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敘
玉毫光芒流转,甘露普洒大千世界;金镜光辉闪耀,和风吹遍四方疆域。由此可知,佛陀示现三界,被尊为世间至尊;光明照耀四海,彰显法界宏阔。因此智慧日光隐没,佛教教化东传中土;帝王德行弘扬,礼乐文明西至天竺。
有一位在慈恩寺道场修行的三藏法师,法号玄奘,俗姓陈,祖籍颍川。他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轩辕氏,从华渚发祥;又与大舜有关联,在历山奠定基业。家族历代贤能,如周朝时受封的三恪般显赫,又如汉初六奇才般光耀门楣。先辈们上奏章能承明君恩泽,交游时聚集贤德之士。家族人才辈出,如鳞次栉比,如大鹏展翅。世代累积的美德,使这个家族成为显赫的名门。
法师生来就有福报,性情温和,品德高尚。他根基深厚,智慧如泉源般深远绵长。幼年时就与众不同,如朝霞舒展,明月高悬;童年时已显聪慧,如兰桂芬芳。成年后,他博览群书,精通典籍。其才华如鹤鸣九皋,引得各方官府争相征召。但他早已看透世间真假,深怀慈悲智慧,静观真理而等待时机,看破红尘而决心出家。
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俗世的束缚;而佛法修行,才是超脱苦海的途径。因此他舍弃尘世纷扰,归心佛门。他的兄长捷法师,是佛门的栋梁,德高望重,如龙象般威严,如鹙鹭般高洁。朝野上下都敬仰他的风范,海内外仰慕他的名声。兄弟情深,和睦友爱。法师勤奋修行,珍惜光阴,虚心请教。他的学问在僧众中出类拔萃,品德合乎中庸之道,如兰室芬芳。
他钻研经典,贯通九部佛经;深入玄理,俯瞰四韦陀而小看儒家学说。从此他游历各处讲经说法,历经寒暑。修行圆满,智慧通达。他对佛法的理解如日月照耀心田,如锦绣文章展现智慧。当他开启佛经,众人如秋云般追随;当他挥动拂尘,迷雾消散如波涛退去。他深谙修行要旨,明白礼佛精微。以广博的学识,如空舟独行,超然物外。
他在轘辕山一带,先破除外道夸耀;在并络乡间,又示现浮杯神异。远近僧俗无不敬仰,赞叹说:"昔日听闻荀氏八龙,今日得见陈门双骥。"汝颍之地多奇才,果然如此。
法师自幼年至成人,始终潜心探究玄妙佛理。当时名流先贤各执宗派,竞相争鸣,却多追逐枝节而遗忘根本,采撷浮华而舍弃实质,以致南北学说分歧,是非争论不休。每每念及此状,不禁深感怅惘。又恐前代翻译谬误杂乱,未能如实传达经义,故立志穷究如香象渡河般深奥的佛典,阅尽龙宫所藏一切经文。凭借卓绝的德行,适逢盛世机缘,手持锡杖轻拂衣袂,毅然远赴绝域。于是辞别长安灞水驻足回望,遥指葱岭决然前行。山川道路绵延漫长,历尽种种艰难险阻。视张骞通西域不过咫尺之遥,笑法显求法尚嫌格局未广。所经行之处,必深研当地语言;镌刻求索玄奥,精妙通达义理枢要。由此言辞精准如雌黄校书,令智慧之花绽放天竺;经文载于贝叶传译,终携法宝返回中土。
太宗文皇帝以金轮圣王之尊登临帝位,居于至高宝座。他仰慕高僧风范,在青蒲殿召见玄奘;赏识法师渊博学识,在御座前屈膝请教。亲笔诏书情意恳切,宫中使者往来不绝。皇帝俯身挥洒圣明思虑,撰写《三藏圣教序》,共计七百八十字。当今圣上昔年为太子时,撰写《述圣记》,共计五百七十九字。开启玄妙法门之津梁,书写赞颂佛法之宗旨。若非道德光辉照耀鸡足山,声誉荣光遍及灵鹫峰,怎能蒙受圣主挥洒神妙文采,用以褒扬当代俊杰。奉皇帝诏命翻译佛经,总计六百五十七部。遍览远方异国风俗,绝域殊方习尚,各地物产特点,人文礼制规范,王朝疆域所至,声威教化所及,撰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编纂记录经典奥义,考辨核实明晰精当,立言事业永垂不朽,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