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楞伽經記
在前文阐释的义理部分,首先阐明寂灭一心的内容已经完毕。
接下来阐明如来藏的本性。
这时大慧大菩萨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您在经典中讲如来藏本性清净,具备三十二种庄严相貌,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中。就像无价珍宝被脏衣服包裹,如来藏恒常不变也是这样。却被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些污秽外衣所缠裹,被贪嗔痴等虚妄烦恼尘劳所染污,这是诸佛所宣说的。为何世尊您和外道一样说有如来藏我呢?世尊!外道也说有个永恒不变的造物主,其性质周遍不灭。世尊!他们就是在主张有我。
记载说:这是为了显示如来藏性真实常住、无我,以此破除外道虚妄执著的神我观念,因而提出此问。最初所说的寂灭,称为一心。这一心,就叫做如来藏。然而此藏体的本质,从无始以来,不与任何染污法相应,因此称为自性清净。诸佛证悟此性,称为菩提涅槃,成就三十二种妙相。众生迷失此性,便成为生死烦恼,造作八万四千尘劳。由此可知,众生日常所用现前证得的,全是如来果地功德,所以说将三十二相,转入一切众生身中。只是被五阴污垢遮蔽,被贪痴妄想所染污,如同无价珍宝,却被脏衣缠裹。其实自性常住不变,这是一切诸佛大乘了义最究竟的教法,即所谓常住一心的法身真我。大慧因此产生疑问说:世尊先前斥责外道虚妄执著神我,说是邪见。现在又说有如来藏常住真我,岂不是与外道所说的我相同吗?然而世尊说如来藏体性恒常周遍,超越自性,不生不灭。而外道也说有恒常的造作者,脱离因缘,周遍不灭。这样看来,他们所说的我,与佛所说没有差别。而且世尊之前说空、无生、无二,超越自性相,普遍融入一切经典。现在又说有如来藏义理,这是圣教自相矛盾,自语相违。然而外道所执著的我,其含义有三:第一,本体恒常,称为造作者;第二,虽在五阴中,却脱离因缘,另有自性;第三,遍及六道,实非生灭。他们的话虽然相似,含义却完全不同,实是邪见。所以说学道之人不识真性,只因从前错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根本,痴人误作本来面目。此经以破除邪见为功用,认为此邪见一破,就名为正智,即可顿证一心。所以大慧在显明究竟真理之处,提出此问。
佛告诉大慧:我所说的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的“我”不同。大慧!有时用空、无相、无愿、真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词语来阐述如来藏的含义。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了消除凡夫对“无我”之说的恐惧,开示了远离妄想、一无所有的境界——如来藏法门。大慧!未来和现在的菩萨摩诃萨们,不应执着于“我见”。
记载说:这段话阐明佛法本离言语,为应众生根机而施教,故有种种说法来显示如来藏性本无我相。比如佛陀说法不同于外道执著单一见解的论述,只是顺应众生各自的执著情形,随机缘破除其妄执。因此对执著实有相状、希求果报的众生,讲说三解脱门;对执著虚妄假法的众生,阐述真如实际;对执著差别相的众生,开示平等法性;对执著虚妄色身的众生,宣说法身真我;对贪恋生死轮回的众生,演说涅槃寂静;对误认生灭现象为心性的众生,指明离自性不生不灭的真理;对厌恶尘世喧闹的众生,开示本来清净的寂灭境界;对厌倦生死流转的众生,阐明自性涅槃的奥义。这些不同的教法都是如来藏的别名,所以说这些教法都是在阐释如来藏。
对那些执著四大假合之身为我、或妄执神我的众生,佛陀开示无我之理。但有些愚痴凡夫听闻无我教义便心生恐惧,因此佛陀又宣说远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名为如来藏自性清净。这些也都是随顺众生根机的善巧方便,本无固定实法。所以你们应当依止义理,不要执著言说相,更不应以我见来揣度。
先前说三乘教法是权宜之教,一乘才是真实教法;现在所说的法身、涅槃、如来藏等名相,仍然属于方便建立的假名。所谓大乘其实非乘,这些都是为了显示寂灭心源、言语道断、思虑消亡、真妄俱泯的境界,这才是自觉圣智的究竟归宿。
就像陶匠用一堆泥土,借助人力、水、木轮和绳索等工具,能制作出各种器皿。如来也是如此,在一切法无我的真理中,远离所有虚妄分别之相,运用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有时讲如来藏,有时讲无我。正因为如此,如来宣说如来藏,这与外道所说的"我"完全不同,这才称为如来藏的说法。为了引导执着"我见"的外道,如来宣说如来藏,使他们远离不真实的"我见"妄想,进入空、无相、无作三种解脱的境界,从而能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经论记载:此处用比喻阐明佛法因众生根机不同而显现差异。净名经说:说法既非实有亦非虚无,因缘和合故诸法生起。譬如陶匠制作器皿,黏土本是同一材料,随不同因缘制成各异器皿。以此譬喻佛法本质无别,差异只在于众生根机。因此唐代译本说:如来也是如此,在远离一切分别相的无我法中,运用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教义,种种名称各有差别。所谓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法华经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法门难解难入。意指如来具足权实二智,种种智慧是一切种智的根本实智,善巧方便则是后得的权智。如来以实智证悟真理故能彻见诸法,用权智说法故能契合众生机宜。其所说教法引导众生,皆能到达一切智地。因此说:如来为开导执著我见的外道而说如来藏,使其远离虚妄我见,证入三解脱门,速得无上菩提。这岂是外道所说的我见可比?三解脱门指:如来藏自性清净故称空解脱,远离一切相故称无相解脱,众生本性具足不假外求故称无愿解脱。旧注引华严经三解脱门:菩萨观缘起而知自性空得空解脱,观十二有支自性寂灭得无相解脱,虽证空性无求无为但为教化众生故得无愿解脱。前者侧重观行实践,此处强调理体本质,名称相同而内涵有别,学者应当明辨。
因此,如来、应供、等正觉这样宣说如来藏的道理,如果不这样说就与外道相同。所以,大慧啊!为了远离外道的见解,应当依止无我的如来藏。
记载说:这是为了确立正确的教义,告诫人们远离过失。意思是如来说法,是用实相印来印证一切法,所以无论他说什么,都与实相不相违背。外道没有这个法印,所以说不如这样就等同于外道。唉!如来如果没有这个法印,就等同于外道。深切地让认识法的人警醒,如来藏是佛性在缠缚中的名字,说众生识藏就是如来,所以称为如来之藏。这是依主释。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诗句说道:
众生相续的色受想行识五阴,皆由微尘因缘和合而成,实乃自心妄计分别所现之相。
佛经上说:这段颂文总体讲的是无我的道理。凡夫执着于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我,认为这是真实的自我;外道则执着于微尘、胜性、大自在天等神我为实有。这些都是妄心分别计度的结果,实际上一切法本来无我。
先前从第一卷《分别自性章》开始至此,总体上通过三方面来辨别邪正因果。首先破除邪见、彰显正法,以此开示常住真理的内容已经完毕。
○以下根据义理考订,用以辨别邪正两种修行,分为四部分:首先总体说明正确修行的准则,分为四点:
首先,观察的智慧有四种。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察到未来的众生,再次请求世尊:恳请为我们解说修行不间断的法门,如同诸位菩萨摩诃萨所修行的广大善巧方便。
记言:此处正是请示修行之机。前文层层开示显理,已臻究竟,故大慧菩萨至此请示修行。问:前文所述唯心识观、圣智、三相、二无我观等,皆为修行法门,为何独指此处为修行?答:此经直指一心为顿教大乘,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故依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而阐发。如来藏随染净二缘成就世间出世间法——若随业爱无明染缘而起,则如如正智转为名相妄想,执实我实法,故有生死;若观缘生无性,则名相妄想转为如如正智,我法皆空,即是涅槃。此唯是一心转变,更无他法。前文虽处处说观行,实为世尊直指当机者,欲令其当下照见诸法缘生无性,顿悟无生,乃是借观行以明心体,重在显理。今从生灭法会归一心真源,显理已达极致,故大慧因前说五无间种性,观未来众生亦有顿根可成熟者,特此请示无间修行之法,亦如先前为诸菩萨所说修行大方便门,令其顿悟。前文依观行显理,此处则因根机设行,故重点在于实修。依无间之理修无间之行,凭无间之行证无间之理,唯此一心当下顿证,故人法因果皆称无间,实为此经宗旨所在。
佛陀告诉大慧:大菩萨若能具备四种修行要诀,就能掌握修行者的究竟法门。是哪四种呢?第一要善能观察自心所显现的境界,第二要彻知外境本无实性、超越生灭变化,第三要证得自觉圣智的究竟安乐。这就是大菩萨成就四种修行要诀、获得究竟修行法门的核心所在。
记录说:这里明确指出修行过程中能观察的智慧有四种。未来的修行者,若非具备上等根器与大智慧,难以立即契入唯心法门,因此说菩萨摩诃萨需具备四种法门,方能获得修行的大善巧。所以第二十七祖嘱咐达摩说:震旦众生多有堪受大乘法的根器,你应当在那里广度无量众生。为此初祖自西方而来,不立文字教法,直接指向人心,使人明心见性而成就佛道。故而自曹溪慧能大师以降,传灯录所记载的祖师,都是成就了这四种法门、获得修行大善巧的人。若有丝毫未能透彻之处,便存在隔碍,不足以称为大善巧了。
菩萨如何善于辨明自心所显现的境界?即如此观察三界唯是心识的分别境界,远离我及我所的执着,无有动摇、无有来去,皆是因无始以来虚妄习气所熏染。三界种种色相与行为系缚身心,依托财物建立自我,种种妄想随之渗入显现。这就是菩萨善于辨明自心所显现的境界。
记载说:这一解释针对四法中的第一句含义。即观察三界一切现象,都只是一心的显现,离开我和我所的执着,本无动作来去的实相。只因为无始以来虚妄执着习气的熏染,三界种种色相行为、系缚身财住处,随着妄想分别而显现。唐代译本说:色相行为由名言系缚,指三界仅以名言为本质。若能明了妄想本无自性,则三界当下空寂。这正对应空观的义理。
菩萨摩诃萨如何善于观察外境无自性?就像阳焰、梦境等一切现象,都是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所生,观察一切现象的本质。菩萨摩诃萨这样善于观察外境无自性,名为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记载说:这是解释第二句的含义。通过观察三界一切现象,既然都是心识所显现,那么虽然存在却不真实,本质虚幻不实。如同阳焰、梦境、毛发旋轮等现象,本来并不存在,只是由于妄想习气才显现出来。由于妄想没有自性,所以一切现象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虚幻,这正符合假观的含义。
