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楞伽經記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下
次廣明八識,以示識智之相。分二:
接下来详细说明八识,以展示识与智的形态。分为两部分:
△初、明八識相。
首先,说明八识的相状。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唐譯云:惟願為我說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魏譯云:諸佛菩薩修行之處,遠離自心邪見境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語譬喻體相故。唐譯云:此是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唐譯云:稱真實義諸佛教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魏譯云:說觀察阿黎耶識大海波境界,說法身如來所說法故。唐譯云:唯願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这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所说的心意识、五法、自性相,这是一切诸佛菩萨修行的内容,通过自心显现所缘境界,不刻意整合而自然呈现一切教法,成就真实义理的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居住的诸位大菩萨,宣说如来所赞叹的海浪般藏识境界与法身。
記曰:此問明一心轉變,以釋廣說識有八種相也。問云:大慧!前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世尊備答,且直示以唯心識觀,其轉凡成聖之功已畢。大慧!至此復以心意識五法三自性為請者,何也?答曰:此經直指寂滅一心,然此一心本無迷悟,不屬聖凡,故曰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以隨迷悟之分,故有真妄之別。至若轉變之相,亦不出此四法而已。故大慧先以百八句為問,世尊答云一切皆非者,蓋約真如門中不容窮詰故也。大慧!隨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者,是在生滅門中容有言說耳。前世尊雖示唯心識觀,略明修證之門,未達一心轉變之妙,且不知諸識因何而生,故此請說五法自性眾妙法門,意顯即生滅而頓證真如。故唐譯云:唯願為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也。然心意意識,即前略說有三種識,今廣說有八種相也。五法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謂妄想緣起成二無我,即人法二無我。今云轉變之妙者,良由一心真如,離名離相,真智獨照,本自圓成,人法雙忘,聖凡俱絕。蓋迷一心而為八識,故真如隨緣,變為名相之境,正智有待,翻為妄想之心。心境角立,緣起相生,人法雙彰,聖凡懸隔。悟一心而為藏性,轉八識而成四智,名相即是如如,緣起無性,本自圓成,人法俱空,聖凡齊泯,以即生滅而證真常。故云藏識海浪,即法身境界,是所以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此乃自覺聖智所緣境界,以離心自性相,是法身境界。故魏譯云:說法身,如來所說法故。然而轉變之殊,只在生與無生,若達生本無生,則本有法身自現。故向下世尊,徑若以識生之由,全經之旨,槩不出此。至若節節展轉折難,以破外道之見者,以彼不達自心現量,故妄生橫計。故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苟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則無生之旨,洞然心目,一切言說,皆剩語矣。智者請深觀之。
记录上说:这个问题阐明了一心转化的原理,用以解释八种识相的广泛论述。大慧菩萨问:先前询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的形态,世尊已详尽解答,并直接开示唯心识观,其转凡成圣的功用已然完备。那么现在为何又以心意识、五法、三自性来请教呢?
答言:此经直指寂灭一心,然此一心原本没有迷悟之分,不属圣凡之列,故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只因随顺迷悟之分,才有真妄之别。至于转变的相状,也不出这四种法门。所以大慧最初以百八问请法,世尊答以"一切皆非",正是基于真如门中不容推究的缘故。而关于诸识生住灭的问答,则属于生灭门中可作言说的范畴。
先前世尊虽开示唯心识观,略明修证门径,但未透彻一心转变的奥妙,且不明诸识因何而生。因此此番请说五法自性等妙法,意在显示即生灭而顿证真如。正如唐译本所言"唯愿为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所谓心意意识,前文略说为三种识,此处广说则为八种相。五法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谓妄想缘起成就人法二无我。
所谓转变之妙,实因一心真如离名离相,真智独照本自圆成,人法双忘圣凡俱绝。迷此一心则现八识,真如随缘化为名相之境,正智有待反成妄想之心。心境对立缘起相生,人法并现圣凡悬隔。悟此一心即为藏性,转八识成四智,名相当体即是如如,缘起无性本自圆成,人法俱空圣凡齐泯,即生灭而证真常。故说藏识海浪即是法身境界,由此成就真实相。一切佛语心要,皆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因离心自性相,方是法身境界。如魏译云"说此法身,乃如来所说法"。
转变的关键只在生与无生。若了达生本无生,则本有法身自然显现。因此下文世尊直接开示识生之由,整部经旨不离此义。至于层层设问破除外道邪见,皆因彼等未达万法唯心,妄生种种计度。经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若能领会无性缘生、缘生无性之理,则无生之旨朗然现前,一切言说皆为赘语。有智者当深观此义。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虗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那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有四种因缘使眼识生起。是哪四种呢?即自心显现,执取不觉无始虚妄,对色相习气的执着分别,本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这四种因缘,如同水流之处藏识生起转识的波浪。
記曰:此言七識生起之由,正顯緣生無性義也。四因緣者,唐譯云: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虗妄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此四因緣也。良以心本無生,因境有由此四種因緣,故本不生而生也。境有牽心之業用,以不達唯心所現,妄生取著,故不覺心生。以過去無始時來,各有自類種子,今心境相接,則習氣內熏,妄生分別,故本不生而生。以心有了境之功能,境緣一至,法爾心生。以愛阿賴耶、樂阿賴耶而為主宰,居然樂見諸塵境界,故自然心生。此通言七識各因自境生起之相。蓋舉一例餘,故單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其實無明為因,境界為緣,八識更互相依,故結云: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故下文云:如眼識等。問曰:唯識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何以此言前七轉識都具四緣耶?答曰:彼但言八識具緣多寡,此言七識生起之狀,故云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记载说:这里讲的是第七识产生的缘由,正显示出因缘而生、无自性的道理。四种因缘是:一是因为不觉悟自心所现而执着;二是因为无始以来对色相的虚妄习气;三是因为识的本性如此;四是因为喜欢看见种种色相。这四种因缘说明:心本无生,因境而有。由于这四种因缘,本来不生的心识便产生了。外境有牵引心识的作用,因不明白外境是心所现,妄生执着,所以不觉心识生起。因为过去无始以来,各有自类种子,现在心境相遇,习气内熏,妄生分别,所以本来不生的心识便产生了。因为心有认识外境的功能,外境一现,心识自然生起。因为喜爱阿赖耶识、执着阿赖耶识而作主宰,自然乐于看见各种尘境,所以心识自然生起。这是总说七识各自因外境而生起的情形。举一例说明其余,所以只说眼与色为缘,生起眼识。其实无明为因,外境为缘,八识互相依存,所以总结说:藏识如水流,转识如浪生。所以下文说:如眼识等。有人问:唯识论说眼识需九种缘生起,耳识只需八种,鼻舌身三识需七种,后三识需五种、三种、四种。为何这里说前七转识都具备四种缘?回答说:唯识论只说八识生起所需缘的多少,这里讲的是七识生起的状况,所以说藏识如水流,转识如浪生。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相,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大慧啊!就像眼识一样,一切感官、细微尘粒和毛孔同时产生,随着不同境界显现也是如此。好比明镜映现各种色相,又似狂风掀起大海波涛。
記曰:此言諸識生起頓漸,以示先後不同也。唐譯云:如眼識,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相;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諸根、毛孔,根也;微塵,塵也。根塵和合,識生其中。而言頓漸者,蓋五現量識與同時意識等,一一根周徧法界,名曰圓成。故眼根初見色時,最初未起分別,但如鏡中無別分析,則色之一塵徧現諸根。一塵既爾,根根皆然,故曰頓生,如鏡現相。及至第二念轉入意識而起分別,則五根隔越諸塵,隨根不同,先後亦異,故云漸生,如風吸海水。行人若了頓生,則達自心現量無生之旨,如觀掌果。
记载说:此处说明诸识生起有顿渐之分,以显示先后差异。唐译本云:如眼识,其余诸识亦然。在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中,或顿然生起,犹如明镜映现众色相;或渐次生起,似狂风掀起大海水。诸根毛孔,即根也;微尘,即尘也。根尘和合,识即生发其中。所谓顿渐之分,因五现量识与同时意识等,每一根皆周遍法界,称为圆成。故眼根初见色时,最初未起分别,如同镜中无有分析,则色之一尘遍现诸根。一尘既如此,诸根皆如是,故称顿生,如镜现相。待至第二念转入意识而起分别,则五根隔离诸尘,随根不同,先后亦有差异,故称渐生,如风吸水。修行者若了悟顿生,则通达自心现量无生之旨,犹如观掌中果。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
外在境界如同风吹动心海,意识之浪不断涌现,由于造作的相状、同异和合所生的业相,人们深陷执着,无法了知色法等自性,因此五识身随之转动。大慧,要知道与这五识身同时存在的种种差别分段之相,正是意识生起的因缘。
