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決疑
金剛決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二字,历来解释者都以坚硬锋利、能断除一切作为含义,这是泛泛的说法。然而西域确实有一种金刚宝,此宝最为坚固不可摧毁,且能摧毁一切事物,即以此宝比喻般若智慧能断除烦恼。这种解释虽接近道理,但终究不合佛陀本意,只是寻常习以为常的见解罢了。
"般若"意为智慧,是佛的心,即佛的智慧。"波罗蜜"意为到达彼岸,指此心的终极境界。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表明此经所说,特别彰显佛的金刚心。金刚心是佛修证的根本心,佛出世教化众生,全用此心。现今教导菩萨以金刚心为修行根本,作为进入大乘的初门,故特此开示以断除疑惑。此心非世间众生常情所能理解,故世人不能认识佛。佛原本不是世间人,却凭空来到人间,人人见之生疑。佛日常行事,件件与人不同:言谈不同,规矩不同,事事法法与世间相反,故动辄遭疑。难怪诸天魔王都想加害,提婆达多、阿阇世王都要杀害,一切人皆生诽谤。因此说:我出现于世,一切天、人、阿修罗、外道、魔王,都将惊疑。不仅天人怀疑,即使弟子中的上首如迦叶等,也都怀疑佛。因佛说法忽空忽有,忽是忽非,或赞或斥,或奖或呵,全无固定之言,众弟子听闻皆疑而不信。故说:莫非是魔化作佛,扰乱我心?上首弟子尚且如此,新学更可想而知,因佛所说之法难信难解。然佛出世说法至今已三十年,弟子仍怀疑不信,可见佛蒙冤已久。今日幸有须菩提略有所见,窥见世尊一斑,忽然赞叹,故世尊趁其疑问彻底破除,揭示自己一片金刚真心,向他表白,使其了悟不疑,令所有听闻者群疑顿断。故此经是佛开示自心,以断除弟子学佛者的疑惑,并非讲般若能断众生烦恼。若非如此,请看经中处处是须菩提的疑问,怀疑佛心,佛揭示此心以破其疑,何曾讲以智慧断众生烦恼?故此经题单指法,非用比喻。只要断除弟子疑惑,就能断众生烦恼。此经主旨唯在断疑生信,因学道之人以信为本,以疑为障。疑有三种:疑人、疑法、疑己。疑人指认人不真,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哪个是真佛,此即疑人。佛说法才说有,又说空;才说空,又说不空,言语不一,最令人生疑,此即疑法。或有闻法能信,不疑于法,又见法门广大,自疑根器狭小,不堪承担,不能修行,此即疑己。此经中三疑俱全,佛随须菩提所疑之处,逐一破除,顿断其疑。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正是此经宗旨。
这部经在中土解读者甚多,却都不契合佛陀本意。唯有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问剖析经义,最为精当。但圣者的智慧经论传入中土,经过翻译后难免失真。译者水平参差不齐,文不达意反生障碍,令学人难以领会。这微妙的深意本非言语能传达,一旦用文字表述,便失去真味。何况用粗浅文字,怎能传递玄妙?注解佛经之难,在于难以描摹佛心,难免有画虎类犬之憾。就像世人写传记,只能记叙事迹,无法传递神韵,这是注解的难处。所以现今破解疑惑的关键,在于先把握须菩提的疑问。若将疑问充分呈现,佛陀破疑的教法不待解释自然明了。因此本解先将疑问列在经文之前,依文逐节破解,超越言语直契本怀,自然能领悟宗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在一起。
这是佛陀在世时讲法的规范仪式,各种解说已经详尽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那时,世尊到了吃饭的时候,穿上衣服拿着碗,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完饭,收起衣服和碗,洗了脚,铺好座位坐下。
这是佛在世时的日常生活状态,举止行为与常人无异,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内在有一点与人不同,知道的人很少。
这时,长老须菩提在众人中从座位上站起,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稀有啊,世尊!
佛陀在世时,日常起居与常人无异,唯有一点内在的不同之处,众人当面却未能觉察。今日忽被须菩提识破,因此佛陀感叹说稀有。可叹啊,如来与众弟子相处三十年,始终不知佛陀行止的真实境界,不知是故意当作寻常放过,只道是与众人一般。所以对佛陀所说的法,多生疑惑而不信。若不是须菩提点破,恐怕终究无人能真正了知佛陀。
如来善于护持和记念诸位菩萨,善于托付和嘱咐诸位菩萨。
理解此处须菩提赞叹佛之稀有难逢,正是亲眼见证如来这番深切悲心。菩萨作为修学佛法的弟子,即往昔从小乘初发大乘心的修行者,正是须菩提这样的菩萨。如来始终护念这些众生,别无他意,只为嘱托这颗菩提心。所谓护念,因佛出世的本怀,唯愿一切众生与佛无二,人人成就佛果,方圆满此心。然众生福德微薄、烦恼深重,心志怯懦,不堪承担,如同婴孩。佛陀如慈母护念婴儿,无片刻松懈,以种种善巧周全调护,故喻如保育赤子。这护念之意,唯愿一切众生直至成佛方休,故称付嘱。然不便明言,只以隐秘善巧随顺引导,故称善巧。经云:我以无量无数方便教化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能到达一切智地,此即护念付嘱的真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如何安住?应当如何降伏其心?
