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
关于忏悔与坐禅这一部分,是在忏悔结束后离开法坛时修习的,因此列在正修第十项。此经所述两种观法,必须在忏悔清净之后才可正式修习,所以十项内容结束后,才另行说明。
佛经说:那些众生,只要学习以至诚之心,使身、口、意获得清净的状态,我也会护佑他们,直到他们能够修习各种禅定和智慧。
又有说法:若有众生想要修习大乘佛法,应当首先了知最初修行的根本要义。这就是依止一实境界,来培养信心与理解。
此外还说,如果想要依据一真实境界来修习信解,应当学习两种观法。第一是唯心识观,第二是真如实观。
修习唯心识观的人,应在一切时、一切处,对自己身、口、意的所有造作,都进行观察,明白这些都只是心所显现的。乃至面对一切境界时,如果心产生执着的念头,都应觉察知晓,不要让心在无记状态下攀缘外境而不自觉知。在每个念头生起时,都应如实观察。当心对外境产生攀缘时,要让心反过来觉知这个攀缘的过程,使心自己明白:这些念头只是自心所产生的妄想分别,并非外在境界实有分别。应当这样持续守护观照内心,明白所有念头都是虚妄,并无真实的境界。不可让这种观照中断,这就是修学唯心识观。念念观照,了知一切生灭现象只是心的流动,如同水流灯焰,没有片刻停留。由此修习,便能证得色寂三昧。获得此三昧后,接着应修习信奢摩他观心法门及信毗婆舍那观心法门。
其次的意思是,圆教根器锐利的修行者,能直接在妄识心体上体认其本来寂灭的本质。三千世间法宛然显现的当下,即是空、假、中的统一。所以说应当修习真如实观。至于根器稍钝的修行者,则必须从观察妄心起灭入手,了知十法界皆是心识变现,当下即是空、假、中的统一。所以说应当先修唯心识观。然而对于同一真实境界,若能善巧领会其旨趣,这两种观法都是自性起用,虽然修行方式不同,实则没有优劣之分。
语言用途不同。如详细解释所说:唯识涉及具体现象,真如观照真理。观照原本寂静的三千法界称为理观,观照当下心念变现十法界称为事观。从理观仅通达法性,从事观专注观照起心动念。又直观一念本具三千法界称为理观,放任三性作用,运用于四运心,推究检视起心动念变现十法界称为事观。因此古人根据起心不起心、推运不推运来区分二者。
既已获得善相,在正修止观二法时,仍可继续修持忏悔法门及称念佛号。即以忏悔持名助力成就止观,使观照更为明晰。是故菩萨五悔法门,从凡夫位直至等觉位,无不以此为进修方便。须知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三种忏法,后后涵盖前前,前前亦通后后。事相与理体相辅相成,始终一贯,方称圆顿法门。倘若轻忽事相修持,空谈玄理,则重罪不得消除,善法难以生起。因此末法修行人,务必体悟坚净信菩萨请法的深心,究明地藏大士设立法门的本怀。以真实不欺诳之心、不轻慢之心、痛念生死之心、无上菩提之心,于此经中开显正见,成就真修,得坚固信,不堕疑障。若不如是,犹如遇美食而不食,入宝山空手而回。纵是救世大士、大智菩萨,亦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