記曰:此言八識更互為因生起之相也。謂心海澄淵,由外境界風飄蕩不停,故七識波浪相續不斷。此總明八識本自不生,由境牽心,故諸識相生,以顯八識無明因境界而起也。因所作相異不異者,謂心境一如,以成本不生義。此句心境合明俱有異不異相。心異不異者,因即八識自證分,所作相即見分,以前七轉識總屬見分,今八識各了自境故異,惟一精真故不異。境異不異者,因即無明業相,所作相即所變相分,以六塵四大總屬相分,今各對諸根故異,本唯一體故不異。心境合明異不異者,因即如來藏心,所作相即妄心妄境,心境角立故異,唯心所現本一真心故不異也。合業生相等者,唐譯云業與生相,謂彼外境本唯心現,以無明不覺不達唯心,故深生計著,執之取之,以為實我實法,此則七識因無明而有也。由此堅執我愛,不能了知色等如幻不實,而妄生貪愛,故眼得之而為色,耳得之而為聲等,故云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此則五識因七識而有也。且五識緣境之時,最初一念得境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屬現量,而同時意識與五識俱,或因分別五塵分段差別境界,有第六意識生,故云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此則六識因五識而生,此所謂諸識展轉相因而生也。蓋前七轉識,總屬八識見分了別之用,然前五對五塵時,其實六識同時而起,但最初一念未起分別,即名前五,亦名明了意識,但第二念剎那分別好惡差別等相,即名第六分別意識,此五八六七親疏之辯也。
记载说:这段话阐明八种识相互为因而产生的现象。所谓心如深渊般澄澈,因外境之风不停扰动,致使第七识波浪相续不绝。此处总体说明八识本无生起,因外境牵引内心,故诸识相继显现,以此表明八识的无明是由外境引发的。
所谓"因所作相异不异",是指心与境本是一体,构成"本不生"的义理。此句将心境合论,都具有既差异又不异的特性。心之异与不异:其根本在于八识的自证分,所作相即是见分,前七转识皆属见分,如今八识各自了别自境故为异,但同属一精纯真实故为不异。境之异与不异:其根本在于无明业相,所作相即是所变相分,六尘四大皆属相分,如今分别对应诸根故为异,但本为一体故为不异。心境合论异与不异:其根本在于如来藏心,所作相即是妄心妄境,心与境对立故为异,但皆为真心所现故为不异。
关于"合业生相"等句,唐代译本称为"业与生相",指外境本由心现,因无明不觉不知唯心所现,故深生执着,妄执为实我实法,此即第七识因无明而产生。由此坚固执着贪爱,不能了知色法等如幻非实,妄生贪爱,故眼识得之为色,耳识得之为声等,所以说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起,此即五识因七识而产生。且五识缘境时,最初一念直接感知境之自性,不涉名言概念,无思量分别,故属现量,而同时意识与五识俱起,或因分别五尘差别境界,遂有第六意识生起,故说"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之因,此即六识因五识而生,此所谓诸识辗转相因而生。
大抵前七转识,皆属八识见分的了别作用,然前五识对五尘时,其实六识同时生起,但最初一念未起分别,即名前五识,亦称明了意识;到第二念刹那分别好恶差别等相,即名第六分别意识,此即五识、八识、六识、七识亲疏关系的辨析。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身体在变动时,它不会想着:我正在变化。由于自心显现的妄念执着而转动,它们各自以坏灭的形态一起变动,在分别的境界中形成片段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变动。
記曰:此通言八識緣生無性,密示生本無生義,以成上異不異也。意謂諸識本自不生,元無異相,但約各了自境為生故異耳。唐譯云: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故,各了自境。以無性緣生故,不作念而展轉相因;以緣生無性故,各了自境而本無差別。若知了境無差,則無生之理自契。大經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各了自境者,六塵是前六境,第八見分是七識境,根身、種子、器界是八識境。
记云:此处总说八识由因缘和合而生,并无自性,暗中揭示生本无生的真义,以此说明上文所说差异与无异的道理。意思是诸识本来不生,原本没有差异相状,只是因为各自了别自境才显现生起与差异。唐译说:然而那些识并不这样想:我们同时互相为因。它们对自心所现境界的分别执着同时生起,因无差别之故,各自了别自境。由于无自性而缘生,所以不起念而互相为因;由于缘生而无自性,所以各自了别自境而本来无差。若知了境无差,则无生之理自然契合。大经说:譬如河中水,急流竞相逝,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所谓各了自境:六尘是前六识的境界,第八识的见分是第七识的境界,根身、种子、器界是第八识的境界。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修行者进入禅定时,细微的习气仍在活动却不自知,于是产生这样的念头:意识灭尽后才能进入禅定。实际上并非意识灭尽而入定,只因习气种子未断所以不灭,由于对境界的执着不具足所以看似灭尽。
記曰:此下二段言八識微細生滅,非劣三昧所能知也。二乘入禪自謂滅識,然所滅者但六識,不取境界而為滅識,其藏識習氣種子實未滅也。唐譯云: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識滅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记载说:以下两段说明八识的细微生灭变化,并非浅薄禅定所能了知。二乘修行者进入禅定时,自以为已灭除心识,然而他们所灭除的仅是前六识,不过是不攀缘外境而称为灭识,实际上藏识中的习气种子并未断灭。唐代译本说:诸多修行者进入三昧时,因习气力量微微现起而不能觉察,只是这样想:我已灭除诸识进入三昧。实际上并非真正灭除心识而入定,因为他们未灭除习气种子,只是不攀缘种种境界而称为识灭。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大慧,如此深奥细微的阿赖耶识究竟境界,除如来及登地菩萨外,一切声闻、缘觉以及外道修行者所证得的三昧智慧之力,皆无法揣测明了。
記曰:二乘外道修行,以不知八識為生死根本,故錯亂修習。二乘得少為足,外道橫生邪見。蓋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今欲返妄歸真,轉識成智,必須頓悟自心現量,如實了知虗妄境界,明見自心微細流注,方能超生死,證真常也。故下文明之。
经上记载:声闻缘觉二乘与外道修行之人,由于不知道第八识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错乱地修行。二乘人得到少许境界就满足,外道则妄生邪见。这都是以生灭心作为修行的基础,因地不真,所以才感召曲折的果报。现在想要从虚妄回归真实,将识转变成智慧,就必须当下觉悟自心所显现的一切,如实了知虚妄境界,清楚照见自心微细的念头相续,这样才能超越生死,证得真实永恒的境界。所以下文会详细说明。
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虗偽。
其余诸地境界的智慧,善于巧妙分辨决断法义,最胜无边的善根已然成熟,远离自心所现的妄想虚妄。
記曰:此下正指修行如實行者,方能入此法門也。唐譯云: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故經云:能信此法者,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云:無邊善根成熟者,方能入此法門。殆非淺根劣解所可信也。
记载说:以下明确指出,唯有真实修行之人,方能证入此法门。唐代译本称:只有真实修行者,凭借智慧力通达诸地境界,善解经义,于无量佛前广积善根,不起虚妄分别,方能了知自心所见。因此经文说:能信此法者,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种下善根,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所广植善根。所以说:唯有善根成熟无量的修行者,才能进入此法门。这绝非浅薄根器、劣等知见者所能信受。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虗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静坐山林修行,无论下根、中根还是上根,皆能照见自心妄念如流水般映现无量佛国诸佛灌顶景象,获得自在神通与三昧境界,得遇善知识及佛子眷属。彼时心、意、意识所生种种自性境界虚妄分别,以及生死苦海、业力爱欲无明等一切束缚,皆已彻底超越。
記曰:此明如實修行之速效也。真修之士,宴坐山林,習唯心觀門,能見自心微細流注,一念頓證無生,則得百千三昧神通,得十方諸佛同時灌頂,佛子眷屬自然圍繞,彼於心意識妄想境界,業愛無明當下頓脫,故云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此所謂最勝知識也。
记载说:这表明如实修行的快速成效。真正修行的人,安坐山林,修习唯心观法门,能够见到自心细微的念头流动,一念之间顿时证悟无生境界,就能获得百千种三昧神通,得到十方诸佛同时灌顶,佛子眷属自然围绕。他对于心意识妄想的境界,业力爱欲无明当下顿时解脱,所以说这些障碍都已超越,这就是所谓的最殊胜的善知识。
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因此,大慧啊,所有修行的人都应该亲近最有智慧的导师。
記曰:佛法有因有緣,內以本具真如熏發為因,外以師友知識助發為緣。從上佛祖,未有不由知識而能得成菩提者。故世尊結勸修行如實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記曰:此總頌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記曰:此頌因所作相異不異,以明漸生也。青赤色塵,珂貝聲塵,乳香塵,石蜜淡味味塵。華果,舊註為法塵,引宗鏡云:現在之華,未來之果,種種法塵,隨為彼識所緣境界。此所謂外境界風,飄蕩心海,七識波浪,相續不斷也。日月光明,喻心境異不異相,以不達境唯心,妄生分別,故為所動。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
記曰:此頌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以明頓生也。謂彼七識全是八識所變波浪,本無實體,但是一心,更無前後,故下文言不異相。
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記曰:此頌無差別故,各了自境也。以各了自境,故云: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以本無差別,故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唐譯云:心意及意識,為識相故說,八識無別相,無能相所相。不壞有八者,長行云:各各壞相俱轉。此言不壞相有八,由前生滅章中云: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蓋可壞者,前七轉識生滅心也。不壞者,八識自體不生滅心也。以不壞而壞故,無性緣生,本不生而生。以壞而不壞故,緣生無性,雖生而不生。長行偈頌,互相發明,以顯真無生意。宗鏡云:如是八識,從無始來,三際不動,四相不遷,真實常住,自性清淨,不壞之相,具足圓滿,無所缺少。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亦是無相。以皆無相故,故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記曰:此以喻顯無差別義也。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記曰:此頌八識得名之所以也。第八名心,以受熏持種為生死主,故云採集業。第七名意,以偏執我法恒審思量四惑相應,前六造業依此為根,故云廣採集。前六通名識,但對現在五塵故說五識,以分別過去五塵名意識,故云諸識識所識。對現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相,眾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惟願說?