解。这是须菩提特意询问安心方法。当初在小乘阶段时,只愿自度,不愿度化众生,所以心量狭小。如今蒙如来二十多年多方教导,激发度化众生的心愿,因此称为发大心的众生为菩萨。要让他们向下度化众生,以便向上求证佛果。这些人自愿利益众生,所以称为发菩提心。须菩提已经对佛心生起信心。但他看到初发大心的菩萨,尚未证悟实相真空,与之前所执着的偏空,二者难以分辨。因为之前小乘涅槃,可以执着安住其心。现在既然舍弃之前的空,又未证得真空,所谓前进没有新的证悟,后退又失去原来的住处,称为空乱意。由于一向执着名言概念,习气未除,总想有所依托。又执着认为一定有佛果可求,以为求到佛果,就是究竟安住处。而且想要向上求证佛果,必须先向下度化众生。众生度尽,才能成佛。而现在满眼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什么时候才能度尽。众生不尽,如何能成佛果。因为求安住的心急切,所以心不能安定,无法降伏。因此须菩提特意请示如何安住其心、降伏其心的方法。然而须菩提已经体认佛心而感叹希有,并且开口只问这两句话,为什么呢?因为大众心里都认为世尊现在是已成之佛,所以我见世尊如此日常安心自在,而现在初发心求佛果的人,其心不定,应当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这就是问题的用意。所谓安心,就像二祖慧可侍奉达摩,乞求安心法门,达摩说: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说:找心找不到。达摩说:已经给你安心了。在祖师门下,一句话就能了结,所以称为宗门。现在世尊说了许多安心方法,苦口婆心,所以称为教门,说到底只是找心找不到。所以四祖以前都用《楞伽经》印心,到黄梅五祖、六祖都用《金刚经》印心。因此这部经不是文字相,不可当作言语文字来看,全在于离言的奥妙。经中凡是说"于汝意云何",都是反问其疑惑。因为大众心随言语起疑,虽然没说出来,但心中已有念头,称为意言分别,正是名言习气。
佛陀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护持忆念诸位菩萨,善于嘱咐诸位菩萨。你现在仔细听,我为你解说。善男子、善女人若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应当这样安住,这样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问的问题,意思是初发心的菩萨,不能像佛这样安心自在,他认为如果要求成佛,必须像佛日常行为一样,才能算是佛。我看佛心如此安闲,而菩萨心却不得安定,该如何降伏使心安住呢?佛回答的意思是:菩萨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另外寻求,只要像你领会了我护念付嘱的心,其心自然安定,也不必另外降伏,所以说如你所说,只要心安就够了,还需要降伏什么呢?应当如此而已,所以说如是。
是,世尊!我很乐意听您说。
所谓"唯然",是指须菩提对佛陀之心深信不疑。他已领悟佛心,似乎不必再多言,但其他菩萨尚未明了其中深意,仍渴望聆听开示。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这段佛经开示的是安心的方法,具体含义在下文会说明。前面问到安住和降伏两件事,现在只允许讲降伏,不说安住,是因为凡夫和二乘人总是执着于住处,这是名言习气。现在要进入大乘的人,首先要消除这种习气,因为众生和涅槃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都不可得,只是以名言为体。名言既然舍弃了,习气一下子空了,心不用降伏自然就安静寂灭了,所以只教降伏心。不说安住,是怕引发习气,所谓狂心不歇,歇了就是菩提,只要除尽凡情,没有别的圣解,佛不用真实法束缚人,所以不说安住。
一切众生,无论是卵生、胎生、湿生还是化生,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或介于两者之间,我都将引导他们进入无余涅槃而获得解脱。虽然我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被度化。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或寿命的分别相,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这段经文是世尊直接开示安心观修的方法。菩萨发心修行,所追求的是成佛的果位,所度化的是众生,就这两件事而已。之所以心中不安,是因为未能了悟众生本空的实相,满眼看到的都是众生相,何时才能度尽?众生不尽,佛果难成,越看越觉得遥遥无期,因此心生不安,急迫不已,所以想降伏这种不安的心。现在佛教导度众生的方法,以观修无我为核心。
菩萨觉得众生太多难以度尽,是因为执著我相,进而产生人相,人与人相对而立,大千世界众生岂有穷尽?而且众生不断繁衍,自然会恐惧度化不完,却不知众生本性本就如如不动。众生虽多,总归十二类,即使数量无量,也不过这十二类。将这十二类一一观察,可归纳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生命形态。这四类生命形态,不外乎色法与心法两种。色法方面不过是有色、无色,心法方面不过是有想、无想,即使推到极致,也不过是非有非无。这样十二类就已涵盖所有众生了,哪里算多呢?
更何况这十二类只是假名为众生。众生的色身与心识,本来就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既然是假合,众生本质是空。众生本空,只是妄见其有。若能以本空的智慧观察众生,就会明白众生原本如如不动。众生既已如如,当下就是寂灭。这样当下就能令一切众生证入无余涅槃,又有什么困难呢?《维摩诘经》说:一切众生究竟寂灭,无需再灭。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则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为什么?因为本无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有人相就有众生相、寿者相。只要有这四相,就不名为菩萨,还谈什么度众生?所以菩萨度众生,应当观修无我。无我就无人。既无我无人,众生界自然寂灭。众生寂灭,佛果就不遥远,又何必畏惧路途长远呢?因此菩萨应当观修无我。
下文说:了知一切法无我,证得无生法忍。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有人提出疑问:佛教菩萨以布施为度化众生的根本。所施予的对象都是众生。如果众生皆空,那么所作的布施,谁在接受呢?因此下文回答说:菩萨布施不必执着众生的相状。
还有,须菩提,菩萨在修行中应当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要执着于颜色布施,不要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念头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不执着于任何表相。
这是破除对相的执着所产生的疑问。须菩提因为听说众生都是空,便怀疑:如果众生本是空,那么菩萨布施就没有接受者。由于六尘并非实有,众生本空,所以说应无所住。这是在教导不可执着于众生和尘相。又隐含疑问:如果不执着于相,怎么会有福德?因此下面回答:离相的福德更大。
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执着于相状而行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估量。须菩提!你觉得东方的虚空可以衡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衡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相状而行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不可估量。
这段经文破除执着于相的疑惑,开示无相妙行。菩萨布施本为求福,若求福之心执著于相,所得福德便不大。因此佛陀权且指出离相布施的福德更为广大,使众生心安。须知执相布施局限于有形,而众生之相不过微尘,纵得福报亦属有限。若能于布施时不见施者、受者与所施之物,三轮体空无住于相,这般无住相的福德,其广大便如虚空不可计量了。故以虚空为喻。
须菩提,菩萨应当依照所教导的方法安住。
这是对安心之法的总结说明。前面问心为何不能安住,所以需要降伏。世尊教导的降伏方法,主要是观想无我。无我就无人,人我两忘,心自然寂灭。心寂灭了,一切众生也都寂灭了。众生既然寂灭,就不必求佛。这样追求的心就止息了,取舍之情也忘了,内外皆空,心念不动,这就是安心之法。所以总结说:如
疑问:先前以布施行善积德,下度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如今既知众生相本是空性,布施者、受施者与所施物三者皆寂然无实,那么这些修行岂非虚设?无相之因,如何能证得有相之果?况且现见如来身相分明,并非无相之因所能成就。此乃执着形相而见如来。故而佛陀破除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能够通过身体形貌见到如来吗?不能,世尊!不能通过身体形貌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体形貌,并非真实的身体形貌。佛陀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形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若能认识到一切形相并非真实形相,就能见到如来。
这是直接指向无相妙行的开示。须菩提听闻无相之因后,便怀疑此因无法证得有相的佛果,因此执着于以相见如来。这是执着于佛的应化之相,未能见到法身的真实本体。世尊诘问破除对相的执着,须菩提领悟了其中深意,所以佛陀直截了当地指出:不可凭相得见如来。因为如来所说的身,即是法身,所以说"非身"。然而法身也并非有相,正是要从诸法相中,见其非相,方能见到如来。并非在如来法身之外,另有一个相状可得。由此可见,无相之因与无相之果相应契合,其理甚明。
疑云:若以无相之因,契合无相之果,此理甚深奥妙,令人难以信受、难以理解。因而心生疑惑:
