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下
比丘向佛陀禀告:尊者!这种导致生死相续的缘起法则,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缘起法则存在?
佛陀说:比丘们,我讲解八种缘起法则:第一是世俗感受的缘起,例如眼睛接触外物产生视觉,根、境、识三者和合形成触觉,由触觉引发感受等过程;第二是维持生命的助缘,如同四种食物滋养身体,使感官功能得以存续增强;第三是生长因缘的法则,好比种子依靠土地水分才能发芽;第四是延续发展的规律,如同聚合作用与转化作用共同促成事物的生起与演变;第五是世界成住坏空的规律,可以认知各种形成与毁灭的因缘条件;第六是轮回转生的法则,因善恶业力导致投生三恶道或天人道等不同趣向;第七是清净解脱的缘起,借助善知识教导与如理思维,生起正见破除无明,无明灭则业行灭,直至老死忧悲的止息。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既然无明依次缘生行等诸法,是否也会依照同样的顺序依次灭尽?
佛说:比丘,不是这样的。
比丘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您要依次解说灭除烦恼的方法呢?
佛陀说:比丘们!由于前半部分没有生起的因缘,所以后半部分也就没有生灭的现象显现。比丘们!如果没有不生的相状存在,就会有寂灭的转变。第八种称为自在者缘起的教法,如同比丘善巧修习思惟禅定而引发缘起,若能如此随顺所信解的教法,就会如实显现而没有差别。比丘们!这就是我所宣说的八种缘起法门。
比丘向佛陀禀告:尊者,如果世尊曾经说过,因为业力而投生、因为渴爱而轮回,说这样的话有什么深意呢?
佛说:比丘们!由于无明的缘故,过去世中造作积累了各种福业、非福业及不动业,这些业行集聚成各类受生之因的种子。其中对存在的贪爱尚未断除,因贪爱之力,这些业行又推动有情再次投生。业行本身具有招感果报的力量,但若未断除贪爱,就会导致轮回。因此说众生因业力而受生,因贪爱而流转。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如果因为渴爱而产生轮回,那为什么说取是有的缘起,而不是说渴爱是有的缘起呢?
佛说:比丘!若没有渴爱就不会产生执取,就不会因恶业堕入恶道;同样若没有渴爱就不会产生执取,就不会因善业与禅定业投生到欲界善道或色无色界天道。所以说不仅渴爱能引发轮回,执取也是轮回的根源。
比丘向佛禀告:大德!如果世尊曾在重要教法中说:阿难陀!那些众生中的某些众生种类,虽然没有出生但也有出生,如果一切种类都没有生缘老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世尊!这样说有什么深意呢?
佛说:比丘!如来密意所说的轮回之生与涅槃之生,作为老死的增上缘时,存在不相应与相应两种关系,这便是如来的密意所在。
比丘向佛陀禀告:大德!世尊已经解释了缘起句的含义,但尚未阐明缘起的本质,这应该如何理解?
佛说:比丘们!简略来说,缘生之理可从十一个方面来理解:所谓无造物主的道理就是缘生之理,众缘和合的道理,无实在众生的道理,依他而起的道理,本性寂然的道理,无常不住的道理,刹那性空的道理,因果相续不断的道理,因果种类各异的道理,因果前后相应的道理,因果决定不乱的道理;这些就是缘生之理,应当如此观察。
比丘对佛陀说:大德!如果世尊您说过甚深的法义就是缘生法,那么这缘生法为何如此深奥难解呢?
佛陀说:比丘们,基于这十一种含义,可以观察到五种甚深义,即因缘甚深、相状甚深、生起甚深、流转安住甚深、发心转化甚深。比丘们,还有五种缘起甚深可以观察,即相状甚深、含藏种子甚深、因缘甚深、果报甚深、转现因果差别对治甚深。比丘们,另有五种缘起甚深可以观察,即含摄甚深、随顺甚深、违逆甚深、执取甚深、境界甚深。比丘们,这就是无明生起的殊胜道理。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无明转住的殊胜境界?
佛陀说:比丘们!简单来说,无明有四种持续作用的方式,分别是随眠持续作用(过去称为烦恼使),生起处持续作用(过去称为系缚或上心),相应持续作用,以及独立不共持续作用。
比丘向佛陀禀告:世尊!是谁在无明的驱使下流转生死?