記曰:大慧聞前世尊說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心境皆空。今聞心名採集等,遂疑世尊自語相違,故以心境皆有為難。意謂既云青赤色等六塵境界風起,七識波浪,是境實有也。又云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此則心實有也。然心境既是實有,而又差別不同,何以世尊言無相亦無相,異亦不可得耶?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記曰:此總答問義也。海本澄停,因風起浪,是則境本無也。心本湛淵,緣擊發識,是心本空也。心境本空,而云境從心起,採集名心等者,但為開悟凡夫,隨他語耳。故唐譯云:青赤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眾相,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記曰:此釋心境皆空也。彼業悉無,有則心本不生,自心所攝離所攝境也。離則境本不有,斯則能所雙寂,心境皆空,如彼海波瀑性不動。故唐譯云:而彼本不起,自心所取離,能取及所取,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記曰:此釋心境不異也。受用建立身,唐譯云身。資財安住,謂六塵境,乃眾生資生受用之具,取此而得住世者。然此皆是唯心所現,故云是眾生現識。由眾生不達境唯心現,而取之執之,以為實我實法,依之造業,招生死苦,故云於彼現諸業。良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心境似有。若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斯則心境本空,如水波浪,雖有而不有也。以有而不有,故說無相,無差別異,亦不可得。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記曰:此約喻難法也。意謂業相如波浪,何以波浪可見,而業相不可見耶?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記曰:由藏識微細難知,凡夫無智,故取海波為譬,令彼開曉耳,非謂業識有相可見也。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記曰:此因法難喻也。世尊向對劣解眾生,唯說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而未言及八識。故大慧疑謂如來照世如日升天,高低普應宜平等說法,何故向來分部諸法而不說此真實,豈不墮不平等過耶?伽陀曰: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故下答云:非我不說真實,但彼心不真實耳。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為悅眾生故,綺錯繪眾像。
記曰:此明如來應機說法,故教有祕密不定之設也。說法不投機,終是閒言語。若為心不實者說實法,則返致疑而不信,醍醐翻成毒藥矣。故下偈云: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以不堪說非,祕吝而不說也。然所說法,元無先假後實之分。即說六識,未嘗不兼帶八識而言。但言不頓彰,故有先後之別。何者?良以心境同時頓現,如海波、鏡像、夢事,非次第生,本無八識之異。但由境界不具,有次第業生,因而故說分別法塵者為六識,執自內我者為七識,對現五塵者為五識耳。故曰: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其實本無定次第也。以隨機施設,如畫師畫像,弟子填彩,彩後像先,要亦不出形外。我所說法,亦如是而已。然法本無說,故如彩本無文。文字俱離,故非筆非素。但應機利物,言象乃興,故如悅眾生綺繪成像。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真實自悟處,眾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於彼為非說。
記曰:法本離言,言生理喪,故魏云言說離真實,真實離文字。無說而示說者,乃分別權應初機。若如實修行者,乃可為說真實耳。真實乃自證境界,一切能所分別俱離,非上根利智不能入,故為佛子說。若夫愚者,非廣分別,則不能知。即其所說,若權若實,種種法門,皆悉如幻,本無實法與人,故云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根別施設,皆權示也。所以說法必用權者,以所說非所應,則於彼為非說,是以不得已而施權,非佛本懷。故三七思惟,意在於此。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記曰:眾生有種種欲、種種憶想分別,惟有如來如實見之,故一一應量說法,令出苦得樂。此是如來自覺境界,非凡夫、外道、二乘所可知也。故云: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羣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記曰:此教令如法修行也。大經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故聞法貴乎思修。世尊意謂已說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皆是自心所現。若欲了知唯心境界,應當遠離浮沈諸惡覺觀,如實修行,方便觀察,久久自當通達了悟也。此勸修下,示修之之方。
○上明八識相已竟。
△次明三智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記曰:前明識相有八,此明智相有三,且教令修如實行之方便也。了達自心現量,非外道二乘妄想無明境界,如上所說,故云建立智慧相。既住此已,若欲實證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此三相乃自覺聖智境界,故云上聖智,揀非外道二乘劣三昧也。
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捨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上三相修生。
記曰:此標三相名也。舊註謂七地觀三界生死不定心,名跛驢慧,以不能行故。由未得無功用道,故以此況之。下釋相。
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魏譯云:謂觀聲聞、緣覺、外道相。唐譯云:謂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記曰:此釋三相之相,即當三觀義也。佛觀三界,非實非虗,非如非異,以觀諸法非實,故云無所有相。且云習二乘外道而生者,肇公云: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但心有大小為差耳。以外道二乘不達性空,故妄生斷滅之見。菩薩既了唯自心現,本無所有,其所覺雖同,所證則異。且令知非究竟而不取證,抑為轉彼惡見故,故云觀二乘外道相。此當空觀義也。自願處相,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者,以觀諸法非虗,則法法真常,世相常住。既世相常住,則無一法而非真常,無一類非自願處。故諸佛為令正法久住,佛種不斷,故不捨度生事業。經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故魏譯云:諸佛本自作願,住持諸法。此當假觀義也。自覺聖智究竟相,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昧等者,謂觀三界非如非異,不取法非法相,得如幻三昧,趣佛地智。此當中道觀義也。上云常自覺悟,修心方便,故告之聖智。三相如此,欲令用此而修捨此,即為邪智矣。
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記曰:自覺聖智境界,非此三種方便不能入故,勉令修學。
上初明真妄因依,廣示八識,以顯生滅因緣相;已竟下,明返妄歸真,約五法自性無我,以辨邪正因果相,分二:初、辯別邪正,頓示一乘理行因果相,又二:初、辯明因地心,又二:初、破邪顯正,以示常住真理,又二:初、約三門破邪因,以顯正因,分五:初、明五法,又分六:
△初、破名相妄想。此辯因地心文,直至三卷五無間行章止。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唐譯云:惟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
記曰:前百八句總問五法自性等法門,以約真如門,故云一切皆非。今請一一分別,故云依百八句差別相也。
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徧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唐譯云: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摩訶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已,則能淨治二無我觀,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唐譯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起幻境界(唐譯云:入如幻境),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唐譯云:住一切剎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記曰:此問來意,由前大慧通問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眾妙法門,而世尊止答八識生起之相,其餘尚未蒙一一開示,但不知如何是名相妄想,如何是正智如如,此乃聖智分別自性法門。大慧知眾心念,故特重請,惟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也。諸菩薩眾以不知此聖智自性法門故,墮自共相妄計差別。若知此已,則能如法修行淨治二無我觀,了達唯心照明諸地,則能超越外道二乘,得證如來不思議境界,畢竟捨離五法自性,得究竟自覺聖智,成無上佛果也。故世尊向下逐一開示,先明五法,次明三自性,然後明二無我。自相共相者,謂一切諸法皆有自相共相,真如自性自相也,隨緣成事共相也,五蘊諸法各有自體自相也,和合成人共相也。以外道二乘不達諸法唯心所現故,妄計執著,謂實有如是自相共相,故云墮自共相者。由是故執諸法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此皆依妄想自性,非自覺聖智事。世尊雖破有無二見,意顯一切法不生,明見諸法不生者,方名自覺聖智也。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記曰:此敘外道因執兔牛無角有角,於諸法起斷常二見,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良以諸法唯心所現,本自如如,不容起見。然彼外道不了唯心,橫生妄計,因見諸法隨因而盡,遂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因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以有形量分位差別,由執彼兔無角,於此遂生牛有角想,起於有見。然諸法本如,不屬有無,而有無名相,皆由妄想分別而起也。種即四大種,求那極微陀羅驃皆塵也。無故而起曰橫。上敘計,下破之。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唐譯云: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唐譯云: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唐譯云: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
記曰:此互破無見也。唐譯云: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意謂諸法本無,不應更作無想。如兔角本無,而復作無想者,是名邪見妄想也。且兔無角見,因牛有角起,故云互因待故,以不達牛角亦不可得。故下文云:
乃至微塵,分別自性,悉不可得。
記曰:此互破有見也。唐譯云: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謂彼執兔無角者,以為牛角實有,故執兔角實無,殊不知牛角亦無。若分析牛角,乃至極微鄰虗,終歸於空,是則自性悉不可得,諸法亦爾。
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唐譯云: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記曰:此言聖智,明見諸法本無,故應遠離二見也。意謂但於諸法不作有無二見者,方可親近隨順自覺聖智也。然有無即名相,二見即妄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想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記曰:此設轉計,將顯心境皆離也。大慧!聞說執兔角無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無,故不應作想,因而轉計。意謂所以不生妄想者,豈不因觀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無,以此不生妄想言無耶?故唐譯云:豈不以妄見起相比度,觀待妄計無耶?此則雖知牛角不有,而畢竟執兔角是無,未離無見,棄有著無,此外道之通病也。前破因有計無,此破因無計無,所謂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故須逐破,直欲心境皆離,方遣有無二見也。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生角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記曰:此直示無生義也。謂心境絕待,本自無生,不容起念,故云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何也?所言妄想者,因彼境界而生,故以心境對待,分別乃生。所謂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前云因牛角有,而執兔角無,固是妄想,故云依彼角生妄想。今若執兔角無,亦似牛角本無者,亦是妄想。以依角而生分別,故云以依角生妄想。以妄想畢竟因角有無而生,未離角故,展轉皆妄,故云離異不異。且兔角天然本無,不必分別,豈因觀牛角是無,而後方知兔角無耶?故云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
記曰:此釋上離異不異,以顯妄想無性,以明心本無也。若言心境定異,是妄想別有自性,則不因角而生。今既因角生,此不異也。若言心境定一,是舉心則無境,又何所分別?舉境則無心,誰為分別?此不一也。不一不異,足見妄想無性矣。
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
記曰:上言心無自性,此言境無自性,以明境本無也。故以亦字揀之。兔角本無,無固已無自性矣。然而牛角雖有,若分析極微,推而求之,亦不可得,亦與兔角無異。斯則有亦無自性也。故云彼亦非性。且彼有無,二皆無性,則境本無也。心境俱無,又有何法當情?何故執異有而言無耶?故唐譯云:異於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誰待於誰?