须菩提向佛问道:世尊!如果有众生听到这样的经文语句,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会有持戒修福的人对这些经文语句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里种下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那里种下了各种善根,听到这些经文语句乃至一念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如来完全知道完全看见,这些众生得到这样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众生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为什么呢?如果这些众生心中执着于相,就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如果执着于法相,就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呢?如果执着于非法相,就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所以不应执着于法,也不应执着于非法。因为这个道理,如来常说:你们这些比丘要知道我所说的法如同渡河的筏子,法尚且应当舍弃,何况非法。
这是直接开示佛陀的知见。先前须菩提起先执着有相的因,佛陀以不执着相的布施破除他的执着。他又疑惑无相的因不能契入有相的果,这是执着佛陀有相状,佛陀以法身非相破除他的执着。因此无相的因契入无相的果就很明白了。这样因果都空,人法双亡。这个道理很深,难以相信难以理解。所以他问佛陀,不知道是否有人能相信这个法门?颇就是还可以的意思。言说章句就是指前面无相因果的说法。佛陀回答怎么会没有人,但能相信这个法门的人不是普通人,必须是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这样的人也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那里种下善根,而是从无量千万佛那里种下善根,所谓久种深根才能相信。这些大根器的众生,只要生起一念信心,我都能知能见。他们所得的福报已经无量无边。这种无相的福报胜过有相所求的福报就很明白了。为什么契入无相的人能获得这么多福报呢?因为这些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但没有这四相,连一切有无之相全都空了。所以说无法相,也无非法相。因为这些众生心不取相,所以一切都远离。如果有一念执着法相或非法相,就是执着四相。因为不取相,所以心境皆空。获得的福报如此殊胜。这是如来的真知见力。所以我教导菩萨不应执着法相或非法相。为什么呢?因为一旦进入这个法门,人法皆空。顿时远离一切执着,就能生起一切妙有。这难道是小事吗?所以我常教导弟子应当舍弃法相。舍弃法相就是舍弃情执,情执忘尽智慧就圆满了。所以说连法相都应舍弃,何况非法相。
△疑惑从空性中生起。因为听闻佛陀说佛并非色相,法不可取,于是产生疑问:如果佛与法二者都无相,那就是无佛无法了。但为何明明看见佛证得菩提,现在又在说法,为何说是无?这是疑惑佛陀的话自相矛盾。所以下文予以破除。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据我所理解佛所说的道理,没有固定的法可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如来可以说。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可执取、不可言说,不是法,也不是非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一切贤圣都是因为无为法而有所差别。
这段讲的是破除对佛法的执着知见。须菩提心中刚生出有佛有法的念头,这种意识分别尚未表达,佛陀就预先破除,所以问他:你意下如何分别?难道佛菩提真有所得吗?如来真有所说法吗?这是审察诘问以勘验其心。须菩提领会旨意,陈述所悟:已明白佛说的本无定法即是菩提,如来也没有固定法门可说。这表明须菩提深刻领悟如来不执取的宗旨,不仅如来,一切贤圣都因无为法有差别而不应执取。此处已初步显露开权显实的深意。
△疑:须菩提已领会无佛无法的旨意,但不知契合无为者,为何能得殊胜福报?故如来下文以离相之理破除其疑。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并非真正的福德本质,所以如来才说福德多。如果还有人能够受持这部经,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语,并为他人讲解,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超过前者。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所有诸佛以及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源自这部经。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其实并非真正的佛法。
解释:这里通过无相之福,来显示无相之法最为殊胜。须菩提已经领悟无相之理,但还不明白契合无相之理而获得的无相之福,这种福报如何胜过那些有相之福。所以佛陀先用有相布施来比较其福报,指出它不如持诵四句偈的福报殊胜,因为一切诸佛都从这般若智慧中出生。所以说:般若是诸佛之母,因此福报极大。就像世俗所说: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这样看来,般若其实是能出生佛与法的,而般若本身并非佛与法。所以说:所谓佛与法,即非佛与法。
疑问:既然法无可说,佛无可成,一切都是不可得的。那么,世尊过去为我们这些声闻弟子宣说四谛法门,这难道不是法吗?我们依照修行,难道不是证得果位吗?我们安住于涅槃,这难道不是有所住吗?为何世尊现在却说这一切都不是?这是大众心中生起的疑惑。因此,世尊反过来列举小乘果位,反问须菩提,以此代为破除他们的执着。
须菩提,你觉得呢?须陀洹会认为自己得到了须陀洹果吗?须菩提回答:不会,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但实际上并无入流,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这才叫须陀洹。须菩提,你觉得呢?斯陀含会认为自己得到了斯陀含果吗?须菩提回答:不会,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名为一往来,但实际上并无往来,这才叫斯陀含。须菩提,你觉得呢?阿那含会认为自己得到了阿那含果吗?须菩提回答:不会,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名为不来,但实际上并无不来,这才叫阿那含。须菩提,你觉得呢?阿罗汉会认为自己得到了阿罗汉道吗?须菩提回答:不会,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并没有法名为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认为自己得到了阿罗汉道,那就是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到了无诤三昧,在人间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认为自己是个离欲阿罗汉。世尊,如果我这样想:我得到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个乐于阿兰那行的人,因为须菩提实际上并无行,所以才称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段经文阐释了"无住"的真谛。大众听闻佛不可求、法不可取,便明白进取之心无处安放。然而世尊曾教导声闻弟子脱离生死、安住涅槃,并非全无法果可依。如今世尊为何说佛法皆空?这是小乘行者未断名言习气,执着实有法相,难以契入般若智慧而生起的疑惑。
世尊借须菩提的悟性为众人开示,以昔日证果为例反问:你们意下如何?"须陀洹"意为入流,即逆生死之流。所谓逆流,只是不染六尘名之为逆,并非真有可逆之境、可入之处可得安住。"斯陀含"意为一来,指尚余一品欲界烦恼,只需再来欲界一次便可永断,亦无实际来去之处。"阿那含"意为不来,指永不再来欲界受生,亦无"不来"之处可住。"阿罗汉"意为不生,彻见诸法皆空,心念不起,但从不执念"我是阿罗汉",更无"罗汉地"可住。若阿罗汉起心动念自认证果,便与凡夫知见无异,落入四相执着。
须菩提以自身为例:世尊常赞我得无诤三昧,称我是人中最上,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返观自心,从未生起"我是离欲罗汉"之念。若存此念,世尊便不会说我是乐寂静行者。由此可见,涅槃本无住处,如来菩提更无住着之理,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这段经文破除了对佛果有所住的疑惑,下文将破除对佛定有所成的疑惑。
疑问:听闻上述开示,佛果确实是无住的。既然佛果无所成就,为何现见如来从燃灯佛处受记?这说明佛必定有成就。既然有可成之佛,岂无可住之果?下面以无所得来回答。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过去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法?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确实没有得到任何法。
这是阐明究竟无得的真义。听闻无住的道理后,已觉悟菩提本无住处。于是产生疑问:菩提虽无住处,但佛果必定是有所成就的。如果佛果无所成就,又如何传授呢?因此世尊反问须菩提,并以燃灯佛为例决断此疑:虽说授记,只是印证此心而已,实际上并无所得。若有所得,燃灯佛必定不会为我授记。
疑惑:菩提心无所住,佛果亦无所求,既然如此,便无需庄严佛土。为何世尊仍教导我等修行菩萨道,庄严佛土呢?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庄严佛土吗?不,世尊!为什么呢?所谓庄严佛土,并非真正的庄严,只是名为庄严。因此,须菩提!诸大菩萨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执着于色相而生心,不应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法相而生心,应无所执着而生其心。