菩萨摩诃萨如何善于远离生、住、灭的执着见解?是说一切现象如幻如梦,自性、他性、共性的本质本无生起,因随顺了悟自心所现境界的缘故,能照见外境实无自性、能知之心亦无生起及所缘境相不积聚、能觉知妄念攀缘而生起的假相,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中皆不可得,彻见远离自性生起的妄见完全寂灭,了知诸法自性如幻等故证得无生法忍,证得无生法忍后即远离生、住、灭的执着见解,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善于辨别远离生、住、灭的执着见解。
记文说:这是解释第三句的含义。由于心与境相对待的缘故,生灭的见解不能消除。实在是因为心本来无生,因境界而显现。现在观察一切境界如同幻梦不真实,那么诸法当下无生,因为是唯心所现所以不生。既然是唯心所现,那么外境顿时空寂,他(外境)也不生。外境既然空寂,那么内在的识也不起,所以说见和识都不生,自然不生。既没有当前心的境,也没有了别境的心,当下无生,又有什么因缘能生呢?所以说因缘不积聚,不是共生。由于三界诸法都是从缘而起,所以说见妄想从缘生,所以不是无因生。现在观察因缘体性本空,那么三界内外一切诸法都不可得。因为了知诸法无实体的缘故,生的见解全部消灭,就能证得如幻境界,获得无生法忍,远离生灭的见解。生灭既已消灭,寂灭就显现出来,这就是中道的含义。《中论》说:因缘所生的法,我说就是空,也叫假名,也叫中道义。这里只是直接观察诸法都是自心所现,缘生无自性,顿时证得无生。就义理而言,以此类推三观,不像其他经典所说的次第分别那样。上面三句属于因,下面一句属于果,因为意生身是依据上面三观而证得的缘故。
菩萨如何能获得自觉圣智的善妙快乐?即证得无生法忍,安住于第八菩萨地,超越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人我二相,成就意生身。
记载说:此处解释第四句,阐明圆满成就一心自证的圣智含义。八地菩萨之前,尚未脱离心意识作用,仍属于对治生灭境界的阶段,直至证得无生法忍。住八地以上时,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已超越,所谓生灭灭尽后寂灭为乐,故称为证得自证圣智的殊胜妙乐。因无生亦无无生之执,故能现意生身,身土自他皆得自在无碍。
世尊!什么是意生身的因缘?佛告诉大慧:意生身,就像意念一样快速通行无阻,所以称为意生。比如意念能穿越石壁毫无阻碍,在遥远的他方无量距离之外,因为先前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持续不断流转,在身体中无碍显现。大慧!这样的意生身能在一瞬间同时显现,菩萨大士的意生身,凭借如幻三昧的力量自在运用神通,以妙相庄严的圣者形态同时现起,如同意念生起般毫无阻碍,随其所忆念的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获得自觉圣智的究竟安乐。
这段文字解释了修行成就后获得果报的情形。唐代译本说:譬如心念能在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念先前所见种种事物,念念相续迅速到达那里,并非身体及山河石壁所能阻碍。意生身也是如此,凭借如幻三昧的神通力量自在无碍,具足种种庄严相状,因忆念本愿要成就众生,就如同心念般随意往生一切圣众之中。在前述两种无我境界中证得法无我,安住于灌顶之位超越佛子阶位,将获得如来自在法身,以及唯心观成就与圣智三相等等,每一环节都阐明这个道理。
如此,大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安住于第八菩萨地,能舍弃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之身,获得意生身,证得自觉圣智之善乐。这便是大菩萨成就四法,获得修行者广大方便的体现,应当如此修学。
记载说:这是总结劝勉修行。华严经中九地圣人,能显现十法界身相,说法度化众生,庄严佛国净土,承事供养诸佛,作广大佛事,这就是所谓的得意生身。此处说八地证得,是依据次第修行的断证而言,意思是八地已断除俱生我执,证得平等真如,虽安住三昧乐境,却能舍离禅定之乐,发起度生大愿,所以能自在显现十法界身相,随缘说法度生,如意自在,称为意生身,因此要到九地才能真正证得。这是就顿悟根机而言,只要一念顿证无生法忍,超越心意意识分别境界,从凡夫位直接契入佛境界,对应的阶位正当八地。并非指渐次断证、逐级而到的意思。所以下文说:初地即是八地,无所有中哪来次第?所谓证得诸法正性者,不必从一地渐至一地,这只是从总体相状来说的。所谓顿悟一心,顿登佛地,虽说有诸地差别,不过是借位次来显示悟境浅深,并非实有阶级次第。古德说:圣谛尚且不为,哪来阶次分别?
其次说明需要破除的迷惑有两种。
首先,阐明缘起事物本无自性,破除对依他起性的执着。
那时大慧菩萨再次向世尊请求:恳请世尊为我们解说一切诸法因缘和合的现象。若能了知因缘和合的现象,我与诸位菩萨就能远离对一切法性或存在或非存在的错误见解,不再产生虚妄分别的见解,逐步断除同时生起的执着。
记载说:这是循着前文脉络提出的问题,旨在阐明迷惑与觉悟的依存关系,广泛解释上文所述修行者的大方便法门。然而修行的关键,只在于了知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本无实体,圆成实性真实不虚而已。因此这里首先阐明缘生无性之理,用以破除依他起性的妄执。由于外道不能通达诸法依托如来藏而生灭的道理,于是虚妄计度一切众生世界从我流出,称为顿生;又虚妄计度从冥初本体生觉性,再由觉性生我心等二十五冥谛,称为渐生。由此产生的有见无见二种邪见都是依他起性所生,所以世尊在前文一直开示诸法从因缘生,因为缘生之法本无自性,故说无生,以此破除外道虚妄计度。大慧虽已领会佛旨,却仍以为实有因缘之相,只是不知因缘之相究竟如何。他心想若能明了因缘之相,就不会对诸法生起有无二见,也不会执著顿生渐生之说。因此提出这个疑问。
下文回答的旨趣,先开示因缘之相,后指明因缘亦无实体。有人问:前文已圆满开显理体修行因果,真妄之辩已透彻明晰,为何还要对因缘生起疑惑?答道:确有深意。此经属于顿教大乘,以一心为宗旨,以断疑破执、摧邪显正为功用。因为直下观照一心,能顿断根本烦恼,顿证无生法忍,立地成佛。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邪见。其中贪嗔痴本是如来三德秘藏,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凡有觉性者皆具足。但慢、疑、邪见三毒,在二乘外道中尤为深重,因怀疑诽谤正法,横生邪见,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与正法相抗衡,违背正觉,是最顽固难化的执著。世尊四十年来多方驳斥,至此众生根机已然成熟,故要顿拔疑惑之根,力摧邪见,使其正信一旦生起,即可顿证无生,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因此本经专一断疑破邪,以显发自觉圣智。所以虽已蒙究竟开示,仍要层层循迹,反复质疑诘难,就是要让修行人彻底净尽微细疑惑,才能真实确信自心,不再向外驰求。故而历代祖师能确信自心达到不疑之地,并非此外另有方便法门。此后全经要旨,大抵不出此义。
佛陀告诉大慧:一切事物由两种因缘和合而成,即外缘与内缘。所谓外缘,好比黏土、木模、陶轮、麻绳、水、木材、工匠等种种条件具足时,便会有陶瓶产生。如同黏土制瓶、纱线织布、草茎编席、种子发芽、乳浆成酪等现象,都是依赖相应条件而产生。这些统称为外缘相续成就诸法。
记得说:这里说明的是外在条件的作用。亲近的能直接引发称为因,疏远的能辅助引发称为缘。一切事物没有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比如泥土是因,木柱、轮盘、绳索、水、木材、人工等是缘,最终形成瓶子这个果。再如麻线、草料是因,细布、席子、嫩芽、奶酪是果,以此类推,万物都是如此。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必定先有因后有果,依次辗转生起,所以说是前后辗转相生。所谓内外,内指众生的根身,外指物质世界。
什么是内缘?指无明、贪爱、业力等称为缘的法,由此生起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等称为缘起的法。这些本无差别,但愚人妄加分别,这就叫作内缘法。
记载说:此段开示内缘相之真义。所谓无明、爱、业等十二因缘法,安立了"缘"的名称。由缘而生起五阴、十八界、十二处等法,故称"缘所生起"。虽有三世因果流转之相,究其本质实无差别,此乃凡夫妄想分别所生的虚妄见解。此处正是阐明缘生法本无自性的深义。
大慧,这些因共有六种:未来因、连续因、相状因、造作因、显现因、依赖因。未来因指造作之后,内外诸法得以产生。
记载说:这里展示了因的相状。因即是缘,由于心与境互相作为缘起的缘故。只是就生起的意义称为因,辅助生起的意义称为缘。唐代译本说:所谓内外诸法作为因产生果报,因为一念生起之处,就造作生死之因,必定有未来的果报,所以称为当有之因。造作就是生起,这就是当有因缘的含义。如果明了生起本无实体,生灭就无有边际,生死便能顿时断除。
相续因是指,在攀缘作用之后,内外法产生蕴、种子等。
记载说:这里所说的就是所缘缘的含义。唐代译本说:指内外诸法作为所缘而产生果蕴种子等,即无论是根还是境,都能成为所缘,从而引发憎爱执着,导致未来生死不断,因此称为相续因。
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指前一个现象不间断地引发后一个现象。
记说:这正是指等无间缘的含义。唐代译本说:形成无间的状态,产生相续的结果。因为妄想不断,因果相续,所以称为无间。
造作因缘者,如同转轮圣王般成就增上事业。
根据记载:这是指增上缘的含义。唐代的翻译说:所谓增上缘,是指能对事物的结果产生辅助作用。意思是单一境界不能直接产生结果,必须借助心作为增上力量,因为心是境界的增上缘。就像转轮圣王在享用境界时能自在变化显现。
显示因缘者,妄想生起时,显现能作与所作之相,犹如灯光映照诸色。
记载说:这里应当区分缘起的含义。魏译称为了因,唐译称为显了因。意思是分别心生起时,能显现外境相状,如同灯盏照亮物体。所谓外境本身没有美丑分别,美丑源于自心分别,如果心念不生起,那么万法自然寂灭,所以一切法都以分别为根本因。《楞严经》八还辩见中提到的分别缘,就是这个道理。以上四种因(指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心与境和合相应,造作功能得以成就,到这里就能清晰分别显现,因果分明可辨,因此称为了因。
等待因缘的人,在灭除时显现相续断灭之相,不使妄想之性生起。
据记载:这是无想断灭的成因。所谓无想外道因心识停滞凝固,在妄想寂灭之处误认相续,已断之念复生无妄想之见,将此执为因由而感召无想果报,以等待寂灭为因,故称为待因。论典中未提及此说,因本经主旨在于破除邪见,故特别指出此因。然此六种成因,真妄二法皆具足,圣凡众生同禀受,因法界根本不离缘起之故。实因未能通达缘起,妄执诸法实有自性,遂成偏邪之见,仅得妄想之名。若明悟缘生无性,则知诸法本无生起,真妄俱空、圣凡同寂,即是自觉圣智。且此因缘所生诸法悉属生灭,意在彰显本无生之义不属因缘,故后文说渐顿俱非,以显示真无生之义。
