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決疑
No. 474-A刻金剛決疑題辭
般若為諸佛母,菩薩之真因,眾生之佛性,生靈之大本也。由向背之分,故有聖凡之別。是知眾生日用現前,見聞知覺,皆般若之光,端在信不信耳。故曰:諸佛智海,以信得入;靈山一會,得度弟子。雖出生死,而不信此法無成佛之分。勞我世尊多方淘汰,種種彈呵,而劣解之徒,展轉生疑,以為非己智分。以疑根未拔,故本智不現。及至般若會上,如來以金剛智而決斷之,直使聖凡情盡,生滅見亡,而本有智光,豁然披露,始信自心清淨,了無一法為己障礙。此金剛般若,直拔疑根,為發最上乘者說,殊非淺識薄德所能解。故黃梅以此印心,以其一法不立,是為宗門正眼也。昔天親列二十七疑,解此一經,以疑潛言外。而此方義學,執筌失指,從前得意忘言者希。予自幼能誦,而長不解。每思六祖大師一言之下,頓了此心,何世無悟入之人?由正眼不開,返為性障。因住曹溪,偶為大眾發揮一過,恍然有悟,而言外之疑,頓彰心目。信乎此法離文字相,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也。因拈示一斑,以當法施。初刻之嶺南,再刻於五雲,又刻於南嶽。門人方玉,見而信受。茲復刻於吳門。將廣願四眾,同開金剛正眼,的信自心,則成佛正因,將以是為嚆矢也。
般若是一切诸佛的根本,菩萨修行的真实依据,众生本具的佛性,一切生命的终极源头。由于对此的认同或背离,才有了圣人与凡夫的分别。由此可知,众生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觉知,都是般若智慧的显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信受。所以说:诸佛的智慧大海,唯有通过信心才能进入;灵山法会上得度的弟子们,虽然已超脱生死,但若不信此法门,终无成佛的可能。
释迦世尊不厌其烦地反复开导,用各种方式破除执著,然而那些智慧浅薄之人仍心生疑虑,认为这般若智慧非自己所能领悟。正因怀疑的根性未除,本有的智慧便不能显现。直到般若法会上,如来以金刚般的智慧决断众疑,彻底消融圣凡的分别,超越生灭的妄见,使本具的智慧光明豁然显现。这时修行者才真正相信自心本来清净,根本没有一法能成为障碍。
这部《金刚般若经》,正是为拔除根本疑惑而说,专为发大乘心的修行者开示,绝非见识浅薄、福德不足者所能理解。因此五祖弘忍以此经印心,正因其不立一法的宗旨,堪称禅门正法眼藏。昔日天亲菩萨列出二十七种疑问来解释此经,正是看到疑惑往往隐藏在文字之外。而此地的学者们却拘泥文字,错失真义,自古以来能得意忘言者实在稀少。
我自幼便能背诵此经,却长期不解其义。常想六祖大师当年一闻经语即刻开悟,可见每个时代都有能悟入之人。只因为正法眼藏未能开启,反而被习气所障。后来驻锡曹溪时,偶然为大众讲解一遍,忽然有所领悟,那些隐藏在文字之外的疑团顿时明朗。这才真正相信:般若法门超越文字相,绝非思维分别所能理解。
现将部分心得拈出,权作法施。初刻于岭南,再刻于五云,三刻于南岳。弟子方玉见后深生信心。今又在吴门重刻,祈愿四众弟子都能开启金刚正眼,真实信受自心,这成佛的正因,愿以此作为开端。
丙辰長至月憨山清道人撰
丙辰年冬至月憨山清道人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