这段经文直接开示了安住心性的方法。须菩提心中起疑:佛陀既无成佛之相,涅槃也无住著之处。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庄严佛土呢?怀有这种疑惑的人,认为度化众生的修行必须像修建寺庙一样庄严佛土。这是执著形相的愚见。因此佛陀反问须菩提:菩萨是否真的在庄严佛土?须菩提领会深意答道:所谓的庄严并非真实庄严,只是假名为庄严。如何理解这点?须知佛土本是净土。这净土难道是靠七宝堆砌所能庄严的吗?众生所见秽土实为恶业所庄严,充满种种苦难。而诸佛所居净土,唯以清净觉性净化一切染污。染业既空,国土自然清净。这才是以清净心所作的庄严。此般庄严与外相修饰截然不同,故说: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由此可见,菩萨庄严佛土不假外求,唯在净化自心。心净则国土自然清净。所以说:只需如此生起清净心即可,不必另觅庄严之法。又有人疑:既言清净,如何生心?佛陀所说的清净心,并非要住著于清净境界而生心,只是不生六尘染污之心罢了。待到执著消尽、妄念不起时,清净心自然显现。因此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三祖曾言:莫追逐外缘,安住无所得空性。这正是无住生心的境界。安心的法门没有比这更微妙的了,所以六祖惠能一听此言当即开悟。
疑问:如果不庄严佛土,就没有佛土了。那么千丈高大的佛身,又住在哪里呢?这是在质疑报身佛必定住在实有的佛土上。
须菩提,比如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一样高大。你觉得怎么样,这个身体算大吗?须菩提回答: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这不是真正的身体,只是名为大身。
这段开示阐明法身的真实境界。因听闻佛土无需装饰,便疑惑报身必居实际国土;若不庄严,何处安住?佛陀以法身无相之理破除执著。意为:无相之土即是常寂光土,无相之身方为法身。法身超越形相,真土不落迹象。既知身相不可执取,国土又何须庄严?自离六尘相、离心缘相以来,层层破除诸般疑惑,直至身土俱空、心境双亡,方达般若究竟,彰显法身无住真义。故开示至此,真理至极言语道断。唯深信此法者,所获福德无量。下文即开始较量功德。
须菩提,比如恒河里所有的沙,像这样多的恒河,你怎么看?这些恒河的沙子是不是很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光是这些恒河就已经数不清了,何况它们的沙子。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装满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得到的福报多不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这部经中,哪怕是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解说,这福德胜过前面说的福德。还有,须菩提,无论何时何地讲说这部经,哪怕是四句偈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天神、凡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如同供养佛塔寺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受持读诵。须菩提,应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最上第一稀有的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以及受尊重的弟子。
理解这一点,是以比喻显示佛法的殊胜。讲到四句偈的福德胜过恒河沙数的七宝供养,因为此法是最上第一稀有的妙法。这四句偈即是法身的全体显现。如同佛陀住世时对弟子的开示毫无差别。前文已阐明法身圆满,一切疑惑顿时消除,言语道断理性至极。须菩提领悟要旨,于是请求为经典确立名称。
这时须菩提向佛陀问道:世尊!应当怎样称呼这部经?我们该如何受持奉行?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以这个名字来受持奉行。为什么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非实有的般若波罗蜜,只是假名为般若波罗蜜。
解。这里指归于般若的实际体性。须菩提已领悟般若全体显现,再无其他法门,故请示经名。世尊只告诉他: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此法本无名称,只是此心而已。他又问如何奉持,佛告知就用此心来奉持此法。因为心本非实心,法也非实法,所以说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先前未闻此法时,其心未安,故最初请示降伏之法。因其所知所见,满眼都是尘境,众生与佛相距遥远,清净与污秽道路不同,取舍趋向各异,所以心不能安,难以降伏,特此生起种种疑问。最初疑虑众生难度,佛告知众生本空。又疑佛果难求,佛告知不必求佛。接着疑虑布施难以周遍,佛告知三轮体空。再疑佛土难严,佛告知心净则土严。后疑报身无所寄托,佛告知法身无所依持。至此须菩提伎俩已尽,群疑冰释,佛心已完全显露,再无遗漏,因此闻法者心安而自然降伏。故请示经名。世尊不以实法束缚人,只命名此心而已,故以此作结。下文则单独开示法身至极之理,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需具备金刚慧眼,方能彻底相应。所以须菩提感动流泪,赞叹功德难量,如同久客归家,见慈母而生悲泣,直至不可思议境界而后止。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有没有说过什么法?须菩提回答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解空生领悟了法身的真谛后,开始疑惑法身并非有形之相,那么究竟是谁在说法?这是认为法有言说的执念。因此佛陀追问,使他明白身既非实有身,法也本无言语可说。
疑惑提出:法身无形无相,但若否定形相又会堕入断灭见。断灭即是无相,那么该在何处证见法身呢?众人怀此疑问,故而佛陀设问破除。
须菩提,你怎么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并非微尘,只是称作微尘。如来说世界并非世界,只是称作世界。
解。这里说明诸法虽空,却不落入断灭。有人听闻法身无相,便怀疑堕入断灭,若断灭则无处寻觅法身了。世尊开示:尘尘刹刹皆是法身,因此反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算多吗?须菩提答:极多。若从微尘世界来看,则满眼尘境,万象纷然。若从非微尘世界来看,则一道虚空,真空寂然。所谓寂灭灵虚,依托森罗万象而显形象;纵横幻境,皆在一性之中融归真实。所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然显露法王身。要见法身,须具金刚正眼方能得见。因此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惑听闻的法身无相才称为佛。若说无相是佛,那么现今显现的三十二相之佛,难道不是佛吗?这是将化身误认为真佛。下文以法身与化身本是一体来破除这种见解。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通过三十二种相好见到如来吗?不能,世尊。不可以凭借三十二种相好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三十二种相好,即是非相,只是名为三十二相。
解释:这是显示法身与化身原本一体。不要认为有形象的就不是佛,当下这三十二相,本就不是实有之相,相即是非相,那么应身就是法身了。达到这种境界时,三身融为一体,身与国土皆空,真理至极而妄念消亡,言语概念归于寂灭,所以只赞叹能体悟此理并转而教化他人者,其福德无量无边。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那么多的生命来布施;又有人在这部经中,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颂,并为他人解说,他的福德更多。
这段文字阐述了证悟法空的殊胜利益。佛陀已将真理彻底开显,一切疑惑尽除,四相顿然空寂。我执既已消亡,法身自然显现。因此佛陀指出,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的功德,不如至心受持四句偈并为他人宣说的无相福德来得殊胜,这种无相之福确实无可计量。须菩提完全领悟了这一深意,因前所未闻而感动涕零,赞叹佛法稀有难逢。这正是前文所说"善护念、善付嘱"的原因所在。
先前已领悟
以下陈述实情。
这时,须菩提听闻这部经典,深刻理解了其中的义理,不禁流泪悲泣而对佛陀说:稀有啊,世尊!佛陀宣说如此甚深的经典,我从过去以来所得的慧眼,还未曾听闻过这样的经法。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内心清净生起信心,就能证悟实相,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世尊!所谓实相,即非真实相状,因此如来称之为实相。世尊!我现在能够听闻这样的经典,信受理解并奉持,还不算太难。如果在未来世后五百岁时,有众生听闻此经,信受理解并奉持,此人就是第一稀有。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我相即非真实相状,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非真实相状。为什么呢?能够远离一切相状,就称为诸佛。佛陀告诉须菩提:正是如此!如果有人听闻此经,不惊慌、不恐惧、不畏惧,应当知道此人极为稀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