大慧!若無故無角(唐譯云若相待不成),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
記曰:此言絕待,以顯真心也。唐譯云:待於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分別。謂有無俱離,則無可分別,故云若無故無角,無角則無對待。對待既無,而云因觀牛角有,而言兔角無者,皆邪見也,不應作此分別。
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記曰:外道不達諸法本自無生,而妄計有無為生因,非真因也。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故云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上遣有無二見,意在翻妄想而成正智;下顯空色一如,意在翻名相即是如如。又前破無見,後破有也。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虗空分齊,言色離虗空起分齊見妄想。
記曰:此敘計也。唐譯云:復有外道,見色形狀,虗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虗空,起於分別。
大慧,虗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虗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
記曰:此明空色一如也。魏譯云:以依色分別虗空,依虗空分別色故。唐譯云:色空分齊分別,應如是知。經云:譬如虗空,徧至一切色非色處,是虗空隨入色種中也。此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以色即是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此色性自空,非色滅空也。
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虗空,非彼無虗空。
記曰:此明色性即空,以破外道執四大種以為生因也。是乃計著形處橫法,因兔角無而生牛角。有見者,言含縱奪。以彼外道執四大種各有自相,能生諸法,與空無干,故云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故縱云亦不住虗空,復奪云非彼無虗空。以彼不知色性即空,故妄計為生因。今色性既空,是色本無也。四大造色本無,而執為生因,是無因也。以無因為生因,豈非妄計乎?西域外道多種,然所計不出斷常、有無二見。良以不達自心現量,故不了真因。雖執有見,總歸無因。世尊多方逐破,唯顯正因,以破彼無因耳。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唐譯云又析彼微塵剎那不現)。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記曰:此總會上有無二無,以例觀諸法,而生正智,契如如也。且彼計無者,因牛角有,故執兔角無。今若將牛角分析,乃至微塵,亦了不可得。然所因牛角亦無,而又何所比觀,而言兔角之無耶?然諸法本無,因妄見有。苟一念不生,二見斯絕,真智獨照,心境如如。作如是觀者,方名正觀。若他觀者,乃邪觀也。故云觀餘物者,彼法亦然。故下結勸,云當離異見妄想,思惟自心,現妄想也。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虗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唐譯云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
記曰:此明六塵妄境及分別妄心,本來不有,但不了境唯心,妄生分別,故云色等長養心。
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
記曰:身受用者,謂資生住處一切諸境,乃藏識所現影像,故云藏識現。眾生以不了故,妄生取著。
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
記曰:此明如來說法權實雙彰之意也。然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等種種法門,是為不了唯心者,不得已而建立之,以破彼妄計耳。其實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但示一心,更無別法。此乃如來說法之式,故云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分別事(唐譯云微塵分析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覺想非境界(唐譯云外道非行處),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記曰:一切世間有為之法,不出長短相形,有無相生,皆展轉對待分別而有。至若分析微塵性空,於色等境了達唯心,不起分別,如此微妙法門,則惡見者所不樂聞,殊非外道二乘境界,乃如來所說自覺之境界也。
○上約有無色空一異等法,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
△下顯正智。如如,且先顯正智。
爾智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
記曰:此就淨眾生心習現流,以明五法中正智義也。良以一切眾生日用心習現流,原是如來法身智慧,以不覺故,順無明流,隨心意識轉故,自覺聖智隱而不現。如來說法,因其本有而開導之,但令自悟本有,故云淨除,非有實法增益眾生也。故大經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顛倒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即得現前,此所謂淨除現流以明正智也。唐註謂能淨者自覺聖智,所淨者自心現流,意以聖智屬佛,現流單約眾生,恐非本旨。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成非頓。
記曰:上明四漸,下明四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唐譯云譬如明鏡頓現眾相而無分別),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為離自心現習氣過患眾生亦復如是,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佛亦復如是,頓熟眾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於彼色究竟天(唐譯云譬如阿黎耶識分別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知非是前後。大慧!報佛如來亦復如是,一時成熟諸眾生界,置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唐譯云譬如法佛頓現報佛),光明照耀自覺聖趣亦復如是,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記曰:此約化法頓漸,以明理須頓悟,事須漸除之意也。舊以頓漸皆約佛。然諦觀喻中,漸取成熟義,頓取顯現照用義。是頓單約佛,漸單約機耳。蓋如來圓滿自覺聖智,安住海印三昧,照明法界,平等顯現。譬如明鏡現像,纖悉不遺。鑑機說法,如日月升天,雲雨普潤。但山有高下,故蒙光有先後。根有大小,故成熟有遲速。所謂法本不異,異自機耳。故如來說法,如師子調兒,雖顧盻頻呻,皆盡全力。此所以化法有祕密不定義也。然此皆約佛以明頓漸者,以依三身說法,頓漸有四義,謂頓頓、頓漸、漸頓、漸漸。良以眾生各各自心,本是自覺聖智,但以無明熏習,變為現業流識。今轉識成智,因無明有厚薄,故法有頓漸不同。若有眾生,一念頓悟本有法身智慧,照明自心本無身心世界之相,永離攀緣,一切根量相滅,一念頓證自覺聖智,所謂法佛說頓法,頓淨眾生,自心現流,此頓頓也。若有眾生,因師教熏習之力,雖能了悟自心,以無明習氣力,不能頓離心意意識妄想境界,但觀一切諸法緣生無性,一切身心世界如幻不實,唯自心現,漸斷無明,證自覺聖智,先解,次行,後證,此乃報佛說頓漸法,淨眾生現流,此頓漸漸頓也。若諸眾生,雖遇外緣,不能頓悟自心,但依如來權教大乘所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漸次觀察,漸離心境,得正知見,此化佛說漸漸法,漸淨眾生,自心現流,此漸漸也。由是觀之,在佛雖漸亦頓,以平等顯現故,故頓單約佛;在機亦頓亦漸,以因多生久積,善根成熟,今始一念頓悟,雖頓亦因漸,故漸單約機。故下隨舉三佛說法之式,釋成頓漸義。然化佛雖說漸法,以三身一體故,雖漸亦頓。故經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
○上顯正智竟。
△下顯如如。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記曰:此明報佛說緣生無性法,成上頓漸漸頓義,以顯如如也。從法垂報,故云法。依佛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一切法,故云入自相共相。無明為因,生三細,故云自心現習氣因。境界為緣,長六麤,故云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謂一心真如隨緣成一切法,以一切法緣生無性,故種種不實如幻。妄想本無,從緣而生,生亦無性,故不可得。故華嚴以法界緣起為宗,故此云報佛說緣生法也。下以喻顯。
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
記曰:此以喻釋成緣生無性義也。由妄想自性,依緣起自性而起,故云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幻師喻心,草木瓦石喻無明,緣若干色像喻一切法,見者種種分別喻眾生不了唯心,起種種妄計,總皆如幻不實。斯則不獨妄境原無,而妄心亦本不有,此其緣生故如幻也。
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
記曰:此以法合喻也。唐譯云: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於緣起性中,有妄計性種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
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記曰:此明法佛說法,成上頓頓義也。凡離心意識,顯自覺聖智境界,皆法佛所說法相。此經純頓,義見於此。故前五法章首,大慧請惟願為說法身如來所說法也。
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記曰:此明化佛說法相,成上漸漸義也。外道妄見無色為究竟,故云見無色見。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記曰:此結歸法佛,直指頓頓,以示此經宗極也。上歷言三佛說法相,而復以法佛結勸者,意謂有攀緣心故,妄見境界,分別計著,即名妄想。離此攀緣,即是自覺聖智也。且前三相中,云自覺聖智究竟相,此云究竟差別相者,意顯佛三身一體,而所說法,乃即實之權,即頓之漸,即究竟之差別,直欲行人專依頓頓而修耳。
○上顯正智如如竟。
△下破二種邪因。先就二乘邪因以示正因。
復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記曰:此由前法佛說法,乃自覺聖智,非凡夫二乘外道境界,故隨明聲聞外道相,以示所以非聖智之意也。然二乘依佛教而修,以不達即實之權,故但得聖智差別,不得聖智究竟中差別,所以久滯化城,未登寶所。外道妄立神我,自背真常,故深著邪見,欲令行人離此權邪,方得自覺聖智究竟差別建立相也。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謂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界入自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不離習氣不思議變易死,得自覺聖樂住。聲聞!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記曰:此揀二乘邪因也。聲聞有二種:一、利根,謂依四諦而修,觀空而悟入者。一、鈍根,謂依權教八背捨觀而修,析色而取偏空者。此明利根聲聞也。故唐譯云:云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諦境界,離欲寂滅故,於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復禪定、解脫、三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未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住自證聖智境界相。然明見無常、無我境界,此所謂等觀性空而得道也。但貪三昧樂,不起度生之心,故云住自證聖智境界樂。以未離無明習氣種子故,不能度變易生死。然生死有二種。識論云: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勢力,所感三界麤異熟果,身命長短,隨因緣力,有定劑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劑限,故云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大慧!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非滅門樂、正受樂,顧憫眾生及本願不作證。大慧!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菩薩摩訶薩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不應修學。
記曰:此通妨難,以顯聲聞菩薩所觀雖同,所證則異,以明心有大小為差也。問曰:菩薩亦得此自覺聖智境界,何以不同聲聞?故唐譯云:菩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以憐憫眾生故,本願所持,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由觀空而不取證,此所以異於聲聞也。故勉之曰:菩薩摩訶薩於此自證聖智樂中,不應修學。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
記曰:此明鈍根聲聞也。謂此聲聞不知觀空,但依聖教所說權乘八背捨等觀門而修,觀四大等諸法實有自相共相,雖不同外道計作者生,然亦執彼諸法以為實有自性,亦不離妄想故。唐譯云: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堅濕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魏譯云:分別有物執虗妄相,謂於彼法虗妄執著以為實有。
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相,滅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
記曰:此結勸離過也。聲聞已得人無我,未得法無我,以人無我即是法執,故滅人無我相見,即是入法無我相也。
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記曰:此結名也。謂離彼二種聲聞見即名正智,故勸令應捨。
○上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竟。
△下以聖智正因破外道邪因。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記曰:前明離二乘見,此明離外道見也。以外道計神我為生因,非真因也。以無常為常,非真常也。總皆邪見,離此即名正智,故發此問。意謂佛說自覺聖智及第一義為真常不思議,而外道亦說常不思議。世尊所說,豈不同彼外道所說耶?佛向下以因相不同,故不比外道所說答之。
佛告大慧:非諸外道因緣得常不思議。
記曰:如來所說常不思議,以第一義為因,以自覺聖智為相,所謂實相真因。非彼外道妄計神我為因,乃以無常為常,故不同彼論。
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
記曰:此徵釋不同所以也。謂彼常不思議,乃妄立神我,不因自覺聖智相第一義智而成,故云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記曰:此正顯彼非真常也。謂常不思議必仗真因,若非真因,何能顯現常不思議義耶?