佛陀说:“比丘们!这些外道凡夫因不正思维,牵引四种无明,与福业、非福业及不动业结缘。比丘们!这些外道凡夫若生起与福业、不动业相应的善心,仍是受不正思维熏染。比丘们!至于佛法中放逸的凡夫,暂且不论其不共无明,其余无明皆因放逸牵引而与业行结缘。比丘们!佛法中精进的凡夫修行者及圣者修行者,虽因妄念牵引三种无明与非福业结缘,但此非福业不会招致恶道轮回,故其非福业不构成无明缘行。我曾说不共无明——佛法中精进的凡夫修行者尚未断除,而圣者修行者已断。这些精进凡夫若生起福业、不动业,于正法中生起与正思维相应之心,此时解脱之因及解脱方向亦随之生起。因其精进力,可转生于二善趣,但四种无明未断故仍有增上之力。比丘们!圣者修行者因断不共无明、不造新业,其宿业若未依随眠力除尽,虽屡屡现前亦将穷尽,如是其无明缘行的生生流转渐减不复增长。由此因缘,当知佛法中修行者不作无明缘行。比丘们!为教化这些外道凡夫,我才开示随顺染污的缘起法,非为佛法中的修行者。比丘们!此即无明转住的殊胜义理。”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敬的导师!什么是无明颠倒中最严重的?
佛说:“比丘!这四种无明,在真理中本来没有却误以为有,以及本来存在却妄加否定,都是两种颠倒见解。”
比丘问佛:尊者,为什么会出现无中生有和将有说无这两种颠倒看法?
佛陀说:比丘!有四种因缘会导致颠倒认知:将错误的见解当作正法,将正法视为错误见解;在天道和解脱之道中,把不正确的修行方法当作正确方法,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颠倒;因邪见而诽谤真实存在的真理,这就是将有说成无的颠倒。比丘!这些就是无明导致的严重颠倒认知。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敬的世尊,无明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佛说:比丘!无明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微细难察的自相差异,二是对喜爱、不喜爱及两者兼具的颠倒境界产生相同认知的差异。比丘!这些无明生起的根源极其微细,难以觉察,更不用说那些潜伏的无明了。与无明相应的烦恼同样微细难知,更不用说那些独立生起的无明了。在贪爱、憎恶及两者并存的颠倒境界中,无明遮蔽真相,使人产生颠倒认知,并持续运作。其他烦恼并非如此,即便是身见等具有相同特征的烦恼,也需依赖无明才能生起。比丘!这就是无明的殊胜特性。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无明造作的特殊作用?
佛陀说:比丘们!简略而言,无明有两种业应当知晓:第一,促使一切种子生起流转的,是作为依止之业的无明;第二,促使一切种子退失还灭的,是作为障碍之业的无明。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什么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佛说:比丘!若处转生或转生如转生,这就是一切诸种发转。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他转生到了什么地方?
佛说:比丘!在轮回流转的道路上,是因为执着自我的分别心。
比丘向佛问道:尊者,是什么事物在流转轮回?
佛说:比丘!内外诸入皆因执着自我而生。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如何转世投生?”
佛说:比丘!业与报接连不断地生起流转,都是因为自我的分别和错误的分别造成的。
比丘恭敬地向佛陀请教:尊敬的导师,什么是所有烦恼的根本舍弃?
佛说:比丘!简略说有四种背离转向,即:一是背离转向所依止、二是背离转向所攀缘、三是背离转向所思念、四是背离转向所成果。比丘!这就是无明造作行为的殊胜表现。
比丘向佛问道:尊者,什么是无明的最大障碍?
佛说:比丘们!应当明白这两种情况:殊胜法能破除无明,广博法能破除无明。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能战胜邪恶和无明的殊胜法门?
佛说:比丘!在五根之中,以此慧根统摄诸根、调和诸法。所谓慧根的对立者就是无明,因此称为胜法的敌对面。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敬的世尊,什么是广泛的对治愚痴的法门?”
佛陀说:比丘!凡是听闻的智慧、思考的智慧、修行的智慧,它们的对立面就是无明,因此称之为广泛存在的烦恼对立面。
比丘对佛陀说:尊者,如果说没有智慧就是无明,那么他们岂不是存在着这种无明吗?