理解这个手印,就是契合佛陀的心意,进入佛陀的知见。像须菩提等小乘修行者以及众生,都是执着于表象的人。自佛陀出世二十多年来,所讲说的各种法门,从未脱离表象,唯恐众生惊疑,因此以种种方式教导他们,逐步引导,直到现在才揭示本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本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到达大乘的究竟境界。如今要引导过去的小乘修行者发起大乘心,特别以这金刚心地为修行的根本因,所以先用此心破除他们的种种疑惑,使其生起正信。因此,这部般若经是进入大乘的初门,是菩萨觉悟的初心。所谓护念付嘱,就是指此心。小乘弟子向来未曾听闻,如今才初次得闻;过去未能理解,现在才得以领悟,如同失去母乳的婴儿忽然遇到慈母,所以须菩提听闻后感动落泪,这很自然,因此赞叹稀有。之前赞叹稀有,是因为偶然窥见世尊的这片心意,但尚未完全听闻其说法。如今承蒙世尊开示,层层剖析,消除所有疑惑,这才是真正稀有的心意。因为这是过去从未听闻的法门,确实是稀有之法。须菩提自述已悟,并激励同修,意思是自己听闻而领悟,自认为稀有。若还有一人听闻后能信受,内心清净,如此则实相现前,一切妄念消尽,此人也是稀有之人。为什么呢?因为离相之法最难信解。况且我们亲见如来,虽然难以相信,但听闻佛陀的妙音,信解也不算难。若在佛陀灭度后,远离圣教的时代,后五百岁五浊恶世、魔强法弱之时,能信此法的人极为难得。若有人能信,便是第一稀有之人。为什么呢?因为此人能远离四相。然而四相本自如如,了达此理即见法身。所以说:能离一切相,即名为佛。这才是真正的稀有。世尊听闻后印证道:正是如此,确实如你所说。因为此法广大而众生根机浅小,听闻者难免惊疑怖畏。若有人听闻而不惊疑怖畏,极其稀有。因为我所说的法,不在言语之中。所以说: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疑惑。前面谈到布施,指的是六尘受用之物,属于外施。向来难以割舍,既然已经布施就应彻底放下,但人们仍执着求福。世尊已教导不应住相,并说明无相之福更为殊胜,接着又开示:不仅七宝布施无法比拟无相之福,即便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的福德也难以企及。因身命布施属于内施。所以须菩提心生疑惑:外施尚可放下,身命如此难舍,如何才能舍离呢?世尊早已洞悉其意,特意宣说忍辱行门来破除执着——遭受割截身体却能不起嗔恨,便是证得我空。这是针对须菩提的疑问而说。经文深层含义实为世尊秘密破除菩萨对我法二执的执着。须知我执即是五蕴身心。而此五蕴身兼具假名与实法:前文已破假名我执,现以割截身体的考验来破除对五蕴实法的执取。
须菩提,所谓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只是假名为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那时我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何这样说?倘若我当时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必定会生起嗔恨心。须菩提,我回忆起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在那些世中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应执着色尘生心,不应执着声、香、味、触、法生心,应当生起无所执着的心。如果心有所执着,就不是真正的安住。因此佛说:菩萨布施时不应执着色相。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当这样无相布施。如来说:一切形相都是虚幻之相。又说:一切众生本质上并非真实存在的众生。
这段文字是破除五蕴实有之法,总结回答“应如何安住”的问题。空生(须菩提)一听到布施身命的说法,未能领悟五蕴本空,便生出疑惑不信,觉得极为困难。他认为外施七宝而不执着相状,尚且可能;若要舍弃身命,就做不到了。不弃身命,则我相未空。既然执着相状,便难以契合真空。因此世尊特别解说忍辱之行:当歌利王割截身体时,若我仍存四相,必生嗔恨。之所以不起嗔心,正是因了达五蕴本性皆空。所谓“割水吹光,湛然不动”,即是离一切相。所以我教导菩萨: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者,不应住着六尘生心,当生无所住之心。此处总结前文,汇归离相要旨,以答“应如何安住”之问。又开示道:若心有所住,则心境俱成虚妄,便非真住。因此佛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正为此理。然菩萨既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如此布施,方为妙行。不可执着而生其他妄见。因为如来说一切相皆是真如,说一切众生即是真如。所以前文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总结道:诸相即是非相,众生即非众生。
疑惑:既然说不执著于相,那么一切皆空。空就是能够证悟的智慧,也是空无自体的。没有自体的法,怎能作为因缘而获得果报呢?回答的意思是:告诫我们应当深信佛的教诲,这是如来亲自证悟的境界,绝非虚妄。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说如实的话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前后矛盾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法,这个法既不真实也不虚假。
解开这个疑惑,是为了让人真实相信。须菩提听到佛说因果皆空,便怀疑如果果是空的就不需要因,因是空的就无法得到果。现在因中修行布施,更何况心不执着于生起念头,那就没有真实的果可以证得了。世尊告诫他,只要真实相信佛的话,不必多生疑虑。因为如来所证得的法,既非真实也非虚幻,不能用执着的心态去追求。用这个道理来破除他的疑惑。
疑惑不执着于相。布施时生起心念,这种不执着而生起的心念,如何能与般若相应?下文回答并破除。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法而进行布施,就像人进入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法而进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阳光照耀下,能看见各种颜色。
这里说明无住心的益处。执着的心属于无明,成为心境障碍,如同人进入暗室,一无所见。不执着的心,所有障碍尽消,人我两忘,如同太阳升空,普照万物。所以这无住之心,就是真实的般若智慧,诸佛所证得的,不过就是此心罢了。
疑惑:这无住之心,即便是般若智慧,又怎能契合佛心?下文解答破除。
须菩提,将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此经信受奉持、诵读研习,如来便会以佛的智慧,全然知晓此人、全然照见此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上午以恒河沙数般的身命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般的身命布施,下午再以恒河沙数般的身命布施,如此历经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以身命布施;但若有人听闻此经,生起信心而不退转,他所获得的福报胜过前者,更何况书写、受持、诵读并为他人解说此经。
这是说明心与佛平等。须菩提的疑问,是认为自己的智慧无法契合佛的智慧。佛的意思是般若没有文字,文字就是般若。然而我所说的这部经,就是完整的般若。只要有人能够相信接受,就是巧妙地契合佛的智慧。而佛用本有的智慧,完全了知此人具有无量的功德。这一念之间顿然契合佛心的功德,即便有人一天三次用恒河沙数般的生命布施,所得到的福德虽然很多。但不如有这一念信心,随顺般若而不违背的人,可以说是善于契入佛的智慧,他的福德更大。更何况抄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呢。
赞叹般若波罗蜜多最为殊胜。
须菩提,简要来说,这部经典具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如来是为发大乘心的人宣说,为发最上乘心的人宣说。若有人能领受持诵、广为他人解说,如来完全知晓这些人,完全明见这些人,他们都将会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人,就是肩负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使命。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执着小乘教法,沉迷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此经就无法信受奉行、读诵修持、为他人解说。
解析:此赞颂般若之法独为上根者所领悟,因上根之人先前多次提及执着四相显得粗浅,而今言及执着四见则更为微妙。
须菩提!无论何处有此经所在,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当供养。应当明白此处即是佛塔,都应恭敬礼拜围绕,用各种花香散布其处。
明白这个道理,就赞叹般若法身永恒常在。
还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这部经,却被人轻视贬低,那么此人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堕入恶道;但正因为今世受到世人轻视贬低,前世的罪业就得以消除,将来必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理解这一点,便知般若智慧具有远离障碍、解脱束缚的益处,不仅能消除罪业,还能获得殊胜果报。
须菩提!我回忆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在燃灯佛面前,曾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全都恭敬供养侍奉,没有遗漏一位。倘若有人在末法时代能受持读诵这部经,他所获得的功德,比起我供养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任何数字比喻都无法相比。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末法时代受持读诵此经,他所获得的功德,我若详细说明,或许有人听闻后会心绪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应当明白这部经的义理不可思议,果报同样不可思议。