復次,大慧!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彼則應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
記曰:此縱奪妨轉計也。恐彼聞佛說真常因自相成,乃轉計曰:我說常不思議亦因自相成,何以不同佛說?故縱之曰:彼外道不思議若果然因自相成者,則彼亦應是真常矣,但由所計作者為因耳。然作者非真因,因既不真,豈獲常果?故常不思議不成。下顯正因。
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虗空,涅槃滅盡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記曰:此明佛說因相俱真,以顯真常不思議也。佛言:我說常不思議,乃依第一義諦因相成立,離有無二見。以得自覺聖智相,故有實相;得第一義智因,故是真因。一切有無戲論俱離,當體寂滅。譬如三無為法,永離諸過,故是真常。此其所以不同外道常不思議邪見論也。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指真常,故勸令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記曰:此明外道不同佛說常不思議之所以也。所以不同者,以彼所立於有為法外,別立作者以為生因,故為異因。佛以自覺聖智為因,故為真因。此所以不同。故唐譯云:外道常不思議,以無常異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謂彼以異因,故非真常。我以自覺聖智為因相力,非自相作者因相力,故是真常也。
復次,大慧!諸外道常不思議,於所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
記曰:此就彼所立,以顯真能破也。然諸外道,因見諸法有已還無,妄計別有作者是常。而如來亦見諸法有已還無,說是無常。故唐譯云:外道常不思議,以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不因此說常。若以三支比量合之,常不思議,是有法定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所作瓶等,是無常法因。喻不轉故,不成常宗。無常是有法定,非是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瓶等所作,是無常法故。即彼所立,翻成所破。然彼以妄計,比知我以自覺聖智現量,故我所說,非彼所論。
大慧,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記曰:此言外道所計作者,是以無因為因,竟成斷滅,同於兔角。故其所立,以無常為常,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唐譯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此因相非有,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分別,但有言說。何故彼因同於兔角?無自因相故。以非第一義自覺聖智為因相,故云自因相非分。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識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記曰:此明如來以自覺聖智為因,結成不同外道之論也。然外道於一切法,起有無二見,故於無常,妄計為常。以彼不知自因之相,故去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如來說法,離此諸過,故不可與彼同日語也。上明二乘偏執,外道邪見,皆非正智。意顯捨此,即證自覺聖智矣。下二章,約不滅不生,以明正智即如如。
○上破二種邪因已竟,下舉果驗因二。
△初、破二乘滅見。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魏譯云: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唐譯云: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唐譯云: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槃,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唐譯云:彼愚癡人說有三乘,不說唯心無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記曰:此言諸法本自寂滅,不容更滅,以示真常不思議因,以明即妄想以證正智,即正智以顯如如,以破二乘滅見也。然生死境界,本來不有,但唯心所現,藏識轉變,而依妄想分別而有。若了妄想無性,即轉識成智。若以正智圓照,則萬法皆如,當體寂滅,豈容更滅?二乘愚癡,不能了此,妄取不受後有,以為滅度,詎非大謬?所謂但盡生死,謂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所以常在生死輪轉不息,以不達唯心現量,妄起種種分別故。
○上言不滅,下言不生。
△次破外道生見。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謂自心現性非性、離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馬等角,是愚癡凡夫不覺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覺聖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記曰:此言諸法本自不生,以示真常不思議因,以顯即如如明正智,以破外道生見也。良以諸法無生,是三世如來所傳心印,惟證相應。以唯心所現,緣生無性,離有無二見,如兔馬角,非生而後無,蓋生本無也。由凡愚不達,故妄執為有。然此無生理趣,乃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愚夫分別二見境界。
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識攝所攝相轉,愚夫墮生住滅二見,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聖賢也。大慧,於彼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上二章,以明生滅皆妄見也。故唐譯云: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妄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斯則根身器界本自無生,唯八識影現、七識妄起,執取分別以為實我實法。此乃愚夫於無生中妄見有生,非聖賢也。意令即生滅以證真常,故於彼法應當修學。苟達生滅即常,則妄想即成正智,名相本自如如,即彼二乘外道可起如來種性矣。故下文明五無間種性。
○五、勘果知因。謂勘驗現行之果,足知過去習氣之因也。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唐譯云無種性)。
記曰:此言五性不同,以明眾生本具法性是一,但由外緣故異,以成自覺聖智究竟差別相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初無纖毫間隔,本無三乘五性之別。良以外緣熏習不一,故有五性不同。斯則機本不異,異在於師。故前勉修如實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故此下文云:當轉彼惡見,則二乘外道當得如來法身,闡提亦作得度因緣也。引權入實,義見於此。言種性者,相似曰種,體同曰性。又種者,因義、類義。謂眾生佛性本來是一,蓋由昔聞教法熏習成種,各有自類種子,故曰種性。此種性義,識論所明有其二類:一者本有,謂舊熏也;二者始起,謂新熏也。本有者,謂無始時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長劫所熏染淨種子,此即名為本性住種。如佛於大通智勝時說法華經,而諸聞者直至今生還蒙佛化方得成熟,此淨法熏習而為本性住種者也。如阿難與摩登伽歷劫恩愛,直至今生尚為障道因緣,此染法熏習而成本性住種者也。以長劫不斷,故名本性住種。二始起者,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成種,以至今生,於染淨法見聞熏習,又為未來染淨種子,此則名為習所成種。由此二種為因,若一遇外緣師教熏發,故即成熟。此五性之別所由來矣。是故親師擇友,不可不慎也。由是觀之,此五種性,其三乘種性,良由聞前三佛所說之法而成熟者。以執化佛所說權法,則成聲聞種性。以執報佛所說緣生之法,則成緣覺種性。以悟法佛所說離攀緣法,則成如來種性。若聞此三法而半信半疑者,則成不定種性。若聞此三佛之法,不起信心,返生異見而毀謗者,則成無種性矣。故下經云,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蓋三佛一體,法法全真,皆為顯示自覺聖智趣。而聞者不達,隨其所取,執以成種。此又法本不異,異自機耳。故曰種性。此蓋自覺聖智究竟之差別相也。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熈怡欣悅,及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記曰:此言聲聞乘無間種性也。而云若聞說等者,足徵由師教熏發,所謂習性成種者也。斷知時,舊註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時也。及樂修相智者,相即偏空相,智即我空智,乃聲聞所樂修者至若緣起發悟無生實相之理,非彼所樂,故云不修。因舊有小乘狹劣習氣,今一聞所說熏發現行,故舉身毛孔熈怡欣悅耳。
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習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天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實知修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記曰:此明聲聞斷證俱未究竟,自生滿足滅度想也。然聲聞依四諦修,但斷三界見思煩惱,尚餘塵沙無明細惑未盡,猶沈變易生死,但得人空未得法空,而便自生究竟之想,乃於天人魔外之中,便師子吼作是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遂生得涅槃覺,此所謂得少為足者也。見第八地者,華嚴八地菩薩證我空真如,樂住三昧不起滅定,諸佛因而勸之曰:起,善男子!勿得樂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云見第八地。現行為起煩惱,種子習氣為習煩惱,以二乘但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故。
大慧!各別無間者,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彼諸眾生作如是覺求般涅槃。
記曰:此明外道種性也。唐譯云: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槃。此外道妄見一切眾生從我流出,我能長養一切眾生,遂立神我以為涅槃。聞者因而師之,遂成邪種。或於佛教中聞有涅槃之說,遂執謬解而起邪見者。
復有異外道說:悉由作者見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唐譯云: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
記曰:此計實德業及四大時方勝自在等以為生因,故稱作者,妄計此等以為涅槃。
作如是覺:法無我,見非分,彼無解脫。
記曰:此結外道邪見非解脫也。言法無我見非分者,謂諸外道向於佛所說無我之法,不生信樂,或生毀謗,未得受熏成種,故曰非分。或於佛所說涅槃之法,即起希望,有所證得之想。或依教修行,有所開悟,而執所悟為我,即墮邪見。如圓覺所明,四相未忘,皆是於法無我見非分者也。然此外外道為煩惱縛,內外道為法縛,故云彼無解脫。
大慧!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不出出覺,為轉彼惡見故應當修學。
記曰:此總結聲聞外道二種性也。然聲聞妄取涅槃,外道妄計神我,俱於未出離中生出離想。此皆因邪師邪教誤為熏習,為令轉彼惡見故,勸令修學前上聖智。三相中無所有相,謂慣習二乘外道相義。見于此意,謂令彼捨離偏邪惡見,即名正智,可入如來種性矣。故此人雖偏邪,而性實無間也。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竪悲泣流淚,不相近緣所有不著(唐譯云離闠閙緣無所染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離若合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唐譯云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記曰:此明緣覺乘無間種性也。各別因緣,即十二因緣、三世因果,故云各別。以緣生無性,即是無生,故云無間。此有二類:出有佛世,依教而修,觀緣悟道,謂之緣覺;出無佛世,觀化知無,謂之獨覺。今明外熏成種,故但言緣覺。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記曰:此明如來乘無間種性也。然此四種,唐譯云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法。此約三德祕藏,以明法報同體也。蓋自性即法身,離自性即解脫,聖智即般若。良以法身無著即解脫,解脫不迷即般若,般若離相即法身,此三德祕藏,總號法身。外剎殊勝即報身,法報冥一,故不思議。