大慧,那些愚昧凡夫执着于自己的虚妄分别之相,这些执着并非逐渐产生,也并非同时产生。
记载说:这阐明本来无生的道理。唐代译本说:这是愚人自己的分别妄见,既非逐渐产生,也非突然产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两者同时产生,则能作与所作无法区分,因为无法确立因果关系。如果次第产生,则无法确立相续的主体性,次第相生便不能成立,犹如没有儿子就不存在父亲的名号。
记说:这是解释无生的含义。意思是诸法不是同时一下子生出,也不是逐渐生出。如果一下子生出,就无法区分能和所、先和后,也就没有因果的关系。如果逐渐生出,还没有得到果相,怎么能说因生呢?就像还没有儿子,怎么能称为父亲?所以魏译说:如果一切法同时生出,因果就无法区分,因为看不到因果的具体相状。如果依次生出,还没有得到具体相状,就不能说依次生出。就像还没有儿子,怎么能称为父亲?未得身相,单指还没有得到果相,就不能说是因。
大慧,所谓的渐次相续生起的方便法门并非真实,只是妄想而已!这是由于攀缘心、次第增上的助缘等因缘和合而显现生灭现象。大慧,渐次生起的现象其实本无生起,因为这是由妄想的自性执着所显现的幻相。
记得说:这里说明万法原本就超脱因缘,只是凡夫虚妄地执著因缘相罢了。意思是诸法当下就是寂灭的,本来就没有生起。如果说因为因缘而生起诸法,这都是妄想分别。所以北魏译本说:愚痴凡夫,因为自心观察前后相续的念头不相符合,就这样认为: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等能生起诸法。大慧啊!像这样执著诸法次第生起,其实是虚妄分别,执取法相。唐代译本说:那些执著分别的人,说什么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和能生互相联系。认为诸法次第生起的道理是不能成立的,都是虚妄情执的缘故。所谓因缘攀缘等,是指直接能生起的叫因缘。心取外境色尘等叫攀缘,就是所缘缘。内外诸法互相转生,相续不断叫次第缘,也就是等无间缘。心是外境的增上缘,《识论》中有详细说明,只是名称相同而含义不同。这里是用来说明缘生诸法,而《识论》是讲识具备缘相的道理。
逐渐生起与同时生起其实都不存在,因为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显现的受用。无论是事物的个别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外在事物的自性本质都是空寂的。大慧啊,所谓逐渐生起与同时生起的概念,不过是由于未能觉知自心所现的妄想分别而产生的错觉。因此对于因缘所生起的种种现象,应当远离"渐生"和"俱生"这两种错误见解。
记言:此处阐明诸法本无生起,不可用因缘之见理解。为何诸法不论顿渐皆不生?因为一切法皆是心识所现。既然都是心识所现,心外便无一法可生,因为自相与共相皆无独立自性。既然无自性,又有谁能令其生起?所以说一切法本不生,只是凡夫妄识分别以为有生,实则无生。唐代译本说:渐次与顿现都不生,只因自心显现身器世间等。外境的自相共相皆无自性,唯有妄识生起自分别见。大慧啊!因此应当远离从因缘和合相中产生的顿渐生灭之见。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诗句说道:
一切现象本无生起,也无因缘的消亡,在生灭现象中,人们却生起因缘的妄念。并非否定灭后再生,也非承认相续的因缘,只为破除凡夫的愚痴,断除迷惑妄想的缘起。无论有或无的缘起法,本质上都无真实生起,只因习气迷惑而流转,由此显现三界轮回相。
记载说:此颂阐述诸法本无生灭、自性远离因缘之理。首偈阐明一切法原本无生无灭,但凡夫愚痴,在无生中妄见生灭,由此产生因缘的执着。次一偈半是设问辩难。质疑说:先前因凡夫妄执诸法灭后再生,故而佛陀宣说因缘相以破除其执。如今为何又说因缘亦不存在?故以偈答曰:并非为破斥"灭而复生"的妄见而宣说因缘,只是假借因缘之名破除凡夫的妄想执着,也并非实有因缘之相能生成诸法。更何况一切有无缘起之法皆为无生,岂有真实因缘之相?末半偈再释疑难。质疑说:既然没有因缘,如今三界从何而生?答曰:只是众生习气蒙蔽流转,妄自显现三界幻相。故说"习气所迷转,三有境界现"。
真正的无生之缘,
同样也没有寂灭,
观察一切有为法,
如同虚空中幻现的花。
执着与被执着,
舍弃迷惑错乱的见解,
既非已生也非将生,
同样也没有因缘。
一切皆无所有,
这些都只是言语表达。
记说:这首颂文正是阐明真实义理。一切生灭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全属虚妄之见。真实本体原本无生无灭,只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同空中幻花,远离能取所取等一切妄见,便能顿时照见诸法本无已生当生,而所有因缘和合之相都只是言说并非实有之法。最初因凡夫愚痴妄执异因能生诸法,生起有无断常两种邪见,故而世尊先开示因缘生法破除无因论,令众生观察诸法缘生无性从而了悟无生。如今无生之理既已彰显,真实之义也已阐明,因此特别指示本来无生无灭不假因缘,因为凡有言说都无实义。这正是直指一心真源,以显究竟第一义谛,远离名字相、心缘相、言说相。观修者应当明白。
上文阐明缘生无自性,破除依他起性已毕。
以下阐明妄想无有自性,破除遍计所执。
这时大慧菩萨再次向佛禀告:世尊!请您为我们解说言语妄想之心法门。世尊!我和其他菩萨如果能善加理解这言语妄想的心法门,就能透彻领会言说与所说两种真义,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通过言说与所说这两种途径,净化一切众生。
记载说:这也是紧随前文提出疑问,旨在阐明妄想并无自性,从而破除遍计所执。在初卷末尾提到:应当依据义理,不要执着于言说。意思是言说是妄想的相状,而所说内容能显示第一义谛。既然能显示第一义谛,为何还称为妄想呢?因此在此请教言说妄想相及所诠第一义谛。若能通达这两种义理,就能远离遍计所执,也可用此法门来净化众生的心识。
佛告诉大慧菩萨:仔细听!好好听!认真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大慧菩萨对佛说:太好了!世尊,我恭敬聆听教诲。佛告诉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表现,即执相言说、梦境言说、怨恨执著言说、无始习气言说。执相言说,源于对自心所现色相的执著。梦境言说,是对过去经历境界的回忆,醒来后依不实境产生。怨恨执著言说,是回忆宿怨恶业而生。无始习气言说,是从无始以来虚妄执著的习气种子产生。这就是四种言说妄想表现。
记载说:这是揭示言语妄想的四种表现。所谓妄见男女形体外貌美丑,及一切生活用品优劣等相状,妄加分别而产生言说,称为名相言说。梦中重现过往经历,醒后回忆并妄判吉凶美恶等,称为梦言说。追忆自己与他人恩怨爱憎等往事,妄生分别而有言说,称为过往妄想执著言说。无始劫来八识含藏的同类戏论种子习气猛然发动,故生分别,称为无始妄想言说。一切言说不超出这四种,因妄想是言说产生的根源。超越这四种就没有言说,无言语处即是第一义谛,并非言说能彰显第一义谛。
当时,大慧大菩萨再次向世尊请教这个道理:恳请您进一步解说言语妄想所显现的境界。世尊!众生的妄想言语是从何处产生?为何产生?如何产生?因何缘故产生?
佛对大慧说:声音是由头、胸、喉、鼻、唇、舌、牙龈和牙齿共同作用产生的。
记载说:这里阐明言语产生的因缘关系。意思是众生的言语产生,以四种妄想为根本原因,以头、胸等八种生理因素为助缘,所以才有言说。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虚空却不会穷竭,越是鼓动就越有风产生。这就是妄想攀缘气息,意识之风鼓动不息,无缘无故地生起言语,所以本无实义。从这个角度观察言语现象,就会发现音声本质是空,本不存在。众生的语言是这样,至于佛陀的言说,则像天鼓之音,所以佛陀说法具有六十四种清净梵音,绝非妄想所能比拟。
大慧向佛陀问道:世尊!言语妄想,是相同还是不同?佛陀告诉大慧:言语妄想,既非相同也非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是互为因缘而产生的。大慧!如果说言语妄想不同,那么妄想就不应是言语产生的因;如果说它们相同,那么言语本身不能表达意义却又能显示意义,所以说既非相同也非不同。
这段文字说明言语和妄想二者本性皆空的道理。意思是说,如果妄想和言语各有独立不变的本性,那么它们就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如果不需要因缘而生起,也无法表达意义,那么它们就是完全相同的东西。现在言语既然是依妄想而生起的,可见它们并非完全不同。言语只是声音的表相,因为声音本身质朴无文,就像风吹孔穴发出的声响,并不能表达什么意义。由于妄想的作用,才使声音婉转变化,能够表达意义,能表达的妄想和所表达的言语界限分明,所以它们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正因为既不相同也不相异,二者本性皆空,所以都没有真实的意义。
大慧又向佛请示:世尊!是言语本身为第一义,还是言语所表达的内容为第一义?佛告诉大慧:言语本身不是第一义,言语所表达的内容也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义是圣者所证的境界,言语只是通向第一义的途径,并非言语本身就是第一义。
记载说:此处阐释第一义谛超越言语相状。大慧的意思是:凡夫通过妄想言说既能呈现世俗谛,而圣人也借助言说显示第一义谛。既然妄想言说既非同一也非差异,可知圣人之言与第一义谛的关系是差异还是不差异。因此他问道:究竟言说本身就是第一义谛(这是不差异)?还是所言说的内容才是第一义谛(这就不是不差异)?佛陀回答说:差异与不差异,这两种理解都不正确。唐代译本解释说: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义谛是圣者所证的究竟安乐处,虽需借助言语才能悟入,但言语本身并非真理。所谓圣者安乐处,是诸佛自内证的境界,超越心意识分别,非言语所能抵达。而用言语阐述第一义谛,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手指只能指示月亮方位,不能代替月亮本身,人们应当顺着手指方向看见月亮,而非执着于手指。所以说:透过言语指引悟入的才是第一义谛,言语本身并非第一义谛。
第一真理是圣者智慧通过自觉证悟所得,并非言语分别所能认知的境界,因此言语分别无法阐明第一真理。
记载说:这里说明言语不仅不是最高真理,而且也不能显现最高真理,进一步阐明最高真理是超越言语相的。因为最高真理是圣者智慧自觉证得的境界,不是言语妄想所能觉知的境界,而言语妄想又怎能显示它呢?由于言语只是假名,根本没有真实意义。教外别传的宗旨是:动心动念即是错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所双亡,心境俱寂,唯有亲证方能相应,岂是妄想言说分别所能达到的?
