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向师长妙音致敬
乐生天众乘云驾金车,无形主尊与绳索腹等,在三界中宣扬骄慢音,威仪傲慢诸天众。
即便略见如来之身,犹如日光映照萤火,宝冠恭敬依于足下莲,我礼敬天中天能仁。
智慧悲藏深不可测,菩提行愿如浪激荡,善说妙音宝藏尊者,及传承圣海我敬礼。
善开佛语二乘轨辙,令如来最胜教法,如日光照耀三界地,敬礼龙猛无著圣足。
承持二大车乘轨则,开启赡部洲智慧眼,圣天勇师与佛护,清辩论师月称足。
世亲安慧及陈那,法称尊者赡部庄严,护持佛教法幢不隐没,诸智者之王皆敬礼。
虽广闻众多教法,勤修正理之路途,内在证德亦不劣,然终未达此甚深处。
蒙妙音师恩得善见,以悲悯心我当宣说,欲证诸法真实智慧,无上说法者应谛听。
《护国问经》说:空性寂静无生之理,众生因未领悟而沉沦,大悲尊者以百千方便及诸多正理使他们觉悟。这是指诸法真如实相极难通达,若不通达,便难脱生死轮回。正因如此,大悲佛陀以种种善巧方便及多种理路引导众生领悟。因此智者应当精勤寻求了悟实相的途径。这又需要辨别佛经中究竟与不究竟的教义。
区分这两种教义,并非仅凭佛经中说"此为了义,此非了义"就能判定。若非如此,诸大论师造论分辨了义不了义便无意义。因为佛经中安立了义不了义的标准多有不同。又如佛经虽作某种表述,仅依字面并不能确定其必然如此。总体尚无定论,单独对于了义不了义,仅凭佛经说"此为此"也不能成立。因此佛陀授记能辨佛语了义不了义的大论师来解释。
对于了义经的真义,若作其他解释会产生矛盾,不作他解则意义确然成立,所有这些论证都应善加抉择。应当依循这些论典探求深义。所以最终必须以无谬正理来辨别。若某宗派违背正理,其导师便不足为准则。诸法实相必须依循能证明的正理而确立。
正因如此,佛经说:比丘或智者,应当善察我言,如冶炼捶打黄金般检验,不要仅因恭敬而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