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住在舍罗婆悉帝城的胜林给孤独园。当时,许多比丘聚集在讲堂中,议论道:“诸位同修,世尊曾以无数方式解说十二缘起法,其中最初以无明为缘起根本。为什么在一切烦恼诸行的缘起中,唯独将无明说为缘起的根本?对于这无明,究竟看到了什么殊胜特别之处?”这些比丘在讲堂中议论未毕。
世尊白天在禅定中行走,凭借超越常人的清净天耳,听到了他们的讨论。下午时分,他从禅定中起身,前往比丘们的住处。到达后,在世尊惯常的座位上坐下。坐定后,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你们为何聚集在讲堂讨论未完之事?在这里集会讨论了什么?
比丘们说:尊者!这些比丘聚集在讲堂讨论说:佛曾用各种方式解说十二缘起,其中最初以无明作为缘起的根本。为什么在一切烦恼行为的缘起中,只将无明作为根本?无明有什么特殊之处?尊者!我们众多比丘聚集在讲堂讨论这个问题,尚未得出结论。
说完这些,世尊告诉比丘们:有一种法门叫缘生初胜分法门,你们要好好听、认真思考,我现在为你们解说。什么是缘生初胜分法门?比丘们啊!因为有十一种殊胜中的殊胜缘故,才将无明安立为缘生的最初因缘。哪十一种呢?就是所谓的攀缘殊胜、种相殊胜、由绪殊胜、等起殊胜、转生殊胜、颠倒殊胜、相状殊胜、业力殊胜、障碍殊胜、顺缚殊胜、对治殊胜。
这时有一位不同的比丘从座位上起身整理衣服,袒露一肩,向世尊合掌鞠躬,说道:尊贵的大德,什么是无明攀缘的殊胜差别?
佛说:比丘!因果皆属恶的一切污秽部分、因果皆属善的一切清净部分,都被无明所攀附。比丘!这就是无明攀附的殊胜差别。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无明中最深重、最特别的种类?”
佛说:比丘!掩盖真实,显现虚假。比丘!这是无明中最严重的一种。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无明的根源与殊胜差别?
佛说:比丘!一切烦恼染污、业力染污、生死染污的根源与依住处就在于此。
比丘问佛:尊者,什么是所有的烦恼污染?
佛陀说:比丘们!简单来说有三种烦恼,这些烦恼会污染一切,就是无智慧的烦恼、怀疑智慧的烦恼、邪见的烦恼。
比丘向佛请示说:尊者,什么是所有业力的染污?
比丘问佛陀:尊者啊!为什么在缘起法中只特别提出爱和取这两支,而不说是诸行的缘呢?
佛陀说:比丘!应当断除对自身领地的贪求执取。就像对欲界的贪求不应生起一样,也不应对色界、无色界的不动行产生攀缘,因为这些并非你们应当追求的境地。如同在欲界中对不动行的贪求一样,在色界中对无色界的贪求、在无色界中对欲界色界的贪求、在色界中对欲界的贪求,也都是同样不应生起的。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为何欲望、渴爱及执取,不与福行或非福行为缘?
佛陀说:比丘们!对于当下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无论喜爱或不喜爱,都会因执着而增长烦恼。由于欲望渴求生起不善之根,造作非福德的业行。因为共同造作非福德业时,人们不能了知其中的过患,即心念的恶与行为的恶,由于无知而造作非福德业。那些心念与行为的恶业,都是以无明为缘,而非以渴爱为缘,因为它们不与不善根共同作用。
若因欲望渴求而造作福德业,这是依于信心而作,即相信死后必受生、受生必依因缘。由于信心摄持的缘故,虽然仍有渴求执取,我只说这是障碍覆蔽的无记业。若法被障碍覆蔽为无记,则不能引发业行。因为在共同造作福德业时,不能了知出离之道,为求可爱的来生而造作福德业,所以虽说是福德业,同样是以无明为缘。
比丘向佛陀禀告:“尊者!为何对色界的贪求执着,不与色界的不动摇行为相关联?”
佛陀说:“比丘啊!尚未断除欲望的人,对色界的贪求还未产生,也未能安住于某种境界;正因为这种贪求尚未出现、未能安住的缘故,便不能作为色界不动行的助缘,使其生起。如同对色界的贪求能引发色界不动行一样,对无色界的贪求也能引发无色界不动行。由于在色界身和无色界身中见到所谓的‘好处’,而实际上却是过患,便生起妄想并加以思惟,或因听闻说法,或因接受教导,从而产生这种不正思惟,与那些行为形成助缘。然而这种不正思惟是被无明所牵引的,不正思惟的果报与无明相结合,又成为不动行的助缘,因此应当知道,那些不动行也是以无明为助缘的。比丘啊!还有一种情况,由于以‘无有’(即错误的无见)为依止,而造作各种福行和不动行,因为执着‘无有’,便以为见到了诸有的过患,怎么还会追求未来的存在呢?但由于对‘无有’不能如实了知,又未能获得对治的方法,误将非对治当作对治,于是造作福行和不动行。比丘啊!根据这些原因,应当知道,行只是以无明为助缘,而不是以贪爱或执取为助缘。”
佛说:比丘啊!这六种感知中,不论是善行、恶行还是无记行,它们共同产生共同消失。这些行为会在果报识中留下印记,成为未来新生命识产生的因缘条件。所以说行为会引生识。
佛说:比丘们!由于共同依靠的因缘而受用,也因为共同受用的缘故。
比丘对佛说:世尊!缘生的含义是什么?
佛说:比丘们!众生因各自因缘聚合相续,所以产生这些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