言语表达,是生灭变化、辗转依因缘而起的现象。若依赖辗转相生的因缘,就无法阐明至高真理。大慧!因为自性与他性本无实存,所以言语表相不能开显第一义谛。再者,大慧!由于真理须亲证自心所现境界,一切外相本无自性,通过言语妄念无法彰显究竟实相。因此,大慧!应当舍离言语分别的种种虚妄之相。
经中记载:这里再次说明言语无法阐明第一义谛的原因。言语之所以终究不能表达第一义,有三个缘故。因为第一义不生不灭,湛然常住寂静,不动不摇,不依靠因缘和合产生,岂是那些生灭动摇、因缘和合所产生的语言现象所能表达的?第一义超越相对,没有自他分别,岂是那些自他相对的言语现象所能表达的?第一义只是自心所现的境界,永远远离一切外在现象,岂是那些向外攀缘、妄想分别的语言所能表达的?由于这三个缘故,言语终究不能阐明第一义谛。因此总结劝诫:若要体悟第一义,应当远离言语和种种妄想分别,方能契入。所谓离开意识思维参究,超越妄想境界寻求,才可能稍有所得。所以前面说:应当依义不依语。因此世尊某日升座时,文殊菩萨击槌道:仔细观察法王之法,法王之法本是如此。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诗句说道:
一切事物皆无固定本质,亦不可用言语表述;
这空性中蕴含的空义极为深奥,愚昧之人难以领悟。
所有事物的所谓本质,言语教法如同幻影;
唯有证悟圣智的修行者,方能通达我所说的真实境界。
记载说:这首颂直接揭示唯有超越言语才是究竟实相,用以涤除修行者对名言的执着方能证悟真谛。然此偈较为简略,唐代译本云:诸法无自性,亦无言语相,不见空性义,愚者故轮回。万法本无性,离言说分别,诸有如梦影,非生死涅槃。犹如慈父为悦稚子,先予相似玩具,后赐真实珍宝。我今亦如是,先说方便法,终示自觉境。考此譬喻可知,《楞伽》此前四十年所说皆为权宜之教,未显真如。待众生根器成熟,方宣自证离言之道。恰如《法华》先以三车诱引诸子,终赐大白牛车令得究竟安乐。此乃圣者说法善巧。问:诸宗判教皆言《法华》开权显实,未闻此经早开真实,如何会通?答:诸佛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即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此知见即唯心现量自觉圣智,乃众生本具如来藏心。诸佛唯说此一事,因众生根劣未敢直示,恐生疑谤,故以方便渐引。待机缘成熟,此经顿显如来藏心,一念即佛,不假渐修,故称顿教。为破三乘渐执,故云顿教大乘。实为《法华》前导,预开真实。圣教始终一贯,虽有权实之分,要不出理行因果四法,终归一乘。前四十年说法令众生滞于名相,此经则粉碎一切对待,直指一心。所显实理即以不生灭心为修因,《法华》更以此智起万行,举手低头皆成佛道,开权显实令登真果。《楞严》则会权归实,统摄三乘,圆融人法,总入妙庄严海。可见如来教化本怀始终如一。不明此理者,纵悟心性,亦不能利他达本。顺笔及此,读者勿嫌辞费。
○上文阐明妄想无有自性,破除遍计所执已毕。
接下来说明心境俱亡,以彰显圆满成就。
这时大慧菩萨再次向佛陀禀告:世尊!恳请您为我们解说远离一与异、俱与不俱、有与无及非有非无、常与无常的境界,这是一切外道无法达到的,唯有自觉圣智才能证悟的真理。它能使人远离妄想的自相与共相,契入最究竟的第一真实义。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这也是跟随前文提出问题,目的是阐明心境俱亡,以显示圆满成就的真实本性。最初佛经第一卷中,佛陀批评外道未能通达诸法无自性,错误地在第一义上产生有无、断常两种见解,执着于定一、定异、俱不俱等四句理论,这些都是愚痴妄想所行的境界,不是自觉圣智的境界。因此,由于偏执和计度,圆满成就的真实本性无法显现。现在大慧听闻第一义谛,远离言语相状,远离心识攀缘相状,于是言语之道断绝,心行之境寂灭。既然远离了四句,所有错误见解也都一并排除。这不是外道的境界,而是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只是不知道远离四句之外,圣智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那么二性顿时消除,圆满成就的真实本性显现,便可进入第一真实的义理。所以特地提出这个问题,以阐明成就自性。
各地境界相续渐次向上增进清净之相,随顺证入如来地相,以无作本愿之力,犹如众色摩尼宝珠显现无边境界行相,自心所现种种分别之相,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显现差别。我及诸大菩萨远离如是等妄想自性之自相共相,速证无上正等正觉,令一切众生圆满具足一切安乐。
佛经记载:这段阐述了因通达佛法获得利益而引发提问的缘由。意思是若能彻底了悟超越四句义理、契入诸法实相,就能逐步增进菩萨阶位直至成就佛果,以无造作之行利益众生。犹如摩尼宝珠随心变现,普应一切众生令其觉悟万法唯心,不仅超离外道邪见,亦超越声闻缘觉境界,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处中,断除对自相共相的虚妄分别。如此只需稍加用功便能速证菩提,自他二利皆得圆满,佛法利益广大无边,因此特来请法。
佛对大慧说:很好,很好!你能问我这样的道理,能带来许多安乐,利益众生,怜悯一切天界和人间的众生。佛对大慧说: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详细解说。大慧对佛说:太好了,世尊!我恭敬地接受教诲。佛对大慧说:愚痴的凡夫不懂心的界限,执着于内在和外在的事物,依靠一与异、俱与不俱、有与无、非有非无、常与无常等观念,由于习气和自性的影响,产生虚妄的分别和执着。
记载说:大慧菩萨问道:抛开四句之外,另求圣智所证境界,是否意味着确实有四句可以脱离?确实有圣智可以获得?佛陀回答的大意是说:本来就没有四句可以脱离,也没有圣智可以获得。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义谛中妄念与真如都已断灭。所谓四句,是由于愚痴凡夫不能了知唯心所现如梦幻境,错误执著内外一切法有真实自性,所以虚妄产生一异等分别见解。这只是戏论习气引发的妄执,并非实有四句存在。实在是因为心境如虚空般了无所得。所分别的境界既不存在,能分别的妄心又从何而生?如果一念不生,则万法自然寂灭,哪里真有四句可以脱离?只要除尽凡夫情见,更无其他圣解可得。若生起圣解之念,反而堕入凡情,所以也没有圣智可以获得。因此唐代译本总结说:应当在圣智所证法中,远离生住灭、一异等一切分别。达到这种境界时,言语思维都断绝,才是究竟真理。所以有僧人问马祖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父直接指明我的本来面目。马祖说:今天头痛,不能为你讲。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语。因此世尊接下来的回答,只用十二个比喻来阐明。前七个比喻,说明境界本空而愚者妄生分别,显示妄想本无,以此表明本来没有四句可离。后五个比喻,说明佛陀说法都是应机施设,本为破除执著,就像用楔子取出楔子,原本就没有实法可以给人。所以偈颂说:言教只是假名,其中也无实相。以此表明也没有圣智可以获得。不过本章所用比喻,虽然看似浅显,实则深奥难明。读者应当善加体会,务必契入佛陀本怀。所谓听闻教言要领会宗旨,不要自立规矩。有智慧的人应当深入观察。
如同鹿群被口渴所迫,看见春天阳焰误以为是水,迷惑狂奔,不知那不是水。同样,愚痴众生被无始以来虚妄习气所染,贪嗔痴三毒烧灼内心,贪爱色境,执着生住灭相,妄取内外诸法,陷入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邪见,被虚妄分别所缠缚。
记载说:这个比喻普遍显示外境本无实生,只因心识分别而起执取。那阳光热浪本非真水,因群鹿被干渴逼迫而误认为水,徒然奔走追逐,却不知原本并非真实水境。以此比喻一切外境,本自无生,亦无可贪。因凡夫无始以来的贪爱种子,被内在习气熏染,三毒向外发作,被现行渴爱所逼迫,对一切色境妄起贪求乐欲。这是在无生法中,妄见生灭相,执取根身器界内外诸法,妄生一异、常无常等四句邪见,而不知原本无生。这都是妄想执取,并非正见。
就像海市蜃楼,愚昧无知的人以为那是一座真实的城,这是无始以来习气执着所显现的幻相。那幻城既非真实存在,也非完全虚无。外道也是如此,他们被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所束缚,执着于同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对立概念,无法了知这一切都是自心所现的境界。
心识愚迷之人,因不了知万法唯心所现之理,故于本不可贪着之境,妄起贪执,作四句分别。此乃自心取着自心所现影像,非实有幻法而妄计为实有。
比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乘、城池、园林、山河、浴池等种种美妙景象,自己在梦中身临其境,醒来后还回忆留恋。大慧,你觉得如何?这个人对梦中景象念念不忘,算得上聪明吗?大慧回答:不算,世尊。佛陀告诉大慧:同样,凡夫被邪见缠缚,外道的智慧不能了知万法如幻,不明白都是自心所现,执着于同异、亦同亦异、非同非异、有无、非有非无、常断等边见。
记载说:这个比喻总体解释了前文的意思。指的是外道不了解自心所显现的境界如同梦境,虚妄地产生执着、贪恋和追求,在此凭空生起分别一异等见解,因此是愚痴的恶见,并非明智的智慧。
比如画像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愚昧之人却执着高低之见。同样,未来外道充满邪见习气,他们固守"同一与差异"、"并存与不并存"、"存在与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永恒与无常"等妄念,既害自己又害他人。这些人面对阐明"离有无、无生灭"的真理时,竟也妄称其为虚无,否定因果法则,斩断善根,破坏清净修行的根本。追求殊胜真理者应当远离这些邪说。持此谬见者,已陷入自他、有无等妄想分别,既建立错误见解又诋毁正法,如此恶见必将堕入地狱。
记载说:这个比喻指外道邪见傲慢,顽固坚持错误见解,反过来诽谤正法,否定因果。特别告诫修行人,必须彻底断绝这种邪见。心就像技艺高超的画师,能画出各种形象。一切现象都是心所显现,其本质寂灭无生,没有高低差别。而那些外道,倚仗生灭的错误见解,自以为是高人,反而对佛法中超越有无、无生的真理妄加诽谤,说这些都不存在。这种诽谤因果的言行,断除善根,破坏清净因缘。应当明白这种人,陷在自己与他人、有与无的妄想分别中,落入断见与常见两种邪见。因为这种恶见,必将堕入地狱。所以告诫修行人,若想求得殊胜佛法,就应迅速远离这种邪见。
好比眼睛有病的人看见垂下的毛发,对众人说:你们看这些垂下的毛发,其实既不是真实存在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因为有时候看见有时候看不见。同样,外道执着虚妄的见解,依据一与异、同时存在与不同时存在、有与无、非常与非无常等错误观念,诽谤正法,不但自己陷入错误,也使他人陷入错误。
记载说:这个比喻是用来解释前面所说的自害害他的道理。那些外道自恃邪见,还教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就像患眼病的人自己看见空中有毛轮,反过来责怪别人和自己的看法不同。然而空中的毛轮只有患病的人才能看见,正常人是看不见的,以此比喻一、异、有、无四种邪见,只有邪见者才会执着,正见者则远离这些。那些外道仍然固执己见、否定他人,诽谤正法并辗转教导他人,这就是所谓从最初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相承熏习而蔓延,既害自己又害他人,对佛法造成极大危害,所以特别告诫修行人应当尽快远离。意思是说,不但不要亲近这种人,更不可将四种邪见执为实有,因此用垂发来比喻这种邪见。
就像火旋转时看似轮子,愚人执着轮子的错觉,智者则不会这样;同样,外道的错误见解执着于或同或异、亦同亦异、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等虚妄分别,由此生出一切妄见。
记录说:这个比喻是用来解释本来没有四句的道理。旋转的火并非真实的轮子,只是愚昧的人错误地把它想象成轮子,以此说明法本无四句之分,只是外道邪见妄自生出四种错误认识罢了。所以说一切性都是虚妄产生的。永嘉大师说:一切数字和句子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与我们的灵妙觉悟有什么关联呢?