佛说:比丘,不是这样。
比丘向佛陀禀告:尊者,如果智慧并不存在无明,会有什么过失呢?
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是这样,无明的本质就无法确立了。为什么呢?比丘!听闻所得的智慧不同于思维所得的智慧,思维所得的智慧不同于修行所得的智慧,世俗修行所得的智慧不同于出世间修行所得的智慧,出世间有学位的智慧不同于无学位的智慧,无学位声闻的智慧不同于如来的智慧。像这样,可以说他有智慧,也可以说他无智慧,正因为存在无明才能确立其特性。比丘!在三善根中我说的无痴,是指痴不存在而存在无痴,并非因为痴不存在就是无痴;同样,并非因为明不存在就是无明,还有心所法不能认知真实所以称为无明,正如心所法能认知真实所以称为智慧。比丘啊!如果根本不存在无明,那么这十一种无明的特殊表现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不能说明的不存在就是无明。比丘!这就是无明与善法对立的特殊表现。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无明最强大的束缚?”
佛陀说:比丘们!即使达到三界最高处的众生,若未能了悟此真理,他们仍被持续的烦恼束缚所占据,因此说这些众生完全被束缚。不论在善道或恶道的因果分别中,若仍未获得智慧,那些微细的无色界众生,次一等的色界众生,以及更显著的欲界众生,都将因未来可能的轮回而自然被烦恼束缚。比丘们!即使是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他们仍需断除的障碍,也属于无明烦恼的束缚。这种深远而普遍的无明束缚,应当被清楚地认识到。比丘们!这正是无明束缚最为殊胜之处。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敬的世尊,什么是能够彻底消除无明的至高方法?”
佛陀说:比丘!有两种智慧能破除无明。第一种是依靠他人教导或自发领悟的局部法界智慧;第二种是始终依靠他人教导而非片面的无量法界智慧。
比丘向佛陀请教:“世尊!那少许的法界智慧,依什么而显现?具有什么特征?能起什么作用?如何得以证知?”
佛说:比丘!那少许的法界智慧,通过四念处的观察,具备十六种特征,与无明共存,却能对烦恼、业力、生死等染污产生远离的作用,应当这样理解。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生苦如何能够明了?
佛说:比丘们,内在的苦因缘存在,外在的苦因缘存在,这两者共同构成的苦因缘也存在。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内在的痛苦根源?
佛说:比丘啊,疾病是苦,衰老是苦,死亡是苦。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什么是外在因素造成的痛苦?
佛说:比丘啊!不愿相聚却不得不在一起的苦,喜爱分离却不得不分开的苦,想要追求却得不到的苦。
比丘向佛陀禀告:尊者,什么是那两种依止的痛苦?
佛说:比丘!简略地说五种感受。
比丘问佛陀:“尊者,什么是渴爱?”
佛说:比丘,如果在现在这个身体里还有贪爱。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什么是更深重的渴爱?
佛说:比丘,如果在未来身体中有所追求。
比丘向佛陀请示:尊者,什么是喜欲共行的渴爱?
佛说:比丘啊,如果对于自己已经获得、掌握并正在享用的现前境界产生贪著。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处处生起的贪欲渴爱?
佛说:比丘啊,若在尚未证悟的境界中不断追求。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这种渴爱,如何能够彻底断除?”
佛说:比丘们!应当断除对见道的执取。因为烦恼断除的缘故,下分结与上分结便得断除;由于断除对来世苦果的贪爱,也就断除了对现世苦果的贪爱。
比丘问佛陀:“尊敬的世尊,什么是舍?”
佛说:比丘啊!如果见到应当断除的道,烦恼断除的缘故就断除了。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最终的界限?
佛说:比丘们,如果修行应当断除烦恼,烦恼断除了也就达到了断除的目的。
比丘问佛:尊者,什么是灭尽?
佛说:比丘们,如果下分结断了,就是断了。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离?
佛说:比丘,如果上分结断了,就是真正断了。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什么是灭?”
佛说:比丘,如果彻底断除,就称为断。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什么是寂静?
佛陀说:比丘,未来痛苦的果报,因断除渴爱而断除。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什么是沉没?”
