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略註
詰漸第十二
詰,難也。由前云「未盡有三」,是為漸義,故此詰之。
有名曰:萬累滋彰,本於妄想。妄想既祛,則萬累都息(此言三乘斷惑同)。二乘得盡智,菩薩得無生智(此言三乘智同),是時妄想都盡、結縛永除。結縛既除,則心無為(此言三乘證理同)。心既無為,理無餘翳。
此詰三乘斷惑證智證理皆同,同則不應取果有異也。萬累,指枝末煩惱。妄想,指根本煩惱。根本既斷,則枝末不生,故云都息。二乘盡智等,《新疏》引《大品》說三乘之人共十一智,第九名盡智,謂苦已盡見等。第十名無生智,謂苦已見而不更見等。則前之十智聲聞皆有,盡智在已辦地得之。今云菩薩得無生智者,二地已上,第九菩薩地,阿䟦致如實知諸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名無生智。不共二乘也。上引聲聞亦證無生,今言菩薩不共者,以二乘但盡生死名為無生,菩薩乃達諸法寂滅無生,故不共耳。通言三乘斷惑證理皆同,而取果不應有異,此乃名家約義以難。其實三乘斷惑不同,以二乘斷見思,菩薩斷塵沙、伏無明,霄壤有異,豈可同哉?學者不可不知也。
經曰:「是諸聖智不相違背,不出不在(應作『生』字),其實俱空。」又曰:「無為大道,平等不二。」
此引證三乘證理不異也。疏引《放光》云:「聲聞、辟支佛、菩薩、佛世尊,是諸聖智不相違背。乃至云不出不在其實空者,無有差殊。」今「在」字宜是「生」字。《智論》解云:「因邊不起,名為不出。緣邊不起,名為不生。」又曰下,亦義引《大品.三慧品》「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為法中可得差別不?』佛言:『不也。』」故義言大道平等無二。
既曰無二,則不容心異。不體(證也)則已,體應窮微。而曰體而未盡,是所未悟也。
言既所證之理不二,則能證之心又何容異?以不異之心,證不二之理。不證則已,證則窮微徹底。而曰體而未盡,是所未悟也。