就像水泡看似宝珠,愚昧无知之人将其错认作宝珠,执著追逐。而那水泡既非真正的宝珠,也并非完全不是宝珠,只是因执取与不执取的分别所致。同样,外道被邪见妄想的习气所染,在本来无所有之处妄说存在生起之因,又将实有之物妄言为断灭。
这段经文说:这个比喻是用来批评外道错误地执着于四种错误的因果关系,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水泡看起来像宝珠,但实际上并不是宝珠,而愚昧无知的人却把它当成真的,有智慧的人明白真相就不会上当。这就像外道的四种错误观点,表面上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真理,因为他们缺乏智慧,把虚假的东西当作真实。如果明白一切都是心所显现的,就不会被迷惑,所以说“取与不取”。然而,外道只是被错误的习气所影响,在本来没有生的地方错误地认为有生,所以说“在无所有中说有生”。对于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现象,又错误地执着于断灭,破坏了因缘的道理,所以说“对有缘的事物说为灭”。因此,他们错误地建立了四种错误的观点,并且原因不是真正的原因,结果也不是真正的结果,错误地把不真实的东西当作真实,就像小孩把水泡当作宝珠一样。然而,这四种错误观点只是妄想而已,如果明白妄想本身没有自性,那么这四种观点的本质也是空的,没有什么可摆脱的,所以前面的七个比喻都说明没有四种错误观点可以摆脱。
大慧,还有三种量、五分论,各自建立后,虽得圣智自觉,脱离二种自性之事,却仍执着于有性的妄想分别。
记说:以下说明也没有圣智可得。唐代译本说:立三种量后,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北魏译本说:而作是言,实有圣者内证之法,离二自性虚妄分别。所以世尊责备大慧,说我已经为你们立三种量五分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让你们舍弃邪执。为何到了这个地步,又在自证圣智离二自性法中,生起实有圣智可得的见解?如果圣智实有自性可得,也是妄见。所以论中说:现前立少许物,说是唯识性,因为有所得,不是真正安住唯识。意思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见解不忘,仍是生死岸边的事,必须无智无得,才是究竟。三种量,指现量、比量、圣言量。现量,现就是显现,指分明证境,不借助名言,没有思虑心,亲得法体,远离虚妄分别,而不错谬,所以叫现量。比量,比就是类比,指通过因由譬喻类比量度而得知。比量有三支。圣言量,指以如来圣教为标准。五分论,就是宗、因、喻三支,加上合和结为五分,详细记载在因明论中。说已有三种量五分建立,就是指前面初卷中一直所说的,总不出三种量五分。比如所说的自心现自觉圣智等,都是现量。所说的如幻、水、月、光、影、空、花及微尘、泥团、瓶等,通过譬喻阐明,都是比量。所说的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先权后实,以及法佛、报佛、化佛说法等等,都是圣言量。这些都是三种量的建立。所说的我以如来藏第一义心为宗,外道以神我胜性等为宗,都是宗。我以第一义自觉圣智等为因,他们以无始虚妄习气种子为因,以及作无作、生无生、常无常等,都是因。如虚空佛骨及蕉芽破瓶等,都是喻。这三支中自有合和结的文字,都是五分论,所以说建立已,因为佛说法不出三种量五分作为标准。
大慧啊!修行者应转变心意识及身心状态,超越自心所显现的能取与所取的种种虚妄分别,在如来境界中证得自觉圣智,不对诸法起有无之想。
若修行者仍将这些境界视为实有或实无而生执着,便会陷入对自我与他人的妄执。
大慧!若有人谈论诸法自性、共相等理论,这些都是化身佛的方便之说,非法身佛的真谛。一切言说皆因凡夫希求见解而生,并非为已证悟自性、获得圣智自觉三昧解脱的修行者而设立。
佛经译文:
经中记载:此处斥责大慧菩萨不应在自证圣智法门中生起有无之见,以此阐明本来就没有圣智可得。是说修行之人既然已经转舍心意识、远离能取所取,安住于如来自证境界,怎么还能在那自觉圣智中存有有无之想呢?若在此中生起有无之执,便是堕入我人众生寿者之见了。所谓存有能觉之我、所觉之境都称为障碍,正如《圆觉经》所指出的微细四相,皆因存有证悟之念未忘能所对待之故。
从"若说彼性自性"以下,是防止他人转生疑难。谓有人设难云:真如自性、涅槃证得、佛种缘起等都是佛陀所说,为何现在却说无智可得?世尊回答道:如果说在自证圣智法门中实有自性需待缘生,这只是化身佛的说法,非法身佛所说。然而化身佛如此说教,也非本怀。只因众生愚痴,总希望有所证得,以此为果才肯精进。倘若说无我无智无得,他们便会心生恐惧,所以不得已随顺其机宜方便施设,本非真实之法。因此说这都是由于凡夫怀着有所得见而生,并非为那些发心趣向自性法、修习如实行、证得自觉圣智三昧乐住的上上根器者分别开示。
意思是说现今这个顿教大乘法门,是特别为上上根器者顿然开示离心意识的自觉圣智境界,乃是法身佛所说的真实之法,岂能执着那些权便之说而希求证得呢?
有人问:真如法性为何也说自相共相?回答说:诸法自体唯有智慧能证知,言语道断当体如如,这称为自相。若法体性可由言说表述、假借思维分别而缘取,不能得其自相,这称为共相。在此顿教大乘法门中,顿然显示第一义心离言说相,唯有自相之体、全无共相之体,自相唯现量证得,所以说这是为那些趣向自性法、证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的修行者分别开示。
又问:化身佛所说的自相共相是什么?答道:化身佛说真如自性凝然不变称为自相,随染净之缘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称为共相。现在大慧菩萨认为实有圣智可得,正是执着缘因佛性需待缘而显、有所证得的缘故。
就像水中映现的树影,那既不是影子也不是非影子,既不是树的形状也不是非树的形状;同样地,外道由于习惯见解的熏染,产生虚妄的执着分别,他们依据一与异、俱与不俱、有与无、非有非无、常与无常等概念来思考,却无法了知这一切都是自心所显现的境相。
记载说:以下五个比喻,用来阐明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圣智可以证得。这个比喻是说佛陀显现身形如同水中的影子,水比喻众生的心,树比喻佛的法身、菩提身、愿身。因为法身并非实有之身,而是凭借愿力显现,所以众生的心水清净时,菩提的影像就会显现其中。这里说的是所显现的原本就是众生本具的法身,是自心所现的境界,由于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只是一心所现,所以影子和树都非实有。外道不能了悟这都是唯心所现,所以虚妄地执着于或一或异等各种见解。
就像明镜能随外缘映现一切影像而毫无妄念,它既非真实影像也非完全无像,却能清晰映照万物而不执著为实有。那些愚痴凡夫却将镜中幻像执为真实。外道邪见也是如此——他们被自心显现的幻相所迷惑,固执地分别一与异、同与不同、存在与不存在、非常非断等虚妄概念。
佛经中记载:这个比喻说明佛陀没有主观意愿去应对万物,而是随顺因缘成就事业,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而有差别,就像镜子映现影像一样。北魏译本说:有缘的人才能见到,无缘的人就见不到。
就像风与水相互作用产生声音,这声音既非实有也非虚无;同样,外道的错误见解和妄想,建立在或同或异、或俱存或不俱存、或有或无、或非常非断等对立概念上。
佛经中记载:这个比喻说明佛陀说法是因缘和合而生,就像风与水相遇才会发出声音。所以一切言教本质上并无固定不变的实质,愚昧之人却错误地执着为实有,因此唐代译本用空谷回响作譬喻。
比如在没有草木的大地上,炽热的火焰如河流般奔涌,巨大的浪涛如云般翻腾。这些现象既非真实存在,也非完全不存在,因为贪欲与无贪都是如此。同样,愚痴的凡夫由于无始以来虚妄习气的熏染,产生种种妄想执着,依据生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种种分别,执着于自己所认定的境界,就像那些炽热的火焰和汹涌的波浪一样虚妄不实。
记载说:这个比喻说明一切法皆从无住本建立。好比寸草不生的大地上,热浪翻腾如川流不息,巨浪汹涌似云海奔腾。然而法性本无生灭,众生却在无生法中虚妄分别生灭之相。所以唐代译本说:在圣智自证的清净法性中,凡夫妄见生住异灭、一异差别、有无二相、俱存不俱等种种分别。
就像有人用咒术机关发动,把不是众生的毗舍阇鬼,通过手法操控,使它活动运作。凡夫愚痴妄想,执着地认为它有来有往。这些外道怀着邪恶见解,依据一与异、俱与不俱、有与无、非有非无、常与无常等对立观念,进行虚妄的戏论和执着,建立不真实的观点。
佛经中这样比喻:佛的法身并非真实肉身,只是以无为之微妙力量度化众生,本质上并无来去、生灭之相。凡夫愚痴不能明了,错误地执着为实有。
大慧啊,因此若想证得自觉圣智,就应当远离这些错误的想法和见解:生起、存在与消亡的分别,相同与不同的对立,同时存在与不同时存在的执着,有与无、非有非无的极端,以及永恒与无常的片面看法。
佛经记载:修行止观者应当远离前文所述"一异"等四类邪见妄想,方能契入自觉圣智。因众生本性原与诸佛无二,同一真如。若观三界五蕴本自虚妄,当体即是真如,此即自觉圣智现前。若于自证圣智法性中妄起佛见法见,分别一异等相,即堕外道邪见。盖因对寂灭一心所现境界妄生四句分别,纯属妄想分别,非真实义,故本无四句可离。若能一念不生,情识消尽,自然显露真如本性。所谓但净凡夫妄情,别无圣解可得,是故亦无圣智可求。至此凡情圣解俱泯,方为究竟自觉圣智。若存丝毫分别,即堕外道邪见。
外道有三类:一、佛法外之外道;二、依附佛法之外道;三、学佛成之外道。第一类外道本源有三种:一迦毗罗(黄头派),主张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佉(休睺派),主张因中无果;三勒沙婆(苦行派),主张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入大乘论》载:迦毗罗执"一"见,谓造作与造作者为一;沤楼僧佉执"异"见;迦楼鸠驮执"亦一亦异"见;若提子执"非一非异"见。一切外道异见,皆不出此四类。后衍生六大派:一富兰那迦叶持"不生不灭"常见;二末伽梨拘赊梨子持"苦乐自然"断见;三阇夜毗罗胝子持"时节因缘"见;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持"苦行代罪"见;五迦罗鸠驮迦旃延持"亦有亦无"见;六尼犍陀若提子持"业力命定"见。总不出有无断常二见。