大慧!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心不驚怖者,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記曰:此結成如來乘種性也。前為頓根眾生,頓為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故。此一類眾生,有聞說佛法身智慧及自受用不思議境界而不驚怖者,當知是最上利根,乃如來乘無間種性,此所謂善根成熟者也。般若云:若有眾生聞說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不畏者,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惟此無上般若,自非積劫聞熏成種,鮮有不驚怖者。此所以能信此法者,是人甚希者也。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
記曰:此明不定種性也。此不定人,隨說信入,順學而成,可大可小,故云不定。此有二種:一、舊熏多聞,於三乘中未成熟者;一、新熏初機,根性猛利,但隨師教,於三乘中俱可入者。三種者,即三乘法,除外道無性,故不在此列。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
記曰:此結束所以建立三乘之意也。然一切眾生法性是一,所謂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本無差別之相,但以聞熏成種,以致根性不同。然雖依教修行,而未到如來地者,俱屬聖智差別之相,非究竟也。今將顯示頓教法門,欲令三乘同歸一佛乘,五性同歸一佛性,故作是建立,非是實有限劑也。故下云:樂寂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無性闡提或時善根生便證涅槃,故不同他教定性之說。故魏譯云:說三乘者,為發起修行地故,諸性差別非究竟地,為欲建立畢竟能取寂靜之地故。舊以此段屬不定性,恐非本旨。
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記曰:此結三乘同歸一性,以示引權入實之意,以明如來自覺聖智究竟差別建立相也。故魏譯云:彼三種人離煩惱障熏習得清淨故,見法無我得三昧樂行故,聲聞緣覺畢竟證得如來法身。故唐譯云: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前云二乘但得自覺聖智差別相,未得究竟差別相。今云得如來身,足徵差別皆究竟也。所以皆究竟者,以佛性無二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
記曰:此通言四果,皆非究竟也。須陀槃那亦云須陀洹,此云入流,謂初入聖流初果也,往來二果,不還三果,阿羅漢四果也。以是等聖人皆憎生死愛涅槃,憎愛未忘故云惑亂。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
記曰:此言究竟無差別智,以示此經之宗極也。然如來雖說三乘,但以假名引導,由愚夫少智,故設三乘之權,為二乘趣寂,故說一乘之實,俱非本懷。此第一義頓教法門,三一俱非,權實不立,豈實有三乘之說耶?然他處言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如來為一乘,此併如來為三乘,對三乘說一乘,三一俱非,方是此經之宗極。
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記曰:此通頌自心現量,凡聖皆離,一法不立,以明自覺聖智究竟相也。諸禪,即二乘諸禪。解脫無量,即大乘四無量。心等,即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乃至三十七品助道等。無色三摩提,即三界九次第定,舉上以該下。受想寂滅,即二乘滅盡定。通而言之,即前所問百八句義。今云亦無有心量者,以自心現量,聖凡不立,一切皆非,以顯生滅中究竟覺義也。章首請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依百八句說,義萃於此,意謂明此方名自覺聖智事。
○上勘果知因已竟
△下示因果一如。
大慧,彼一闡提,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
記曰:舊謂此章,約生死涅槃無二,以明如如。蓋智如一體,本無二致。所謂無如外智,能證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若正智現前,則諸法自如;若了生死本寂,即是正智。智如冥一,方名自覺聖智究竟事。今約闡提以明者,以前歷斥二乘外道偏邪,去自覺聖智相遠。且切誡行人,應當遠離,不許親習。苟二乘外道絕分,則真如有不徧之過;若闡提實是無性,則佛性有不徧之失。此則自墮不平等過,而自覺聖智亦非究竟矣。蓋約教道言之,為摧邪顯正,不得不嚴揀偏邪,以明正智。若依法性言之,則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本自如如。無情尚共一體,豈有情而絕分?是故前言二乘若悟本識,亦得如來法身;今言闡提或發善根,亦得涅槃。斯則無一眾生而不般涅槃,方名自覺聖智究竟相也。如如正智,備殫於此。然無性闡提,非菩薩闡提,無以發善根;菩薩闡提,非無性闡提,無以資願力。此則闡提不斷性善,如來不斷性惡。故云:非一闡提,世間解脫誰轉?魏譯云:無性乘,謂一闡提。此即前五性中無種性。今會五性同歸,故特言之,以顯佛性平等,以明眾生如也。
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及於無始眾生發願。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脩多羅、毗尼、解脫之說,捨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記曰:此言無種性也。一闡提,此云斷善根,又云焚燒一切善根。蓋真如隨緣成事,舉體全變,無有剩法。今全體真如變作全體惡性,惡性即如,更無涅槃可入,故云不般涅槃。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闡提趣。
記曰:此言菩薩闡提也。菩薩願盡眾生界,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一眾生不盡我願不盡,故云非不般涅槃一切眾生而般涅槃。然所以願盡眾生界者,以眾生本如早已涅槃不容更滅,故無涅槃可入,故云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與闡提名同,故云亦到一闡提趣。唐譯以是名句作結語。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涅槃?
記曰:大慧意謂,無性斷善不入可爾,菩薩度生本為求證涅槃,何以畢竟不入?故致疑云:此二種闡提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下佛答云:闡提尚有入時,菩薩畢竟不入,以知一切法本涅槃故。
佛告大慧: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畢竟不般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一闡提也。大慧!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故,菩薩一闡提不般涅槃。
記曰:此正顯佛性平等如如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闡提不斷善性,如來以平等大悲而攝持之,故有時而發善根。由昔謗法因緣為種,今日緣熟,故如來以神力加持,或時善根生也。如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提婆達多生生謗佛,今蒙授記。如華嚴所明,由昔謗華嚴經,墮地獄中而為地獄天子。毗盧出世,先以足輪光照三重,頓圓十地。此皆謗法闡提蒙佛神力之驗也。所云善根者,正由昔聞熏之種子耳。菩薩闡提不入涅槃者,以法界如、眾生如故。眾生界不可盡,煩惱不可盡,而行願不可盡,此普賢大士所以常居幻化而不入涅槃也。
○上從請分別自性章起,止此明五法已竟。
△下明五法中三自性。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
記曰:上言五法依自性而立,不知自性有幾?故特示有三意,令了達緣起無生,故云當善。
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記曰:此徵列三自性相也。然五法自性,不出此三。以妄想依名相起,是名緣起。若了緣起如幻,則妄想無性,即是正智。名相體空,本自如如,總歸圓成。故五法之自性,不出此三。
○下,正示其相。
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
記曰:此標指妄想自性依他緣起也。相即名相,以不達名相體空,依他而起種種徧計,是名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佛告大慧:緣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
記曰:此徵釋也。謂名相皆從緣起,故云緣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緣起無生故,心行於中妄生計著,故云行顯現事相相。此言妄想從名相生。唐譯云:謂彼於緣起事相種類顯現生計著故。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相及事相計著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記曰:此言依彼事相而生計著,起二種妄想,以明緣起自性也。名相謂內外法者,內即根身,外即器界。然此內外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本無名相,但是一心。而人不了,因依徧計,妄執各各有名有相,故名妄想事相。即彼內外自共相者,然內外不出人法二種,謂內身五蘊謂之人,外器四大謂之法。妄計五蘊各有自體,故云自;和合成人,故云共。妄計四大各有自體,故云自;和合變化而生萬物,故云共。故云即彼內外自共相計著妄想也。良以心本無生,因境緣有,故云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記曰:此明圓成自性也。良以身心世界,元一如來藏,清淨真心,離名離相,本自如如。但依妄想攀緣而行,則名相斯興,橫生執取。若依自覺聖智而行,洞達自心現量,則法法圓成,唯是如來藏心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唐云名相分別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圓成實,二相即妄想緣起也。)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記曰:此總結前問也。前問中先請分別五法自性法門,次請因知五法自性已則觀察人法二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乃至逮得如來法身。此上答五法三自性酬先請,竟下明觀察二無我乃至究竟佛地以酬次請。
○上明三自性竟
△下二無我。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
記曰:此答次請也。然五法不出二種無我,以見有人有法即是名相妄想,若了二無我即是正智如如故。前分別五法自性已,次即教令當善觀察二無我相。
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記曰:此示二無我相也。良由不達根身器界唯心所現,故妄計分別執為實我實法,所謂妄想斯興名相乃形。若了緣生無性則二皆無我,苟二無我則五法自性皆離、八識俱遣,所以頓證自覺聖智,逮得如來常住法身也。
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受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自心現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
記曰:此教以人無我觀也。唐譯云:何者是人無我相?謂蘊界處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識生,取於色等而生計著。又自心見身器世界,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壞不停。然人者,即現在五蘊集聚妄身妄執以為我相者也。以身為我,亦以六塵所受用境為我所。今觀此等本來不有,皆從無明愛業之所生起,眼等六根取六塵境而生計著,以為受用妄生貪求。一切根身器界皆是藏識所現影像,當體全空,但依妄想分別顯示似有,況剎那相續變壞不停?於中觀察畢竟無常,誰為我者?故總云離此正觀。無我下,約喻以明四念處觀。
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
記曰:此明四念處觀中,初觀心無常也。謂觀此心妄想生滅如河流,逝速不停如種子,能生來果如燈,念念生滅如風,飄颺不住如雲。倐忽變滅,舉皆無常,故云剎那展轉壞。躁動不住如猿猴,故經云心想如猿猴。如此觀察,於中畢竟誰為我者?
