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略註
妙存第七
不出不在曰妙,體非斷絕曰存,乃無住之深趣。存乎不即不離之間,故曰妙存。雖云妙存,正顯無住。
無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無相無名,無名無說,無說無聞。
此意責名家執名相以求無言之妙道,故就有無以求之,非得無言之旨也。謂凡言說從名相而起,名相從妄想而生,故曰相因可相。若名相兩忘,則言說俱無。言說既無,則從何所聞?然此涅槃妙道本無言說,子於何而得聞乎?
經曰:「涅槃非法(故不在)、非非法(故不出),無聞無說,非心所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聞之耶?
此正申責意也。由名象家云「不出不在,必有異旨。可得聞乎」,故此引經證涅槃本不可說,亦非可聞也。經即本經二十一略云:「涅槃非相非不相,非物非不物」等。亦《淨名》義,謂有無二者皆名為法。所云非法,則不在也;非非法,則不出也。不出不在,則無言說。離言之道,非心所知。吾何敢妄言。而子欲聞之耶?
雖然,善吉有言:「眾人若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吾當以無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
此陳道本無言,亦可以因言顯道也。善吉,須菩提之名也。義引《般若》。須菩提云:「我觀般若,本無言說。若眾人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我當述佛之言,亦可以言之。」意欲通難解迷,不得不言之耳。
《淨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此引二經證不出不在義也。《淨名》,即〈弟子品〉文。天女,即《寶女所問經》第四偈曰:「如魔之境界,佛境界平等。相應為一類,以是印見印。」據此經義,妙道本來不出不在,只在當人妙悟,豈可執言求實也?故下明妙悟。
然則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即有無齊觀,齊觀即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我則乖於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
此言涅槃妙道在乎妙悟等觀,非言說可到也。所言涅槃者,乃法身寂滅之稱也。《大經》云:「法身徧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此非妙悟不足以了達。然妙悟要在即物以見真,即真要在有無齊觀。若能齊觀,則物我不二。如此,則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若物我等觀,則不落有無。若物與我異,心境角立,則不能會通。故所以言不出不在而妙存乎其間矣。若不如此,則取捨情生、是非繆亂,又何以見忘言之道乎。
何則(徵釋妙悟)?夫至人虗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虗。
此言聖人照理達事,故即事而真也。由照真理極,故事無不攝。故懷六合而有餘,鏡萬有而常虗。此聖人之心也。
至能拔(言證窮也)玄根(指涅槃實際也)於未始(言無始,指未迷已前),即羣動以靜心,恬淡淵默,玅契自然。
言由妙悟,故能真窮惑盡,破無始之迷,徹法界之理。故權應羣機,即動而常靜。無為湛寂,妙契自然。
所以處有不有、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無,而不在有無者也。
此言聖人理極情亡,故出在兩超,不墮有無之見也。由實智理窮,故處有不有;權應無方,故居無不無。以不無故,不滯於無;不有故,不著於有。如此,所以不出有無,而不在有無者也。豈可以一定於有無而求之哉?
然則法無有無之相(境空),聖無有無之知(心空)聖無有無之知,則無心於內(亡知絕照);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名相也)於外(離名絕相)。於外無數(則境絕)、於內無心(則智絕),彼(境也)此(心也)寂滅(心境雙絕)、物我冥一(物我如如),怕爾無朕,乃曰涅槃。
此歎聖人心境雙絕,物我如如,纖塵不立,乃曰涅槃。此為聖人之極證,究竟涅槃之果也。
涅槃若此,圖度絕矣。豈容可責之於有無之內,又可徵之有無之外耶?
此責迷也。謂涅槃如此,超出思議圖度之境,豈容可以有無內外而求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