理解这一点,赞叹领悟般若的人,一念之间即刻生于佛家,生生世世永不离开佛陀,因此这般功德最为殊胜。后世末法时期,若有能深信者,其功德更为广大。由于般若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果报也不可思议。
从最初提问"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开始,这段经文主要破除凡夫中发大心修行菩萨道者所执着的疑惑。所执着的我执与法执,有粗有细。前文破除的是粗重的二执:将五蕴身心执着为"我"是我执,将所修六度万行执着为求菩提之法是法执。这两种执着都因住相而生,是为破除初发心菩萨尚未悟得般若智慧所产生的疑惑,旨在表明菩萨不应存有"度化众生"的执着。
此后要破除的是微细的我法二执,这是已悟般若的菩萨仍存在的执着:以能证之智为"我",以所证真如为"人",以能证能悟为"众生",以证悟之心未断、潜续如命为"寿者"。这四种相极其微细,故称微细二执,即存有"我"的觉知。所以下文展开论述时,只标举"我"字。若能破除这种我执,就能悟得"无佛果可求"的究竟义。这段经文与前问看似相同实则旨趣有别,读者应当明了。
这时,须菩提向佛请教: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应当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妄念?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应当这样想: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之后,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被度化。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执着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分别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何这样说?须菩提!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能让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解释:接下来的部分,是要破除细微的“我执”与“法执”这两种执着。经文一开始问“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是因为初发心的菩萨是凡夫中胸怀大愿的众生,刚开始发愿度化众生,所以会有种种执着于表象的行为。他们依据自己的五蕴色身来修行,所做的布施是执着于六尘这些粗浅的事物,以求福报;他们所追求的菩提,是执着于化佛的色相之身;他们所向往的佛土是用宝物庄严的国土,种种行为都离不开表象,因此离般若智慧还很远。须菩提心生疑惑,被佛陀层层破斥,直到一切色相皆能放下,才契合真如般若的实相智慧。此时须菩提已经领悟,大众的疑惑也消除了。这段经文前半卷的深意皆在于此。之前所破的“我执”,是从凡夫的见解出发,即执着于五蕴色身的“我”,四种相都是粗浅的。而现在这段经文以下,是要破除已经领悟般若智慧的菩萨的执着,他们虽然能证悟,但还未放下能证的智慧,将此执着为“我”,这是存有“我”、觉知“我”的“我”,属于细微的“我执”与“法执”,四种相都很细微。因此,经文中特别提出一个“我”字为首,只说“我应灭度众生”,不再提布施,说明修行功德已圆满,唯有众生与佛的分别尚未消除,所以前面是粗浅的执着,后面是细微的执着。
问:然而这种细微的智慧执着为“我”,却又问“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与之前的问题意思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答:此处的“住”是指安住。这类菩萨已经脱离五蕴,但习气尚未完全消除,所以在真如智慧中也寻求安住,并且急切地追求菩提,执着地认为菩提有具体的安住之处,求而不得,心便不安,因此问如何降伏其心。这种求佛之心未能安定,是因为众生与佛的分别未消,未能通达平等无二的境界。问题虽然相同,但含义不同,所以世尊破除说:“发菩提心者,应这样观想:我灭度一切众生后,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真正被灭度。”因为众生本自如如,无需更灭。如果执着于有灭度,就是执着于四相,那就不是菩萨了。这说明不见有众生可度。
然而众生与佛本来平等,如果众生本无可灭,那么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法能让菩萨发心求菩提。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自寂灭,即是菩提,又何必再求呢?这说明不见有佛果可求。
疑惑:既然实际上无法证得菩提,那么我所觉悟的般若智慧,难道不是法吗?就像世尊在燃灯佛那里,因为证得此法,才得以成佛,难道不是得到了菩提吗?为什么说无法可得?因此下文予以破除。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法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没有,世尊!按照我对佛所说义理的理解,佛在燃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什么法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确实没有任何法能让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真有某种法能让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将会成佛,名号释迦牟尼。正因为实在没有任何法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燃灯佛才给我授记,说这样的话:你在来世将会成佛,名号释迦牟尼。
这是说明菩提不可得,以破除执着于佛的疑惑。须菩提怀疑佛陀在燃灯佛那里确实有法可得。世尊反复破除虚妄的执著,正是显示实际上没有一法可得。
疑惑认为般若之法是成佛的真正原因。现在说没有法,就没有原因了。没有原因如何能得到菩提果?下面以法身不属于因果来破除这个疑惑。
为什么呢?所谓的如来,就是一切法的真实本性。假如有人说: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法能让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既不是真实的存在,也不是虚无的概念,所以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谓的一切法,其实并非真实存在的一切法,只是假名为一切法。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高大。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说人的身体高大,实际上并非真实的高大身体,只是假名为高大身体。
理解这一点,就明白法身不隶属于因果。须菩提未能通达法身真实本体不落因果,反而执着认定如来是通过修行证得,所以佛陀以"无所得"来破除他的执着。又担心他不能领悟,便直接开示道:为何说菩提无所得呢?因为所谓如来,并非指色相称谓,而是诸法当下如如的本义。况且诸法本来如如,何须凭借修证获得?因此我说菩提确实没有任何法可以让佛陀证得。禅门常说向上之路,三世诸佛不许窥探,若窥探就会眼瞎,因为这当中根本没有你可求取之处。如来菩提并没有什么奇特,只是对诸法不生断常颠倒之见罢了。所以说无实无虚,因为一切法皆非法。若能了知大身非身,就能明白诸法非法。
△疑惑。因为听闻实际上并无任何法,能够容许其发起菩提心,于是产生疑问说:因为我有这些度化众生的法,才能称为菩萨。既然没有任何法,为何能得到菩萨的名号呢?下文以“无法无我”来破除这一疑惑。
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说: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就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叫作菩萨。因此佛说:一切法中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命。须菩提,如果菩萨说:我应当庄严佛土,就不能称为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并不是真正的庄严,只是叫作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能够透彻无我之法,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这段解释说明法身无我之理,用以破除菩萨微细的两种执着。须菩提心中存有执念:认为必须依靠某种法门来度化众生,才可称为菩萨。佛陀告知他实际上并无具体法门,以此消除对法的执着。又恐他疑惑若无方法度生,如何庄严佛土?因此佛陀开示常寂光土本自庄严,不假造作,以消除其住着之心。这是破除我执与法执两种执着。若不能通达此理,就不是真正的菩萨。所以说:能透彻领悟无我无法之理者,如来称之为真实菩萨。
疑惑:如果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也无净土可净,那么如来为何还需要五眼?下文将解释,所谓五眼实为了知众生心,并非真有五眼可得。