樂不淨處如飛蠅。
記曰:此觀身不淨也。諦觀此身,其中但有三十六物,九孔常流,穢污不淨而妄貪著,以不淨為淨,故如飛蠅。
無厭足,如風火。
記曰:此觀受是苦也。唐譯云如猛火。觀種種受用眾苦所集,無一可樂甚可患厭,但以妄想貪求無厭無足,故如猛火。
無始虗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
記曰:此觀法無我也。唐譯云:無始虗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謂觀三界諸生死法,但因無明業力所使,隨他牽引流轉不息,恒無主宰,如汲井輪,任他牽轉而不由我。
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呪,機發像起。
記曰:前別相念觀,此總相念觀也。唐譯云:種種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謂觀此身虗假不實,如行屍則大可厭患,如木人則幻化非真。於中諦觀推求,畢竟誰為我者。行屍喻身,機關喻心。楞嚴云: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記曰:此結人無我觀也。唐譯云: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審如是觀,則當下無我。
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唐譯云唯共積聚),因業、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唐譯云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記曰:此明法無我觀也。謂觀蘊處界等一切諸法本自如如,離我我所唯共積聚,但因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性故無能作者。以此例觀,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乃虗妄分別種種相現,是愚夫妄想力,非聖賢也。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識,五法自性悉皆無我,是名法無我智。然自共相者,乃凡夫外道妄計諸法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也。今自共相離,則四計俱遣,無生之理自見。以明見諸法本自無生,方名法無我智。故誡菩薩當作如是觀。
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初地。菩薩無所有觀地相,觀察開覺歡喜,次第漸進超九地相得法雲地。
記曰:此下至得如來自在法身,通明觀成得果之相也。我法有二,謂分別、俱生。然分別二執斷盡,即入初地。俱生我執,從初地至七地斷盡,方入八地。俱生法執,從初地任運而斷,至等覺後心方盡,即入妙覺。故云分別二障極喜無,法執俱生地地除。故唐譯云:得此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雲,所作已辦。而云從初地乃至善慧、法雲者,蓋八地以前,正斷而生我執,其法執但任運而已。至八地,證我空真如,樂著三昧,不願度生,與二乘取涅槃等,正是俱生微細法執未忘。及至九地,捨三昧樂,發願度生,居法師位,說法如雲,方是正斷法執。故云超九地,得法雲地也。
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幻自性境界修習生於彼而坐,同一像類諸最勝子眷屬圍繞,(唐云住是地已,有大寶蓮華王眾寶莊嚴,於其華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華,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圍繞。)從一切佛剎來佛手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唐譯云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到自覺聖智法趣,當(去聲,即也。)得如來自在法身,見法無我故,是名法無我相。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酬前請也。前大慧請聖智事分別自性經,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觀察二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乃至逮得如來常住法身。世尊次第一一酬畢,故結勸云應當修學。
○上通明五法自性,顯正智如如竟。
△下破有無二見,以顯離過絕非。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惟願說之。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不謗正法。
記曰:前明正智如如已,將顯真如離過絕非,故興此問。論曰:當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無,乃至離一切相,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外道二乘以不知離念境界,但以妄想分別諸法,作有無斷常二見,自昧正智故。於如不如,世尊一往痛斥其非,切誡菩薩應當遠離有無惡見。大慧已領其旨,但不知二見之相,故此特問建立誹謗相也。外道二見共有四句,謂有無、雙亦雙非。而此四句於真如體悉成四謗,謂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有亦無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四句不出有無,故魏譯云有無謗相。若知其相,當可遠離,則於正法不生誹謗也。此中建立是有,誹謗是無。若四句既離,則百非俱遣,故前真如門百八義一切皆非。
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魏譯云心中無斷常,謂自心現量本無斷常二見也。)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愚癡無智慧,建立及誹謗。
記曰:此頌總明二見本無也。謂根身器界,皆是真心所現影像,本無所有。而愚夫不了,妄起分別,作有無二見。以一切分別,但分別自心,當知離心了不可得。故唐譯云:所起唯是心,離心不可得。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復重顯示,告大慧言:有四種非有有建立。云何為四?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種建立。又誹謗者,謂於彼所立無所得,觀察非分而起誹謗,是名建立誹謗相。
記曰:此正明建立誹謗二種相也。非有相見等四者,然陰界入根身器界一切諸法,唯是第八阿賴耶識所現相分,故云相。分別彼法而生妄見執為實我法者,是前七識乃八識見分,故云見。以第八識根本無明為生起之因,所謂無明為因生三細,故云因。一切諸法但是緣生,有為無為皆無自性,以本無自性妄計為有性,故云性。以相見因性四者本無所有,故皆云非有。以外道二乘不達唯心,故於四者非有之中而橫計為有,故云建立。於所立法求不可得,即謗言諸法一切皆無,故云有無二種惡見。建立誹謗其相如此。
○上通明二見。
△下別釋建立。
復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謂陰、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計著,此如是、此不異,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無始虗偽過,種種習氣計著生。
記曰:此明非有相建立相也。謂陰界入本無有相,而外道二乘妄計實有自相共相,此法如是如是畢竟不異,堅執不捨,是名非有相建立相也。此非有相建立,非是正知見力,乃從無始虗偽妄想習氣而生計著耳。
大慧!非有見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陰、界、入、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見建立,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記曰:此明非有見建立相也。謂五蘊非我,而妄見實有我、人、眾生、壽命、作者、受者,無而為有,此妄見也。長養士夫,魏譯云作者、受者。
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謂初識無因生,後不實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實已還壞,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記曰:此明非有因建立相也。教中謂無明為因,生諸轉識。此言無明體空,以顯妄元無因,以示心本無生意。唐譯云:初識前無因不生,其初識本無後。然而諸識生者,但托因緣而生。既借緣生,則本無性,故不實如幻,剎那不住,生已還滅。斯則生本無生,故非有因也。外道不達乎此,遂妄立勝性,以為生因,謂定有異因。二乘不了如幻皆本非有因,而建立因相,所以為邪見耳。眼色明界念。魏譯云:因眼色明空念,故識生識。論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楞嚴云: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又云: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故眼識生。眼識既爾,諸識亦然。因緣性空,生處即滅,實已還無,故非有也。
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謂虗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建立。此離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如垂髮現,離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記曰:此明非有性建立相也。百法論六種無為,此揀偏邪,故舉其三。謂此三無為,法本自無,作無自性,離於有無。如兔馬角,本來不有,不可作有無見。而外道妄見斷空,以無想勝性等為涅槃性。二乘取偏空滅諦為涅槃性,而作取證。以不達涅槃本無自性,故云非有性建立自性相也。以佛意在摧邪,故破涅槃自性耳。
建立及誹謗,愚夫妄想,不善觀察自心現量,非聖賢也。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應當修學。
記曰:此結答勉修也。以彼二乘外道不善觀察自心現量故,作建立誹謗二種惡見,修如實行者應當遠離。
○前從生滅章至此,總明因行竟。
△下明行成得果,以結示真因。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究竟,為安眾生故作種種類像,如妄想自性處依於緣起。
記曰:此明自覺聖智趣究竟相也。以善觀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法,則趣究竟佛果。以無智無得故不住涅槃,為安眾生故以同體大悲無緣慈力,現種種身隨緣化導,如妄想自性依於緣起也。然妄想緣起生本無生,法身隨緣故化本不化,自覺聖智究竟極至於此,乃修如實行者之所歸宿。蓋仗真因之所成就,殊非下劣三昧可及,故此結示。
譬如眾色如意寶珠,普現一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大眾集會,悉於其中聽受佛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月,於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遊諸佛剎,供養諸佛,生諸天宮,宣揚三寶,示現佛身,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自心現量度脫眾生,分別演說外性、無性(唐譯云:說外境界皆唯是心),悉令遠離有、無等見。
記曰:此明如來藏隨淨緣起,以顯不思議變業用力也。楞嚴觀音證圓通性,而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得二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故三十二應、十四無畏、七難、二求、四不思議等,一念頓得,此性自具足,法爾如然,非假外也。故此能到自覺聖智究竟趣,則應緣成事,自然如摩尼珠圓照普應,而能現一切佛剎,入一切眾會,聽一切正法,得一切三昧,遊諸佛剎,供養諸佛,而能自現佛身,眾會圍繞,為自心所現如幻眾生,說唯心現量如幻法門,普令聞者各了自心,頓證聖智,悉離有無二見也。蓋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圓照一切,故能一毫端頭現寶王剎,一微塵裡轉大法輪。從上諸祖了悟自心者,如天普蓋,似地普擎,乃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歷代祖師,一齊向拂子頭轉大法輪,蓋稟明于心,不假外耳。故諸力中,心力最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種類之身,離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記曰:頌上不思議業用,皆由唯心觀行而成就也。唐譯云:佛子能觀察,世間唯是心,示現種種身,所作無障礙,神通力自在,一切皆成就。