第二类依附佛法外道,始于犊子部与方广道人,妄解佛经另立邪见。犊子部曲解《舍利弗毗昙》,自立"不可说我"于四句之外。四句邪见谓:即色是我、离色是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推及四阴成二十种身见),《大智度论》所破二十种身见即指此。此派异于六师又非正法,诸论皆斥。
第三类学佛成外道,谓执佛教法门反生执障。《大智度论》云:不得般若方便,学阿毗昙则堕有见,修空观则堕无见,习毗勒论则堕亦有亦无见。《中论》谓执非有非无即是愚痴论。故学大乘四门若失般若正见,反成四谤邪见。小乘执假实二边,大乘执空有二边;小乘执心外有法则堕有见,大乘拨无菩提涅槃则堕空见。皆因不达万法唯心所现,妄生计执。
此经以七喻摧破外道邪见,显自觉圣智本离四句;后五喻破学佛成外道,证寂灭一心原无圣智可得。诸见消亡,一心自显。观行者当知此义,慎勿厌烦。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诗句说道:
虚幻梦境似水树倒影,垂发之际现热时光焰,如此观察三界存在,终将获得解脱。譬如渴鹿追逐阳焰,躁动迷惑错认水影,实无半点水迹可寻。众生识种波动不息,动静之间妄见境界,愚者妄想纷起,如眼翳障目。无始轮回生死中,执取贪爱为实有,当如逆楔顶出旧楔,舍弃贪执方能解脱。如幻术机关发动,似浮云梦境电光,观此即得解脱,永断业果相续。诸法本无造作,犹如虚空火焰,如是彻知万法,方为真无所得。
记载说:这些通用比喻,最初偈颂本无四句可离。魏译和唐译两种译本,都是先列举五蕴,后指出三界不真实,如影如幻等。意思是众生对于五蕴构成的身心,不能了悟其如影如幻的本质,错误地执为实有。因此对于三界生死轮回,无法解脱。然而五蕴诸法,原本无生。如今在无生之中,妄见生灭。譬如口渴的鹿,在没有水的地方,妄作水想。这些众生,都是由于业识种子习气的熏染发动。所以凡夫妄见生死,外道和声闻缘觉妄见涅槃。所以说动静见境界,都是愚夫的妄想所生。如同患眼病的人,妄见空中花。因此对于无始以来的生死,妄计执取。以为实有自性,于是产生一异、有无、断常等四句恶见。佛陀怜悯这些迷惑的众生,宣说远离四句之法,破除他们的贪着之心。如同用楔子取出楔子,目的是让他们舍弃贪爱执取,并非实有四句可离。然而这些诸法,本来没有造作,也不是真实存在。所以如同幻术咒语机关发动,浮云、梦境、闪电、阳焰一般。所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如果能这样观察,那么诸法当下寂灭,彻底没有生死涅槃之相。所以说如此了知诸法,就是无所知。由于无所知,各种妄见自然消失。四句顿时遣除,就称为自觉圣智。
言教只是假名,它也没有真实形相,对那生起妄想,暗中运作如垂发。如画垂发幻影,梦境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火焰,本无却现众生。常与无常、一与异,俱存或不俱存也如此,无始以来过失相续,愚夫因痴起妄想。明镜清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中,显现种种色彩,实际本无故有。一切法性显现,如画热时火焰,种种色彩呈现,如梦中实无所得。
记载说:这首颂文同样说明并无圣智可得。唐代译本说:诸蕴如同毛轮,在其中妄加分别,只是假名施设,寻求实相不可得。意思是五蕴诸法,原本空无所有,虚妄不实,如同幻梦等事。由于凡夫愚痴不能了达唯心所现,妄起分别,所以产生四种错误见解。若明白那些诸法都是心识所显现,如同明镜止水、清净眼目与摩尼宝珠,虽然显现种种色相,但本质无生,当下圆满光明,就是自觉圣智。除此之外更无其他圣智可得。
向上破除二种邪见,以彰显圆满成就已经完成。
下面,总结说明远离过失、断绝错误。
此外,大慧!如来说法远离以下四种对立概念:一与异、俱与不俱、有与无、非有非无、常与无常。如来超越了有无、建立与诽谤、分别与结集、真谛与缘起、道与灭、解脱等相对法相,以此作为说法的根本。如来不依自性、不依自在天、不依无因、不依极微、不依时节、不依自性相续而宣说教法。
记载说:这是总结回答问题的意旨,以显示远离过失、断绝错误的道理。由于大慧菩萨请问,如何远离一异、有无等四种执著句义,这是所有外道无法做到的,唯有自觉圣智才能践行。佛陀回答,只要对五蕴等一切法,透彻了知皆是唯心所现,不生起分别妄念,当下便能契入真如境界。原本就没有四种执著句义需要远离,也没有所谓的圣智可以证得。因此总结说,如来之所以说法远离这四种执著句义,是因为依据实际、因缘、寂灭、解脱而宣说,不同于外道虚妄地执著自性、自在天等邪因而说法,所以能永远远离一切过失。
大慧啊!为了净化烦恼和所知二障,就像商队首领逐步建立一百零八种无所有的善法,区分各种修行法门和修行阶位的相状。
译文:有人提出疑问说:既然如来宣说佛法时已超越四句范畴,本无具体法门可言,为何还要依次建立一百零八种教法,并区分各类修行阶位?对此解释如下:这是为清除众生烦恼障与所知障二种障碍,如同商队首领为引导众人抵达珍宝之地而施设种种方便。如来说法也是如此,并非实有言教。因此佛经说:彻悟法性本离言语,善证无言之境,却能示现言说,如回声遍满世间。但也并非完全不说。《宝镜》云:虽非实有言说,却并非断绝语言。前文所说一百零八句,乃是依据三界、二十五有、邪正四句而建立,其深意即在于此。
在论述修行之道时,首先总体说明了正确修行的方向已经完毕,接下来简略展示邪正因果的关系,分为四点:第一,简略说明两种因。
首先揭示外道与小乘的错误修行方法。
此外,大慧!有四种禅。哪四种呢?就是凡夫所行的禅、观察义理的禅、攀缘真如的禅、如来禅。什么是凡夫所行的禅?就是声闻、缘觉以及外道修行者,他们观察人无我性、自相、共相,以及骨骼琐碎无常、苦、不净的现象,执着这些为根本,如此观察而不改变观点,逐步深入却不舍弃这些现象,这就叫凡夫所行的禅。
注释中说:此处简要阐明邪正两种修行因缘,首先揭示外道与二乘的错误修行根源。如来宣说正法之所以不同于外道,根本在于修行方式存在差异。因此这里特别指出四种禅定法门,用以分辨邪正两种修行因缘,旨在令修行者明辨抉择。禅修,是契入真理的途径,这正是修行根本所在。二乘与外道修行者,未能通达万法唯心所现的真实无我之理,虽观察我相本空,却因执取习气未除,反而增长我执,故相续烦恼不能断尽。由于最初发心不纯正,所证果位自然迂曲不实,因此他们所证涅槃也非真实解脱,这就称为愚夫所行之禅。
如何理解观察义禅?即认识到人无我这一自相与共相,明白外道所执的自性、他性、俱性皆不存在,进而观照诸法无我,随着修行阶位逐步深入体会其真义,这就称为观察义禅。
经中记载:这是菩萨修行的方便法门,用以显示正确的修行途径。从三贤位开始直到七地,修行的各个阶段都包含在其中。所说的分别二障在极喜地时已经断除,法执与俱生烦恼则随着每一地的修行逐步消除,因此称为观法无我,这些修行阶位的境界与意义都是循序渐进不断增进的。
什么是攀缘如禅?即对妄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妄想、如实境界不起妄想的观修,称为攀缘如禅。
记载说:这阐明八地以上直至解脱道的修行境界。唐代译本说:如果执着于无我有两种分别,这是虚妄之念。若能如实了知,这种分别心就不会生起。意思是说,如果执着地认为有两种实在的无我之理,就是妄想,所以说妄想二无我。若能如实观照,人法本空,哪来两种无我?平等一如,分别心自然不起。因此北魏译本说:安住于无分别心中,证得寂静境界,这就是观真如禅。以上所述是三乘的修行境界。
什么是如来禅?就是进入如来境界,获得自觉圣智相的三种安乐境界,成就不可思议的度化众生事业,这就叫做如来禅。
记录说:这是最上乘的修行境界。所说的如来禅,并非如来所修的禅定,而是以如来果地的觉悟作为修行的根本心,也就是以不生不灭的心作为修行的根本依据,所以说进入如来境地获得自觉圣智,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修行者的殊胜方便。前两种禅法虽说是正修行,仍属于渐次修习,而如来禅则是当下顿悟一心,即刻证入佛地,三德秘藏在一念间圆满具足,便能成就不可言议的度生事业,因此称为如来清净禅。这正是达摩祖师所传禅宗的核心要义,三世诸佛与历代祖师心心相印的法门,本经所示宗旨正在于此,岂是外道二乘邪见禅定或妄想攀缘所能比拟?所以要让修行人必定以此真实之因为本,方能证得如来无上大涅槃果,由于因地真实果地必然端正,这就是如来说法不与外道邪见共通的缘故。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诗句说道:
愚昧凡夫修行的禅,
观察事物表相的禅,
攀附真实本相的禅,
如来清净无染的禅。
记载说:这段文字总括了四种禅定的特征,下面将辨别邪正。
如同日月的形状,如红莲般幽深险峻,如虚空般火尽熄灭,修行者如此观察。这些种种现象,外道修行者通过禅定也能达到,同样会堕入声闻乘及缘觉乘的境界。
记载说:这首偈颂揭示了外道与二乘在禅修中的错误表现,告诫修行者切莫误入歧途。外道执着于神我的观念,入定时会看见如日月般明亮洁净的光辉,或见到海中红莲花的景象,误以为这就是真实。二乘错误地认为五蕴实有自相与共相,因而作无常、苦、空等观想,使智慧泯灭如同虚空,将柴尽火灭视为涅槃。所以告诫说:修行者在观想时,即便见到这些种种境界景象,也决不可误入其中。
他舍弃了一切,便达到空无一物的境界。十方世界诸佛,以不可思议之手,同时为他摩顶加持,使其随顺契入真如实相。
记载说:这首偈颂阐明的是正确的修行方法。意在告诫修行者,不仅应当舍弃外道和二乘那些错误的禅修方法不可亲近学习,如果依照佛教法门透彻领悟万法唯心的现量境界,那么观察缘起和真如这两种渐进修行也不必亲近学习。所以说舍弃那一切执着便是无所有,依靠无所有观才能随顺契入真如,这就叫作如来清净无相禅。修行者依此方可称为正行,才能顿时契合诸佛心印,因此立即感应十方诸佛以不可思议之手同时摩顶授记。
上文简略说明了邪正因行的差异。
以下简要说明邪正果报的不同相状。
那时大慧菩萨又对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涅槃,是指什么样的境界称为涅槃?