佛说:比丘!当下之苦果,因断除渴爱而断除。
僧人问佛陀:“尊敬的导师,什么是正确的见解?”
佛说:比丘!若在证悟时生起前行智慧,若在证悟时生起现观智慧,若在证悟后生起后得智慧,皆因超越认知局限的善巧修行而成就。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正确的分辨?
佛说:比丘!若能正确了解佛法僧三宝的本质,依靠清净信心,对三宝功德善加忆念思惟,便能超越外道邪说。
僧人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正确的言语?
佛说:比丘,圣者所珍爱的戒律,若能与无漏法相应、与无漏思惟共同运作,就能远离四种口业,从而超越恶道。
比丘问佛:尊者,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佛说:比丘们啊,圣者所珍爱的戒律,是无漏法所包含的,与无漏的思维共同作用的,能够使人远离三种不善的身业,从而超越恶道轮回。
比丘问佛陀:尊者,什么是正当的生活方式?
佛陀说:比丘!若圣者所珍爱的戒律,能被无漏法所摄持、与无漏正念共同运作,便能远离以邪命谋生所引发的身口恶业,从而超越恶道轮回。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敬的佛陀,什么是正确的发心?”
佛说:比丘!若能在究竟解脱的境界中安住乐欲之心,发起精进修行,远离一切恶缘障碍,便能圆满成就对治烦恼的功夫。
比丘问佛陀:尊者,什么是正念?
佛说:比丘,当止与观相应配合时,以三种相状为基础,持续以不放逸的态度安住正念,对所缘境界保持专注不散乱,这样就能在修行过程中超越不相应的障碍。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正确的禅定?
佛说:比丘们!如果这七种禅定修习圆满,并一心专注,就能以这七种禅定作为基础,产生种种修行差别,也能作为出生殊胜功德的根基。
比丘对佛陀说:尊者,如果这样的话,念处等其他助觉法门都可以归入道中,为什么只将圣八分道称为道的特征呢?
佛陀说:比丘们,因为圣八分道的缘故,其余一切辅助觉悟的修行法门,都包含在其中了。
比丘恭敬地向佛陀请教:尊敬的世尊,如果这苦中包含了四种特征,那么其中哪一种是无常的特征呢?
佛说:比丘!在苦中如果能观察到生灭的现象,这就是它的真相。
比丘问佛陀:尊者,什么是苦的表现?
佛说:比丘们,那些生灭变化的现象若成为你们的依赖,当见到三种痛苦持续束缚时,这就是它的特征。
僧人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空的本质?
佛说:比丘!若在痛苦中能认识到脱离自我执着的状态,这就是其相状。
僧人向佛陀请教:尊者,什么是无我相?
佛说:比丘!在苦中若能见到我自身离开相状,这才是真正的相状。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如果这四种现象都是聚合的表现,那么其中哪一种才是根本原因呢?
佛说:比丘!若能在渴爱中见到种种苦的种子和根源,这就是它的真相。
比丘问佛陀:尊者,什么是集相?
佛说:比丘!若在欲望中看见不断生起的根源本质,这便是欲望的真实相状。
比丘问佛陀:尊者,什么是生的现象?
佛说:比丘!在贪爱中若能见到导致五种生命形态差异的根源本质,这就是它的真相。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什么是缘相?
佛说:比丘啊,在贪爱之中如果看到其他因缘执着产生的本质,这就是它的表现。
比丘对佛说:尊者,如果这灭谛有四种相,其中哪一种是灭相?
佛说:比丘啊!在解脱境界中,若能见到烦恼灭除,这便是解脱的相状。
比丘问佛:尊者,什么是止的相状?
佛说:比丘,在解脱中若能见到痛苦的止息,这就是解脱的相状。
比丘向佛问道:尊者,什么是妙相?
佛说:比丘!在解脱中若能见到无罪的清净快乐,这就是它的样子。
比丘向佛陀禀告:尊敬的世尊,什么是出离的相状?
佛说:比丘!若在解脱中见到无常显现,这就是其相状。
比丘向佛陀询问:尊者,如果这四种是道的特征,那么其中哪一个是道的特征?
