不悔改。这些行为虽不等同于一阐提道,却已趋向其中。
第二遍指出四重罪和五逆罪。
如果犯了四重戒、五逆罪,自己明知必定犯下如此重罪,心中却毫无畏惧羞愧,不肯忏悔,对佛法永远没有守护珍惜之心,反而诋毁轻视,言语多有罪过。这样的人,也称为趋向一阐提道。
第三种说法声称没有佛法,大众否认因果。
如果有人声称没有佛、法、僧三宝,这样的人就称为趋向一阐提道。除这类一阐提之人外,对其余一切众生皆应赞叹。
除三次布施外,其余布施皆可赞叹。
当时纯陀又向佛请教,以下是问答内容:选取三种罪人,即犯四重罪者等。其中分为三部分,首先简要列出三种相状,其次详细说明四重罪、谤法及五逆罪可灭除的道理,最后分别阐明诽谤的因缘。最初部分简略如经文所述。
这时纯陀又向佛问道:世尊,所说的破戒是什么意思?佛告诉纯陀:如果犯下四重罪和五逆罪,诽谤正法,这样的人就称为破戒。
接着,在广泛讨论中首先提问。
纯陀又问,这样的破戒行为还能挽救吗。
第二层回答的核心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说明消除恶业的方法,其次解释消除恶业的方法,最后正式阐明恶业的消除。关于消除恶业的方法部分。
尊者大迦叶与阿难等两位圣者的随行弟子们,很快即将到来。连同摩竭陀国的君主阿阇世大王,他虽虔诚敬信佛陀,此刻却仍未抵达此处。
有两位出家人和一位在家人未到,不应入灭。
最后一行总结祈请。
唯愿佛世尊 稍显慈悲停留 在这大众之中 为我解除一切疑惑
如来停止悲伤,回应请求,共两行半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两行是回应请求,后半行是停止悲伤。
这时如来为众位大众说了偈语。
在我的教法中居首位者,
名为大迦叶。
阿难精勤修行,
能断除一切疑惑。
你们应当仔细观察,
阿难这位博闻多识的修行者,
自然能够明了,
何为恒常、何为无常。
在最初的问答中有两人提到:阿难尊者博闻强识,自然能明白何为常与无常。六卷本记载:观察如来双足便能知晓常与无常之理。如来涅槃时,一足呈暗黑色,一足显光明清净。光净之足象征法身永恒常住,黑黯之足表示应化身示现无常。
因此不应心生大忧愁
当时大众分为第三部分,即大众供养发心,又可分为三项:一是供养,二是发心,三是进位,具体内容如下。
当时众人用各种物品供养如来。
供养佛后,立即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无量无边如恒河沙数的菩萨们得以证入初地境界。
当时世尊宣说第二如来结成的法义,分为三部分:一是授记,二是付嘱,三是现病。旧注认为从付嘱以下即属现病品,如今则不然,现病作为结成的部分在前文已有安排,在此处并无妨碍。
那时,世尊为文殊师利、迦叶菩萨及纯陀授记。授记完毕,世尊这样说道:诸位善男子,各自修持自心,切莫懈怠放逸。我如今身患背疾,全身疼痛,现欲躺卧休息,如同那患病孩童与常年病苦之人。
《大智度论》记载:从前有鹿王为等待后来跛足的兔子而强忍不死;如今佛陀因须跋陀罗的缘故背痛也是如此。
文殊菩萨,你们应当为四众弟子广泛宣说大法。现在我将这法门托付给你们,乃至迦叶、阿难等人将来也应继续传承,如此正法得以延续。
当时如来说完这些话后,为了调伏众生,便示现患病之相,以右胁着地而卧,如同真正的病人。
涅槃经注疏第六卷
涅槃经疏第七卷
顶法师著 天台宗僧人湛然重新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