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有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有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如来有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像恒河中所有的沙,佛说这是沙吗?是的,世尊!如来说这是沙。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像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有这么多沙一样多的恒河,这些恒河所有沙数的佛世界,这样算多吗?非常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国土中所有众生各种各样的心,如来全都知道。为什么呢?如来说这些心都不是真实的心,只是叫做心。为什么这样说?须菩提!过去的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不可得,未来的心不可得。
这里说明心、佛和众生三者没有差别。须菩提怀疑:佛陀具备五眼,是否意味着有法可见、有世界众生可以执取?佛陀告诉他:所具备的五眼并非真实的眼,只是根据能见众生心而称为眼。比如恒河沙数世界无量众生有种种心念,如来都能完全知晓、完全看见,因为众生就是如来自心中的众生。众生凡起一念,就是如来自心的波动,怎么会不知不见呢?又怀疑:众生心有生灭,如来心也有生灭吗?因此佛陀说:这里说的众生心原本如如不动,完全没有生灭,与如来心寂灭平等。所以如来和众生湛然不动,绝对没有生死来去的相状,这就是所谓的心。佛与众生三者无差别,因此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中寻求心都不可得。
世尊先前破除执着,说没有净土可以庄严,没有众生可以度化,是担心须菩提听了转而执着空见,误以为众生与净土都是空无,那么布施就没有福德,也不必修行了。因此世尊用无福之福的福德极大来破除这种错误见解。
须菩提,你怎么想?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来布施,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因缘,得到的福报多吗?是的,世尊,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因缘,得到的福报非常多。须菩提,如果福德是真实存在的,如来就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正因为福德并非实有,如来才说得到的福德多。
这说明无相之福的道理。须菩提执着于有形有相的布施,以为这样就能获得真实的福德,却不知道能施的六尘本是空性,因此所得的福德也非实有。所以佛陀用"福德无实性故福德广大"来破除他的执着。这里说的"无"并非完全没有,而是因为心量如同虚空,所以获得的福报反而更加广大。
疑惑。须菩提因为听到佛陀说不应执着于度化众生和庄严佛土,于是产生疑问:度化众生和庄严佛土是成佛的因。由此感得的万种功德,成就具足庄严的果报。现在却说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土可庄严,这是完全否定了因。又说没有菩提可证,这是否定了果。因果都被否定,就没有佛了。可是现在明明见到如来具足圆满的色相,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佛陀用"不应以具足色相见如来"破除他的疑惑。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通过圆满的色身见到佛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以圆满的色身得见。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圆满色身,并非真正的圆满色身,只是名为圆满色身。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通过具足一切相好见到如来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得见。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诸相具足,并非真正的具足,只是名为诸相具足。
这段文字破除对报身色相的执着,彰显法身与报身的圆融一体。所谓具足色身,是指由无量功德庄严而成的报身佛。因多劫度化众生、庄严佛土,感得此果报酬答因行,故如来称之为具足色身。然此报身本即法身,故说"即非具足色身"。因法报不二,故说"是名具足色身"。此处破除所见之相,下文将破能见之见。因报身即是法身,故无相可见。智慧本体如如不动,能见之妄见自然消亡。境界与智慧冥合为一,法身自然显现。凡是说"是"说"非",皆为遮止偏执的方便言说。恐学人落入是非分别,故以双遮双遣破执。如来说法本无可说,只为对治众生妄心,不令生起邪见,遣除执着情识,使其心无住着,如此而已。学人当如是领会。
△疑惑。须菩提听闻佛说本来没有相状可见,便生起疑问:既然没有身相,那么谁在说法?因此佛陀以“无可说”来破除他的疑惑。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所说法。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那就是在诽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讲的。须菩提!所谓说法,其实没有法可说,这才叫说法。
解释:此处是破除关于报身如来有所说法的疑问。如来出世,原本没有法可说,只是针对众生执着的妄念,随顺时机加以破除,唯有一个"破"字而已。凡是说"非"说"不",都是遮止的言辞,用以遮止众生的妄想,这正是护念众生的心意,所以称之为说法。
△疑。须菩提已领悟法身之理无说无示,因这法门甚深,担忧未来众生不知能否信受,故生此疑。下文以无众生来破除。
这时,须菩提尊者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世尊!在未来之世,若有众生听闻此经法门,能否生起真实信心?佛陀回答:须菩提!这些众生既不能称作众生,也不能说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众生,如来已阐明其本性并非真实存在的众生,只是假名为众生罢了。
这是为了显示生命与法性本是一体,用以破除众生的执着之见。须菩提已能妙悟法身,能够相信并接受这一真理。然而此法极为深奥,他不知未来世是否还有众生能信此法?这是因为他尚未摆脱生灭之见,所以生出对未来众生的疑虑。世尊回答:众生本来如如,与法性平等,哪有未来之相可得?因众生本自如如,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平等,这才是般若智慧究竟的至极之理。所谓"彼非众生"等六句,是说众生本性如如,故说"彼非众生"。由于真如随缘显现种种现象,故说"非不众生"。进而解释道:所说的众生,其实是真如随缘,众缘和合而暂时显现,故称为众生。因为只是假名安立,如来说并非实有众生。正因并非实有生灭,所以才称之为众生。
疑惑法身无形无相,无法可得,为何说要修一切善法才能证得菩提呢?下面以无所得平等之理破除这种疑惑。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不是一无所得呢?佛陀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连最微小的法都不可得,这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再者,须菩提!这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修习一切善法,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说的善法,如来指出那其实不是善法,这才称为善法。
这是为了破除对佛法的错误见解。须菩提已经领悟到法身清净,并无一法可得,反而怀疑佛所说的修一切善法而得菩提是有所得的,难道如来的菩提果真是无所得的吗?佛说:确实无所得,因为众生与佛平等,无二无别,这就是菩提,如此而已,难道真的有什么可证得的吗?所说的修善法而得菩提,只是以远离四相而修,因为修即是无修,所以得也是无得,因为无所得,这才名为真正的善法。
疑惑善法既然不是最好的,那么什么法才是至上的呢?下文指出通达般若者最为殊胜。
须菩提!如果有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像须弥山王那样多的七宝来布施。而另一个人受持读诵这部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并为他人解说,那么前者的福德比起后者,连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都比不上,甚至用任何算术比喻都无法衡量。
理解。这篇赞颂揭示般若智慧超越形相的功德最为殊胜。若只是修习善法而未能证得菩提,说明这些善法并非最上。那么什么法门才最为殊胜?佛陀开示:通达般若智慧最为殊胜。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亿须弥山,用七宝等珍宝堆积,可谓极多。但以此布施所获福德,不如通达般若四句偈的福德。因为前者执著形相,贪求利益。而般若智慧超越形相,所以其殊胜无量无边,非任何比喻所能企及。
怀疑心生起。听到前面说众生与佛平等,既然平等,就没有众生了。为何还说如来应当度化众生?这是有人我之相。下面用人我两忘来破除这种执着。
须菩提,你怎么想?你们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度化众生。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众生是如来所度化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所度化的,如来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有我,并非真的有我,而凡夫之人却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在如来看来就不是凡夫,只是名为凡夫。
这里破除人们对佛执著人我的疑惑,以彰显法身的真我。所谓众生与佛平等,既然平等就没有佛与众生的区别,怎能说我应当度化众生呢?众生即人。我若度化众生,就有了我执。人我之相分明存在,则四相尚未泯除。这正是禅宗所说到达法身境界却未透彻法身究竟的境地。因此世尊用言语破除这种执著,说不可认为如来有度化众生的念头,我若有此念便是凡夫。然而如来所说的凡夫已非凡夫,岂能认为如来还存有我见?如此则圣凡之相俱灭,真如之道平等无别,般若深奥的义理在此达到极致。