○遠從生滅章至此,通明真如隨染淨緣成一切法。近從問五法三自性章起止,此約三門破邪因以顯正因竟。
○次約一心破妄計以顯真理,分二:初明寂滅一心,次會歸如來藏性。
△且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記曰:此明真如離緣,以顯第一義空,泯一切法,會歸寂滅一心也。然前從生滅門,入真如門,以即妄明真,故說真如。隨無明緣,成阿賴耶識,變起根身器界一切諸法,分別執取,以為實我實法,故成前七轉識。此則名相斯興,由妄想緣起也。以了彼諸法,唯心所現,當體無生,故圓成自顯。此則正智斯現,名相皆如,故得二轉依果。是故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法,從此而立。然雖轉生死即涅槃,轉煩惱即菩提,猶屬迷悟邊事,未極一心真源。以如來藏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此云正明第一義空。要顯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故大慧至此,乃問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斯則真妄兩忘,聖凡情盡,方名自覺聖智,究竟實相,圓成如來藏,寂滅一心也。佛祖所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義顯於此。故武帝問初祖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諦?師云:廓然無聖,故千七百。則蓋發明此旨。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廣分別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記曰:此直指第一義空相也。然第一義空,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不可說示,故云真空。而此真空全體變成妄想,故妄想全體即是真空,故云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除此妄想外,別更無空。如云: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斯則妄想本是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不容有說。故下文云:妄想自性無言說故。所以說空無生等者,但為不達妄想體空,計著以為實有者,故作如是說耳。
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記曰:此釋空義也。然空本是一,但從所觀有七耳。此七種空,依正智而觀,故言前六;依邪見而觀,故成第七。然相、性、行三空,乃三界諸法取為我、法二執,所謂空生死法也。無行空,乃空前三法,所謂空涅槃法也。離言說空,乃顯前四總是妄想,皆離言說也。第一義空,乃自覺聖智,總離前五,故云大空。彼彼空則為邪見,故下不取。
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記曰:此明實相真空也。以觀諸法緣生無性,生而無生,妄想本空,但愚夫妄計有自共相。今觀皆從因緣展轉積聚,微細觀察本自無性,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故云自他俱性。無性故不生,不生故不住,斯則諸法無性故空,故云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
記曰:此言諸法本自無生,故自性本空,以明法空也。前約諸法妄相,以明生本無生。此明諸法當體,全是真如。然真如自性,本自不生,故云自己性自性不生。斯則不待觀緣,而法法全空,故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此二法空也。
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
記曰:此明五蘊緣生無性故空,以明行空也。唐譯云: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此我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
記曰:此言五蘊自性無生,本來寂滅故空,以明涅槃空也。唐譯云: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此涅槃空也。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記曰:此明生死涅槃二俱空也。一切法即世出世法,而此諸法本無所有,唯依妄想分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今能分別之心既無,則所分別諸法何有?以一切法妄想所持,由妄想離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也。此明俱空,謂生死涅槃二俱空也。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記曰:此言俱空不生,以明第一義空也。謂一切生死涅槃有無等法,皆依一切見過習氣而有。然第一義自覺聖智絕諸對待,總皆離之,故云大空。以法界量滅,故云大空耳。
云何彼彼空?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
記曰:此言邪見空也。然世尊亦並列於此者,意令善知彼法離惡見故。以外道不達前六種空,但計諸法實有自相、共相,謂妄見有自處無共、共處無自,則妄計於彼無此則謂之空,於此無彼亦謂之空,是謂彼彼空。以依此空妄起有無、斷常二見,故舉而釋之,令知其相,意令修如實行者不可誤墮此中也。故下結云:是空最麤,汝當遠離。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象馬。
記曰:此喻釋彼彼空相也。舊注: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毗舍佉優婆夷,深重三寶,造立精舍,安止比丘,於中不畜象馬等,以無象馬故言空。而堂與比丘及餘處象馬,俱未嘗空也。故唐譯云: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眾。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餘處無象馬牛羊。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
記曰:此法合也。唐譯云: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以外道不達諸法性空,但妄計推度如此。
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麤,汝當遠離。
記曰:此結答空義也。然此七種空,唯彼彼空是外道妄計,非第一義聖智大空,故勉離之。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
記曰:此明自性無生義也。諸法當體本自不生,謂即生而不生,非一向不生也。永嘉云:若實無生無不生,故云不自生非不生。然八地以三昧力證無生理,乃修而後得者,此則諸法自性本自無生,除住三昧,是真無生。
離自性即是無生(唐譯云無自性者以無生故),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記曰:此重釋無生所以也。然諸法所以不生者,以離自性故。云何離自性?謂諸法生生不住,剎那之頃流及他性,故云離自性。下偈云: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物生則有滅,不為愚者說。以剎那流轉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生。契無生者方見剎那,了剎那不住者方契無生。
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陰熱、如長短、如白黑。
記曰:此喻明諸法,以顯究竟本無二也。陰熱,魏譯云日光影,唐譯云如光影,如長短,如白黑,皆相待立,獨則不成。由是觀之,三喻皆依日而言也。是則陰熱猶言陰晴,謂如日光雲蔽,則陰晴朗朗熱,夏長冬短,晝白夜黑,此皆相待而立,其實日體本無晦明長短黑白也。觀生死涅槃無二為若此。
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記曰:此合無二法也。生死、涅槃本來平等,故唐譯云:非於生死外有涅槃,非於涅槃外有生死。生死、涅槃無相違相,斯則生死、涅槃本無異相。然而凡愚二乘妄見生死、涅槃二相異者,以不達二皆無性故,故云異相。因有性故,一切法不二例若此。
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記曰:此總頌空無生無二也。以長行言一切平等皆不可得,恐愚夫起撥無見故,此云而彼業不壞。淨名云:無作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宗鏡云:以性空故,不壞業道,因果歷然。此所謂不自生,非不生也。
虗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記曰:此言諸法空無生無二,離心緣相,離言說相也。如彼三無為法,豈容措心圖度?由愚夫妄想是有是無,聖人以自覺聖智照之,一真凝寂,萬法皆如,故一切皆離。斯則一往所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猶是生滅迷悟邊事。必至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方為究竟宗極。故下文結指離言。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脩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脩多羅悉隨眾生希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羣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無水。如是一切脩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記曰:此結示離言,會權歸實也。然一切諸佛出世說法,本無實法與人,但破眾生妄想夢耳。以眾生迷本住法,入妄想夢,見三界法,遂為實有,佛曉之曰空。妄見諸法生,佛曉之曰不生。妄見生死涅槃二相,佛曉之曰無二。欲令眾生自悟本法,非別有增益也。故一切脩多羅所說,唯空、無生、無二,如此而已。然此一字法門,而必欲多方枝指者,但以眾生迷根深固,希望多途,故曲為開示,乃不得已而應機施設。聖心非實,在於言說,即其所說,皆本離言。而眾生不達,又執言象以為實法,不知法不在言。如渴鹿逐𦦨而生水想,不知𦦨非水也。是故一切佛法,如止啼黃葉,但令無知眾生發歡喜心耳,豈實法耶?故大經云: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徧世間。故宗鏡云:以聖教為明鏡,照見自心;以自心為智燈,燭經幽旨。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解;直須探筌下之指,契會本心。故此誡云:是故觀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達摩西來,單傳直指,不立文字,蓋以空、無生、無二,離自性故。然如來出世,本為此事,四十年來,多方淘汰,不敢正言,但傍通耳。至此方許二乘外道,皆得如來法身,一向皆權,今方說實。故此經為法華前茅,良有以也。一往所談,顯理究竟。於此向後,從二卷初起,至四卷初法身章,皆展轉發明此章之義。故彼章復以牛馬性結之,臨文自當證知。
经中记载:此处总结显示佛法超越言语,旨在会通权教归于实相。诸佛出世说法,本无实法可授,只为破除众生妄想迷梦。因众生迷失本具真如,堕入妄想梦境,误认三界万法为实有,佛陀开示其性本空;妄见诸法生灭,佛陀开示本无生灭;妄执生死涅槃二相,佛陀开示究竟不二。唯愿众生悟得本心,并非另有所得。故一切佛经所说,不过空性、无生、不二而已。
然此根本法义,佛陀却须广设方便,只因众生迷执深重,希求多门,故曲随根机开示,实为不得已之善巧。圣者本怀不在言教,所说法要皆离言诠。众生不解,反执言语相状为实法,不知真法不在文字。如渴鹿追逐阳焰误作水想,岂知焰非真水?是故一切佛法,犹如哄婴黄叶,只为令无明众生生信,岂是实相?故《大涅槃经》云:彻悟真法不在言,善入离言境界中,却能随缘示言说,如谷响遍满世间。《宗镜录》亦言: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以本心为慧灯,照破经旨。切莫执著文字表相,随语生解;务必探取言外真意,契会本心。
故经中诫示:修行者当依义理,莫执言说。达摩西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正因空性、无生、不二之理本离自性。如来出世本怀,为此一大事因缘,四十余年多方引导,未敢直显,皆以旁通。至此方许二乘外道同归法身,从前权说,今显真实。故此经实为《法华》前导,深具胜义。前文所显,理已究竟。自第二卷初至第四卷法身章,皆为辗转阐明此章奥义。后文更以牛马之性作结,读者至时自当印证。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二
CBETA 编码:X0326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