佛说:比丘,在这条修行道路上,若能见到与正知相应的境界且毫无错乱,这便是真实相状。
比丘问佛陀:尊者,什么是真实的本质?
佛说:比丘!在这修行之道中,若能觉察超越世俗的无漏智慧,这便是其真实显现。
比丘对佛陀说:大德!什么是迹象的特征?
佛说:比丘,在圣道中若能见到随顺修行的行为,这便是其相状。
比丘向佛问道:尊者,什么是乘的特征?
佛说:比丘!在这条修行道路上,如果见到至高无上的真理,这就是它的真实相状。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为什么只有四圣谛?
佛说:比丘们!共同因果的染净关系,全都包含在此。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这些关于苦的真理,为何要依次逐步解说?
佛说:比丘!苦如同疾病,集如同病因,灭如同痊愈,道如同良药。
比丘向佛陀问道:尊者,这四圣谛是同时证悟的,还是依次证悟的?
佛说:比丘!有一种情况可以立刻证悟,有一种情况需要逐步证悟。
比丘向佛禀告:世尊,若一时顿悟得见真理,其中有何深意?
佛说:比丘!要从内心证悟真理的真实智慧境界,执着于非安立的义理,因为全面执着的缘故,便能在一时之间证得见地。
比丘向佛陀请教:尊者!如果逐步证悟见性,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佛说:比丘!已修习智慧及后续所得者,应观察其自相与因果,因不执著于整体攀缘之故,逐步证悟实相。
比丘对佛陀说:尊者,既然世尊已经宣说了四圣谛,为什么还要再说二谛——世俗谛和第一义谛呢?
佛说:比丘!在这四圣谛中,属于法住智认知范围的,是世俗真理;若属于内在最胜义智认知范围、非安立智认知范围的,那是最胜义真理。应当这样理解。
比丘向佛陀禀告:大德!如果四圣谛对于非圣者是真理、对于圣者也是真理,为何要用圣来命名此谛,为何世尊称其为圣谛?
佛陀说:比丘啊!虽然不是圣者,但对此真理法体,因无智而能生信;圣者则对此法体,因有智而能生信。因此缘故,这被称为圣谛,应当这样理解。
僧人向佛陀请法:尊者!无量法界的智慧广大无边,应以何为所缘?显现何种相状?具有何种功用?
佛陀说:比丘啊!四圣谛也是修行的依止。以清净真理为相状,以通达一切真理为相状,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相状。小乘修行者中,声闻乘不违背众生利益却不主动利他,缘觉乘则背离众生利益。大乘修行者以无量的智慧境界为相状:以远离为作用,即远离一切烦恼和认知障碍;以依止为作用,即作为成就圆满智慧的清净法界之基础;以救护为作用,即救度众生脱离种种苦难。比丘啊!这就是对治无明的殊胜法门。
众比丘说:"善哉尊者!" 那些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心生欢喜,默然安住。
那些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内心欢喜愉悦,全都感到无比欣悦。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下
緣生經并論序
原本是一心,积为三界,愚痴之流漫延深远,苦树郁结高耸,欲探究其边际,难以测度其本源。理极实相之门,筌穷假名之域,五因七果十二分,缘生之法总备于此。凡夫因迷而起妄念,圣人因悟而通达真理。下如兔浮水面,上似象渡深河。伟大啊,妙觉之智深远明彻,十地与双林同时畅达,闻城共稻芉皆得敷演。至于此经,独包彼例,彼所未说,此乃具演。攀缘为首,对治为末,总则一十一门,别则百二十问。其旨微而密,其辞约而隐,经之纲目,摄在兹焉。并有圣者郁楞迦依此经旨作论显发,其论广取三乘之意,不执一部之筌。先立偈章,后兴论释,偈有三十,故亦名三十论。大业二年十月,南贤豆国(旧称天竺者有误)三藏法师达磨笈多与故翻经法师彦琮在东都上林园,依据林邑所获贤豆梵本,译为隋言。三年九月,其功乃竟。经二卷,论一卷。三藏法师文辞闲明,义解沉密;琮法师博通经论,兼善梵文。共对叶本,更相推敲,一言不遗,三覆逾审。辞颇简质,意存允正,比之昔人,差无尤失。真可谓法灯,足称智藏,愿穷尽未来际,常益世间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