疑惑。法身本无自我存在,报身亦非以形相可见,那么如今所见三十二相庄严之身,难道不是佛陀吗?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通过三十二种相貌特征来认识如来吗?须菩提回答:是的,是的,可以通过三十二种相貌特征来认识如来。佛说:须菩提,如果通过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就能认识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就是如来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按照我对您教义的理解,不应该通过三十二种相貌特征来认识如来。这时,世尊说了一首偈语:若想通过形色见到我,用声音来寻求我,此人走的是邪路,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
这段经文说明应化之身并非真实,以此彰显法身超越形相。须菩提已领悟法身无我、报身非相,方为真佛。因而疑惑现前三十二相究竟是何佛?此乃执着佛相之见。佛陀反问道:难道可以凭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原以为三十二相必定是佛。佛陀以转轮圣王为例破除其执,令他明白不可执着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佛陀开示离相偈言:若以形色寻觅我,以音声探求我,此人已入邪道,终不能见如来。
怀疑空性产生。听闻说法身、报身无相,应化身不真实,因此产生法身断灭的见解。由于未能通达法身真我,所以佛陀以不断灭之理破除这种见解。
须菩提,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如来不是因为具备圆满的相貌,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这样想:如来不是因为具备圆满的相貌,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认为一切法都是断灭的。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不会说一切法都是断灭的。须菩提,如果有菩萨用充满恒河沙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而另有人明白一切法无我,并且能够安忍,那么这位菩萨的功德胜过前面那位菩萨的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菩萨不执着福德。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不执着福德?须菩提,菩萨所做的福德不应贪恋执着,所以说菩萨不执着福德。
这是破除断灭见的论述。须菩提听闻佛陀开示应以离相见佛,便生起断灭见,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证得菩提。佛陀告诫他:不要这样想。若存此念,就是主张诸法断灭了。真正发菩提心者,不说诸法断灭相,只说彻知一切法无我。若有人能了知一切法无我,便能成就无生法忍。此菩萨功德胜过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因其不贪著福德故。所谓不受福德,并非绝对否定,只是不执著而已。正如无造无作无受者,却不昧因果。世尊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归根结底只说一个"无"字。因九法界众生皆执著一切法实有,如来便以"无"字破除。这金刚正眼直指向上之路,故禅门单传直指之法,唯从此处契入。
疑惑:既然说无我无受福者,为何现见如来行住坐卧,这不正是如来的我吗?这是由于对三身同异之见未消,未能觉悟平等法身的缘故。
须菩提,如果有人声称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样的人未能理解我所说的真义。为什么呢?所谓如来,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
理解这次法会最终归于法身的真实境界。须菩提先前认为威仪举止就是如来,这只是去来的见解。如来哪有去来呢?到了此时执着消尽、妄念全忘,动与静没有分别,如如实际,妙处尽在于此。但一异之见尚未消除,三身一体的含义尚未契合,所以下面用微尘世界来破除。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将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的数量多吗?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是真实存在的,佛就不会说它们数量众多。为什么呢?佛所说的微尘众,并非真实的微尘众,只是名为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是名为世界。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一种聚合相。如来说聚合相,并非真实的聚合相,只是名为聚合相。须菩提,所谓聚合相,其实是无法言说的,但凡夫之人却执着于其表象。
这段是破除对"一"与"异"的执着见解。须菩提尚未契悟佛的三身本是一体,所以佛陀用微尘与世界的比喻来说明既非同一也非差异。说微尘就不是同一,说世界就不是差异。微尘聚合形成世界,看似差异实则不异;世界分散成为微尘,看似同一实则不一。由此看来,"一"与"异"的表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正因为不可得,所以不是真实存在。如果真实存在"一"与"异"的表相,就成了"一合相"。"一合"属于边见,因为执着"一"就不能容"异",执着"异"就不能容"一"。假如微尘实有,就不可能聚成世界;假如世界实有,就不可能散为微尘。凡夫误认这种虚妄相为"一合相",如来说的"一合相"则不同,它是超越两边对立的,所以称为"一合"。既然超越两边,就不可言说了。但凡夫不能远离"有无""一异"等两边对立,执着事物表象,所以不能通达三身一体、平等法身的真理。
疑惑:既然平等法身一切皆非,也就不可见,为何佛还说有四相可见呢?因此下文将破除这一疑惑。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在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觉得呢?这个人理解我所说的意思吗?不,世尊!这个人没有理解如来所说的真义。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非真的存在这些见解,只是为了破除众生执着的假名而已。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应当这样认知、这样看待、这样信解,不执着任何法相。须菩提!所谓的法相,如来说即非真实法相,只是假名为法相。
这段文字讲的是破除执着于离相的见解。须菩提已领悟到平等如如的法身之理,却疑惑法身之体既然无法以相得见,为何佛陀说要离四相之见?佛陀察觉他的疑问,便问:若有人说佛陀讲有四相之见,你认为此人明白我的意思吗?须菩提当下领悟,答道:此人不解如来真义。因为佛陀说四相之见并非实有相状可指,只是为了破除众生对相见的执着,所以说"非"。此处的"非"与前文不同,是彻底破除之意,指破除众生心中所执的相状,并非佛陀说有这些相状,而是众生妄执的相状,故说"是名"。这"是名"二字也与之前不同,需仔细体会。
众生沉迷于相状之中,执念坚固难破,佛陀便以金刚智慧层层破除,使其见到本具的法身真体。最初执着五蕴身心及六尘相,佛陀以无住破之;继而执着菩提相,以无所得破之;再执着庄严佛土相,以无土可严破之;又执着福德报应相,以非具足色身破之;复执着如来三身相,以应化非真、报身离相破之;更执着法身实我相,以诸法无我破之;还执着三身差别相,以非一非异破之。如此层层破除,诸相皆消,妄心无所依托。当执着尽除时,便直指法身实相——所见妄相既空,能见妄念亦灭。这才是究竟般若,直通法身最高境界。
佛陀最后告诫:发菩提心者,对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至此方为真知见、真信解,永不生起法相知见。此时人法两忘,凡圣俱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稍有起心动念即是偏差,故进一步破除说:所谓法相,亦非法相,才是真实法相,非虚妄知见可比。般若深意,至此极妙。
△疑惑。须菩提已完全领悟法身的整体,于是怀疑法身不会说法。说法的其实是化身。而且化身所说的法,并未达到法身的境界。为何受持此法的人,能获得福德呢?下文阐明化身所说的法即是真实法,因为法身、报身、化身本是一体。
须菩提啊!如果有人用堆满无数世界的珍宝来布施;而另有善男子、善女子,发起了追求觉悟的心,哪怕只是奉持这部经中的四句偈语,并诵读讲说给人听,这人所获得的福报胜过前者。应当如何为他人讲说呢?不执着于任何表相,安住于真理而不动摇。
这段经文说明化身佛宣说如如之法的道理。须菩提心生疑问:化身佛所说的法,未达到法身的境界,为何能有福德?佛陀回答:化身佛所说即是法身佛所说。因为佛的三身本无差别,若能对此法持守四句偈颂,并为人演说,所得福德最为殊胜。由于不执着形相,如如不动,所以能在此尘世说法,在刹土说法,恒常不断地说法。
对于疑惑法身寂灭为何寂而能说的疑问,下面揭示正确观法。因为般若空寂,需从假观入手。由假入空,所以称为真空,这是由于假即是真的缘故。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一切现象,都如同梦境、幻象、泡沫、影子,又像朝露和闪电,应当这样来看待。
理解这一点便能进入般若智慧的真实空性妙观。因为真实空性幽深寂静,需要借助假象来观察。如果通过六种比喻的观想得以成就,那么真实空性自然显现,整个过程完全展现真理本体,这正是正确展示观修方法。所有修行者都应由此进入法身真实境界,最终达到究竟圆满。
佛讲完这部经后,长老须菩提,以及各位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还有世间所有的天人、人类、阿修罗,听完佛所说的法,都非常欢喜,深信接受并依教奉行。
解释:这是结集佛经的常规做法。凡是听到后心生欢喜的,必定能深刻契合于心。契合则真实信受,深切领纳,从而如实奉行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