记载说:前面说明了因行的差异,这里说明果相也有不同。大慧听说因行不同,于是问:世尊既然以如来清净禅为因行,不知以什么法为果相?所以在此请问涅槃,以显示果德的差别。
佛陀对大慧菩萨说:一切由自性习气所生的藏识、意识和末那识,当妄见习气转化时,就称为涅槃。诸佛与我所说的涅槃,其自性本是空寂无相的境界。
佛经翻译如下:
注解说:此处阐明将生死转为涅槃,以显示如来真实果位。唐代译本说:一切识的自性习气,以及藏识、意识的见分习气,转舍我执与诸佛境界,称为涅槃,即是诸法性空的境界。意思是说,一切识的自性习气,以及心、意、识的见分习气和无明,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源。若能了悟这些本自性空,生死当下就能转为涅槃,这就是诸法性空的境界吗?若是外道或二乘人,虚妄地认为自己证得了涅槃,执着于这种境界。由于他们的修行因地不真实,所以所证得的涅槃,也不是究竟的,因为未能彻底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源。
此外,大慧啊!涅槃是圣者智慧自觉的境界,远离了对断灭和恒常的虚妄分别,也超越了有与无的执着。为什么说它不是恒常?因为断除了对自相和共相的虚妄分别,所以不是恒常。为什么说它不是断灭?因为一切圣者无论过去、未来、现在都能证得自觉,所以不是断灭。大慧啊!涅槃既不毁坏也不消亡。如果涅槃会消亡,那就应该再度受生相续;如果涅槃会毁坏,那就应该堕入有为法的范畴。因此涅槃远离毁坏和消亡,是修行者所归依的境界。
佛经中说:这里展示的是涅槃的真谛。涅槃是觉悟者圣智才能达到的境界,不是外道和声闻缘觉二乘的虚妄分别所能理解的,因为它超越了断见和常见、有和无的分别。它既不同于凡夫错认的假我,也不同于外道虚构的神我,因此不是常见所说的永恒;它既不同于外道的空无见解,也不同于二乘的断灭见解,因此不是断见所说的虚无。因为涅槃真实不虚所以不会消亡,因为超越生死所以不会新生。不消亡所以是一切圣者的智慧源泉,不新生所以是众生的究竟归宿。因此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通过自觉修行证得圣果者,都以涅槃为终极依归。凡夫错误地将五蕴假合之身当作真实自我,外道虚妄地树立神我作为主宰真理,这都是对涅槃的误解。
大慧,所谓涅槃,既不是舍弃也不是获得,既非断灭亦非常住,既非单一含义也非多种含义,这就称为涅槃。
记载道:这是阐明涅槃真义的关键。只因三乘修行者妄生取舍之见,外道偏执断常一异之论,皆属妄心分别如来清净本然的涅槃实相。离却这些谬误,其余皆非正道。故六祖惠能说:至高无上的大涅槃,圆满光明恒常寂照。凡夫愚人谓之死亡,外道固执认为是断灭。追求二乘果位者,视作无为之境。这些都是情识计度,实为六十二种邪见根源。虚立种种假名,岂是真实义理?唯有超越常量的智者,通达无取无舍之境。因知五蕴虚幻法,及蕴中妄执的我相。外显种种色相,一切音声现象。平等如幻如梦境,不起凡圣分别见。不作涅槃概念解,两边三际皆断除。恒常启用诸根门,却不起功用之念。虽辨一切诸法相,心不生分别之想。劫火焚烧海底时,飓风撼动山相击。真常寂灭大安乐,涅槃实相本如此。细观六祖所述涅槃相,犹如掌心观庵摩勒果明晰可见。这正是转意识妄见为涅槃智,证入诸法性空境界的究竟体现。
大慧啊!还有,声闻和缘觉所证得的涅槃,是觉悟了事物的自相与共相,不再亲近外在境界,远离喧嚣纷扰,不起颠倒妄想,不生虚妄分别。他们就在这样的境界中,认作是涅槃的觉悟。
记载说:这里说的是二乘涅槃的假果。二乘虽然超越外道的邪见,但也没有达到究竟,所谓只是断尽生死就认为是解脱。所以魏译本说:声闻辟支佛并非究竟处却生起涅槃的念头。
上已明示二果完毕。
下文简略说明应当转变的两种本性。
大慧,还有两种自性相。哪两种?就是执着言语自性相和执着事物自性相。执着言语自性相,是从无始以来言语虚伪习气的执着产生的。执着事物自性相,是从不觉悟自心显现的分别境界产生的。
解释上说,一切自性习气的相状,简略说明应当转舍的两种自性,以此阐明果位功德不同的原因。如来与涅槃之所以不同于外道和二乘,是因为如来将一切自性习气转化为涅槃,而外道和二乘则执着有自性为涅槃,因此不同。所以这里特别指出两种自性相状,为的是让人知道应当转舍的对象。
所谓言说自性,《法华经》说:诸法寂灭相,不可用言语表达。三界本无实有的法,只是以名言为体,只有言说,全无真实意义。由于凡夫外道不知名言性空,错误地认为言说音声有真实自体,依此分别,造作种种业,由来已久。所以说:从无始以来的言说,虚伪习气产生。若能了知音声如回响,则言说性空,风声树响,如同太虚寂灭。分别不起,法性湛然,唯一圆明,全无尘习。这就是所谓转言说自性为涅槃。外道不知超出此理,妄生种种见解。因此他们所认为的涅槃,都是从执着言说自性的无始虚伪习气所生,并非真实。
所谓事自性,经中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所作。因为诸法唯心所现,如镜中影像,本非实有,唯是一心,别无他法。二乘不了唯心,心外取法,错误地认为诸法有真实自体。由于未能通达诸法本来寂灭相,妄见有生死可厌离、涅槃可证得。因此他们所证的涅槃,都是执着事自性相,从不觉自心现起的分别所生,并非真实寂灭。因为因不真实,果也就不究竟。这就是如来说涅槃不同于外道的原因。
以下是简要说明感应的两种征兆。
再有,大慧啊!如来用两种神力加持菩萨们,让他们能够顶礼诸佛,聆听教诲并提问。是哪两种神力加持呢?一是通过禅定显现各种身形、面容和言语的神力,二是用手灌顶的神力。
记说:这里简要说明了感应与证验两种征兆。修行者内心具备真实的因,外在感应殊胜的缘,凭借这两种神力的加持,所以不会堕入外道、声闻、辟支佛的境界,目的是让修行者生起坚定的信心,趣向究竟的果位。观察正法住世时那些大菩萨,都是长久培植善根、亲自承事佛陀的,而且他们所行所证都仰仗如来的神力加持,何况末法时期呢?可悲啊!现在离佛陀时代已经很遥远,魔强法弱,我们善根浅薄,如果不仰赖诸佛的愿力加持,想要超脱生死、破除魔障,实在是很难的。加持有两种:一是诸佛的大愿力,二是修行者的大信力。《法华经》说:如果有修行这部经法的人,我那时会显现清净光明身等。这是佛的愿力。《楞严经》说:如果末法时期有人想设立道场,先要持守比丘的清净戒律,诵持这心佛所说的神咒,建立道场,祈求十方现在国土的无上如来,放出大悲光明来灌顶,我自然会现身到他面前,摩顶安慰使他开悟。这是修行者的信力。这部经虽然只说愿力,用意是让人增加坚定的信力。加持又有两种:一是暗中的,二是明显的,这里说的是明显的加持。说到入三昧正受时佛现身说法等,是因为修行者进入三昧中,才能得到两种神力的加持,散乱心是得不到的。所以前面说:舍弃那一切,就是无所有,一切佛刹的诸佛,用不可思议的手,同时为他摩顶,随顺进入真如的境界。
大慧!大菩萨初登菩萨地时,依佛神力安住,称为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进入此三昧后,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显现一切身相言说,如金刚藏大菩萨及其他具足同等功德的大菩萨。大慧!这就是初地菩萨获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是历经百千劫修积善根所成就的。
佛经记载:这是佛以现身说法展现的神通力量。经文说登地菩萨才能获得加持,三贤位菩萨无法承受加持,是因为他们尚未证入真如无相三昧。然而初地菩萨即刻获得加持,这是由于多劫积累善根所成就的果报,并非偶然。因此历代祖师虽能一念顿悟本心,不假外求,实因多劫修习般若善根,长久蒙受诸佛护念,由于内在熏修功德圆满,故能感得外在加持,这岂是福德浅薄者所能企及的?
修行者依次通过各个修行阶段,克服相应的障碍,最终证得法云地的圆满境界。此时安住于殊胜的莲花宫殿,端坐于珍贵莲花狮子座上,众多同修菩萨环绕四周,各种珍宝璎珞庄严法身,身放金光如日月光辉般明净。十方世界最殊胜的修行者们前来聚集,在这莲花宫殿宝座上为其举行灌顶仪式。就如同转轮圣王或天帝释为太子举行的灌顶大典一般,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所获得的灌顶神通力。
记载说:这是灌顶神力的加持作用。法身流转于五道之中,称为众生。由于被烦恼障和所知障缠绕,法身隐没不显。这时众生只有执着之力,而不能感应加持之力。现今修行者进入大乘照明三昧,以三昧之力顿时断除粗重三障,证得平等真如,获得法性身,与十方诸佛气息相通,因此感得诸佛现身说法,神力加持。由于内外共同熏修,清净微细二障,彻底无余,一念顿证,成就二转依果。因法性圆满光明,与十方诸佛同体无二,所以感应灌顶神力的加持。
大慧,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两种神力。如果菩萨摩诃萨安住于这两种神力,就能当面见到诸佛如来;如果不这样,就不能见到。
记说:此处总结两种加持,用以阐明三种佛性之义。所谓三种佛性,即正因佛性、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众生虽皆具足正因佛性,但若不遇真善知识以善巧方便助其显发,终究不能明明了了地证见。譬如国王寻求箜篌妙音,却断其弦、裂其木,终究不可得,皆因缺乏善巧方便之缘故。那些外道与二乘之人同样禀有正因佛性,但因邪见熏习,妄执二种自性以为涅槃,虽欲求证反而更增邪执,终究不能明见佛性,所以说若不如此则不能得见。其意在于表明:外道二乘若所证之果真实不虚,必能获得如此感应加持之力;今既证果不真,故不能得见。《法华经》云:若得成佛时,具足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及龙神等皆来恭敬,此时方可说永尽无余。今既不然,足证其所证涅槃非真实灭度。
此外,大慧啊!菩萨摩诃萨在修习各种禅定、神通及诸法行持时,这一切都依靠如来两种神力加持。大慧啊!如果菩萨摩诃萨脱离佛的神力就能自在说法,那么一切凡夫也应当能够说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具足这种神力加持的缘故。
记载说:此言表明菩萨能透彻明了佛性,所以一切言行举止,都安住于如来两种神力之中。一切凡夫同样具有佛性,却不能说法,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不自知。由于不自知,所以不能安住神力,并非如来没有加持,因为如来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老庞曾说:老农背柴归家,村妇连夜织布,看他们家务繁忙,试问依靠谁的力量?问他们却不知,反而心生疑惑,可叹古往今来,有几人懂得感恩?所以《华严经》四十二种法门,都是菩萨承佛神力而宣说,至于其他众生也能说法,各得一种法门,都是由于安住如来两种神力的缘故。
大慧,山石、树木、各种乐器、城墙、宫殿,因为如来进入城池的威神之力,都自然发出音乐之声,更何况是有情众生呢!聋、盲、哑等无量众苦都得到解脱,如来拥有如此无量的神力利益安乐众生。
记录说:这反过来表明如来并非不加持众生,只是众生不明白自心,所以得不到如来的真实受用,并非如来舍弃众生,所以说如来有无量神力利益安乐众生。由此看来,无情之物尚且能因加持发出声音,何况那些外道二乘的有情众生呢?所以说舍弃善根的一阐提人,也因为如来的神力,有时善根会生起,这并非终究不加持,就像日光对天生盲人并非没有利益。
大慧菩萨又对佛陀说:世尊!是什么原因,如来、应供、等正觉,在菩萨摩诃萨安住三昧正受时,以及进入胜进地灌顶时,要以神力加持他们?佛陀告诉大慧:是为了让他们远离魔业的烦恼,不堕入声闻地的禅定,获得如来自觉的境界,并增进所证得的佛法,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都以神力加持诸菩萨摩诃萨。如果不以神力加持,他们就会堕入外道的邪见妄想,以及声闻众和魔的希求,无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因此,诸佛如来都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记载说:这段是承接上文的问题。大慧菩萨的意思是:如来既然具备无量神力可以利益安乐众生,为何只说加持登地菩萨,而不提其他众生呢?因此世尊回答说:因为登地菩萨刚入真见道时,带有相状的观想较多,若不加以护持,就会堕入魔业。《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魔障,忘记菩提心而修各种善根,就是魔业。所以初地菩萨若不获加持,就会堕入魔业;七地菩萨尚未脱离心量分别,若不蒙加持,就会堕入外道邪路;八地菩萨完全进入无相观,沉溺于三昧境界,生不起度化众生的心念。因此十方诸佛三次加持七次劝勉,将其从寂定中唤起,说道:起来吧,善男子!不要贪着三昧乐境,你所证的三昧,声闻缘觉也能获得。所以若不加以护持,就会堕入二乘禅定,不能到达如来自觉圣智之地。即便是十地以上的金刚喻定,仍存有最极微细的两种障碍,若不加以殊胜增进的护持,就不能顿时断尽极微二障,不能顿时证得无上菩提。因此诸佛如来都以神力摄受诸位菩萨,其余未登地的修行者因非真实修证,所以不予摄受。可叹那些外道二乘修行者,既不能以不生不灭心作为根本修因,又不得蒙十方如来神力加持,怎能获得究竟真常的果位?这正是他们甘心堕落沉沦、乐于从事卑劣之事的原因所在,实属必然。由此可见,《圆觉经》的三期修证、《楞严经》的坛场轨范都不是虚设,修行人应当深刻认识这个道理。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诗句说道:
具有神力的众生中最尊贵者,宏大誓愿都已清净。通过禅定获得灌顶,从初地修行到十地。
以上已简要说明了邪正因果的相状。接下来第三部分,详细解释邪正因果的差别相状,分为两部分:首先,详细解释前三种禅定,以显示三乘差别的因果相状,又分为两部分:第一,辨别因的差别,有三种:
最初,详细解释愚夫禅中外道的邪禅。
那时,大慧大菩萨又对佛陀说:世尊!您说的缘起,就是讲因缘,不是说自性产生。世尊!外道也讲因缘,他们说是由胜性、自在天、时节、微尘等产生,这些本体生起万物。然而世尊!您所说的因缘生起诸法,在言教上有"有间悉檀"和"无间悉檀"两种方式。
记载说:大慧菩萨怀疑佛陀说法与外道相同,以此引发愚人对禅修中外道邪见的疑惑。此处质疑佛陀所说的缘起法也像外道一样堕入"有见",因为前文提到如来说法超越有无,以真谛缘起为根本,不同于外道以神我、自在天、无因论、极微、时节等为根本。因此质疑说:佛说的缘起是由造作者产生,并非自性生起,这与外道主张的依神我、自在天、时节、我、极微产生诸法相同,都是堕入"有见"。所以唐代译本说:现今世尊只是换了个名称来讲造作缘起。然而世尊所说的因缘生法,与外道所说的神我等理论,究竟有区别还是无区别?因此称为有间悉檀、无间悉檀。悉檀意为普遍施与,是汉语与梵语结合的说法,指佛陀的法施。此处质疑佛陀所说的缘起未脱离"有见",下文将质疑无因说未脱离"无见"。
世尊!外道也说有从无生,世尊也说无有生起的法已灭。
佛经中记载:这种质疑认为佛陀所说的无因论,与外道堕入虚无的观点相同。外道主张有的从有因生,无的从无因生,所以说无论有或无二者皆有所生。此处大慧菩萨主要针对无因论,然而世尊也曾说过“无有生生已灭”,这正与外道主张“无有生即是无因”相同,无因论便等同于外道所执的虚无见解。
正如世尊所说,无明引发行乃至老死,这是世尊主张无因之说,而非有因之说。世尊建立的教法这样宣说:此有故彼有,并非主张渐次生起的观点。外道的见解更为优胜,而非如来正法。
记载说:这一观点证明佛陀主张无因之说,反而不如外道的理论更为优胜。佛陀认为无明是产生行、识等果报的原因。这种说法不主张由自心产生,而说是由无明产生,这就是无因论。此有故彼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有了无明,那么从行到老死的所有环节就会同时存在,所以说这不是逐渐建立的次第生起。外道主张从神我主谛产生冥初,从冥初产生觉,从觉产生我心,从我心产生五尘,从五尘产生五大,从五大产生十一根,总共二十五种法,并以神我为最高本质,因此以最高本质为生成原因。这样建立的次第生起过程,正如如来所说此有故彼有,是同时突然产生,没有先后次序。而且果报产生时原因就消失了,这反而说明不如外道的理论更为优胜。
为什么呢?世尊!外道所说的因,并非依缘而生却妄称能生起万物。而世尊开示:观察因必现起事相,观察事相必寻得其因。如此则因与缘相互交织,循环推衍无穷无尽。
记载说:这解释了如来宣说教法为何不如外道的原因。外道认为存在胜性等永恒之因,不依赖其他条件而产生万物,这样的因永远是因而不会成为果,因果界限分明。而世尊宣说的十二因缘法中,以无明为因产生行为果,又以行为因产生识果,直至老死为因又再生无明果,同一法既作因又作果。因此说观察现象必有其因,观察因缘必生现象,因果错综交织于三世轮回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所以不如外道之说显得优越。如来宣说教法并非要与外道不同。这是大慧菩萨通过因缘关系设问,旨在辨明缘起无自性,彰显真如超越言语概念,以破除外道对言说自性相的执着。
首先要辨明缘起无自性。
佛对大慧说:我并非无因而说,也不是因缘杂乱而说。"此有故彼有"的道理,是指能取与所取本无自性,要觉悟这是自心所显现的境界。大慧!如果执着能取所取,不能觉悟外境的有无都是自心所现的分别,这样的人就会产生上述过失,这并非我所阐明的缘起法。我常说:诸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并非无因而生。
佛经记载:这是世尊阐释与其它教派不同的观点,以说明缘起无自性。意思是说,我明白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现,本无真实事物,由于无明不觉悟自心显现的境界,误以为外境真实存在,所以我说有此故有彼,并非无因或错误因缘。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外道不明白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现,认为有能取和所取,执着外境,所以错误地认为有、无、断、常、一、异等。他们有这些错误观点,不同于我所说的缘起法,因此我讲因缘,是为了破除他们的错误见解,而非堕入实有。况且,既然我说因缘和合而生,一切现象岂能无因?所以不同于外道所说,因此说非无因生。
上文已阐明缘起无自性之理。
接着阐明真如超越言语表达之相。
大慧又对佛陀说:世尊,难道不是言语本身具有自性、包含一切性吗?世尊,如果没有自性,言语就不会产生,所以说言语具有自性、包含一切性。
佛经记载:这种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具有实在的自性,而通过言语表达,旨在显示真如超越言语,以破除对言语自性相的执著。由于佛陀此前开示诸法无自性,故说缘起生灭。因此有人质疑:难道不是言语有自性,诸法也实有自性吗?意思是既然有言语,必然存在诸法;若无诸法,言语从何而生?这种观点认为诸法与言语皆具实在体性。于是佛陀从两方面予以破除:其一,诸法虽无实性,不妨碍言语表述,如兔角龟毛等虚幻之物;其二,即使没有言语,也能传达意义,如眼神示意等方式。
最初
佛陀告诉大慧:没有实质却产生言说,比如兔角、龟毛等,世间现存的言说就是如此。大慧,这些既非真实存在也非完全不存在,只是言说而已!像你所说的,认为言说有自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性,你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记载说:这里说的是虽然诸法不存在,但并不妨碍言说。唐代的翻译说:虽然没有诸法,但也有言说。难道不是明明看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对这些都产生了言说,它们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而只是有言说而已。大慧!像你所说的,因为有言说所以有诸法,如果诸法不存在,就没有言说。如今兔角等虽不存在,却不妨碍有言说。由此看来,你的观点不能成立,所以说你的理论是错误的。
大慧,并非一切佛国都有言说,言说只是人为造作。有的佛国以注视显法,有的以动作示意,有的扬眉,有的转眼,有的微笑,有的哈欠,有的轻咳,有的忆念佛土,有的身体摇动。大慧,譬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国土,仅凭注视就能使菩萨们证得无生法忍及种种殊胜三昧。由此可见,并非言说才有一切法性。大慧,你看这世间的蚊虫蚁类,这些众生虽无言语,却能各司其职。
佛经记载:这说明即使没有言语也能彰显佛法。然而言语只是我们娑婆世界所崇尚的方式,所谓此方真正的教体,清净在于音声听闻,其他国土则不尽如此,所以说并非一切国土都有言说。至于其他佛土不用言语,有的以眼神示意彰显佛法,有的扬眉动目、咳嗽呻吟、忆念动摇,都是佛事。又如香积世界以各种香气为佛事,就像我们这里的蚊虫蚂蚁都没有言语却能各办其事,这难道需要依赖言语才能显现诸法吗?这不仅说明诸法无自性,而且言语本身也是性空,所谓诸法寂灭之相,无法用言语表达。历代佛祖所传的不言之教,道理就在于此。所以临济德山棒喝交驰,仰山画圆相、石鞏张弓、道吾舞笏,都是深刻证悟这种超越言语的三昧境界。所谓山河大地共同转动根本法轮,鳞甲羽毛普遍显现色身三昧,因此众生日常六根门头处处都是入理之处,哪里全都需要依赖言语呢?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用诗句说道:
如同虚空中的兔角,以及石女儿,本无却妄言其有,如此皆是虚妄分别。因缘和合之法,愚者生起妄想,不能如实了知,故轮回于三界宅中。
记载说:一切现象本来不存在,因缘聚合而产生。既然因缘聚合而产生,那么产生的本质也是空无。所谓缘生现象,只是假名而已。因此诸法本性无生,言语概念寂灭,能知所知二者皆空,澄澈恒常,怎可妄执言说中有实性或一切性呢?所以说这些对自性的妄念分别。凡所有分别,都是妄想。因此说因缘和合的现象,凡夫愚人起妄想。由于不能如实了知诸法本性无生,所以虚妄地看见生死流转,轮回于三界之中。
上一章阐明了真如远离言说的相状,以此破除对言说自性相的执着。下一章将阐明远离心识攀缘的相状,以此破除对事物自性相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